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套种作物
大力推广作物间套种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作物间套种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物间套种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者多种作物的一种农业种植技术。
这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搭配和配套种植,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有助于土壤的保护和改良,减少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作物间套种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物间套种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农民往往采用的是单一作物种植的方式,这种种植模式往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充分利用。
而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搭配合理的作物种植,可以使得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多种作物,不仅可以节约农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特性,通过合理的搭配和配套种植,可以使得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形成良好的生长环境,相互促进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合理的选择作物的搭配,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作物间套种技术有助于土壤的保护和改良。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长期的单一作物种植往往会导致土壤的贫瘠和土壤的退化,而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助于保护土壤资源,减少土壤的退化。
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根系结构和养分吸收方式,通过合理的搭配和配套种植,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助于土壤的改良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作物间套种技术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作物的单一种植往往容易受到气候和疫病的影响,产生较大的风险,而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以通过搭配合理的作物种植,不仅可以减少单一作物种植所面临的风险,还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
套种的好处,套种和间作的区别

套种的好处,套种和间作的区别1、套种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延后生长季节,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升年总产量。
2、套种指的是某种作物生长后期时,再种上另外一种作物。
3、间作指的是同一块地同时期按比例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3、轮作指的是两季种植不同作物的复种方式。
4、混种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混合后种植在同一片田里。
一、套种的好处1、套种的好处可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升复种指数,增加年总产量。
2、适宜套种的作物(1)玉米+南瓜(花生)南瓜花蜜可以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能够有效的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种植花生也可以适量的减少玉米螟,且不会遮挡光照。
(2)玉米+辣椒(青椒)因为玉米有遮阴作用,可以减轻72%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隔行种植可减轻56.9%的青椒病毒病。
(3)玉米+黄瓜可以让黄瓜花叶病减少61.6%左右,还可以利用玉米秸秆来做黄瓜架条,省钱省力。
(4)玉米+红薯玉米是纵向生长,红薯是横向生长,两者结合有利于通风透光,加强光合作用。
二、套种和间作的区别1、套种和间作的不同(1)套种指的是在一种作物生长到后期时,种上另一种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并不长。
(2)间作指的是在一块地上,同一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2、轮种指的是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在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复种方式。
3、混种(1)指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且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种在同一块田地里。
(2)混作是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提高了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
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的效果。
间作套种什么意思 棚室蔬菜较好的间作套作形式

间作套种什么意思棚室蔬菜较好的间作套作形式间作套种什么意思呢?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今天我们列举几种棚室蔬菜较好的间作套作形式。
一、间作套种什么意思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同时隔行、隔畦或隔株有规律地栽培在同一棚室内叫间作。
在某种农作物栽培之前或栽培后期隔行、隔畦或隔株栽培在同一棚室里,共生期较短者称其为套作。
其实间作与套作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争取充分利用阳光、地力、空间和时间的高产高效栽培措施。
但又不是任何间作、套作都能高产高效。
在栽培方面要注意选择适宜播种和定植期,适当扩大行距和缩小株距,用合理的整枝、吊秧、施肥和灌水技术,并注意副作及时罢园,尽量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之间的矛盾,发扬其互助互利的一面。
