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形成

合集下载

雷电的形成、分类与危害

雷电的形成、分类与危害

雷电的形成、分类与危害一、雷电的形成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

雷电放电和一般电容器放电本质相同,所不同只是这个电容器两块极板,并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两块极板有时是两块云块,有时一块是云块、另一块则是大地或地面上凸出的建筑物。

并且这两块极板间的距离比电容器大得多,有时可达数公里。

因此,可以说雷电是一种特殊的电容器放电现象。

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汽,由于气候的变化,发生上升或下降的对流,在对流过程中由于强烈的摩擦和碰撞,水蒸汽凝结成的水滴就被压分解成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大量的水滴聚积成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

随着电荷的积聚,雷云的电位逐渐升高。

当带有不同电荷的两块雷云接近到一定程度时,两块雷云间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其间的空气绝缘被击穿,引起两块雷云间的击穿放电;当带电荷的云块接近地面时,由于静电感应,使大地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当带电云块对地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周围空气绝缘被击穿,雷云对大地发生击穿放电。

放电时出现强烈耀眼的弧光,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闪电,闪电通道中大量的正负电荷瞬间中和,造成的雷电流高达数百千安,这一过程称为主放电,主放电时间仅30-50μs,放电波陡度高达50KA/μs,主放电温度高达20000℃,使周围空气急剧加热,骤然膨胀而发生巨响,这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雷声。

闪电和雷声的组合我们称为雷电。

由于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慢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雷电的特点是:电压高、电流大、频率高、时间短。

二、雷电的分类(一)直击雷雷云对地面或地面上凸出物的直接放电,称为直击雷。

也叫雷击。

直击雷放电过程的展开图见图8-22。

雷云放电过程的展开图可以这样解释:当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开始出现先驱放电,放电电流比较小,一经到达地面,就开始主放电,主放电由地面开始沿着先驱放电的通道直到云端,放电电流迅速增大。

主放电时间很短,电流迅速衰减,以后是余光放电,电流变小。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一、雷电就是怎样形成的?答:雷电就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就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与,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与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什么叫跨步电压?答:跨步电压就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

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与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

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三、在一类防雷中为什么在安装的独立避雷针(包括其防雷接地装置)至少距被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距离≥3米。

答:为了防止独立针遭直击雷击时对被保护物的反击。

四、什么叫均压环?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答:均压环就是高层建筑物为防侧击雷而设计的环绕建筑物周边的水平避雷带。

在建筑设计中当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一类30米,二类45米,三类60米),每隔 6米设一均压环。

在设计上均压环可利用圈梁内两条主筋焊接成闭合圈,此闭合圈必须与所有的引下线连接。

要求每隔6米设一均压环,其目的就是便于将6米高度内上下两层的金属门、窗与均压环连接。

五、在各类防雷中对引下线与天面网格有什么要求?答:引下线与天面网格通常用镀锌圆钢不小于φ8。

一、二、三类对应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2米、18米、25米;一、二、三类对应的天面网格5*5平方米(4*6平方米)、10*10平方米(8*12平方米)、20*20 平方米(16*24平方米)。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写作文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写作文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写作文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晚上,忽然发生了流星,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雷声。

此时我脑海里浮上了一个问题:雷电时怎样构成的?第二天早上,我充满好奇地带着这个问题去问科学老师。

科学老师说:“还是去查查资料吧!”放学后,我返回家,关上电脑,查阅了资料,我恍然大悟,原来,雷电就是由雷云(磁铁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振动引发的。

在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地面上的水熔化变成蒸汽,并且随其地面的熔化空气而下降,在空中与冷空气碰面,并使下降的水蒸汽凝固成小水滴,构成积云。

云中水滴受到猛烈气流横过,对立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很大的水滴拎正电荷,小水滴拎负电荷。

微小的水滴随风涌入构成了拎负电的雷云;拎正电的很大水滴常常向地面迫降而构成雨,或漂浮在空中。

由于静电感应,拎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器存有正电荷。

这样雷云与大地间构成了一个小的电容器。

当电场强度非常大,少于大气的打穿强度时,即为出现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振动,就是通常所说的雷电。

我还发现:闪电总是比雷来得快,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见打雷。

这一次真是“不看看不晓得,一看看吓了一跳。

”从这次观测中,而令我斩获不少。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请以"回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话题精析]"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理.民谚有"种牡丹得花,种蒺藜得刺",名言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古诗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20世纪60年代初口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都是"回声"之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许多"回声"现象,比如:付出与回报,理解他人与被人理解,欺骗生活与受生活捉弄,破坏环境与遭自然惩罚等."回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回声"又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创造良好的人际、社会、自然环境是时代的呼唤.同学们尽可驰骋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去捕捉与"回声"想关的素材,挥动生花妙笔去描画"回声"现象,剖析"回声"本质,写出隽永华美的篇章.[佳作选萃]天道无情河南方亚m-i星球是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由地球迁到这里定居后,接受教训,遵循自然法则,世世代代和其他生命同呼吸共命运,深得m-i星球母亲的喜爱.工作关系,我造访过m-i星球、m-s星球、m-n星球,上司就是不允许我造访距离最近的地球,说那不是人能去能待的地方.但科学家的性格总不能让我放弃任何想法.由于坚持立下军令状,公元4050年7月,我获准飞往地球,回"老家"看看.来到星际飞船基地,我登上一艘编号为fs-04的墨绿色飞船.飞船启动,沿着银白色轨道飞入时空隧道.窗外,一切似乎都凝固了--在超光速环境中是不会感受到外界物体运动的.我是探险者,又扮演着寻根者的角色.稍有点生物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起源于地球,是地球人的后裔.史书《古纪史》曰:"地球--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毁灭于约公元3000年."我陷入沉思,心早飞向那个造就了人类最终又把他们赶跑的地球……荧灯乍闪,飞船落定,我戴好面具,乘上探险车,驶出飞船.眼前呈现的是:焦黑的土地,凄凉的高山,污浊的河流,还有那铅灰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我的地球人后裔的意识苏醒了,复活了.。

