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看法
再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再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现在的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传播得很广,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拍老师马屁”的说法,而有些人则认为这句话是在提醒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不管怎样,这句话都激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
这篇文章就来再议一下这句话,看看到底有没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来看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含义。
其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被老师教不好而已。
而是指教师应该有能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去引导他们学习。
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好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真正的帮助和发展。
这也与许多家长的经验吻合。
很多家长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会表达出这样的心情:“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老师你看看能不能想想方法让他对学习更感兴趣。
”或者是:“我家孩子数学一直不好,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他更容易理解?”在这里,家长其实表达的是对老师的期望,希望老师能够根据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
我们来讨论一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说法。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该是引导者和启蒙者。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如何教育和培养学生。
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去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因为自己的局限而给学生造成了孱弱。
确实,有些老师可能并不是因为不想教好学生,而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教育技能和经验。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
这句话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责任都在老师身上,而是在提醒老师们应该主动地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包括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还有学生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潜能等等。
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是一句在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比较流行的教育名言,在重要的、具有很大影响的素质教育模式--成功教育中,这一句话被推向了极致。
这句话体现了一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善良的愿望,提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育教学要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它也的确激发了许多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了巨大的教育效益。
但是,从教育规律的角度而言,这句话是存在在问题的。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学生的专业性向是存在个别性的,对于某些不适合在某一方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既使是在这方面最优秀的教师来教,也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如果要硬逼着他在这方面发展,硬要让他在这一方面也“学好”,是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是有违“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规律的,这样做带来的不是学生的发展,而是学生的苦难。
如像韩寒之类的奇才、怪才,如果在他所不擅长、所不喜欢的方面,教师偏要体现“会教”,强硬地要让他"学好",就很有可能扼杀了人才。
所以,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教育观念,千万不能将其推向极端,而要辩证地看待。
如果真如此观点所言,只要有了教育,就不会有受教育者的违法犯罪现象了,这明显地是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有一个后来被人们广为批评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孩子,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你想要的人,教师、工程师、律师、政治家、工人或是农民。
这种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在中国也曾受到了激烈的批判,现在却又换了一个形象堂而皇之地出现,并成为传颂一时的“名言”,真是一个历史的悲哀,它说明,我们都太缺少理性的思想了,太缺少对历史教训的记忆了。
再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再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有句老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常常被用来鞭策老师努力教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我们是否可以一概而论地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和社会各界。
本文将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和实际案例,试图找出一个答案。
我们来看一些支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点。
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指导,就可以发挥出来。
他们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鼓励和激励,要求他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这句话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可能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和障碍,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帮助。
如果一味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导致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套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标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在中国,有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
他们致力于钻研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在他们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被开发的潜力。
他们鼓励学生多多尝试,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果。
