易损斑块和易损患者的新概念
易损斑块的含义和诊断标准

C i ManR snI g g2 1,o 1No h J g eo i ,00V l, n ma n 6
易损斑块 的含义和诊 断标准
赵 世 华
[ 要] 易损 斑块也被 称为 高危斑块(ihr kpa u ) 摘 hg — s lq e、危险斑块 (a g ru i d n eo s 者掌 l e、 q u s l lq e, a AI V型斑 国家心血管病 中心 阜外心 血管病医 院 pau) 不 稳 定斑 块 (ntbepau ) 以及 软 斑 块 、 非 钙 化斑 块 或AH 块 ( A tp AH eⅣ pau ) 。2 0 年 Nahv等根 据 尸检 资料 提 出 了诊 断 易损 斑 块 y l e等 q 03 g ai 淑铽斜 10 3 007 的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 :①斑块 内活动性炎症 ;② 薄纤维帽及 大脂质 核心;③ 内皮细胞脱落伴表层血 小板聚集;④裂 隙斑块与 受损 斑块 ;⑤ 第一作者简介: 赵世华(92 , 16 -) ,男,博士,教授 ,博 严重狭 窄。次要标准包括 :①浅表钙化 结节 ;② 黄色斑块 ;⑧斑块 内出血 ;④ 内皮功能异常;⑤延展重 构( 正性重构) 。本文详细介绍易损斑块 的诊断标准。 士生导师 。
f )S v r tn ss h io rtra icu e 1 u efca acfe o ue , 5 e eese o i;tem n rciei n l d d f )S p r ilc li d n d ls i i
() elw oo (n a goc p ) ()It pa u e rh g , 4 E d teil 2 Y l c lr o n iso y , 3 nr lq eh mora e () n oh l o a a d s n t n () x as e(oiv) e d l g T e rce t se p n ei n yf ci ,5 E pni P s i rmo e n . h t l s esd o ve g u o v te i a i r u r wi
立足临床预防医学从VIP健康风险筛选中寻找慢性病预防的切点

立足临床预防医学从V I P 健康风险筛选中寻找慢性病预防的切点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V I P人群病前风险筛选及干预北京军区总医院特需医疗部蒋瑞英【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预防的切入点方法采用高科技术设备病前风险筛选与医疗常规检查设备相结合。
对氧化应激-氧化压力高、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突发事件的易损个体、高血压早期以及血压达标低、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糖调节异常、代谢综合症等进行病前风险筛选和早期干预。
结果发现各种慢性病在其漫长的发病过程中都会逐渐显露出体内变化着的各种迹象,如能筛选到各种慢性病起始阶段的早期信息,及早预防,就可以真正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因为病前干预比病后的治疗,效果显着,成功率高,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
结论临床预防医学空间巨大,任重而道,面对机迎接挑战,努力奋斗。
关键词病前风险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正文】慢性疾病已成为公众健康的主要威胁。
慢性病病程长、逐渐进展。
但是“慢性”二字已意味着我们有预防它的时间和空间,其病程的逐渐进展又决定了必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现代社会的医务工作者仅仅被动解除病人的病痛已然不够,必须要担负起主动预防慢性疾病的重任。
观念前移,战略前移,实现从注重疾病诊治到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控制,重预防,治未病的转变(1),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使命。
我院特需医疗部以自主创新为先导,引进高新技术设备与常规医疗检查技术相结合,从主动预防出击,对高端人群(VIP)先以高新技术设备病前风险筛选,在最早阶段发现各种慢性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和早期踪迹,实施多种前期干预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针对筛出的隐患辅以常规医疗检查技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慢性病的发展病程,减少并发症,11年来已取得一定成效。
实践证明应用高新技术设备病前风险筛选,及时干预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探索慢性病预防的切入点是临床预防医学重要课题。
临床预防医学的内容中科院刘德培院士在2007首届亚太医学战略发展会议还提到: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是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诊断及治疗。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课件

易损斑块与临床事件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病灶病变,多个易损斑 块可不断进展和形成血栓,但仅有部分将 导致临床事件的发生。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易损斑块导致的血 栓均引起临床症状,有的患者存在侧枝循 环,还有的尽管血栓形成但并不造成闭塞 ,残余血流足够心肌供血需求。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 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原因, 而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的最重要机制。
