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顶山地区的区域分析报告
老城区中心区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原理》调研报告题目:平顶山市老城区中心区调研报告系别:城市规划与建筑系专业:城市规划姓名:刘豪杰学号: 051508127平顶山市老城区中心区调研报告平顶山老城区中心区是平顶山轴线拓展的理想生长节点,是中部综合组团的中心,集行政、文化、商贸等功能于一体。
本次调研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得到老城区中心区用地功能构成,分析其交通组织特点和主要开放空间特点,总结老城区中心区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对策分析。
从而能够用专业的眼光重新认识在我们身边存在已久的城市。
一、规划用地范围:本次城市调研以平顶山老城区中心地区为基础,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建设路、矿工路、劳动路、体育路之间的区域二、土地利用现状及空间特点:通过调研发现,平顶山老城区中心区设置混合的用地功能,实现聚集效益;加强新老空间联系,塑造统一的大空间系统;创造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片区活力。
同时,针对旧城现状的特殊性,对确定改造的用地进行综合的设计研究;对现状保留用地重点进行城市环境品质的改良和场所感的营造。
空间特点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
在平顶山老城区中心区中,用地的紧凑度,突出城市空间差别,形成更为有序的城市整体高度特征。
总体上看,平顶山老城区中心区呈现由轨道站点周边向四周跌落的建筑布局。
根据城市用土地建设的布局形态、交通条件、制约因素,老城区用地的功能结构确定为:三个中心、四个服务片区。
三、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现状看,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有的还相当突出,具体表现为:1、原来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割裂了城市问题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对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2、配套建设跟不上,生态环境差,服务功能不完善。
3、城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中心区有些地方能够称得上是“亮点”外,其它区域的建设还远远没有跟上,存在诸多盲点,甚至还很落后。
从整体上看,中心区缺乏城市特色,建设精品少,城市风貌在建筑、绿化、通道、色彩等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没有体现出中心区特色城市内涵和文化品位,中心区的商业地位和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再而从细部分析:(1):步行街分析:首先,步行街经营状况不理想。
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城镇化率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现状 (1)第二节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一、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三、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四、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一、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10 第四节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11)一、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14 第五节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15)一、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5)三、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15)四、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指标分析 (19)一、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现状统计 (19)二、全省城镇化率现状统计 (19)三、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占全省城镇化率比重统计 (19)四、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省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同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表 (3)表3: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表 (3)表4: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表 (3)表5: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表 (4)表6: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省城镇化率现状统计表 (19)表36: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占全省城镇化率比重统计表 (19)表37: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省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同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第一节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现状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平顶山卫东区人口具体情况现状统计表第二节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一、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表2: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表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表3: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表三、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分析表4: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表四、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表5: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表五、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6: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表7: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8: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9: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一、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10: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三、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表12: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四、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