一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历。
她曾经遇到一个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学生,被很多老师认为是无法教好的学生。
但是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于是她耐心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发现了学生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潜力。
她便鼓励学生多画画,慢慢地,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高,最终不仅成功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还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设计师。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证明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的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也有一些学生确实存在一些不起眼的问题,需要更加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摘要】: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至理名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现在被教育者广泛引用并引起了激烈争论,既有热烈追捧的,也有猛烈抨击的;既有\歌功颂德\的,也有恶语中伤的。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没教导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能教导的老师”这句话,最初由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提出,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曾任春晖中学校董。
1951年,重新加入九三学社。
先后获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
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
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江苏省一、二、三届副主席。
1982年,他在没了骂人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出了“我快乐儿童,儿童也快乐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精力的精力全部送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知名的幼儿教育家。
1979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陈鹤琴在南京逝世。
终年91岁。
有人声称“没教导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能教导的老师”这句话绝不就是教师说道的,而是官僚说道的,必须制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本意是激励自己和同行积极进取,特别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存有其存有合理性。
但凡事具有两面性,客观分析“能够学的好的学生”即学有成就的学生(包括人品、学术)应该具备的条件,从宏观上讲有内、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包括:学生的遗传、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等);外因包括:家庭、社会(社会风气、老师教育、人际关系等)。
学生受到内外因影响,能教导的不好的学生必须就是内因和外因较好融合,而教师的教育就是外因中的一种,如果只把握住外因中的部分“只有教导不好的老师”这一点,而不及其余,这似乎就是极其片面的、错误的观点。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一说出自有名教导家陈鹤琴老师长教师.这应当是他的主要教导理念之一. 如何懂得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应的是学生不雅——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导对象,起首要承认他是可以教导的,是可以经由过程教导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成雕”的.这是准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合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惟进修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成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本来基本上有所进步,就应当被以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良人才,多半成为及格国平易近,就应当被以为是“教好”了.“教好”是一个进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克不及“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克不及“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尺度;今天有进步,照样没达到“好”的尺度;但保持下去,不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尺度.这个进程,是“教授教养相长”的进程,既是学生不竭进步的进程,也是师长教师不竭进步的进程.稍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教导学.教导心理学都告知我们,学生的成长是受家庭教导.黉舍教导.社会情况及传媒和错误等诸多身分的影响的.假如给我们教导的是一个清洁的学生,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教好的.但问题是,我们教导所面临的不是一张清洁的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过很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从新画出俏丽的画儿,不是不成能,但无法包管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师长教师,并且是最主要的师长教师(我们本身均有如许的领会,即跟着年纪的增加,会发明我们本身越来越像本身的怙恃,而不会发明本身像某个教师),是教导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临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在此情况下有几个教导者能把这些学生教成所谓的勤学生呢?还有,对这个“好”字该若何来懂得呢?什么叫“教不好的学生”?勤学生的尺度是什么?我以为一个勤学生的尺度就是依据本身天资,在学业上尽本身所能,具有健全人格,未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效的人.一个学生能被教成如许的话我以为就算是教好了.可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太高的请求: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应当德智体美劳周全成长,恨不得个个才干横溢,品格崇高.不然立刻被指为“不会教的师长教师”.教师仿佛成了神,无所不克不及,能点石成金,化腐败为平庸.如果如许的话,中国岂不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教师将作为推进社会进步,人类成长的决议力气而被载入史册.新课程尺度明白指出:不合的学生应当在教导上得到不合程度的成长.什么叫不合程度的成长,是否是如许懂得的:就是许可差别的消失.一个学生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但取决于黉舍教导,家庭教导.社会影响也起很主要的感化.试想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除非未来科技蓬勃给他做个脑科手术,再有本领的师长教师也难以将他造就成一个优生.一个家庭情况良好,家长本质低下,加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陶冶,一个小孩在如许的情况下靠师长教师的几句说教就能成为品格崇高的人,这可能吗?