二、棚室蔬菜较好的间作套作形式棚室蔬菜较好的间作、套作形式举例如下:1、主副行间作大棚和日光温室黄瓜可以主副行间作,在75~85厘米宽的高畦上同时定植两行,畦上行距45厘米,主行株距18厘米,副行株距36厘米,当副行结3-4个瓜时摘心,副行收完瓜拔秧,能明显增加早期产量和产值,又不妨碍主行生长和结瓜;棚室番茄采取高秧品种与矮秧品种隔行间作,也互不影响,还有利通风透光,但矮秧品种株距要小些,以密保产。
2、春黄瓜与辣椒间作大棚春黄瓜与辣椒间作在辽宁南部很成功。
在两行黄瓜中间同时定植一行辣椒,前期重点管理黄瓜,在黄瓜拔秧后加强辣椒的肥水管理,一直栽培到秋季,辣椒能形成两个产量高峰。
3、日光温室韭菜与黄瓜套作冬茬韭菜割第二刀后,即春节前后,按春黄瓜株行距在韭菜行间定植黄瓜苗,两者共生20天左右,收完三刀韭菜刨掉韭根,既能收三刀韭菜又不影响春黄瓜生育。
4、日光温室果菜套作绿叶菜日光温室春季果菜定植前,在畦沟或垄沟里条播或撒播小白菜、茼蒿或小茴香等生长速度快的绿叶菜。
在黄瓜刚开园、番茄等开始坐果时采收绿叶菜,能增加栽培效益。
间作套种的农业功效及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栽培管理)

间作套种的农业功效及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技术粮油,栽培管理一、间作和套种的区别间作和套种,虽然都是使用同一块地按照一定的行距、株距和占地大小比例进行多样化种植,但二者却是两种不同的种植方法:1、所谓间作,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根据一定的行数比例在地中间隔种植两种及以上的不同作物种类,间作的不同作物共同生长期较长,一般占整个生育期的一半以上。
2、所谓套种,是在前种作物生长后期的逐行间再次种植新一种作物的种植方法,套种的作物共同生长的生育期很短,一般不超过整个生育期的一半。
3、间作套种是我国一代一代农民经过种植实践总结,给我们流传下来的宝贵传统种植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适合间种套作的作物品类,很多作物间作套种具有十分突出的增产增收效果。
二、作物间作套种的五大农业功效1、通过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和延长作物生长季节,达到一年多熟、一年多收的作用,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增加种植收入;同时由于间作套种株行距相对较大,能够很好的解决作物水肥相争的矛盾。
2、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改善土壤中的养分结构,调节土壤盐碱酸碱度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土壤性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抑制作物重茬连作引起的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产品的长势和品质。
3、间作套种,通过种植不同株高、不同养分需求、不同生育期的作物品类,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不仅能最大幅度的挖掘种地土地空间价值,而且能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全面改善田间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使边行增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4、间作套种,会加大作物对土壤的护墒覆盖面积,一方面能减少阳光直射地表所造成的水分蒸发,具有很好的保湿抗旱效果,另一方面还会减少雨水冲刷地面所造成的表层土壤流失,具有较好的护土护墒效果,再一方面由于田间作物覆盖面积大,能够降低杂草生长所以的光照、透风条件,起到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5、不同作物间套种植具有十分好的防治病虫害危害、促进增产的功效。
三、作物间作套种的基本原则1、株型——“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纵一横”:①高秆作物和低秆作物搭配;②株型松散、枝叶繁茂的作物和株型紧凑、枝叶稀疏作物搭配;③枝叶横向发展的作物和枝叶纵向发展的作物搭配。
农作物间作套种原则及技术要点的研究

Z a i p e i j i s h u间作套种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人数与范围程度逐渐扩大。
其不仅能够合理使用土地与自然方面的资源,还能够将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大幅提升,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该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方法足够科学、合理的话,便能够将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农民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其技术要点。
一、农作物间作套种的原则优势1、优势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主要是使用不同植株生长与发育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性来进行栽培工作,是一种类型与方位立体都较多的种植方法,符合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内容。
该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方面进行节省、提高收入的效益,确保粮食的安全性,同时,还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其拥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在现实农业生产中,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将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②间作套种模式能够依据植株不同生长季节的特征,来让种植人员达到多收成的目标,从而使生产的效率与数量提升。
③农作物的间作套种模式,能够让各类物种之间的关系保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平稳的增长,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
④农作物间作套种内包含了粮豆间套、粮肥间套等多种模式,不仅对土壤的品质进行了改善,还提高了总产出的数量,做到了以地养地。
2、原则为了保证间作套种的方法能够顺利实施,需要按照以下几点方法来进行种植。
①根据种植作物的生长发育时期,在栽种时要坚持一早一晚的原则,保证主要种植作物的成熟期要更早一些,次要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要相对晚一些,确保主要植物在收获之后,光照能够被副植物吸收,从而提高产出的质量与数量。
②依据植物的外形,尽可能选择出“胖瘦”与“高矮”两种组合,将高杆与低秆进行搭配,从而拼凑出良好的种植组合,让每一种作物都能感受到优秀的通风效果。
③依据根系分布的特点,选择出深浅两种作物进行搭配,将深根与喜欢阳光的浅根种植在一起,能够将土壤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减低能源消耗,同时提升总产出量。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

