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李时珍-作文

合集下载

有志者事竟成李时珍的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李时珍的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李时珍的事例嘿,咱得说说李时珍,这人可太牛了!他那股子劲儿啊,就是认定了一件事,死磕到底,最后还真就成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最好例子。

李时珍打小儿就对医药感兴趣,那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在诊所里晃悠。

看着那些个草药啊,就像看到宝贝似的。

他经常琢磨,这草药咋就能治病呢?有一回,他瞧见一个病人肚子疼得满地打滚,他爹给开了个方子,抓了药,病人吃下去没一会儿就好多了。

李时珍那眼睛都瞪圆了,心里就想:“这草药咋这么神奇呢?”从这时候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些草药都搞清楚。

后来啊,他决定写本《本草纲目》。

这可不容易啊,那得走多少路,吃多少苦。

他就背着个大包袱,里面装着本子、笔,还有一些简单的工具,就出发去采药了。

有一次,他到了一座深山里。

那山可吓人了,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树木,阴森森的。

他正走着呢,突然听到“嘶嘶”的声音,好家伙,一条大蛇就在他前面不远处。

他吓得心都快蹦出来了,腿都软了。

可他不甘心就这么回去啊,愣了一会儿,等蛇游走了,他又接着走。

他在山里找啊找,看到一种没见过的草药。

那草药长在一个石头缝里,叶子小小的,绿油油的,还开着几朵小白花。

他可兴奋了,就像发现了新大陆。

他小心翼翼地把草药挖出来,拿着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还闻了闻,在本子上详细地记下来这草药的样子、气味。

就这样,李时珍走了好多好多地方,风餐露宿的。

有时候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点山泉水。

一路上啊,不知道遇到多少困难,但他就没放弃过。

最后啊,他真的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书就像一座医药的大宝库,全是他的心血啊!你看,李时珍有志向,不怕苦,最后就成功了,咱得向他学习呀!。

名人科学家的作文李时珍

名人科学家的作文李时珍

名人科学家的作文李时珍哎呀,一说起李时珍,我就特别佩服!李时珍爷爷呀,那可是古代的一位大名人呢!他为了咱们的医学事业,付出了好多好多。

据说,李时珍爷爷小时候就对医学特别感兴趣。

他总是好奇那些草药为什么能治病,就像我们好奇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一样。

“这得多神奇呀!”长大以后,李时珍爷爷决定走遍千山万水,去寻找各种各样的草药,弄清楚它们的功效。

这一路上,他可遇到了不少困难呢!有一次,他走进了一座大山。

那山又高又陡,路也特别难走。

“这山也太难爬了吧!”李时珍爷爷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往上爬。

可是他一点儿也没退缩,心里想着:“我一定要找到那些珍贵的草药,帮助更多的人。

”还有一回,他遇到了一条大河。

河水又深又急,没有桥可以过去。

“这可怎么办呀?”李时珍爷爷着急地直跺脚。

但是他没有放弃,最后找了一棵大树,砍倒做成了独木桥,小心翼翼地过了河。

在寻找草药的过程中,李时珍爷爷还经常向当地的老百姓请教。

他总是特别有礼貌,“大爷大妈,您能给我讲讲这附近有啥特别的草药不?”老百姓们看到他这么虚心,也都很愿意帮助他。

有时候,为了验证一种草药的功效,李时珍爷爷会亲自尝一尝。

这多危险呀!“万一有毒可咋办?”但是他不怕,他说:“只要能为大家找到治病的良药,这点危险算什么。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时珍爷爷终于写出了一本特别了不起的书,叫《本草纲目》。

这本书里记录了好多好多的草药和药方,救了好多好多人的命。

我就想呀,要是没有李时珍爷爷,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生病没办法治好而痛苦呢。

“他难道不是我们的大英雄吗?”我们现在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可多亏了李时珍爷爷这样的科学家呀!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像李时珍爷爷一样,为大家做贡献!。

