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波及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尊重王权,崇尚理性。

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明确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人物塑造类型化。

以法国的拉辛、高乃依、莫里哀为代表。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种文艺思潮。

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在艺术上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重视丑的美学价值,惯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喜好。

以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歌德、席勒和英国的拜伦、雪莱为代表。

3、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把广阔真实的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应生活。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

以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为代表。

4、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时间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

在西欧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

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的一篇《象征主义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象征主义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运用暗示、通感和象征的手法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前期象征主义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代表。

后期象征主义以英国的艾略特为代表。

古典主义文学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它的成长时期,于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它要求符合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古典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如奥比尼亚克、布瓦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人,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影响全欧乃至全世界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基本特征,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

主张“三一律”。

外国文学史考试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考试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

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3、《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

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

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4、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

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5、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6、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

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7、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外国文学流派”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外国文学流派”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外国文学流派1.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

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代表人物:高乃依《熙德》拉辛《安德洛玛克》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拉封丹《寓言诗》弗朗索瓦2.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湖畔派诗人拜伦《唐璜》雪莱《致云雀》《西风颂》济慈《夜莺颂》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乔治桑《魔沼》东欧: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美国:霍桑《红字》梅尔维尔《白鲸》惠特曼《草叶集》3.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矛盾激化,私有制弊端日益显露。

人们不得不冷静观察现实,客观剖析社会。

同时,科技的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形成,增强了人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了,并很快发展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

那时,古典主义几乎绝迹,浪漫主义退居次要地位。

现代主义文学按事实描写生活,它因对现存秩序的强烈批判,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英国:狄更斯《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萨克雷《名利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俄国: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死魂灵》《钦差大臣》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美国:马克吐温《百万英镑》《竞选州长》亨利詹姆斯《贵妇人的画像》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东欧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4.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第二版)第八章-文学思潮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第二版)第八章-文学思潮
其二, 创作方法是文学思潮的超越性之所在, 即 文学思潮的产生演变更迭递移, 其内在根源主要是 创作方法的变迁。西方公认的几种主要文学思潮与 创作方法的共名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四、文学思潮的接受
文学思潮是对文学活动整体的界定, 贯穿于 整个群体性文学活动的各个领域, 通过创作、 批评、鉴赏等不同的文学实践呈现出来。
本章概要
文学思潮具有流变性、群体性、历史性、复杂性、 系统性以及互动性等多方面的特点, 这些方面相互关 联, 互为因果, 有着不可割裂的整体联系。我们在面 对特殊时代的文学思潮时, 不仅要用宏观的视野梳理 文学的思潮史状态, 而且需要对文学思潮中的具体事 件进行微观的理论辨析;不仅要有明确的理论自觉, 正确把握文学思潮的理论内核, 而且要结合相关的文 学范畴进行深入的比对和辨析。唯其如此, 才能把握 文学思潮的实际存在状态, 对文学思潮的面貌有较为 清楚的认识。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由于服务于君主专制 政体的需要, 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学理论的传承中存 在着大量的误读, 这种独特的解读方式在理论、批 评和接受领域形成思潮, 然后支配创作并形成创作 思潮。诸如布瓦洛、高乃依等作家高举复古的旗帜 , 并循着服务现实的规范, 不断地阐释与创新古典 文 本, 进一步加强了古典主义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使 之能绵延200年之久。
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 通过其特定的文学观念 、创作方法、文本结构、文体风貌乃至批评范式 和 理论框架等, 把属于自身的众多文学现象连 接成 一个整体。
文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一种。就“思潮”而言, 它主要具有三方面的属性。
一是精神性, 即指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 有鲜明倾向的思想潮流。二是动态性, 即会经历一 个萌发、生成、兴盛到消亡的过程。三是群 体性, 即为许多人所接受, 从而形成一定的声势。

文化素养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古典主义文学

文化素养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古典主义文学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文化素养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古典主义文学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

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

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

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

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

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以下是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整理的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文化素养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成就荣誉: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

