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

合集下载

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中西建筑之比较

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中西建筑之比较

“ 西津 渡乃南北 冲突之地 , 闽海 物货 , 由此 以达 江浙 悉
京 师 ……” … 地理上 , 渡历史街 区西距 金 山 1 西津 公
里, 是古人去 玉山大码头 、 上金 山的必 由通 道 , 区内 街 宗教建筑 、 阁会 馆 比比皆是 , 楼 街上 人马 川流不息 , 街 区 内石板上 深深 的车 辙 印 、 门上 “ 阁流 丹 ” 券 飞 的石 刻, 就是这景 象 的最好 印证 。清 朝咸 丰年 间 , 西津 渡 周 围成 了清 兵 和太平 军 的 主要 战场 , 双方在 15 83年 至 16 83年之 间 , 回拉 锯 , 来 争夺 异 常激 烈 , 上 的建 街 筑 , 昭关 石塔是石 制不 曾毁 坏外 , 除 大都 毁 于战火 , 现 在街 区 内留存 的古 建筑 大部 分 是在 清道 光 年 以后重 建的, 具有典 型的清末 民初 的建筑风格 。 清末民初时期 , 由于近代洋务 运动 的冲击 , 西津渡 街 区内出现了诸 如工厂 、 、 车站 洋行 、 医院、 会馆 、 教堂等 建筑, 、 钢铁 水泥为代表的新 的建筑材料 及与之相适应的 新的结构方式 、 工技术 、 施 建筑设备 的应用 , 都极大地冲 击着传统的以木结 构和手工业施工 为主的 中式建筑 方 式 。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 方向。 但是 , 这种“ 却不 是从 中 国传统 建筑 的 内部 自 新” 然 地演化 出来 的 , 随着列强 的刺刀从 外部强加 在 而是 西津渡这块土地上的 , 一大批西 方式样— — 古典主义 、 折衷 主义及 以后的“ 洋房 ” 首先在租界 出现 。例如原英 美领事馆区 内的 5幢建 筑 , 五十 三坡 下 的工部巡 捕局 办公大楼 、 务司公 馆 , 税 伯先路 上 的蒋怀 仁诊 所 , 屠家 骅公馆等一大批 西式 建筑 , 外表 趾 高气 昂 、 富丽堂 皇。

西津渡古街忆旧

西津渡古街忆旧

西津渡古街忆旧作者:***来源:《华人时刊》2020年第09期這辈子到过不少城市,走过不少大街老巷,看过众多古道通衢,若说常印在脑里的,还是故乡的西津渡古街。

千年古街因其东部元代过街石塔下有依洞样山崖建造的观音寺,故曾俗称“观音洞”,又因曾经濒临长江增设了渡口,又叫“小码头”。

现改用“西津渡”,同时仍沿用旧称“小码头街”。

提起西津渡古街,起初很多老镇江人还有点懵,若说就是“观音洞”“小码头”街,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

西津渡古街,它西连新河路,东接老主街大西路,是西乡人入城上主街的必经近道。

村里绝大多数人每年都要多次进城的,销售农产品、购物、做衣服、挑猪食、拖运肥料、修车、理发洗澡、看戏看电影、打牙祭等等,每每都会穿越西津渡。

我是西乡人,也一次次走进走出这古街。

西津渡是父辈们时常叨念、很神往的地方。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童年时就听得大人津津乐道这古街道,并从他们口里得知“金山河”“小码头”、与西津渡连在一起的“小铁路”。

总觉得那是一个很美好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解决方方面面的所需,只觉得很近,又似乎很遥远。

稍大些,给上城拉肥料的亲人送“二顿”饭、背线(拉纤绳),常常可走到金山河,翘首东望,古街就在咫尺间了。

我已不记得第一次去西津渡的具体时间及所为何事了。

只记得临到古街西还被又噪又灰的火车阻挡了好一阵。

那古街道窄窄的,街道两边几乎是二层木结构砖墙瓦盖的居民小楼,一般上面住家,下面开店。

街面上有老虎灶、小百货铺、古玩店、煤炭店、小面店、烧饼店、小诊所、理发店、小修理铺等等。

门前台阶上,隔一段便可见一排向右看齐的马桶,头顶上是一件件晾晒的衣裤。

路面由乱石铺就,坡面处是台阶,路中有条石铺成的独轮车道,车辙印深深的。

街上有数座外方内拱砖砌的过街牌坊,每座牌坊上方嵌有白条石,上刻“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同登觉路”“共渡慈航”等字样。

