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整体规划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一、龙岩中心城市现状龙岩中心城市现在城市人口23.5万人,建成区面积24.4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6.6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5.9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0.2%,绿化覆盖率31.11%,供水普及率90.17%,液化气用气普及率77.61%,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5.97%。
二、调整原因1、94年底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虽然考虑了规划期内建制的改变,但仍是站在县级市的角度编制的。
随着97年龙岩撤地设市,龙岩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政上的升级要求按地级龙岩市的标准,对城镇体系的构架作进一步明确,确定龙岩市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具体目标和方向,推进闽西新一轮创业。
2、随着漳龙高速公路、梅坎铁路及棉花滩水电站的开工,福三线的拓宽改造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闽西将成为连接内陆省份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走廊、交通枢纽,形成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
因此,对原总规提出更新的要求。
3、根据国务院〔97〕18号、省委〔98〕113号文件的精神,国家、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调整用地规模,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使城市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各项建设用地比例不尽协调,城市各类用地结构需进一步深化,同时,城市中心不太明确,区域服务功能不强,闽西监狱占用大片用地。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的功能运营,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近几年的编制的道路专项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各地块详细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设想。
三、调整原则1、保留原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对人口规模、城市发展方向不做变动。
龙川县田心镇东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说明书2017-2025

项目名称:龙川县田心镇东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项目委托:龙川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项目承担:东莞市泰和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证书编号:〔粤〕城规资(162036)号资质等级:乙级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Array(盖章处)院长:刘益彬(院长)所长:冷亮审定:李方容(城市规划高级工程师)审核:黄强(城市规划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初审:朱泳婷(城乡规划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宋小勇(经济师、注册咨询工程师)设计人员:汪书锋(城乡规划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丘丽芬(城市规划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邓宇(城市规划工程师)古亦婷(城乡规划工程师)李槟麒(城乡规划工程师)目录1. 项目概况 (1)1.1 工作背景 (1)1.2 基本原则 (1)1.3 规划依据 (2)1.4 规划期限 (2)2. 现状概况 (3)2.1 区位概况 (3)2.2 规划范围 (3)2.3 社会经济情况 (3)2.4 自然环境情况 (4)2.5 历史文化情况 (4)2.6 土地利用情况 (5)2.7 村庄整治创建需求 (7)3. 整治规划 (10)3.1村庄整治的规划思路 (10)3.2村庄整治项目库(一览表) (10)3.3土地利用规划 (12)3.4村容村貌整治 (13)3.5道路交通规划 (14)3.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6)3.7给水工程规划 (17)3.8排水工程规划 (17)3.9环保环卫工程规划 (18)3.10水利设施规划 (19)3.11近期整治创建项目布局 (19)3.12农房整治规划 (19)4. 创建规划 (20)4.1创建规划目标 (20)4.2创建规划建设项目库(表) (21)4.3产业规划 (22)4.4特色风貌提升 (23)附表1:村庄整治创建需求台账 (26)附表2:整治项目库(表) (27)附表3:土地利用汇总表 (29)附表4:创建示范村建设项目库(表) (29)附件1:田心镇东江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公约 (30)附件2:村民参与报告 (31)图纸目录 (35)1. 项目概况1.1 工作背景(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该意见首次提出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部署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包括重点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等内容。
龙川国家森林公园:探秘野生动物的栖居地

龙川国家森林公园:探秘野生动物的栖居地龙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境内,是国家一级保护森林公园。
这里被誉为“广东省最美的山水画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龙川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众多动物爱好者和自然探险者的目光。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秘这片神奇的森林,了解它们是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
一、物种丰富的森林龙川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茂密,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湿地、山地和水域等各种自然生态景观。
这里保护着众多野生动植物物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鲟、华南虎等,以及珍稀植物如红豆杉、石松等。
在这片森林中,野生动物们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展示着大自然的繁荣和多样性。
二、独特的生态系统龙川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
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湖泊、河流和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环境。