• 并非所有的斑块都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约有10%的斑块会 在不良诱因下,由稳定斑块转变为易破裂斑块(易损斑块 Vulnerable plaque)。
巨噬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 细质胞金外属基蛋质白 。酶在生理pH时能特异性降解 基质金属蛋白酶系蛋白酶超家族,主要来 源于巨噬细胞,目前已发现的基质金属蛋 白酶有12种,其中,MMP1(间质胶原酶) 特异性分解细胞外基质,首先攻击稳定、 致密三联纤维网状胶原。
巨噬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M一M步P分2(解明胶胶原酶片A段);及MMP9(明胶酶B)进 MMP3(stromelysis)为第三类基质金属蛋 白酶,能与它基质金属蛋白酶由酶原形式 转化成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并降解构成 基质的另外二种主要成份弹性蛋白及蛋白 多糖中的蛋白质。
由内皮功能受损到斑块破裂,炎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斑块内炎症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斑块破裂及斑块糜烂几乎总是与炎症共存;
➢在临床不稳定状态时斑块内炎症总是上调 的。
✓斑块表浅层炎症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 斑块破裂密切相关。
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

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今日看点据统计,全球1900多万人经历突发性心脏事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
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没有先兆, 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料。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是突发心脏事件的罪魁祸首,而事实上,新近的研究表明,那些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的破裂,才是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并引发猝死的更重要的原因。
因而,针对易损斑块的治疗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石性的治疗。
如何定义易损斑块最早人们用“罪犯斑块”来描述诱发事件的斑块,这是一种“责任”定义,忽略了发病机制。
后来有研究者开始探索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演变为急性心脏事件的机制,并在上世纪80年代用“斑块破裂”来描述这一机制。
之后,才用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来描述作为急性冠脉事件潜在病因的有破裂倾向的斑块。
与易损斑块一起被提出的还有“易损血液”,“易损病人”,“易损心肌”等概念。
回顾性尸检系列报告提示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可由七类病理基础引起,如易破裂斑块,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及巨噬细胞浸润;易糜烂斑块——富含平滑肌细胞的斑块内有蛋白多糖基质;继发于血管滋养管泄漏的斑块内出血;慢性狭窄性斑块伴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及偏心性狭窄等。
在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中,血管扩张性重构是新近发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管重构有两种类型:阳性重构(扩张性重构)和阴性重构(压缩性重构)。
通常以重构比率的大小来定义重构类型。
重构比率为病变区外弹力膜面积与近端参考段外弹力膜面积的比值。
如果重构比率>1.05定义为阳性重构(扩张性重构)。
重构比率<0.95定义为阴性重构(压缩性重构)。
有研究显示,扩张性重构与斑块不稳定有关。
该研究对88个死于冠脉疾病的男性患者进行尸检,共发现108个斑块,计算这些斑块的重构比率,并评估斑块脂质核心含量和巨噬细胞计数。
结果显示,阳性重构的斑块脂质核心含量更大,巨噬细胞计数更多,提示斑块更不稳定。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

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易损斑块是指血管内壁的斑块中存在易破裂的特征,是冠心病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易损斑块的四大特征,包括斑块的炎症、薄弱斑块的成分、斑块的破裂倾向以及血栓形成。
1. 斑块的炎症:易损斑块的第一个特征是炎症。
斑块是由脂质、胆固醇和钙盐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的,当斑块破裂时,体内的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剧。