透过屋宇间缝隙,紧紧靠在街南的云台山,笔直高耸。

街中部有古渡遗址,街东有元代过街石塔、古观音寺、童子拜观音的53级台阶,还有近代“救生会”、英国领事馆等。

社会实践报告 (3)

社会实践报告  (3)

项目名称:厚载历史再续辉煌——“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考察报告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小类:哲学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简介: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本作品以西津渡古街为首,一方面整合透过地方政府所引进之外来资源,另一方面更带动前述各区之更新与发展。

详细介绍:西津古渡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是为数不多的“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山林城市,她三面环翠,一面临江,秀雅兼具,气度不凡。

而西津渡历史街区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她背山面水,以其恰如其分的尺度和布局,引入大江横陈的气势,其内涵丰富,形态独特,堪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颂。

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等街区。

英籍华人、著名女作家韩素英,曾慕名来到西津渡历史街区,当她漫步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目不暇接地观赏这里的古渡、古街、古迹、古韵,目光里充满了惊喜,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她情不自禁地说:“我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以研究西津渡历史街区为题,不仅是对独特的“渡口文化”及明、清江南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纪念,更是一项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很有意义的工作。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简介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简介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简介一、案例背景(一)案例概况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城西,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

街中有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

这里有世界创建最早的江上救助组织遗址——“救生会”、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租界西洋建筑群——“英国领事馆”、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喇嘛塔——“昭关石塔”等。

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西津渡古街”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98年以来,镇江市政府以弘扬津渡文化为核心,以“传承历史文脉,复兴街区风貌,提升街区功能”为主要目标,在保护中复兴,在保护中传承,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保存街区生活风情,实现了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二)案例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20世纪末期,由于西津渡区域年久失修,许多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残缺不全、摇摇欲坠,房屋质量极差;周边企业污染严重,环境较差。

项目启动之初,镇江市政府对眼前的棘手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1.保护与更新的矛盾突出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建筑岌岌可危,街区百姓仍然过着生煤炉、倒马桶的生活,要求拆迁改造的愿望迫切。

然而专家学者更倾向于保持这种原生态生活习惯和社区肌理,保护与更新矛盾突出。

分析认为, 历史街区需要保护的是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空间肌理的完整性、生活方式的地域性、人文精神的延续性,需要更新的是残破的房屋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凌乱的沿街搭建、肮脏的环境死角、不协调的新建建筑、老化的人口结构、衰败的经济活力。

在更新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原真性”。

2.拆迁与安置的矛盾突出历史街区内实施拆迁与安置,一是拆迁群众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区,就地安置极为困难;二是拆迁情况复杂,街区内有居民、商铺、学校、工厂、医院等;三是拆迁周期长,涉及到的医院、工厂等搬迁,需要新的设施建成后方可搬迁,搬迁周期长影响改造进程。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作者:田慧来源:《华人时刊》2011年第07期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大码头,中心轴线18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整条街道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故有一眼看千年的美誉。

街巷,是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主要民居格局。

这里既有上海的里弄,又有北方的胡同;庭院既有南方天井民宅,又有北方四合院布局;单体建筑既有江南民居风貌,又有北方建筑的纯朴、厚实;整体风格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特色。

当你站在云台山朝西北向下望去,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古朴壮观的景象:它是城市中背景一样的东西。

街道和房屋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

古街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房屋看上去挨挨挤挤,它们像大河一般有着许多支流,又像大树一样,枝枝杈杈。

解放前,镇江大部分居民就居住在这些街巷中,正是这些广大街巷居民的生生息息形成了镇江城市生活的节奏。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离长江江岸已有300 多米距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西津渡的保护,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1914 ”、“德安里”等题额。

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150 多家。

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

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都在向我们展示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从大西路到西津渡--镇江老街的沧桑世事