农业种植中的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类型和相应的轮次,可以实现土壤养分的充分利用,增加种植效益,改善农田环境,提高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的定义、原理、优点以及应用案例。
一、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的定义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简称套种与轮作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农田上先后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通过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合理利用土壤养分、病虫害防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效果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
二、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的原理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一方面通过不同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和残留物对土壤进行调节和改良,增加土壤养分的供给和保持土壤肥力;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作物的生物特性差异、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三、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的优点1. 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套种与轮作技术可以使农田中各种养分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减少养分的损失和浪费。
2. 病虫害防控:适当的套种搭配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3.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套种与轮作技术可以通过不同植物的遗留物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田的肥力。
4. 平衡农作物生长周期:套种与轮作技术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减轻土壤反复种植同一作物带来的连作障碍。
5. 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套种与轮作技术,作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作物间套种与轮作技术的应用案例以小麦和豆类作物的套种与轮作技术为例,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又可以防治小麦病虫害。
在秋季播种小麦后,春季翻耕土壤并播种豆类蔬菜或豆类作物。
这样的套种方式可以使土壤充分利用,豆类作物根系能增加土壤养分,有助于小麦的生长;同时,豆类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某些物质,对小麦病虫害具有遏制作用,达到病虫害防控的目的。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复合种植在耕地上的方式,与这种种植方式有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等。
1、间作套作的概念(1)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其特点是群体是结构复杂,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种管、收也不方便。
(2)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都有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前者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小部分,后者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
套作先用生长季节不同的两种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两者互补,使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提高全年总产量。
2、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3、间套作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
如水稻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
其次,要求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
例如,植株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
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农作物间作套种

农作物间作套种
农作物间作套种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间距和时间顺序,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这种种植方式有以下优点:
1. 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对光照、水分、养分等的需求不同。
通过间作套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和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
2. 提高土壤肥力: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深度和范围不同,间作套种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减少养分的浪费和损失。
同时,不同作物还可以互相提供庇荫和保护,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和防止杂草生长。