炎症反应会引起斑块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从而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2. 薄弱斑块的成分:易损斑块的第二个特征是薄弱斑块的成分。
斑块内的成分对其易破裂性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来说,斑块内的胆固醇含量越高,纤维帽越薄,斑块就越容易破裂。
此外,斑块内的胶原纤维的稳定性也会影响斑块的易破裂性。
当斑块内的胶原纤维破裂或破坏时,斑块就容易破裂。
3. 斑块的破裂倾向:易损斑块的第三个特征是斑块的破裂倾向。
斑块的破裂倾向取决于斑块内的压力和张力。
斑块内的压力和张力越高,斑块就越容易破裂。
血流的剧烈冲击和高血压等因素都会增加斑块内的压力和张力,从而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
4. 血栓形成:易损斑块的第四个特征是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会聚集在破裂的斑块上,形成血栓。
血栓可以进一步阻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因此,血栓形成是易损斑块造成血管阻塞的重要机制之一。
易损斑块的四大特征包括斑块的炎症、薄弱斑块的成分、斑块的破裂倾向以及血栓形成。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和脑梗死等血管疾病。
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关键在于控制血脂、降低血压、改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等,从而减少斑块的形成和破裂的风险。
同时,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易损斑块,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易损斑块,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易损斑块的认识和检测

击 ”指 日后 可能发 生事件 。“ , 易损斑块 ” 以描写容 用 易发 生并 发症 的斑块 最 妥 。以 往 有 高危 斑 块 、 险 危
斑块 、 稳 定斑 块 等 说 法 , 以 接 受 但 并 不 建 议 使 不 可 用 。但软 斑块 、 钙化 斑 块 、 HA l 斑 块 等 说法 无 A V型 不能 接受 。 因为 易损 斑块指有 发 生血栓 或迅速 进展 成为 罪犯病 变 的斑块 。一个 易损斑 块并 不一定 是软
一
MMP 完成 。MMP 主要 由巨噬细 胞和血管 平滑 肌 s s
细 胞来 源的泡 沫 细 胞分 泌, 泌增 加 , MC降 解 增 分 E 加, 斑块 即不 稳定或 易损 。
在 E C 20 S 0 6会议 上 , r E l g F l ( 麦 ) D . rn a 丹 i k 的 报道 使 我们进 一步 明确 了易损斑 块 中存 在炎 症反应 比较 集 中的 区域 。这些 聚集 在炎症 区域 的 巨噬细胞 所表 达 的蛋 白酶 ( 例如 金属 基质蛋 白酶 ) 造成 了纤维 帽的崩 解 , 而 引 起 了 斑块 的破 裂 。正 如 D ee 从 rP t r L—ib b y在 他 的报 道 中描 述 的 一 样 , 可 能 是 体 内 这 造成 斑块纤 维成 分溶解 的原 因 。人们 已经开 始对 易 损斑 块 中的巨 噬细胞 进 行 基 因层 面 的 分析 , 而 识 从 别特异性 分子 靶 目标, 样 有 助 于 我 们更 进 一步 的 这 了解斑 块破 裂 的机制 , 为以后 的干预 治疗 指 明前 景 。 2 易 损斑块 的具体 定 义 易损 一 词 的 定 义 是 “ 易 受 损 伤 或 容 易 受 袭 容
1 易损 斑块 的形 成 机制 易损斑 块 的形 成 与 多 方 面 因 素 有 关 : 炎 症 。 ①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cIMT与冠脉斑块易损性、斑块负荷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cIMT与冠脉斑块易损性、斑块负荷相关性分析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颈动脉斑块和冠脉斑块是冠心病的重要标志,其易损性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备受关注。
颈动脉斑块是指颈动脉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增生,并伴有胆固醇和其他类型的脂质沉着,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它表明了动脉血管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与此同时,冠脉斑块是指心脏供血冠状动脉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增生,并伴有胆固醇和其他类型的脂质沉着。
这两者的斑块形成与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的易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斑块易损性是指斑块内部的炎症细胞活跃程度、纤维帽薄弱度、胶原含量等因素决定斑块是否易破裂并引起血栓形成。
一项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的易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易损性高的斑块则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冠脉斑块的负荷是指心脏冠状动脉系统受到斑块堆积的程度。