3: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五、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4: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5: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6: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17:平顶山卫东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一、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18: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三、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0: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表四、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1: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表五、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2: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3: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4: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25:平顶山卫东区常住人口总数量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指标分析一、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26: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二、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27: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三、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8: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万人)占总值比重四、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9: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五、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0: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1: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2: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33: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六节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指标分析一、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现状统计表34: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现状统计表二、全省城镇化率现状统计表35:全省城镇化率现状统计表三、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占全省城镇化率比重统计分析表36: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占全省城镇化率比重统计表四、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分析表37: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表五、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分析表38: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分析表39:全省城镇化率(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分析表40: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同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41:平顶山卫东区城镇化率同全省城镇化率(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
平顶山市各区县:汝州市人口最多GDP第一,鲁山县面积最大

平顶山市各区县:汝州市人口最多GDP第一,鲁山县面积最
大
平顶山,别名鹰城,河南省地级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平顶山是中国曲艺城、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唐钧基地。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尧山、三苏坟、香山寺、画眉谷、中原大佛、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昭平湖风景旅游区等。
平顶山市面积7882平方公里,辖4个区、4个县、2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华区。
另,设有新城区、高新区等功能区。
2017年末,平顶山市常住人口499万人,户籍人口550万人。
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15.3亿元。
在各区县(市)的常住人口排行上,汝州市人口最多,石龙区人口最少。
(功能区不参与排名)
在各区县(市)的户籍人口排行上,汝州市人口最多,石龙区人口最少。
(功能区不参与排名)
在各区县(市)的面积排行上,鲁山县面积最大,石龙区面积最
小。
(功能区不参与排名)
在各区县(市)的GDP排行上,汝州市生产总值最多,石龙区生产总值最少。
(功能区不参与排名)。
河南平顶山商业市场市调分析报告(57页)

平顶山市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篇(一)平顶山宏观分析1、平顶山市概况平顶山又名鹰城,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汝州、舞钢两个市,宝丰、郏县、鲁山、叶县四个县,新华、卫东、湛河、石龙四个区,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490万。
市区面积70多平方公里,人口92万。
平顶山以工业城市著称,不仅具有煤炭、铁矿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平煤集团、神马集团、舞钢公司、平高集团等知名的国内企业,在2003年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
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千年古刹风穴寺、香山寺、三苏园等人文景观,闻名遐迩。
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平顶山人杰地灵,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
近年来,平顶山市政府以“优化东区功能、改善老区环境、发展西部新区”的城市发展思路,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
主要完成了宽广的建设路创建----迎宾大道,随后对光明路、开源路湛河桥进行了拓宽改造,对公园北街步行桥实施了拆旧建新,现正对和平路、体育路、联盟路进行拆迁改建。
老城区改造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46平方公里拓展到56平方公里;新城区规划起步区7.6平方公里,现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近期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100平方公里。