湿地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每年候鸟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赏心悦目的景象吸引了大量观鸟爱好者。
同时,湖泊和河流也是许多水生动物生活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观察水鸟、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活动。
三、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龙川国家森林公园有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
公园内的动物种类繁多,有虎、豹、熊、鹿、猴子、野猪等多种哺乳动物,还有彩鸟、孔雀等众多鸟类。
其中,华南虎是龙川国家森林公园的镇山之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东南亚一种濒危动物。
这种华南虎是中国亚种的典型代表,数量非常稀少,龙川国家森林公园是它们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四、保护与经济共赢龙川国家森林公园在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与当地经济的结合。
公园内有一些旅游项目,如生态观光、徒步旅行和划船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和探险。
这些旅游项目不仅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此外,公园还积极参与繁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种群保护和繁育研究,努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
龙川拆迁工程方案最新公示

龙川拆迁工程方案最新公示为了实施龙川地区的拆迁工程,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居住环境,我市政府决定对龙川地区进行拆迁改造。
为了向社会公开拆迁工程方案,征求各方意见,现将龙川拆迁工程最新方案进行公示。
一、拆迁区域范围龙川拆迁工程包括龙川地区的B、C、D、E等街区以及周边的部分住宅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
具体范围如下:B街区:包括B1、B2、B3、B4等街道以及其周边住宅楼、商业设施等;C街区:包括C1、C2、C3等街道以及其周边住宅楼、商业设施等;D街区:包括D1、D2、D3等街道以及其周边住宅楼、商业设施等;E街区:包括E1、E2、E3等街道以及其周边住宅楼、商业设施等;拆迁范围内所有房屋和建筑物将进行征收拆迁,居民将获得补偿和安置安排。
二、拆迁工程目的龙川拆迁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该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通过拆迁工程,将重新规划和建设龙川地区的住宅、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其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标准。
三、拆迁安置方案为了保障拆迁居民的利益,政府制定了拆迁安置方案:1. 补偿标准:政府将按照国家规定的补偿标准,给予拆迁居民相应的经济补偿,包括房屋、土地和其他财产损失的补偿。
2. 安置安排:政府将安排专门的拆迁安置点,为拆迁居民提供新的居住地。
同时,政府也将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措施,帮助拆迁居民重新安置和就业。
四、环境保护措施在拆迁工程进行过程中,政府将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1. 废弃物处理:对于拆迁产生的废弃物和建筑垃圾,政府将采取合理、安全的处理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绿化工程:在拆迁后,政府将进行绿化工程,重新规划和建设龙川地区的环境景观,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提升整体生态环境。
3. 环境监测:政府将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对拆迁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五、公众参与和意见征集政府将在拆迁工程方案公示的同时,开展公众参与和意见征集活动。
河源市龙川田心镇

河源市龙川县田心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中共龙川县田心镇委员会龙川县田心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五年四月奋发图强谱写田心教育新篇章——龙川县田心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镇之力,聚全民之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教育事业。
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要求,将创强工作的自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镇于1977年从龙母镇析置,坐落于龙川县中部偏东,面积88.3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4.1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万人。
我镇地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有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3A级旅游区——霍山旅游风景区。
我镇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五兴龙临时工作委员会曾在境内霍山成立,五兴龙苏维埃主要领导人罗屏汉曾在我镇东友村领导革命斗争,其英魂至今仍守护着这片热土,中国革命史上杰出革命人士黄益和、骆达才等著名人物均出自这片土地。
我镇是文化昌明之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现以铜像祀于佗城南越王庙的明代尚书巫三祝以及清康熙进士巫荣是我镇塔峰村人,明代状元黄仕俊曾在境内居住并留下墨宝,还有一批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境内成长。
我镇学子聪敏好学,积极上进。
2005年以来,我镇学子巫祖龙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黄思平考取了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14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后。
近三年来,在龙川范围内的田心籍学子黄志华、杨国康、巫苇苇等68名人员考取重点本科院校,巫运辉、黄梅平等考取硕士、博士,2014年巫慧妮考取了芝加哥市伊利诺伊大学博士研究生。
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各行各业成绩斐然:先后荣获“2012、2013年度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2012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度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镇”等光荣称号。
广东河源龙川新田互通工程项目简介

广东河源龙川新田互通工程项目简介
摘要: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述
三、项目进展
四、项目意义
正文:
一、项目背景
广东河源龙川新田互通工程项目位于我国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新田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当地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项目概述