一项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与冠脉斑块的负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颈动脉斑块严重的患者也往往有较高的冠脉斑块负荷。
这表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冠心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cIMT与冠脉斑块易损性、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冠心病的发展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这项研究发现,冠脉斑块易损性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斑块的负荷程度也与斑块的易损性有关。
进一步探究这种联系,可以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早期发展提供新的线索。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的易损性以及斑块负荷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这项研究为深入了解冠心病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保护人们的健康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的易损性以及斑块负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与冠心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易损性高的斑块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事件。
颈动脉超声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

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管 内支架介入治疗、 颈动脉 内膜 剥脱术 已成为治疗颈部动脉狭窄病 变 的有 效手段。本 文将对颈 动脉超 声研 究背景、颈 动脉 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评估方法学及临床 意义进行
C h i n J Me dul t r a s o u n d ( E 1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A p r i l 2 0 1 5 , V o 1 . 1 2 , N o . 4
阶图像 上根据不 同组织 弹性应 变程度进行不 同颜 色编码 区分,用于脂质 池及 高应力 区域 的辨别, 从而更便 于鉴别低 回声易损 斑块 n ” ,敏感度 约为 8 8 %,特异度 约为 8 9 %。1 9 9 9 年,有研 究将此项 技术开始 应用 于颈 动脉粥样硬 化病 变的检测 1 1 2 1 。 近 年,来 自欧 洲 的 N a i m等 n 对 3 l 例 颈 动脉 中
可极大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 [ 6 】 ,而稳定性斑块 由于
DO h 1 0 . 3 8 7 7 / c ma j . . i s s n . 1 6 7 2 — 6 4 4 8 . 2 0 1 5 . 0 4 . 0 0 1
作 者 单位:1 0 0 0 5 3 北 京 ,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宣 武 医 院 血 管 超 声
的确 切临床 干预。而最近 的研 究表 明,随着颈 动 脉易损斑块检 出率的提 高,将有效避 免缺血性脑 血管病 的发 生 H i n g w a l a 等隅 对 比分 析 了颈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易损斑块、罪犯斑块的概念及标准
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病理专家把引起冠脉闭塞和死亡的斑块称为“罪犯”斑块,而不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如何,因此它是一个回顾性的命名。而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从而成为罪犯斑块的那些粥样病变,它是个前瞻性的概念,另一方面说易损斑块就是日后的罪犯斑块。对于先前提的不同名称如高危斑块、危险斑块、不稳定斑块,尚可接受但再不推荐使用。
(二)易损血液标志物(反应高凝状态):①血液高凝标志物:纤维蛋白原、D-聚体和V因子。②血小板活性和聚集增加:如血小板糖蛋白II b/ IIIa.I a/ IIa和I b/ I X o③凝血因子增加:如因子V . VII, VII . Von Willebrand因子和X III因子。④抗凝因子减少:S .C蛋白,血栓调节素和抗凝血酶IIIo。⑤内源性纤溶活性减少:如tPA减少、PAI-1增加。⑥凝血酶原突变:如G20210A。⑦其他凝血因子:如抗心磷酯双磷脂酞甘油抗体血小板增多症、镰状细胞病、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⑧血粘度增加。⑨一过性高凝:如吸烟、脱水、感染、肾上腺手术、可卡因、雌激素、餐后等。