从大西路到西津渡--镇江老街的沧桑世事

名街志I STREET//Daxi Road^Zhenjiang 从大西路到茜臧镇江老街的沧桑世事姚力094盟GRAPHY•%左右页图:自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大西路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繁盛一时的城市核心区;后随着城市重心的迁移,大西路逐渐没落,但福音堂等老建筑,老存仁堂、宴春酒楼等老字号却保存了下来,昭示着这条老街的旧日荣光。

对于外地人而言,提起镇江,想到的总是闻名遐迩的金山寺和北固山,而大西路,则是一个陌生的地名;但对于镇江人来说,这条东起解放路,西至伯先路,与西津渡相连的老街,却承载着他们难以忘怀的古老记忆,它见证了镇江的崛起,记录了车水马龙的昔日繁华。

如果你想了解镇江,便该来大西路走走,这座城市的底蕴,就藏在这条老街的街头巷尾之间。

大西路上的老记忆关于大西路的城市记忆,还要追溯到久远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其时,清政府战败,遂于1858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其中规定,需将镇江增设为通商口岸。

条约的签订实属丧权辱国,却也意外地给镇江带来了发展机遇:自1861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镇江的经济便快速发展起来,其间,从镇江西门到镇江英租界之间的地段迅速形成了繁盛的商业区,1936年,这个路段又被拓宽改建为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这条马路,便是“大西路”o1937年11月,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大西路两侧繁盛的商业区基本毁于战火,幸而一些精美的建筑保存了下来,成为了镇江人共同的记忆。

比如创办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老存仁堂,旧时曾有"南有存仁堂,北有同仁堂”之誉。

其名"存仁”,便有"存其仁义,同济众生”之义。

这个药铺传承到今天,样貌已与最初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存心存仁,造福百姓”的经营理念却始终如一,坐稳了镇江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位于大西路343号的福音堂,是美国传教士郎登•库思勻滩1889年所建。

教堂为砖木结构,正立面设置有圆形玫瑰花窗,顶部悬置十字架。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以镇江西津渡为例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以镇江西津渡为例

·97·文化产业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其更新利用迫在眉睫,如何继承、延续、发展历史街区文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历史街区载体的文化特色,评估历史遗存文化价值,归纳历史街区发展脉络,从注重历史传承和尊重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西津渡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城市更新;西津渡1…研究背景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演变见证,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街区文化传承的基础与前提。

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其在过往的城市建设中受到严重损坏,此后,新型的仿古建筑开始热火朝天地建设。

相似的街区风格不仅使原有的地区特色逐渐泯灭,而且蚕食了文化基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基本成熟三个阶段,[1]思维角度经历了从单体建筑到城市景观再到街区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变。

[2]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运用拆除部分建筑、重建的建筑仿制旧式建筑、修缮其余建筑、原住民搬迁的更新模式。

2…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简介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老城区,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自古便是交通要道。

其北临长江,南枕云台山,东西横贯金山、北固山,呈“山环水抱”的地理格局。

三面环山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其形成了特色的临山古街建筑群。

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区面积约6万m 2,规划用地面积14万m 2。

[3]街区内保存并延续了清末民初以来的建筑形制和街巷路网格局。

街区全长约为1000m,街区内路的宽为7~10m,街的宽为3~5m,支巷宽度为1~3m,等级序列明显,街巷长度则长短不一。

[4]街区内历史遗存主要包括东方传统民居和西式古典公共建筑。

街区西部由成片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组成,建筑密度高,间距小,具有建筑肌理。

街区东部保留有原英国租界区的公共建筑,以独栋建筑为主,建筑体量和建筑间距相对较大,立面装饰复杂,具有西方特色,反映现代城市的特征。

西津渡文字资料

西津渡文字资料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概况1986年,镇江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是城市“看得见的历史”,久远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示着城市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发展脉络,是城市文化特色最重要的载体、最集中的体现。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

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

西津渡古街(环境建筑)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

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

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

自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历史街区的各种规划,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明确了街区保护建设的总体原则,保护手法和发展规划。