3. 增加生物多样性: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有益昆虫和鸟类,有助于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提高经济效益: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5. 改善生态环境:间作套种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同时,还可以增加农田的植被覆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农作物间作套种是一种科学、高效的种植方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作物特点,选择适合的间作套种组合,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农作物间套种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复合种植在耕地上的方式,与这种种植方式有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等。
1、间作套作的概念(1)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其特点是群体是结构复杂,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种管、收也不方便。
(2)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都有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前者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小部分,后者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
套作先用生长季节不同的两种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两者互补,使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提高全年总产量。
2、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3、间套作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
如水稻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
其次,要求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
例如,植株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
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4、金秀间套作的主要类型
玉米与其他农作物的间套作技术
1、玉米与大豆的间作。
玉米与大豆间种,在我国分布较广。
在南方地区,则多在旱地采用大豆与玉米间作,多在春季进行,并以大豆为主作物,大豆、玉米的种植比例以6~7行大豆间种2行玉米最为适宜,瘦地则可采用6~7行大豆间种1行玉米。
2、玉米与花生的间作。
玉米与花生间种是一种较好的粮油间种方式,一般以花生为主作物。
在土质疏松、肥力中等的土壤,花生间种玉米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间种方式一般为5~6行花生间种1~2行玉米,瘦地则减少玉米的行比。
每亩花生基本苗数不减少,玉米每亩种植800~1000株。
3、玉米与甘薯、马铃薯的间作。
玉米间作甘薯,春、秋、冬季都可进行,一般以甘薯为主作物。
甘薯亩植株数基本保持单作水平,玉米每亩种植不超过1000株,玉米对甘薯的产量影响不大,冬种时还具有防寒保温
的作用。
间作的具体方式为,2~3畦甘薯间种1~2行玉米,玉米在畦底或畦腰1/3处种植。
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可在冬、春季进行,在广东南部和沿海地区,可在冬前玉米与马铃薯同时播种,粤北地区在3月上旬播种。
玉米每亩留苗800~1000株为宜。
间作方式通常为,2~3畦马铃薯间种1畦玉米,每畦种植2行马铃薯或玉米。
4、玉米与木薯、甘蔗的间套作。
木薯、甘蔗为一年生作物,苗期生长较慢,绿叶面积小,行间空间大,利用这一特点,在其行间(行距一般1米左右)可间套1行玉米。
由于玉米生长较快,当玉米成熟时,木薯或甘蔗才开始封行,互不影响。
在玉米田间管理过程中,也兼管了木薯或甘蔗,玉米收获后,用其茎秆覆盖木薯、甘蔗的畦面,还具有抗旱、保水等作用。
甘蔗田间套种的主要组合模式
以甘蔗为主,在甘蔗行间种植其它短期作物或绿肥的栽培方式称为甘蔗间种。
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把甘蔗套种于预留行间的栽培方式称为甘蔗套种。
甘蔗实行间套作,一是可以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可以改善蔗田生态坏境,起到减少土壤水分燕发,减少杂草发生危害和防止土壤板结。
甘蔗间套作已成为提高蔗田经济效益,实现甘蔗与间套作物双丰收的良好种植模式。
目前,我省推广的蔗田间套作模式主要有:
1.蔬菜类——冬、春植蔗(以水田蔗为主)
蔗行距100~110厘米及60~80厘米(宽窄行)或等行距90~100厘米。
套种的蔬菜12月中、下旬至1月上旬定植(地膜覆盖),茄科类蔬菜株行距30×40厘米、35×35厘米、40×40厘米;其它蔬菜20×20厘米、25×25厘米、25×30厘米。
间套方式可采用宽行双行套种或等行距套二隔一、套四隔二。
甘蔗2月下旬至3月下种,亩下8000芽,最终亩有效茎5500~6000条,亩产量8~10吨。
2.瓜豆类——春植蔗(以田蔗和水浇地蔗为主)
蔗行距100厘米及60~70厘米(宽窄行)或等行距85~95屋米。
瓜类1月初播种(地膜覆盖或营养袋育苗),西瓜塘距100~200厘米,黄瓜40~60厘米,七叶瓜80~100厘米。
蔬菜类参照第一种组合,可采用宽窄行宽行套种或等行距套一隔一,套二隔一。
甘蔗2月底至3月下种,亩下9000~10000芽,最终亩有效茎6000条左右,亩产量6~8吨。
3.薯类(马铃薯、红薯)——冬、春植蔗(以水浇地为主)
蔗行距85~100厘米,马铃薯12月播种,塘距20~25厘米,行行套种。
1~2月马铃薯小培土后甘蔗下种,收薯时进行甘蔗追肥小培土。
红薯11月插栽,行行套种,4~5月采收薯秧后甘蔗追苗肥,6月收薯后及时进行甘蔗追肥大培土。
甘蔗每亩下10000芽,最终亩有效茎5000~6000条,亩产量6~7吨以上。
4.粮食类——春植蔗(以水浇地蔗为主)
蔗行距110厘米及70厘米(宽窄行)或等行距90~95厘米。
套种小麦收获后甘蔗下种,及时翻松平整麦墒,施足底肥。
间种包谷要采用杂交种或本地短杆早熟糯包谷,甘蔗下种及时播种,采用间二隔一或间四隔二的间种方式,塘距50~60厘米,每塘2株。
甘蔗亩下10000芽,最终亩有效茎5500条左右,亩产量5~7吨(要增施农家肥和适量化肥)。
5.宿根蔗——蔬菜类、瓜豆类、粮食类(以水田蔗、水浇地蔗为主)
收砍甘蔗后及时进行宿根处理。
间种作物及时下种或定植(地膜覆盖),间作方式和株行距可参照上述品种组合的间套规格。
间种作物必须在6月上旬收获完毕,以便尽早对宿根蔗进行施肥培土管理。
6.春烟——春植蔗(以水浇地为主)
蔗行距120厘米及60厘米(宽窄行)。
头年11月育烟苗,次年2月上旬移栽,宽行单行套种,株距50~55厘米,5月中旬开始采收烟叶烘烤。
甘蔗3月上、中旬播种,每亩下10000芽,亩施农家肥1000~2000千克,硫酸钾20千克。
在烟叶未收获完毕前,碳铵施用量应控制在每亩20千克以内,待烟叶采收完后及时对甘蔗进行追肥培土。
甘蔗最终亩有效茎6000条左右,亩产量6~7吨。
7.春、秋植蔗——绿肥(小葵子,以湿润蔗区山地为主)
蔗行距100~120厘米,春植蔗2~3月下种,每亩下9000芽。
4~5月每亩撒播小葵子1.5千克,6~7月收割后压青进行甘蔗大培土。
秋植蔗8月下种后及时撒播小葵子,12月收割压青进行甘蔗小培土,甘蔗每亩下8000芽,最终亩有效茎5000~6000条,亩产量6~7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