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健康地生活》知识点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八年级生物下册单元复习知识清单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知识清单考点1 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3.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5.会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如患流感的小明,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小明传染源指:传染病患者(动物)和病原体携带者(动物)6.预防传染病措施:控制传染源:治疗、隔离、杀死、深埋、焚毁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消毒、个人卫生、灭蚊蝇、禁止随地吐痰、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餐具、献血前HIV检测、禁止进口、戴口罩保护易感人群:远离病区、注射疫苗、锻炼身体注意了注意了:携带病原体的蚊蝇是传播途径,所以灭蚊蝇是切断传播途径!!!考点2 免疫和计划免疫1.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4.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性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5.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6.免疫的主要功能:①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中考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中考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狂犬病、狂犬、狂犬病病毒分别属于①传染病②易感人群③病原体④传播途径⑤传染源()A.①③⑤B.①⑤③C.③④⑤D.②③⑤【答案】B【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是传染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题,涉及传染病和病原体、病毒、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等内容,思考解答。
【详解】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人畜急性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可见其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群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病的人群。
因此,狂犬病属于传染病;狂犬属于传染源;狂犬病毒属于病原体。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传染源、病原体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2.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请判断受伤血管和急救措施()A.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B.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C.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D.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答案】C【解析】【分析】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按压或捆扎伤口近心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动脉出血的特点是: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以及止血方法。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防线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皮肤的屏障作用D.口服抗生素消灭体内病原体【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不符合题意。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7000人死于心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既受遗传影响,也与生活方式有关B.吸烟、酗酒、熬夜、偏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C.均衡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各类心血管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D.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大心脏病发病率【答案】D【解析】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的方法就是改、动、保,可见D符合题意。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以上缺一不可【答案】D【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
所以传染病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
故选:D。
【点睛】知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即能正确答题。
3.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花粉过敏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B.抗体是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才产生的C.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D.抗原被清除后,体内相应的抗体不会立即消失【答案】C【解析】花粉过敏是免疫的功能过强形成的,A正确;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B 正确;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C错误;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抗原清除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还将保持产生抗体的能力,D正确。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某同学体验时,发现体内没有乙肝抗体,遵照医嘱及时注射了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其注射的乙肝疫苗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别属于()A.抗原、控制传染源B.抗体、控制传染源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答案】D【解析】【分析】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给某同学注射的乙肝疫苗,进入某同学体内后可以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其注射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该抗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乙肝病毒的感染,因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者。
故选D。
2.下列传染病与其病原体的配对正确的是()A.肺结核与结核病毒B.血吸虫病与钉螺C.足癣与细菌D.天花与天花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详解】A.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故A错误。
B.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引起的传染病,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血吸虫,钉螺属于传播途径,故B错误。
C.足癣是真菌寄生引起的传染病,足癣的病原体是真菌而不是细菌,故C错误。
D.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天花的病原体是天花病毒,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
3.免疫是人体的一种机能,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注射牛痘预防天花B.泪液中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C.皮肤具有保护作用D.白细胞(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答案】A【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生物八年级《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注射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被毒蛇咬之后需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
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A.抗原、抗原B.抗体、抗体C.抗体、抗原D.抗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详解】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
而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因此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抗原、抗体。
故选D【点睛】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A.杀菌B.接种疫苗C.对传染病人进行集中治疗D.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答案】B【解析】【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可以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全国大力推广计划免疫工作,计划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最有效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八年级生物《健康地生活》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健康地生活》知识点一、选择题1.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图所示。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答案】C【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及时处理等)、切断传播途径(清洁、开窗通风、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预防接种等)。
【详解】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A错误;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因此,疟疾患者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B错误;C、按蚊是能够传染病原体的动物,因此按蚊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的传播途径生物媒介。
所以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C正确;D、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D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病原体、传染源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生理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①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②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③免疫细胞产生抗体④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⑤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⑥纤毛的清扫作用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④⑤⑥【答案】C【解析】①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②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④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⑥纤毛的清扫作用都是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③免疫细胞产生抗体、⑤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都是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3.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措施,骨髓的捐献者称为供体,接受供体骨髓的病人称为受体,受体做完移植手术后要在无菌隔离区度过一段时间。
八年级生物健康地生活知识点归纳

1.健康的生活规律包括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及拒绝吸烟、酗酒、吸毒等。
[联合国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国际上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2.传染病:由病原体〔病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与非传染病相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根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空气、水、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4.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预防措施:〔切断任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易感人群──保护。