也太高估教师的才能与感化了,让师长教师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的义务.假如按照这个逻辑,某些社会残余也是接收过教导的,算是“不会教”的师长教师教出来的,今后在量刑的时刻是否也要穷究他们当年任课师长教师的义务呢?想到这里毛骨悚然.在这里要解释的是这些学生之所以不优良,是天资情况造成,属朽木不成雕也,非教师之过.我国的大教导家孔子,平生弟子三千,一般的也不过有七十二圣人,其余的还不是天资平淡,无才无德吗?照如许盘算,成才率也不高啊,可是这其实不影响孔子成为大教导家.工场还许可必定的次品率消失,为什么在比临盆产品不知庞杂若干倍的教导上消失教不好的学生就对师长教师大加责备呢?一位教师平生桃李很多,再有本领,也总有教不好的学生.有教不好的学生.消失测验成绩不好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怎么能以这个来作为责备师长教师的托言呢?再则,什么叫“不会教的师长教师”.既然每个师长教师都能领到“教师资历证书”,国度都承认他是一个及格的师长教师了.假如你还以为他不及格,你就去责备有关部分把关不严吧.我想,做一个特级教师生怕很难,但做个通俗及格的教师还不至于有多灾吧.可是及格与否不是由教师本身说了算的.在应试教导之风愈演愈烈的今天,权衡一位师长教师利害与否的尺度已经被简略的量化,仅仅就是你所教的学科的平均分的排名.若干教师为了证实本身是“会教”的师长教师,废弃本身进修进步的时光,将大量的时光与精神用在若何进步班级测验分数上,甚至不择一切手腕弄虚作假,为此失落臂本身的良心.失落臂学生的本性,失落臂学生的推却才能,失落臂学生的周全成长,目的只有一个:分数.在如许功利下师长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分数的奴隶.完整变节了教导的本质.什么是教导?它应当是以工资中间,以进步人的本质,造就人的健全人格为动身点的一种社会运动.假如我们造就出的学生仅仅是一些善于测验而轻微缺少做人的主要素养,有才无德,作为材能用,作为人甚忧.我们的国度还有愿望吗?这一切错岂非要往师长教师的头上推吗?怎么才算一个“会教的师长教师”?那么敬请有关部分制订一个具体的可操纵的尺度,最主要一条:允不许可有落后生计在.因为这关系到师长教师“会不会教”的原则问题.不然在班上消失落后生,总体成绩上不去,那这个班所有的任课师长教师都成了“不会教的师长教师”了?岂非他们就是不及格的师长教师了?作为教师,干着繁琐的劳动,领着菲薄的薪水,无穷地透支时光与精神,承担着“没把学生教好”的义务,还有来自家长,来自教导主管部分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过活如年,苦苦煎熬.看来要做不被人骂的师长教师,在教勤学生方面你是不成能的了,你只有为教导事业献身这一条路可走了.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这句话是异常不客不雅的,是一个病句.可以修正成“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按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这句话来说既然可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 那就可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病的大夫”;那就可以说“没有打不赢的战,只有不会打战的将军”;那就可以说“没有改革不好的罪犯,只有不会改革的教官”;这句话不知被若干引导挂在口头上,大会小会复述一遍又一遍,直说得我们当师长教师的愧汗怍人.说这话的教导上的引导包含黉舍的引导,岂非说你们不是教师出身的?岂非说你们在一线当教师的时刻你所教的学生都教成才了?你们都把每个学生都教好了?实际的黉舍,有几个黉舍引导所教的科目成绩都比一般的教师成绩好?有几个是因为把学生教好了被选拔为引导的?教导部分提出让黉舍引导以教授教养指点教授教养,请问:有几个引导真正的懂得教授教养?既然你们都不克不及包管每一个学生都相符“好”的请求.那么请问:为何要把连本身都做不到的工作强加到我们一线教师的身上?每当成绩消失滑坡,每当统考检测颁布分数分列名次,引导的这句圣经一样的标语就会响起在师长教师面前.就会开什么“锅底会”让师长教师检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这句话,很显著是站在学生立场上的,在为学生辩白.当然,在常识的占领量以及教导教授教养艺术上,教师优于学生,教师应当答疑解惑,全力帮忙学生,使其达到“好”的请求.但是一味倾向学生而疏忽了教师主体性及情绪诸方面的请求,就不免难免有些偏颇.只要有点教授教养常识的人都知道,要把一个充满童稚的顽童教导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仅仅依附教师是不成的.它是家庭.黉舍.社会三方配合尽力的成果.家庭是孩子全部教导链中的第一环节,假如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将给孩子平生的教导带来异常大的影响.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黉舍,孩子就会成才了,至少成才有望了.甚至有的家长以为把孩子送进了黉舍就是为孩子请了几个在校的全职“保母”,一切工作家长都不须操心了.更有甚者,当孩子读了几年书后竟不知孩子在读几年级了.试问这是当师长教师的义务吗?社会中的很多不良现象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教导好一个孩子不但仅是黉舍师长教师单方面的义务,而应当是家庭.黉舍.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联合.一味的把这种义务推辞到师长教师头上是不合理的,也是于事无补的.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这句鄙谚虽说异常通俗,万事万物不成能绝对一样,人也不破例.科学家都不克不及不承认,人的智力生成就有不同.一个班级岂非就没有智力低下的弱智儿童吗?这些其实不是在轻视这些孩子,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才算把这类孩子教好呢?教成什么样才算好呢?面临这些整洁不齐的学生,我们应若何把他们教导成站在统一路跑线上的学生呢?要不然,我们的师长教师又没教好了.每年进重点高中的指标是有限的,每年的高考也不是人人都能进大学.况且大学也有“一本”.“二本”之分的.我们巨大的教导家孔子也承认学生是有差别的,要不然他为何倡导因材施教呢?他的三千学生也只出了七十二圣人吧?我们没有几小我能比上孔夫子白叟家吧?对师长教师的高尺度.严请求,这些都不为过,也是合法合理的请求.谁叫我们是师长教师呢?谁叫我们干的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呢?谁叫我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呢?教导学生,是师长教师的职责,是当师长教师的本份,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请求.作为每一个教师有谁不想把学生教好呢?师长教师也是人,既然是人,那么他的精神是有限的.由家庭.社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义务,师长教师不成能承担得了.也许,就教导部分的引导设身处地的为师长教师想想,请不要再说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教师”了.。
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解

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困惑教育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这句话少了家庭,少了社会,同时难道一个老师代表学校的全部吗?
我在这里并不否定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社会风气的扶持,家长的支持,学生的理解,我想就无从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只说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半句就严重地违背了教育学的原理。
教育学中早已很清楚、系统地论证了: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一观点。
教育学还系统地阐述了:成功的教育应是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理论。
可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论完全抹煞了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过分夸大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教不好”、“教得好”又指什么?是指所教的学生都考上北大、清华才叫“好”呢?还是在现行教育过程中没出安全事故就叫“好”?是指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叫“好”呢?还是按国家统一的模子生产出了一批符合“要求”的“合格品”叫“好”?我怕说话者在得出这一观点时,自己都没认真、透彻地思考过!