李时珍的事迹3篇

李时珍的事迹3篇

李时珍的事迹第一篇:李时珍的生平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药物学家、医学家,被誉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之父”,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本草纲目》一书中,综合了在中国、印度及阿拉伯的文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药物的各种性质、使用方法、生产技术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李时珍是出生在湖南省汨罗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缺少家教,但他非常喜欢阅读各种书籍,特别是医药方面的书籍。

十几岁时,他离开家乡去四方学习医药,在学习过程中,他广泛阅读了许多文献,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经》等,对药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之后,他在不同地方担任过医生、药师、教师和官员等多种职务,不断丰富和深化了自己的药物学知识。

最终,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时,花费了27年的时间,他深入了解了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矿物对人类健康的功效和作用,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每种药物的性质、用途和用法。

这本书收录了超过1900种草药和其他天然成分,是当时东方最完整、最全面的药物书籍之一,对中国和世界的药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印刷版直到1600年代才得以面世,随后广为流传,成为中药方面研究的基础经典,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时珍也因此成为了药物学界的重要人物,被后人誉为“药王子孙”、“东方药学之父”。

第二篇:李时珍的性格和成就李时珍是一个热爱知识、勤奋刻苦的人,他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药物学知识,最终创作出了《本草纲目》这部著名的书籍。

他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深思熟虑。

李时珍善于思考,对显示出一种求知的态度,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有关药物学、医学和宇宙的问题。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刻的洞见和对自然世界的敬畏。

2. 勤奋刻苦。

李时珍花了27年的时间来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他在写作过程中非常勤奋,每天坚持工作,不顾身体的疲劳和疾病,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之一。

3. 随和平易。

李时珍虽然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他却很平易近人,与不同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能够友好相处,这也为他获取了更广泛的知识来源,并使他的思考更加广泛和深入。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篇一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

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

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

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

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

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

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

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巨着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

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

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李时珍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李时珍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李时珍李时珍,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一位著名医学药学家和博物学家,被誉为“中国药王”。

他生于明万历十九年,卒于清崇祯二年,享年六十一岁。

他的代表作品是《本草纲目》。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非常贴切李时珍的事迹。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李时珍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充满困难和挫折的。

他的父母都早逝,他年轻时只能依靠自己和亲戚的资助才能上学。

他的家庭穷困潦倒,生活极其艰难。

然而,李时珍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梦想。

他非常喜欢学习医学和药学,并在家乡找到了一些老医生学习了一些医术和药方。

他还利用零碎时间阅读了大量医药方面的书籍,不断扩展了自己的知识。

在经历了这些艰难的岁月之后,李时珍开始了他的历程。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李时珍离开了家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

他走遍了全国各地,收集了大量药物植物的信息和样本,学习和观察了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他精通植物、动物、矿物、金属、珍珠等所有与药有关的物品的性质、作用和用途,再加上他深厚的医学知识,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之后,终于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巨著是中国药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虽然历经了数百年,但至今被广泛使用和传阅。

李时珍的人生充满了反抗和挑战。

他对当时的医学界的不合理和错误的观点进行挑战,他提倡基于实证的治疗方法,而不是那些仅仅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

他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药王”。

他的成就没有取决于他的天赋或遗传基因,而是取决于他的勤奋、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李时珍是一个勇敢、自信、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

他追随自己的梦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挑战传统的准则和观念。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勇气,有努力去追求,那么即使道路坎坷,我们也终将成功。

最后,我们可以从李时珍的成功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要拥有一份坚定的梦想和信念,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轻易放弃。

李时珍作文范文

李时珍作文范文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和医学家,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巅峰之作,通过这本药典,我们对于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和准确的了解,同时也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以下是一篇关于李时珍的文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时珍,字东篱,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医生,培养了他很深厚的医学基础和兴趣。

李时珍自幼喜欢读书,尤其是医学和中药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家庭贫困,他十分自觉,早早地外出谋生。

这段经历对他的医学生涯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使他成为了一名既懂得理论,又广泛实践经验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介绍中药学的巨著,涵盖了中药中的千百种植物、动物、矿物等材料的来源、形态、特征、性质、药理、用途等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梳理完整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体系架构,也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中药学的名著之一。