5.扩张性(正性)重塑:在显著影响血管腔之前,许多非狭窄性损害经受“扩张性’、“正性”或“外向性”重塑,称之为代偿性增大,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正性重塑,因为管腔面积未受影响。然而,在强调非狭窄性损害的斑块破裂时,这种所谓的正向重塑并不是真正有益的。几个研究提示这种重塑是斑块易损的一个可能的替代标志。血管内超声被用于评价冠状动脉重塑,MRI及CT也可提供一个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3.内皮脱落,表层有血小板聚集
这些斑块的特征是表层的糜烂和血小板聚集或纤维蛋白沉积。可能用于此的血管内诊断方法计有用染料的血管镜,以基质为靶的/以纤维蛋为靶的免疫闪烁法和OCT。可供选用的无创方法计有纤维蛋白/基质-为靶的显像剂强化MRI、血小板/纤维蛋白靶的SPET和MRI。
4.有裂隙/受损伤的斑块
2.大的脂质中心(脂核)和薄的纤维帽
这些斑块的纤维帽厚度<100μm,而脂质中心占斑块总容积>40%。可能用于此的血管内诊断方法计有光聚断层扫描(OCT),血管内超声(IVUS)、高频血管内超声、弹性图、磁共振、血管镜、近红外线光谱仪、放射频谱血管内超声分析,目前可供选用的无创方法只有MRI,可能还有CT。
易损斑块和易损患者的新概念
作者:李江 赵…文章来源:未知点击数:615更新时间:2007-2-8
心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人民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每年美国100多万人,全球1900多万人经历突发性心脏事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没有先兆,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料,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貌似健康的患者十分重要。2003年全球五十余位专家总结、综合ACS预报方面己有的经验和知识,共同发表综述(Circulation 2003.108:1664),并提出易损斑块和易损患者新概念。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新概念的定义及相关危险分层,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当前预防心肌梗死和突发心脏事件的新方向。
(二)非缺血性易损心肌: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占非冠状动脉心脏猝死的大部分,其他疾病还包括瓣膜性心脏病,电不稳定性疾病。
五、易损病人的危险评估
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还建立了多种危险预告模型,传统的CHD危险因子未能预告相当大的一部分(25%-50%)冠心病的发生。已建立的多种危险因子评估模型(如费明汉、Sheffield、Munster[PROCAM]和MONICA)均基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传统危险因子,这些传统的危险评估方案有助于人群的远期预后。但它们不足以预告近期事件,尤其是用于临床的个体危险预告。如能高个体化危险的评估。
易损斑块的标准见表1:
三、检测易损斑块的主要方法
主要标准
1.活动性炎症
有大量巨噬细胞积聚,可能确认为有活动性炎症。有可能用于这一目的血管内诊断方法计有:温度图(测斑块温度)、增强磁共振成像,氟去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以及免疫闪烁扫描。最近有学者称光聚断层扫描仪反映纤维帽的巨噬细胞含量。可供选用的无创方法:超顺磁性氧化铁和氟化扎的磁共振体层摄影术MRI的检查。
(一)缺血性易损心肌:任何一类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心肌损伤,如缺血、陈旧性或新近发生的心肌梗死、炎症和(或)纤维化,潜在地增加患者易于受到心律失常和猝死的伤害。过去几十年,许多诊断性方法已被用于检查心脏缺血,评价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是心肌损害的最终形式,随着新的、有效的高血压治疗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更有效的处理,死于中风和急性心肌梗死者已稳步下降。更多的患者从急性事件中存活,但发展成心力衰竭或缺血性心肌病,后来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新的危险评估方法根据下列诸项提出一个易损累积指数:(1)易损斑块/动脉;(2)易损血液(易形成血栓);(3)易损心肌(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这并不是无视业已证明能预告远期预后的传统危险评估方案,而是增强它们,使之更准确,尤其是在预告近期预后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弥漫的、多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血管、代谢和免疫系统。因此评估总的易损性,不仅仅是寻找单个、不稳定冠状动脉斑块,应采用包罗易损斑块总负荷(冠脉、主动脉、颈、股动脉等)和血液、心肌的易损因子的复合危险计分(易损指数)较妥。寻找易损患者理想的方法应当是:价廉、相对非侵入、广泛可重复性、易于被无症状人群接受、能够增加现已建立的对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尽管这些目标目前难以达到,但是它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寻找。
一、引起致命和非致命性突发心脏事件的原因
突发心脏事件的基础病因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缺血性又分闭塞性和亚闭塞性血栓,其血栓往往位于罪犯斑块之处。斑块破裂是最常见的斑块并发症类型,占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或)冠状动脉猝死的70%(狭窄性约占20%,非狭窄性约占50%);非破裂斑块(包括糜烂、钙化小结、其他或未知)占30%。