教育工作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冷静!在面对比较难以教育的学生时,教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其实,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是一对矛盾。
学生学习不好老师固然是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老师要负全部的,主要的责任吗?我看未必!就拿学生喜欢上网来说吧,很多学生喜欢网游,为此可以通宵达旦的在网吧上网,我们的相关部门就不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尽职尽责?而作一个教师你可以去把违法经营的网吧给封了吗?
也许我们太喜欢提口号,太喜欢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教育界能多一些清醒地声音!。
如何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如何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陈鹤年老先生提出的。
当年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特定背景的,仅仅只是针对当时的幼儿教师,目的是强化幼儿教师的责任感而发出的感慨。
也许是对她们的支持与鼓励而说的。
这是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事情、在特定环境下,说出这句话,本身没毛病。
但是,后来却被人误读了这句话,甚至把这句话用于整个教育界,并且多用来对教师的指责,显然贻笑大方了。
其错误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规律,夸大了教师的作用教育自有其规律性,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方面是对老师的指责,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另外也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小孩自身的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显然是不正确的。
任何违反教育规律的言行,最终都会被历史淘汰。
这种说法从辩证的角度看,太唯心主义,一味放大主覌意识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只要是当过老师的的知道,即便在同一班级,同一教师的教授下,优秀学生可能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品学差的学生依然存在。
我们说,教育本身有一定的规律,脱离了教育本身,没有经历教育实践的、不尊重教育规律的的教育,注定都是失败的。
可以想象,一个班级一所学校总会有一群爱读书学习,拼搏奋进的学生,同时也总会有一些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无论你讲述多少遍怎么教,他们都听不进去,人的逻辑思维、推理运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天才只是少数,中等是多数,差等也是少数。
指望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理出很多: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会破的警察,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只有不会打的军队,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做的人……二、这句话神话了老师,同时也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管是孩子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我们说老师都只局限于学校,有限的时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你赞同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你赞同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只是一句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老先生自勉的话,却被一些基层校长和一些不懂得教育的外行人当成口头禅,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我们学校的校长倒是从来都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因为担任我们学校的校长,一直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必须担任一门主科的教学,要么教语文,要么教数学。
目前,我们现在的校长除了当校长之外,还是一名语文老师。
每次在开会的时候,他都会讲到当老师的苦与累,因此这位校长与我们比较有共同语言。
基层校长发言而其他一些学校则没有这个传统,就比如我一位朋友所在的学校,因为那位朋友所在学校的老师数量特别多,所以他们的校长就专门负责学校管理这一“大任”。
每逢开会的时候,这位朋友所在学校的校长就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很多专家都说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老师,你们应该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教学生应该有恒心,有(此处省略20分钟左右的发言内容)……班级中学困生你们要耐心教育,要用(再省略1500字左右的发言稿)……”陈鹤琴当这位校长在开会的时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时候,其他的老师昏昏欲睡,呵欠连连。
这位校长看到这种情况,也相当郁闷,于是这位校长答应了一些老师的要求:把该校成绩最差的年级中最差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由这位校长当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一周过去了,这位校长并不觉得多么难受;两周过去,这位校长的双脚开始有点发软;三周过去了,其他同事经常听到校长在那个班级中发出撕心裂肺的嘶吼;四周过去,那位校长连说话的声音都大声不了,整天耷拉着脑袋;第五周,这个由校长组织起来的“实验班”宣布解散……从此,这位校长再也不敢说劳什子的“只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话了。
校长很累“亲口尝梨知酸甜,亲身下河知深浅”,虽然那位校长之前所说的话很无知,但他之后的敢于实践和面对现实的勇气真的很让我钦佩。
其实,在大部分班级中,都有一些“烂泥糊不上墙,狗肉上不了正席”的学生,孔子面对自己很无奈的学生,比如上课期间没去上课,只是躲在家里睡大觉的学生宰予这个人给予的评价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只能是我们老师用来鼓励自己,要求自己进步,但不能作为领导,家长以及社会成员用来指责老师的口头禅。
一个母亲生的几个孩子,其中有当官发财的也有杀人放火坐牢的,你怎样评价她。
我们现代的老师,有谁能比得上大教育家孔子,他也曾发出过“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的感叹。
再说:把学生教好,“好”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来衡量他“好”,我班60个学生,我把一个脑瘫的儿童,从不会喊爸爸,妈妈,教会他说:谢谢,对不起,会喊爸爸,妈妈。
但对于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的今天,我让他拿什么写在试卷上让大家看,上级领导又怎能看见我对他的付出,又怎样来评价我的教学成果呢?我要想成为一个会教的老师,那只有让全班6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