广东河源龙川新田互通工程项目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互通立交工程及相关附属设施。
项目总投资约XX 亿元,预计建设工期为XX 年。
项目规划路线总长约XX 公里,设计速度为XX 公里/小时。
三、项目进展
截止到目前为止,项目已完成了前期的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工作。
施工单位已经进场,正在进行道路、桥梁等主体工程的施工。
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将于XX 年建成通车。
四、项目意义
广东河源龙川新田互通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提高当地交通网络的连通性,缓解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河源市及龙川县区域经
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龙川县铁场镇南越古寺红色文化挖掘和规划修复扩建项目环评报告公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龙川县铁场镇南越古寺红色文化挖掘和规划修复扩建项目建设单位(盖章):龙川县南越古寺编制日期:2019年09月国家环保部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录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7)三环境质量状况 (10)四评价适用标准 (13)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6)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24)七环境影响分析 (26)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49)九结论与建议 (51)附图1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四至图附图3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附图4项目扩建完成后整体效果图附图4项目扩建平面图附件1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附件2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附件3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附件4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龙川县铁场镇南越古寺红色文化挖掘和规划修复扩建项目建设单位龙川县南越古寺法人代表释密修联系人邓赛华通讯地址广东省龙川县铁场镇茅輋村联系电话传真************邮编517367建设地点广东省龙川县铁场镇茅輋村立项审批部门龙川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文号2018-441622-47-03-818693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S954宗教组织占地面积(平方米)66667总建筑面积(平方米)31483.77总投资(万元)28500环保投资(万元)42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15%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22年10月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由来在茅輋村狮子嶂山岚,有一个“南越庵”古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法师曾海柬,由该村曾姓法全公后裔修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川:全力打造东江上游明珠城市
2011-5-27 7:45:31河源日报陈小玲刘伟东
龙川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立足于“规划是纲”,于2008年在原有的《龙川县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进行新一轮修编,对城市规划进行重新定位。
据新修编的《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以下简称《总规》)显示,县城近期建设规划期限至2015年,人口规模25万人,用地规模26.6平方公里;规划中远期为2016年-2030年,人口规模为50万人,用地规模为48平方公里;规划远景为2030年之后,龙川县城规模将达到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以东江为中轴,沿东西两岸各控制3至10公里,沿江岸线将达到25公里。
一座中等城市的雏形已逐步形成。
龙川新修编的《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年)》效果图。
龙川县中心城区将形成沿东江布置的“一江两岸”城市格局。
沿东江由南至北依次布置佗城综合组团、老隆综合组团、幸福工业新城组团、北部生活休闲组团、特色农业加工基地、四都生活组团。
规划合理、绿树成荫的居民生活小区一角。
美丽的龙川县城东江“一江两岸”风光。
美丽的龙川县城
卓峰山下,东江岸边,有一座美丽的城市。
清晨,阳光,清清的东江水拍打着这座城市的堤岸。
在堤岸一侧的龙川县文化体育公园内,一派和谐、生机的画面:有三五成群的市民在弹琴拉唱,有数十人聚在一起应合着激扬的音乐节拍起舞,有打球的年轻人,也有放风筝的孩童……快乐、幸福的龙川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点缀着这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映衬着这个东江上游明珠城市的璀璨夺目。
这,就是龙川,一座宜居宜商、和谐秀美的城市。
近年来,龙川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秉承“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档次”的城市建设理念,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配套建设、滚动发展”的建设原则,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全力打造东江上游的璀璨明珠城市。
谋变:“四高”做好经营城市文章
近日,龙川县委、县政府在城市建设上又有了两个大“动作”:一是萧殷公园的动工修建,二是县人民广场和地下停车场的改造。
“这两个项目的动工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变得更具竞争力。
”龙川县委书记段邦贤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做好城市文章是龙川大力推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四化并举”中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进一步推进龙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营好城市,做好大县城这篇文章,其实早在2009年龙川合并老隆、附城两镇时就已经“显山露水”了:随着县城的进一步拓展,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活力显著增加。
事实上,针对经济总量较小、基础底子薄等制约龙川发展的“瓶颈”,龙川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谋变中求发展。
而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城市文章则是“谋变”中的重要一步。