2、平顶山宏观经济分析(1)平顶山市主要经济形势分析――历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与GDP 增长关系单位:亿元年份比重2003年 2004年 2005年2006年数值 幅度 数值 幅度 数值 幅度 数值 幅度 GDP364.7 10.6% 470.7 29.1% 558.3 18.6% 66519.1%房地产开发投资 3.45下降23.3% 4.942%6.54 33.5%11.7(1-11月) 同期增长127.3%占GDP 比重0.9%1%1.2%1.8%历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走势10.629.118.619.1-23.34233.5127.30.91 1.2 1.8-500501001502003200420052006(1-11)GDP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从上述表中分析可看出:◆2003~2004年,平顶山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幅较高;2005~2006年增长幅度稳中有升,持续保持在18%以上,这表明平顶山市的经济正处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2003年GDP的绝对值只有364.7亿元,三年后已达到665亿元,增长了300.3亿元,增幅达82.3%,说明平顶山城市实力增长很快;◆房地产投资也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平顶山地区自然地理及环境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平顶山市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展布。
地貌类型多,山脉、丘陵、平原、河谷、盆地齐全。
西部巍峨的伏牛山、层峦叠嶂,中部、东部为丘陵、平原。
西部鲁山县的尧山主峰海拔2153.1米,东部平原部分地区海拔不足70米。
全部土地面积中山区占13%,丘林占63%,平原占24%。
[14]西部以山地为主,多数山峰海拔500米—1000米,部分山峰海拔在1000米—1600米,最高山峰是鲁山县西部边界的尧山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1米。
东部以平原为主。
在低山和平原之间,分布着高低起伏的丘陵。
从南北看,大体有三列呈北西—南东展布的山地夹两组河谷平原。
北部是箕山,中部是外方山东段及平顶山市区以北低山,南部是伏牛山东段及其余脉。
北部夹北汝河冲洪积平原,南部夹沙河、澧河等冲洪积平原。
其海拔大多在300米—700米之间,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
[15]气候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量小,四季分明。
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季盛吹北风,空气干燥,雨雪偏少,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多而集中,秋季雨量减少,随着冬夏季环流转换,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宝丰县、叶县偏高,其余县(市)正常;降水量偏少;日照正常。
冬季平均气温郏县、宝丰县、叶县正常,其余县(市)偏低;降水偏少;日照偏少,均为历年同期最少值。
平顶山市年降水量在612毫米—1287毫米之间,自北向东南逐渐递增。
[16]水文平顶山市境内河流众多,均属淮河流域沙颍水系。
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由降水补给,故在时空分布上非常不均匀。
全市多年地表径流量为15.66亿立方米,地下水水储量为7.8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8.34亿立方米。
各类水库170座,年均水资源总量30亿立方米。
[17]自然资源编辑播报水资源平顶山市白龟山平顶山市地处淮河流域上游,分属于颍河、洪汝河两个水系。
自北向南流经该市的主要河流有颍河水系的北汝河、沙河、澧河、甘江河,洪汝河水系的滚河。
平顶山市中心区调研报告

平顶山市中心区规划调研报告一、调研区位本次调研位置为平顶山市老城区的中心区域,大致涵盖建设路以北,体育路以东,劳动路以西,矿工路两侧的区域。
这一区域中包含了中兴路、开源路、繁荣街、体育路等核心商业地段。
调研区位图二、调研目的通过现场调研了解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功能分区与用地组织的特点与要求,了解目前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中心区结构与形态,了解中心区的交通组织,观察中心区存在的问题。
随之展开分析总结,分析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组织特点,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总结城市中心区的结构与形态特点,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最后针对平顶山市老城区中心区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完善功能,优化结构等方面的策略。
三、调研时间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调研。
四、调研路线由体育路与建设路交叉口出发,向北行进至矿工路,继而向东参观调研矿工路两侧的建筑构成情况。
行至中兴路与矿工路交叉口后向南行至和平路步行街口向东直行至劳动路。
这一路线基本涵盖了中心区的繁华商业区。
基本可以达到调研的目的。
五、调研结果分析中心区现状1.中心区功能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使用没有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中心区是公共活动中心活动强度很高,交通相对集中,城市大部分能量都是在此进行分散与集中,其功能布局的不合理性已经在无形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城市中心区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一定的统一协调性,而且很多是杂乱无章法的,其几条路的商业性分布极其混乱,对其公厕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劳动路、繁荣街基本上是找不到公厕的,而且两条路基本上是卖菜、土产日杂,其整体看上去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脏、乱、差。
每一个城市应该有其独有的城市特色,而这种特色应该在城市中心区内表现极为突出,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中心区内建筑格调完全不协调,建筑与建筑之间并没有一定的联系,新建的建筑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而且也没有结合旧的建筑进行格调相协调。
所以现在的中心区看上去是杂乱无章的。
2.中心区交通组织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使得道路基础设施与交通需求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平顶山商业市调报告

平顶山商业市调报告
涵盖:
一、城市概况
1.1位置
平顶山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东临洛阳市,西接山东省濮阳市,南连漯
河市,北有郏县,为河南省重要中心城市,素有“中原瑰宝”“洛阳后门”之称。
1.2人口
2023年,平顶山市总人口682.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55.1万人,
统计人口增长率14.7%。
1.3经济
2023年,平顶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1.4亿元,比上年增长
12.2%。
工业增加值731.4亿元,占比51.8%;第三产业增加值547.7亿元,占比38.9%;第一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占比8.7%。
其中房地产开
发投资5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1.4基础设施
近年来,平顶山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了平顶山机场、太行
湾海上游览区、太行湾森林公园、玉阳湖水利景观区、磐石湖湿地公园、
岩石湖景观公园和荷花湖景观公园等,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商业发展现状