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

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而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

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

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

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

17 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欧洲文学思潮的演变17世纪,由于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文学上也反映出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

在英国,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反映了革命前后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

以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表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在艺术技巧上也有独创性。

不过,这个时期在欧洲文坛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法国,但很快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并统治了欧洲文坛200多年,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失。

17世纪,法国文学思潮的主流是古典主义(诗人马莱伯是创始人)。

它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作为典范,因而称作“古典主义”。

这一时期法国专制主义王权不断加强,因而要求文学规范化,以便为中央集权的统治服务,再加上资产阶级对王权的妥协,因而形成了古典主义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

在法国兴起的笛卡尔唯理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是真理的最高标准,文学艺术应该遵循严格、稳定的规则,以体现理性的精神,因此,唯理主义就成为古典主义的哲学依据。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以悲剧作家高乃依(《熙德》是典籍作品)和拉辛(《安德罗玛克》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严守三一律:一天之内、一个场景、一个主题),喜剧作家莫里哀(《伪君子》《唐璜》《吝啬鬼》)为主要代表人物。

进入18世纪后,启蒙运动给欧洲文学以深刻的影响。

虽然这一时期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仍然统治着欧洲文坛,但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则是新出现的启蒙文学。

欧洲的启蒙文学产生于英国,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以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和菲尔丁(《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

启蒙文学传入法国,充分体现了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即强烈的战斗性和哲理性,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其代表性作品主要是哲理小说。

在其影响下,德、意、俄等国的启蒙文学也有所发展。

启蒙文学是欧洲文学从古典主义向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转变的过渡性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思想来源:1、国际左翼文学理论,尤其是日本和苏联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文以载道”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前革命新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一、酝酿1、《评论之评论》,最早倡导革命文学2、1923年,郭沫若发表《我们的新文学运动》,对五四新文学运动发起批判,提出“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

《中国青年》等杂志纷纷发表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

3、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二、建立1、革命文学论争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文学进行了攻击对代表人物的攻击:胡适、鲁迅、郁达夫、茅盾、冰心“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百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隐遁主义!”——冯乃超“根据所谓自由主义的文学的规例所写成的文学创作,不是一种伟大的创造的有永久的,而是滥废的无意义的类似消遣的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滥废的文学。

”——钱杏邨“鲁迅,对于布鲁乔亚是一个最良的代言人,对于普罗列塔利亚是个最恶的煽动家。

”——李初梨对五四文学进行攻击“四五年前的白话文革命,在破了的絮袄上虽打上了几个补丁,在污了的粉壁上虽然涂上了一层白奎,但里面的内容依然还是败棉,依然还是粪土。

”——郭沫若“中国十年前的文化运动,实为当时资本与封建之争,反映于社会意识者。

”——李初梨对启蒙精神进行攻击“阿Q正传……究竟不能说是代表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坛的时代的力作;十年来的农民是早已不像那时的农村民众的幼稚了……他们大都有严密的组织,而且对于政治也有了相当的认识;第二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性已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钱杏邨对文学独立的思想进行攻击李初梨对早期创造社重自我表现、文学研究会重为人生的写实的主张的抨击:“一个是观念论的幽灵,个人主义者的呓语;一个是小有产者的把戏,机会主义者的念佛”。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知道文学这个公名中包含着两个范畴:一个是革命的文学,一个是反革命的文学”,“文学=F(革命)”——郭沫若对各种现代文学的批判“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

”——郭沫若“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就是小资产阶级特有的根性……”——成仿吾“一时的自然主义虽然是反对浪漫主义而起的文学,但在精神上仍未脱尽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色彩……只是过渡时代的文艺,而在欧洲今日的新兴文艺,在精神上是彻底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在形式最彻底反对浪漫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艺。

