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一至六章)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⑶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106μm ;1m=109nm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四、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
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五、速度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⑷计算公式: 变形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2.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靠声振带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解释: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6、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7、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8、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9、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听见回声的最小距离为17m);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听到声音正常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3、耳聋的分类: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例子: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注: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
应用: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
(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三、声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 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答案:可先用小绳测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国际单位有千米( km )、分米( dm)、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um )、纳米( nm )。
1m= 103m= 106μm=109nm。
使用刻度尺的规则:(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用平移法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园的周长。
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需要明确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把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即把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需时间的比值,称为物体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符号 v 表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 ;速度的单位是: m/s ,读作:米每秒;1m/s= 3.6 km/h。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一至六章)

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L)1、长度单位:米(m)常见长度单位:km、m、dm、cm、mm、um、nm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2、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等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尺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会认: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4、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数字:准确值+估计值(有且只有一位);单位:由分度值决定。
三、误差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注意:⑴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应该避免.⑵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的.⑶减小误差的办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取②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校准测量工具五、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1、测多算少法(累积法)2、相互配合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3、化曲为直法(替代法)五、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1)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和停表(秒表)。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2、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课本、桌子、粉笔盒为例)4、总结: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二、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关于参照物我们应注意:a.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
b.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L)1、长度单位:米(m)常见长度单位:km、m、dm、cm、mm、um、nm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2、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等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尺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会认: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4、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数字:准确值+估计值(有且只有一位);单位:由分度值决定。
三、误差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注意:⑴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应该避免.⑵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的.⑶减小误差的办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取②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校准测量工具五、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1、测多算少法(累积法)2、相互配合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3、化曲为直法(替代法)五、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1)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和停表(秒表)。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2、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课本、桌子、粉笔盒为例)4、总结: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二、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关于参照物我们应注意:a.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
b.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c.对同一物体,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以不同。
d.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步骤a、确定研究对象b、选参照物c、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有无位置改变。
4、总结: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
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判断参照物1、确定研究对象2、看研究对象运动还是静止3、运动:看研究对象相对于谁有位置改变静止:看研究对象相对于谁无位置改变1.3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路程— S —米(m)千米(km)时间— t —秒(s)小时(h)速度—— v ——米/秒(m/s) 千米/时(km/h)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千米/时(km/h)5、换算:1m/s =3.6km/h 1km/h =1/3.6 m/s二、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3、变速运动中,用公式v=s/t求平均速度。
4、速度表和限速标志。
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不能用V=(V1+V2)/2来计算。
等距离:V=2v1v2/(v1+v2) 等时间V=(v1+v2) /2三、“频闪摄影”“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
1.4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三、提问: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四、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挡板、停表、刻度尺五、实验步骤:见书六、设计表格(略)七、进行实验八、填写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九、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你能列举一些发声的例子吗?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我们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我们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试验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你能否找到声音在其它介质中传播的例子?感受: a.制作土电话。
b.在水中敲击,能否听到声音。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所以把它叫做声波。
四、声音的传播速度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叫声速。
2、声速与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
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五、回声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又返回来的一种现象。
2、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试着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3、回声定位(声呐、海豚、蝙蝠等)4、如回声与原声相隔小于0.1S,我们就只能听到一个声音,但回声起到了加大原声的作用。
(如室内讲话声音更响亮)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听到声音应具备的条件:(1)要有声源;(2)要有传声介质(3)人耳能感受声音。
2、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听小骨等组织→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3、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2.2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实验一)如图2.2-12、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3、超声波、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在20Hz-20000Hz的声音就叫声波,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二、响度1、响度:声音的强弱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实验二)如图2.2-32、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还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响度越小。
三、音色1、即声音的特色。
2、由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等方面引起的,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四、其它问题1、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不同。
2、比较同一发声体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波形。
2.3声的利用一、声能传递信息。
1、雷声预示大雨;2、海豚利用超声波环境;3、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4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5、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中的“闻”。
6、回声定位:蝙蝠、声呐、B超、倒车雷达二、声波能传递能量1、超声波清洗机。
(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2、超声波碎石机3、超声波洗牙4、次声波武器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噪声的含义:(1)从物理角度来说: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噪声的来源: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噪声的等级的划分用分贝(dB)值表示,它实质上是指响度的大小。
2、噪声的危害:(1)心理效应;(2)生理效应;(3)物理效应3、四大污染:废气、废水、废渣、噪声三、控制噪声的办法:1、防止噪声的产生(消声器)2、阻断噪声的传播(隔音板)3、防止进入耳朵(耳塞)我们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计1、种类:按用途分: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按液体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2、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实验用温度计的结构二、摄氏温度1、规定: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1摄氏度,记作1℃。
2、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三、温度计的使用1、量程: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2、想想议议: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P49的1-3点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一不: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四要: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质;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物质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四、体温计1、构造:有缩口2、使用体温计前要往下用力甩几下。
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
3、体温计的形状是三棱体,其作用相当于放大透镜,使我们能看到里面很细的水银柱正立放大的虚像,以便于读数。
3.2熔化和凝固一、几个概念:1、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如:水结成冰。
所有物质都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条件1、观察海波的熔化与凝固实验。
结论: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认识晶体熔化或凝固曲线3、晶体熔化条件:a、温度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条件:a、温度达到凝固点;b、继续放热。
4、观察松香熔化及凝固实验结论:非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5、认识晶体熔化或凝固曲线。
三、晶体与非晶体1、物体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物体叫晶体。
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明矾,它们都有规则的结构。
2、物体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物体叫非晶体。
如松香、玻璃、蜂蜡、沥青、橡胶,它们没有规则的结构。
3、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温度相同。
4、几种晶体的熔点。
5、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时的比较6、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A、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
B、晶体熔化的过程中(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与凝固时的温度相同),即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先变软再变稀,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3.3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包括沸腾与蒸发)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一、汽化(一)、沸腾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