并积极开展保护建设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修缮了五十三坡道路西侧围墙;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金陵渡小山楼等文物建筑;完成了“蒜山游园”;“西津雅苑”和“长江渔港”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规划
• 3.8文化延续
• 古渡文化 • 宗教文化 • 民俗文化 • 租界文化
场地规划
•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公顷)
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会所
居住
商业
其中
休闲
展示
宗教
作坊
容积率
建筑基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米)
绿化率
停车位(个)
3.39 25891 905 3192 9668 3168 2397 321 2263 0.76 12924 38.1%
• 五大功能片区 • 一条观光游线 • 两个核心广场
场地规划
场地规划
• 3.5 功能布局
• 居住用地 • 公共设施用地 • 居住、商业、休闲娱乐、餐
饮、宗教、展示、观演及绿 化广场。
场地规划
• 3.6 交通规划
• 步行交通
场地规划
• 车行交通
场地规划
• 3.7 绿化环境
• 公共游憩绿地 • 山体绿化 • 花园绿地 • 院落绿化 • 保留古树、大树
发展策略
• Weakness——劣势
• 1)整体风貌,差强人意 • 2)历史建筑,有待修缮 • 3)周边资源,衔接不畅 • 4)拆迁安置,平添压力
发展策略
• Opportunity——机遇
• 1)城市定位,扬帆导航 • 2)滨水开发,获益匪浅 • 3)古城保护,初见成效 • 4)文化旗舰,铺陈基调
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
东Hale Waihona Puke 侧地块 规划方案20064
10
• 现状评析 • 发展策略 • 场地规划 • 建筑设计
现状评析
现状评析
• 1.1 基地条件 • 1.1.1 区位
• 镇江市西北角 • 本基地位于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东北部,规划
总面积3.39公顷
现状评析
• 1.1.2 周边资源
• 西津渡古街 • 长江路风光带 • 古城风貌区 • 西津渡西部片区
现状评析
• 1.4.2建筑风貌
现状评析
• 1.4.3建筑质量
现状评析
• 1.4.4建筑高度
现状评析
• 1.4.5建筑年代
现状评析
• 1.4.6建筑屋顶形式
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
• 2.1 SWOT分析
• Strength——优势
• 1)历史悠久,文化多元 • 2)历史遗存,价值丰厚 • 3)背山面水,环境优越 • 4)周边资源,推动发展 • 5)产权变更,便于操作
发展策略
• 2.3 发展定位
• 市场定位 • 文化定位
发展策略
• 内容定位
场地规划
场地规划
• 3.1规划原则
• 保护优先原则 • 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原则 • 合理利用原则 • 有机结合原则 • 永续利用原则
• 3.2整体构思
• 延续历史文脉 • 增添新生活力 • 营造舒适环境
场地规划
• 3.3 规划结构
• 维持街区传统肌理 • 体现历史建筑地位 • 沿长江路立面
开发策略
谢谢观赏!
12 31.7%
150
建筑设计
建筑策略
建筑保护与更新
• 修缮 • 维修 • 改善 • 改造 • 拆除
建筑设计
• 4.1 建筑风格
• 保持与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协调 • 体现时代特征 • 近代风格为主,现代风格为辅 • 整体风貌统一,各有特色。
民居旅馆平面
• 休闲建筑平面
建筑设计
• 4.2建筑体量
现状评析
• 1.1.3 内部资源
• 税务司公馆旧址 •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 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 • 清末民初的传统民宅
现状评析
• 1.2历史文化 • 1.2.1镇江历史与文化
现状评析
• 1.2.2 西津渡街区历史与文化
现状评析
• 1.3历史遗存
现状评析
• 1.4 现状建筑评析 • 1.4.1建筑使用性质
发展策略
• Treats——挑战
• 1)环境变迁,风光不再 • 2)城市一隅,人气欠缺 • 3)三大街区,竞争激烈
发展策略
• 2.2 发展动力源
• 2.2.1 外部动力
• 西津渡古街 • 长江路滨水带 • 大西路商业街 • 西津渡街区西部片区 • 古城风貌区
发展策略
• 2.2.2 内部动力
• 历史遗存 • 产业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