《本草纲目》的出版历时数十年,自成品之日起,备受推崇和拥戴。

其特点是对药材来源、性能、功效、用法以及用量有着极其详尽、准确的描述,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科学实验和统计分析的思路。

李时珍著书立说的形式启示了后世药学家的撰写中药学典籍的方法和思路,也促进了中药学的更进一步发展。

李时珍在他的作品中,不仅集大成于一身,还积极倡导了使用中药的理念和法则。

他认为,中药是天然的,性质良好,是值得信任的药物。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认为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必须依据药理学、临床学等方面的知识,正确使用中药,以确保药效的准确和安全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李时珍在他的著作中,也特别强调了民族中医药学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他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用;人身为自然之大事,鼻眼口舌肛腹,共十二经络,其须相应,方能成活。

”这句话显示李时珍特别看重中医药学的自然性、人类性和个体性,提出了“全人照顾”的循证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药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科学家事迹的作文600字(精选)

关于科学家事迹的作文600字(精选)

关于科学家事迹的作文1李时珍——中国2113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年)4102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

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1653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

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

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

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

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

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该书载药1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关于科学家事迹的作文2英国作家查理斯出身贫寒,他自幼酷爱文学,也写了不少文章,可惜一直只字未获发表。

一日,查理斯出去散步,待他想记录下一天的心情时,才发觉包里的习作本丢了。

焦急的查理斯顺着原路往回找,突然发现一个老太太手里正拿着自己的本子,就连忙上前说:“这本子是我掉的,您能还给我吗?”“哦,是吗?里面都是什么呀?”查理斯不好意思地说:“都是我写的一些文章。

”老太太笑了,递还给他:“我刚才看了,文章真的不错。

知道吗,我能预测别人的未来,你今后一定会是个作家。

”然而查理斯却并没有将这句话放在心上。

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个天赋;他也知道,对于贫苦的父母来说,早日工作挣钱对他才是最重要的。

中学一毕业,他就四处寻找工作,当酒店招待,做推销员,干修理工。

令他沮丧的是,他总是运气不好,每次都因为一点小事被辞退。

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他进了一家公司做文员,虽然薪金不高,但好歹还算体面。

可惜好景不长,公司又倒闭了。

山穷水尽的时候,查理斯突然想起老太太那句神秘的话,难道自己真的适合当一名作家?他暗自思忖。

李时珍学医的故事

李时珍学医的故事

李时珍学医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李时珍。

嘿,这李时珍打小就对各种各样的草药啊特别感兴趣!
有一天,李时珍看到有人用一种草药治好了病,他就瞪大了眼睛,哇塞,这也太神奇了吧!他心里就想啊,我要是也能学会这些本事,那该多好啊!于是啊,他就下定决心要学医。

他跑去跟家里人说:“我要学医,我要像那些厉害的大夫一样治病救人!”家里人一开始还有点犹豫呢,反问他:“你能行吗?”但李时珍那坚定的眼神啊,让家里人最终还是同意了。

李时珍就开始到处去拜访名医,跟着他们学习。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老大夫,那老大夫就像一本厚厚的医书,肚子里全是知识。

李时珍恭恭敬敬地问:“大夫,这个草药为啥能治病啊?”老大夫哈哈一笑,给他详细地讲解。

李时珍就像一块干海绵掉进了水里,拼命地吸收着知识。

就这样,李时珍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积累着经验。

他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心里那个难受啊,就跟自己生病似的。

他不断地钻研,不断地尝试,遇到困难也绝不退缩,这不就跟爬山一样嘛,再难爬也得往上爬呀!终于,李时珍成为了一代名医,他的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夸赞道:“李时珍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夫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励志故事:李时珍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

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

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

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

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

今并正之。

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

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

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

《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

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

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

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
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

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

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

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

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

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

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

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

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

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

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

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

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

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

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

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

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

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

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

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

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

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

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
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

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

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

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

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

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

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

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