5.常见的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蛔虫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天花、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沙眼等。
常见病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寄生虫病蛔虫病蛔虫蛔虫病人饮食传播注意饮食卫生、粪便无害化处理等细菌传染病肺结核结核杆菌肺结核患者飞沫、尘埃、呼吸传播接种卡介苗、不随地吐痰等病毒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血液传播注意饮食卫生、保护水源、食品消毒、加强血液制品管理、接种肝炎病毒疫苗艾滋病HIV病毒艾滋病患者不洁性行为,血液传播洁身自爱、不接受被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的输入、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6.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指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指出生后才产生,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7.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方案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方案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可以到达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例如,婴儿接种卡介苗〔结核病〕或乙肝疫苗〔乙型肝炎〕或麻疹疫苗〔麻疹〕或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或百白破联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生物初二《健康地生活》中考复习知识点

生物初二《健康地生活》中考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注射青霉素之前,要先用少量青霉素做皮试,如果注射处有较大红肿现象,该患者则不能注射青霉素。
由此可知,对这个患者来说,青霉素成了()A.抗原B.抗体C.病原体D.失效药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青霉素进入人体会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抵抗青霉素的抗体;因此对这个患者来说,青霉素是属于抗原。
考点:抗体和抗原。
2.下列有关出血急救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出血一般不易诊断,如怀疑有内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B.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一般能自行止血C.鲜红色血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涌出时,应及时按压破裂血管远心端D.若大静脉或动脉出血,首先拨打急救电话,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答案】C【解析】【分析】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缓慢渗出。
【详解】A.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
因此应马上上医院检查,A正确。
B.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静脉和动脉的血管,血流速度极慢,因而出血时是渗出并像水珠一样的流出,一般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可自行凝固止血,不用包扎,只要稍作消毒即可,B正确。
C.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血液从伤口外喷射而出或一股一股地涌出,应及时按压破裂血管近心端,C错误。
D.血液暗红色,一般属于静脉出血,首先拨打急救电话,应在远心端处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止血,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血管出血的特点和止血方法。
3.下列急救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发现因煤气中毒而昏迷的患者,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通风处B.对溺水造成呼吸停止的患者,应首先清除口、鼻内污物C.户外活动时遇到突发心脏病,呕吐且四肢厥冷的患者,要立即将其搬至屋内D.因外伤造成下肢出血时,可根据出血特点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答案】C【解析】【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方法有: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内容,结合分析表中的内容来解答本题。
2.免疫是人体的一种机能,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注射牛痘预防天花B.泪液中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
C.皮肤具有保护作用D.白细胞(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C.艾滋病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D.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会感染此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源等。
【详解】
艾滋病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因此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A正确。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B、C正确。
C.要骨折患者活动关节D.高楼发生火灾,赶快从窗户跳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详解】
A、在病人停止心跳时,应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帮助患者恢复心跳,A正确。
B、发现溺水者,不会游泳不要下水施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B错误。
C、对骨折患者的关节要固定,不要活动关节,C错误。
D、高楼发生火灾,捂住鼻子迅速逃离,不能从窗户跳下,否则会造成骨折,甚至有生命危险,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
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B.不安全性行为会传播艾滋病
【详解】
A.注射牛痘预防天花,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故A符合题意。
B、D.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是先天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D不符合题意。
C.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免疫,故C不符合题意。
B.疫苗
C.抗原
D.抗体
【答案】C
【解析】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一定的抗体能够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将他人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不易成功。从免疫概念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
空气、饮食、握手、拥抱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D错误。
故选:D。
9.今春,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70多万人被感染,引起该病的是( )
A.肺炎双球菌B.非典病毒C.新冠病毒D.狂犬病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2)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
注射的埃博拉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提高其对埃博拉病毒的抵抗力,避免感染。因此对疫区开始对高危人群进行埃博拉疫苗接种,这种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该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埃博拉病毒起作用的,所属免疫类型特异性免疫。D正确。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B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为90÷98≈91.8%,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对居室消毒不能切断传播的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的功能和类型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人体免疫的功能、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及第三道防线的组成。
3.在一次车祸中,一青年左大腿股骨骨折,皮肤受到创伤,失血200毫升。对这样的伤员,下列治疗措施没有必要的是
A.股骨复位固定B.输血200毫升,及时补充血量
C.皮肤伤口做止血处理D.注射抗菌素,防止伤口感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青年左大腿股骨骨折,皮肤受到创伤,应及时股骨复位固定,以帮助骨头快速正确愈合,故A正确;皮肤伤口做止血处理,以防止流血过多,故C正确,但是失血200ml不会对身体由太大的影响,所以无需输血。故B错误;应及时注射抗菌素,防止伤口感染,故D正确。
4.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健康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
B.人的健康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有关
C.少量吸烟和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
D.在流感易发的季节,我们可以服用抗感冒的药物,预防感冒,维持人体健康
【答案】B
【解析】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A错误;
健康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正确;
12.“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大多数老百姓的习惯.购买药品时无需特别关注的是药物的( )
A.大小和形状B.成分和用法
C.生产日期和有效期D.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的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3)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详解】
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而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疫苗和抗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抗原、抗体。
【点睛】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区分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是本题解题关键。
6.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组成的多道防线。如免疫物质①气管腺细胞分泌的黏液、②唾液中的溶菌酶、③血液中的溶菌酶、④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第一道防线B.①③属于第一道防线
八年级生物《健康地生活》知识点
一、选择题
1.2011年4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3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这5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病名
发病数
死亡数
艾滋病
3551
1059
肺结核
135848
200
狂犬病
98
90
乙型肝炎
117553
65
流行性出血热
609
A.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B.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C.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D.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B
【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接种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注射疫苗会刺激人体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抗体具有专一性,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点睛】
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
14.某同学体验时,发现体内没有乙肝抗体,遵照医嘱及时注射了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其注射的乙肝疫苗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别属于( )
A.抗原、控制传染源B.抗体、控制传染源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A.传染病人要及时隔离B.病死的动物要深埋
C.按时做好预防接种D.生吃瓜果要洗净
【答案】C【ຫໍສະໝຸດ 析】【分析】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详解】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②③属于第二道防线D.③④属于第三道防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气管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属于第一道防线,②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③血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④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①②属于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