这种文艺,在我们时代要算是最新最进步的革命文学了。

”——郭沫若“单纯描写客观现实是空虚的艺术至上论,是资产阶级的麻醉剂。

”——克兴“自然主义之末流与象征主义神秘主义唯美主义等浪漫派之后裔均只是过渡时代的文艺,他们对于阶级斗争之意义尚未十分觉醒,只是游移于两端而未确定方向”。

——郭沫若“譬如未来派意象派表现派等等……这些新派根本上只是传统社会将衰落时所发生的一种病象,不配视作健全的结晶,因而亦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艺术上的遗产。

”——沈雁冰“革命文学”提倡无产阶级大众文学,但并非真正的大众文学,它排除了平民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群众,缺乏文化素养的无产阶级也无缘参与,其实不过是少数激进知识分子“以无产阶级的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斗争的文学”,非常狭隘。

2、左翼文学运动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左联”,是一个文学团体,也像一个政党,号召盟员走向街头参与政治斗争。

活动时间有限,1934年便停止了。

而且成绩了了,不仅阵容零落,刊物也多被查封。

论争:对梁实秋的批判,梁实秋强调普遍人性,而左联强调阶级性。

对胡秋原代表的“自由人”的批判,胡秋原主张文学的独立性和多元化,而左联强调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胡秋原先生的文艺理论,其实就是变相的艺术至上论”“当无产阶级公开的要求文艺的斗争工具的时候,谁要出来大叫‘勿侵略文艺’,谁就无意之中做了伪善的资产阶级的艺术至上派的‘留声机’。

”——瞿秋白“在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自身就是政治的一种形式。

”——周扬对苏汶代表的第三种人的批判。

苏汶承认文学有阶级性,但反对对其过度强调,认为不是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试图以文学的真实性和无意识性来限制阶级性。

并指出,出身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家也会站在反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尽管未必是无产阶级的立场。

这种观点显然不能为左联容忍,后者强调的是:意识形态——阶级——文学。

关于无产阶级文学大众化问题:不仅要求结构、体裁、语言形式要容易为大众接受,而且要求作家在生活和思想情感方面接近普罗大众,并采用了一些具体措施,将普罗文学推广到大众中去。

左联时期的文学强化了三种趋势:一是文学的高度意识形态化、政治化,文学独立思想被否定;二是革命现实主义成为主潮,本质上是革命古典主义;三是文学大众化的过程中走向低俗化,高雅文学传统被毁弃。

左翼文学创作:早期主题多为“革命加恋爱”,带有革命罗曼蒂克的倾向。

代表作家是蒋光慈。

后期虽抛弃了这种套路,主张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实绩和理论相差太大,影响也有限。

茅盾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对社会现实做出了真实的描绘,具有现实主义的品格;但又带有革命古典主义倾向。

在《子夜》中,不仅预设了革命主题,而且用阶级分析的模式设定人物。

吴荪甫:民族资产阶级;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吴老太爷:封建地主阶级。

吴老太爷的死,吴荪甫的失败,分别表明了地主阶级的没落和资本主义道路的行不通。

唯一的出路是无产阶级革命。

丁玲从个人主义的写作转向阶级意识的写作,代表作是《水》一些左联作家如张天翼、沙汀、叶紫、萧红等人的创作并没有遵循革命古典主义的规范。

也有一些作家,如早期的艾芜,受革命思想影响,写出了一些有革命古典主义倾向的作品。

革命古典主义取得典范形态要等到《讲话》发表以后才形成。

4、苏区革命文学实践政治宣传文学,暴露黑暗、鼓吹斗争、歌颂解放三、抗战文学与《讲话》30年代后期,随着抗战的爆发,普遍的革命形势形成,文学的政治功利性空间得到强化,来自苏联革命文学理论得以和实践结合起来,并被本土化了,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抗战以来,‘文艺’的定义和观感都改变了,文艺不再是少数的文化人自赏的东西,而变成了组织和教育大众的工具。

同意这定义的人正在有效地发扬这工具的功能,不同意这定义的‘艺术至上主义者’在大众眼中也判定了是汉奸的一种了。

”——夏衍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成为最广泛的文艺家组织,相对于革命文学和左联文学,抗战文学作为一种更宽泛的政治功利主义,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普遍承认,主宰了文坛。