回顾性尸检系列报告提示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可由下列七类病理基础引起:(1)易破裂斑块,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及巨噬细胞浸润。(2)已破裂斑块—亚闭塞性血栓及早期机化。(3)易糜烂斑块—富含平滑肌细胞的斑块内有蛋白多糖基质。(4)已糜烂斑块伴亚闭塞性血栓。(5)继发于血管滋养管泄漏的斑块内出血。(6)钙化小结突入血管腔。(7)慢性狭窄性斑块伴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及偏心性狭窄。上述均为易损斑块。
1.易损血液(vulnerable blood)
(一)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的血清学标志物:①异常脂蛋白谱:如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颗粒、脂蛋白(a);②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如高敏C反应蛋白,CD40 L,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乳附分子-1、P-选择素、白细胞增高以及其他与免疫系统有关的血清标志物,这些可能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炎症的特异性标志物;③代谢综合征的血清标志物:如糖尿病或高甘油三酯血症。④免疫激活特异性标志物:如低密度脂蛋白抗体、热休克蛋白抗体。⑤脂质过氧化标志物: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高密度脂蛋白。⑥半胱氨酸血症。⑦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⑧循环细胞凋亡标志物:如Fas/ Fas配体、非斑块特异性。⑨循环非酯化脂肪酸。
有些血小板的多态性,如糖蛋白IIIa PI (A2), Iba基因5 T/C Kozak,高V及VII因子凝块被认为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易损心肌(vulnerable myocardium)
冠状动脉突然闭塞是猝死的常见原因,突然闭塞常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剧烈胸痛。动物实验及临床证据均表明自主神经活性显著影响冠状动脉闭塞的临床结果。交感活性过高易于产生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而迷走亢进则有抗颤作用。
次要标准
1.表面钙化小结:在斑块帽内或非常接近该帽有钙化小结,这种结构突出斑块帽,并能使之破裂。这种情形可伴有或不伴有严重冠状动脉钙化。可能的血管内诊断技术包括光聚断层扫描仪血管内超声和弹性图。非侵入性技术包括电子束CT、多层螺旋CT和MRI。
2.黄色斑块(血管镜):黄色斑块、特别是亮黄色斑块可能表明大的脂质核和薄的纤维帽,提示有破裂的高度危险。然而,在不同病理阶段的斑块可以是黄色,因为并非所有充满脂质的斑块一定要破裂或血栓形成,所以这个标准可能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可能的血管内诊断技术包括血管镜和经导管彩色仪。目前尚无侵入性技术。
斑块帽有裂隙(大多新近破裂过),未造成闭塞性血栓,但可能随后易于发生血栓,带来闭塞性血栓或血栓栓塞。可能用于此的血管内诊断方法计有:OCT、IVUS高分辨率IVUS、血管镜、MRI。可供选用的无创方法为以纤维蛋白为靶标的CE-MRI。
5.严重狭窄
造成严重狭窄的斑块表面,切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血栓形成和骤然闭塞的危险。因此,无论它是否造成缺血,一个造成狭窄的斑块可能是个易损斑块。此外,一个造成狭窄的斑块可能提示还有许多非狭窄性轻度狭窄的斑块,它们可能易破,易于形成血栓。当前标准的技术是侵入性X线血管造影,非侵入性技术包括多层CT.磁共振血管造影及电子束断层CT血管造影。
四、易损患者(vulnerable patients)的概念
易损斑块可能导致临床事件,然而,导致临床事件的发生除斑块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易损血液(易形成血栓的血液),易损心肌(易于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心肌),因此专家们提议这些病人为易损患者。心血管易损患者是指以斑块、血液或心肌易损性为基础,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例如,1年的危险大于或等于5%)。按照每个易损成分(斑块、血液、心肌)来定量个体事件的危险度。这样一个综合性危险分层,能够预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脏性猝死,对于预防心脏学无疑将非常有意义。
3.斑块内出血:红细胞外溢或铁沉积于斑块可能代表斑块不稳定,可能的血管内诊断技术包括NIR光镜、组织多普勒和血管内MRI,非侵入性方法是MRI。
4.内皮功能不全:内皮血管扩张功能受损发生在各种不同的急性和慢性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伴有内皮功能不全,预示着冠心病和中风。易损斑块有急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的部位,可能伴有内皮功能受损。可能的诊断技术是内皮依赖性冠状动脉扩张(血管内),用肱动脉超声及其他非侵入性技术测量血流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