2.1商业人口分布
2023年,平顶山市内商业人口达13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约20%。
商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各区(县),经济发达的新郑、济源、郏县和宝
丰等地商业人口较多,商业人口数量排名如下:新郑、济源、郏县、宝丰、鲁山、叶县、襄。
关于平顶山地区的区域分析

关于平顶山地区的区域分析一、平顶山概况平顶山,位于河南省中部,1957年建市,现辖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郏县、,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20万,中心城区人口102万。
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
平顶山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澧河、汝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
平顶山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各类矿藏58种,其中原煤储量103亿吨,是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储量2300亿吨,居河南省第一位,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铁矿石储量6.6亿吨,占河南省储量的76.3%,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
平顶山工业基础雄厚。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机电、建材、食品等八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新兴工业体系。
2003年平顶山市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为应国,境内有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香山寺、三苏园、叶县明代县衙等人文景观。
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平顶山人杰地灵。
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
二、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可持续发展(一)主要矿产资源状况截至2 0 07年底,平顶山市已发现矿种5 8个。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 4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数为11 9个,其中大型2 3个、中型3 5个、小型4 8个、其他1 3个。
煤矿是平顶山市最具重要地位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平顶山市的平顶山煤田、韩梁煤田、汝州煤田和禹州煤田部分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区的区域分析一、概况,位于省中部,1957年建市,现辖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郏县、,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20万,中心城区人口102万。
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
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澧河、汝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各类矿藏58种,其中原煤储量103亿吨,是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储量2300亿吨,居省第一位,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铁矿石储量6.6亿吨,占省储量的76.3%,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
工业基础雄厚。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机电、建材、食品等八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新兴工业体系。
2003年市被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为应国,境有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香山寺、三园、叶县明代县衙等人文景观。
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人杰地灵。
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
二、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可持续发展(一)主要矿产资源状况截至2 0 07年底,市已发现矿种5 8个。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 4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数为11 9个,其型2 3个、中型3 5个、小型4 8个、其他1 3个。
煤矿是市最具重要地位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市的煤田、梁煤田、汝州煤田和禹州煤田部分矿区。
截至2007年底,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44.31亿吨,保有资源储量32.5 0亿吨,占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的1 2.2 1%。
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舞钢市和鲁山县,以舞钢市为主。
截至2 0 07年底,市已上储量表的铁矿石资源产地2 1处,累计查明铁矿石资源储量6 1 7 3 3.1 5万吨,保有资源储量5 8 7 4 0.3 7万吨,占全省保有铁矿石资源储量的4 7%。
盐矿资源丰富,省已探明储量的七处盐矿产地中,四处位于市叶县境,到2 007年底盐矿资源储量7 1 5 6 5 3.32万吨,储量6 1 7 09.0万吨,基础储量2 02 8 4 8.02万吨,资源量5 1 2 8 05.3万吨,分别占省盐矿资源的8 9.7%,7 9.8%,7 9.5%,9 4.5%。
石灰岩出露于宝丰县城西北、宝丰、鲁山两县交界以及市西南部等地,其中水泥灰岩上储量表1 2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5 6 8 3 1.6 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5 4 7 4 6.t 9万吨,熔剂灰岩上表者3处,累计探明资源量9 4 1 7.3 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9 4 1 2.2 0万吨。
铝土矿与耐火粘土是市潜在的优势矿产,目前区发现铝土矿矿床、矿点6 0处,已上储量表的矿产地1 0处,到2 0 0 7年底,资源储量2 6 5 1.6 6万吨.,占全省总资源储量6 1 4 6 1.3 8 5万吨的4.3%,耐火粘土到2 0 07年底,资源储量1 39 0.6万吨,占全省总资源储量2 4 9 37.3 1 3万吨的5 6%.(二)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了强大的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工业,这些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十五”期间,受煤炭市场、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市矿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全市矿山企业年矿石总产量由2 00 0年的31 39.01万吨增长到4 2 9 5.07万吨,矿山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2 0 0 0年矿业总产值仅为2 1.5亿元;2 0 0 5年、2 O 06年、2 0 0 7年分别为1 1 3.2亿元、1 0 3.3亿元、2 1 0.9亿元。
煤炭是市最主要的开采矿种,市是我国第三大产煤基地和焦煤生产基地。