抗战文学实质上是一种新古典主义化的“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政治理性化了、理想主义化了“我们目前的文艺大路,就是现实主义”“遵守着现实主义的大路,投身于可歌可泣的现实中,尽量发挥,尽量反映——当前文艺对战事的服务,如斯而已。

”——茅盾“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为基础,有一定的政治目标为指针。

”——茅盾“包含着强烈的争取中华民族自由解放的主观要求的现实主义。

”——田汉“我们对创作上的主张是以现实主义为依归……我们所主张的现实主义侧重在引导作家到抗战的方向去这个意义,它并不拘泥于外表的写实的手法,而同时也可以包含浪漫的描写。

对自己民族各方面的冷静的观察与火一般的民族解放的热情,战争中的苦难的经历与最后胜利的信念,现实的真实与英雄主义和诗的成分之结合,这就是表现抗战的现实主义所能有的生动内容。

”——周扬抗战使得文学大众化趋势不断加强。

首先是形势需要大量的通俗宣传品;其次是城市的陷落是作家们被迫走向乡间,与工农打成一片。

但大众化在文学普及的同时也带来的文学品格的降低,表现为浅显、低俗、旧形式。

理论家们意识到大众化付出的代价,但并不看重,他们忽略了文艺的直接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不一致性,甚至把文学的社会价值看作文学价值本身。

“自有新文学以来,总是跟大众隔离的。

但现在有一个好的现象,抗战把这个隔离相当地消除了。

因为大众想了解战争的情绪非常高,所以自自然然接近了反映战争的文艺,这是二十年没有的机会。

从前大众化口号是空的,现在都开始实现了。

”——楼适夷“参加到工作中去,事实条件就逼着你不能不把标准降低一些,把力量放在许多临时的、宣传性质的、并不显得很高艺术价值的工作上来。

……不管你个人愿意不愿意,它总要推动你走向这样的前途。

”——艾思奇“这种文艺通俗运动的结果……是文艺本身得到新的力量,并且产生了新的风格。

”——老舍“通俗文艺的文字不一定俗,《三侠五义》并不比我们写的东西俗了多少,而比《三侠五义》更文雅的通俗文艺还有一大堆。

大鼓书词时时近乎诗,而牌子曲简直是诗了。

“——老舍“中国自七七抗战以来,才真正到了‘文艺复兴期’。

”“利用旧形式,在民族文艺的发扬上,在大众的平民文学的创造任务上,是一件非常必要的工作,这是把新文学十几年来的发展中的非中国化的偏向的一个纠正。

”——艾思奇《讲话》1、革命古典主义的理想化倾向进一步加强,明确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理想化倾向的加强。

“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明确了“以写光明为主”。

批判“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

3、大众化的提倡针对对于文艺大众化带来的低俗化的担忧,提出“先普及后提高”。

所谓的提高,也不是提高到原来的纯文学传统,而是在工农群众的俗文学(普及)基础上创造新的纯文学(提高),即另起炉灶,创造另外一种高雅文学。

“……也不是把工农兵提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度’去,而是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

”4、对民族形式的提倡五四文学基本上淘汰了古典文学形式,抗战以来民族形式又得到提倡,五四的欧化倾向受到批判。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下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1938,关于学风问题批评一些作家“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歌、民间故事等”抗战文学的实绩(只有一些作品属于革命古典主义,有些具有倾向,但也注重文学性)大后方文学报告文学的繁荣茅盾《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老舍《四世同堂》等巴金《火》艾芜《故乡》《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我爱着土地》等诗作七月诗派郭沫若《屈原》《棠棣之花》欧阳予倩《桃花扇》等,借古讽今,讴歌民族大义。

田汉《秋声赋》《丽人行》陈白尘《岁寒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少年游》等,现实题材,表现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对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进行了冷静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