也正是有了“谋变”的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上,龙川表现出一个人口过百万大县城的大气度和前瞻眼光,具体表现在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高标准建设和高效益经营等方面。
在着力高起点规划上,龙川县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乘势而上、率先崛起”的新目标,以及市委书记陈建华提出的“规划是纲,规划是…牛鼻子‟,规划是生产力”的新要求,深入研究龙川县城发展特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龙川县城整体发展定位、目标和战略。
2008年开始,该县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进行新一轮修编。
也正是基于“规划是纲”这个硬道理,龙川县坚持实施高效能管理,尽最大程度减少规划失误。
对临街建筑、小区建设、景观效果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切实遵循“部门规划、集体论证、政府决策”的原则,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结合龙川县实际,先后出台了《龙川县老城区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龙川县新城区规划报建管理办法》、《规划行政错案追究责任制》、《龙川县城规划区内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依法规划,依法实施规划,依法管理规划。
在做好规划的同时,对县城的建设注重高标准、前瞻性。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龙川县投入1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全长1600米的县城东江沿岸标准样板路、东江县城段防洪减灾工程、文化体育公园、商业步行街、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自来水厂等。
高效益经营是龙川城市建设中的又一大亮点。
近年来,龙川县积极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通过引进外资等措施,建设和完善了一批标准化住宅小区。
同时,该县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自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105套、9450平方米,廉租房150套、9000平方米,解决了城镇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嬗变:老县城实现亮丽转身
有哲人说过,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
而在龙川,这座古老的城市用她的“旧貌换新颜”淋漓尽致地诠释着龙川县委、县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与时俱进的“谋变”。
初夏的清晨,站在高高的卓峰山上俯瞰整个县城,金色的阳光为她披上了一件美丽的云裳,更衬映出她的婀娜多姿。
披着晨光,迎着清风,走近她,绿阴掩映下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卫生、纵横交错的街道,人们轻快地穿梭于房前屋后,车辆奔跑在大街小巷,一切井井有条。
事实上,这座老县城正在县委、县政府“谋变”的经营城市的理念下,悄然无声地蜕变。
说起县城的蜕变,不得不提龙川县城东江两岸的“巨变”。
而这个“巨变”始于2003年,经过8年的建设,她由原来的荒芜之地变身为高楼林立、宽敞亮丽的城市标志性路段。
而这个“巨变”又由三个“小变”组成。
一是路变。
在这8年的时间里,龙川县委、县政府投入2100多万元,兴建了由4米宽的亲水路、5米宽的绿化带、12米宽的机动车道及两边宽4米和6米的人行道组成的县城东江沿岸标准样板路。
如今,该路段绿树成荫,路面宽整干净,成了龙川的主要交通要道。
二是地上建筑物变了。
高楼大厦和设施完善的文化体育公园取代了原来的破旧建筑,成了市民居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是人变。
过着幸福生活的市民用笑脸取代了曾经的贫穷和痛苦。
而县城东江两岸的“巨变”是整个龙川县城实现亮丽转身的一个侧面。
从2008年3月龙川县城拥有了第一个地下停车场,到当年10月投资3000万元的龙川一中体育馆的完工;从2008年9月11日205国道龙川县城过境段一级公路改造完成正式通车,到2008年9月18日龙川县技工学校实训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从投资5600万元的县城文化体育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到先后建成和扩建的新、老城区自来水厂;从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成到县城污水处理厂的竣工投入使用……这一切皆彰显了龙川县城的化蛹成蝶。
历经洗礼,涅槃重生;蛟龙出平川,古邑谱新篇。
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龙川县城这颗“东江明珠”的城市轮廓正日益清晰。
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
县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高级示范性高中4所,九年制学校2所,公园8个,体育场2个,多功能体育馆3个,标准影剧院1个,有3个高标准的中心医院,大型综合农贸市场1个(约3万平方米),大型超市8个,大型停车场1个,自来水厂2个,日处理2万吨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正式运营;市政道路建设履盖面不断扩大,现已完成县城东风路等7条街道上等级改造;县城东江两岸首期防灾减灾工程已竣工,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质变:西进北拓构建大龙川县城
今年3月18日,《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以下简称《总规》)修编经县人代会全体代表评审通过,这标志着龙川县城规划由量变提升到质变,进入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的不断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龙川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在原有的《龙川县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进行新一轮修编,结合龙川的实际和着眼于长远发展,对城市规划进行新一轮定位。
新修编的《总规》显示,县城近期建设规划期限至2015年,人口规模25万人,用地规模26.6平方公里;规划中远期为2016年至2030年,人口规模为50万人,用地规模为48平方公里;规划远景为2030年之后,龙川县城规模将达到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以东江为中轴,沿东西两岸各控制3公里至10公里,沿江岸线将达到25公里(北起该县四都镇,南至佗城镇)。
新《总规》将龙川县城的城市性质确立为:连接珠三角与东南沿海及中南各省的交通枢纽;广东省(华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山水城市;河源副中心城市,龙川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同时,新《总规》明确了县城发展主要方向,即整体西进,重点北拓,充实西南部,提升东南部,在构建“大龙川”的战略思想下,将佗城东北部与丰稔西南部纳入县城规划建设区内,在整体上形成“一带、三片、多组团”的空间格局。
“一带”是指沿东江的滨水生态景观带;“三片”分成北片、中片和南片,北片包含城北生活组团与(龙川)全国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基地,中片包括老隆生活组团、幸福工业新城组团,南片主要为佗城综合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