通过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目前市煤炭工业已形成以国有重点煤矿为主体、国有地方煤矿为骨干的开发格局,集煤炭、电力、化工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2 0 07年煤炭采矿企业1 8 2家,年产原煤36 06.02万吨。
市煤种齐全,焦煤、电煤、瘦煤、无烟煤资源充足,特别是中国稀缺的焦煤资源充足,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三家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深加工产品有焦精煤,洗精煤,1/3焦精煤,混种煤,焦炭等品种,其中洗精煤产量由2 0 0 0年的5 08.4万吨到2 0 0 5年的9 7 4.0万吨、2 0 07年的1 7 6 1.6万吨,焦炭产量由2 0 0 0年的2 2 9.5万吨到2 0 05年的3 5 4.8万吨、2 0 07年的5 1 9.5万吨。
2 0 07年仅平煤集团生产原煤3 7 4 3万吨、炼焦煤7 7 8.5 8万吨。
其产量规模居全国煤炭行业第五位,省第一位。
实现销售收入34 2.5 3亿元,上缴税金2 1.1 3亿元,利润1 3.9亿元。
铁矿是市另一优势矿种之一。
2 0 07年,市铁矿矿区2 1个,查明资源储量5 8 7 4 0 3.6 5千吨。
矿山企业1 0家,年产矿石量2 2 3.4 8万吨,占全省年产矿石量4 04.02万吨的5 5.3 1%。
矿山实际生产能力2 3 0.5 2万吨,比2 O O 0年翻翻,实现工业总产值11.4 9亿元,利润1.0 0亿元(数据来自省矿山开发利用年报和省主要矿区储量表,2 0 07年)。
钢材产量由2 0 0 0年的5 9 4 04 6吨到2 0 0 5年的1 2 7 8 2 5 3吨.、2 0 07年的2 1 9 2 04 2吨。
盐矿:市被称为“中国岩盐之都”,岩盐矿既是省重要的矿产资源,更是市的优势矿产,2 0 07年,全市盐矿矿区4个,查明资源储量7 1 5 6 5 3 3.2千吨。
全市矿山企业5家,年产矿量1 9 7.9 8万吨,占全省年产矿石量的1 0 0%。
实现工业总产值4 3.7 8亿元,利润1049万元。
水泥用灰岩也是该市的主要开采矿种。
2 0 07年,市水泥用灰岩矿区1 2个,查明资源储量54 7 4 6 1.9千吨。
开采矿山3处,实际生产能力1 8 9吨/年,工业总产值2 5 9 5万元。
2 0 0 0年水泥产量3 3 3.5万吨,2 00 5年水泥产量达到5 4 5.1万吨,2 0 0 7年增长到7 9 3.7万吨。
市矿产品国外贸易中流出的主要为煤、盐、铝土矿、耐火粘土及水泥等,主要为省各地市及周边省市特别是中南地区,其中煤炭除供本市消费外,主要销往华中、华东的电力、冶金、铁路、建材、军工、民用企业等领域,外销售量32 4 4.7 6万吨。
流入的主要为铁,石膏,熔剂灰岩,磷矿等,产地主要为省各地及周边省。
(三)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资源可供量减少。
矿物能源和非能源矿物开采量加大,而且近年来开采利用的数量仍然在尽可能的快速增长。
由于非再生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是有限的,照这样地速度消耗下去,资源枯竭将是我市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2、资源开采日益困难。
已经探明的容易开采的表层或浅层资源大都得到了开采,现在和未来要么建立新的资源开采基地,要么对深层的或品位低的资源进行开采,但为之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开采量却相对减少了。
3、污染造成环境恶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尘埃和噪音等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部分地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
大气污染表现为典型的烟煤型污染,集中在主要城市和工矿区。
同时还存在环境污染加剧的潜在威胁。
(四)市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如何定位及其政策取向,不仅关系着矿产资源产业本身的发展前景,更关系着市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市矿产资源产业的政策目标应是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供应、提高矿产资源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经济决策和规划的着重点转向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
引导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体制和政策,重视制度的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兴办循环利用资源产业。
3、加大对采选业项目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
加大对采选业项目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矿产资源加工业也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4、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5、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收机会。
6、开展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
三、人口、科技与教育(一)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490436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6367人,增长2.22%;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35923户,家庭户人口为471746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0人减少0.17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522975人,占51.44%;女性人口为2381392人,占48.5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95;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92449人,占20.24%;15-64岁人口为3480094人,占70.96%;65岁及以上人口为431824人,占8.8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5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8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1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045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0561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0862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6663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9363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50367人。
(二)科技该市科技工作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技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2、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3、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4、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首要经济增长点。
5、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6、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7、科学普及活动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