防雷常识1

防雷常识1

四、防雷十招
招数七:不宜在旷野高举物体
在近雷暴天气条件下,不仅高打雨伞容易遭雷击,就是高举羽毛球拍 、高尔夫球棍、铁锹、锄头等物体都会带来雷击的危险。在旷野高打雨伞 等物体容易诱发雷击的原因主要是:人体本身就已经是一定范围内的突出 物体,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再高举雨伞等物体,则使人体的有效高度增 加,使雷击具有更明确的选择性。然而,下雨天又是在旷野中,打雨伞挡 雨是人之常情。但是必须记住如果当看见闪电后立即听到雷声,说明正处 在近雷暴的环境中,应该停止行走,低打雨伞并两脚并拢立即下蹲。即使 没有雨伞,也不宜飞跑狂奔,待到雷声逐渐远去,才可迅速寻找安全的场 所避雨。
四、防雷十招
招数五: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没有防雷装置的 低矮建(构)筑物。
因避雨躲进就近低矮的草棚、小屋、岗亭而遭雷击身亡大约占每年雷
击伤亡总数的30%左右。由于这些低矮的建筑物没有防雷装置且大都处在 旷野中,是开阔地面上较高的突出物,容易成为尖端放电的对象而吸引闪
电先导,遭受雷击的概率也就特别高。
一、雷电常识
2、雷电的破坏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 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 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 应雷、球形雷。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 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 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 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 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而发生闪击现 象的二次雷。球形雷是球状闪电的现象。
二、防雷方式
4、避雷网防雷电
避雷网分明网和暗网。明网防雷电是将金属线制成的网,架在建( 构)筑物顶部空间,用截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物与大地连接的防雷电。暗 网是利用建(构)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网进行雷电防护。只要 每层楼的楼板内的钢筋与梁、柱、墙内的钢筋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 层台和地桩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形成可靠的暗网,则这种方法要比其他 防护设施更为有效。无论是明网还是暗网,网格越密,防雷的可靠性越 好。

雷电ppt课件

雷电ppt课件
雷电激发空气电离
探索利用雷电激发空气电离产生的臭氧,用于空气净化、消 毒等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室内防雷措施
关好门窗
在雷电天气时,应将室内门窗关好, 避免雷电通过门窗进入室内。
切断电源
避免使用电话和网络
在雷电天气时,应避免使用固定电话 和网络,以防雷电通过信号线进入室 内。
在雷电天气时,应将家中电源切断, 避免电器设备遭受雷击。
04
雷电的应用
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是利用雷电装置将雷电 引入大地,以研究雷电的物理特 性和防治雷电灾害的一种科学实
验方法。
人工引雷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了 解雷电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 为雷电防护和防治雷电灾害提供
科学依据。
人工引雷实验通常在特定的实验 场地进行,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 措施,确保实验人员和设备的安
全。
雷电灭菌
雷电产生的强烈电场和磁场可 以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结 构,导致其死亡。
雷电灭菌是一种环保、高效的 消毒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医 疗、食品、农业等领域。
雷电的形成
总结词
雷电的形成与云层中的水滴、冰晶和气流有关。
详细描述
在云层中,水滴和冰晶会因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随着云层的运动,这些电荷会在云层内部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雷电的分类
总结词
雷电可以根据其形态和发生方式分为多种类型。
雷电ppt课件
目录
• 雷电的概述 • 雷电的危害 • 雷电的预防 • 雷电的应用 • 雷电的未来发展
01
雷电的概述
雷电的定义
总结词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云层中的电荷放电引起。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发生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在大气中由于天空静电积累导致的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的发生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雷电的形成主要与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之间的碰撞引发的静电效应有关。

当云层中有水滴或冰晶碰撞时,会产生电子和正离子,从而形成一个带电的体系。

这些带电颗粒在云层内部的运动过程中,会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形成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

在云层中,正离子会向上移动,而电子则会向下运动,形成了云层的正电荷区和负电荷区。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区与地面上的负电荷区之间形成电荷差时,就会形成电场。

这个电场的强度会越来越大,直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一次雷电放电。

雷电通常是从云层中的一个高亮区开始,这个高亮区由于电场强度非常大,导致局部空气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这时,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会被电场强烈加速,形成一条电流通道。

电流通道沿着电场强度最强的路径向地面方向扩展,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雷电闪电。

当电流通道最终接触到地面或其他物体时,就会造成一次剧烈的放电现象。

这种放电会伴随着闪光和巨大的声音,同时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和电压。

这种电压的释放会导致周围空气快速膨胀,形成巨大的气体爆炸声,即我们所说的雷声。

雷电现象的发生通常发生在暴风雨、雷雨天气或者山区等地。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更容易积累大量的静电,并且容易形成强大的电场。

此外,雷电也会对人类、动植物和建筑物等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在雷电天气来临时注意防范,避免在露天活动,尽量待在室内以确保人身安全。

总结一下,雷电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大气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平衡所致。

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的碰撞会导致电子和正离子的产生,形成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一次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同时,雷电也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应该对其保持警惕,避免在雷电天气中进行露天活动。

雷电

雷电

(2)雷电预警的应用 雷电预警作为一种能在雷闪发生之前为客户提供有 效的实时的安全决策的信息系统逐渐地被社会各界 所认同,应用于各种场所。 高尔夫球场 ,公园和 户外休闲运动场所 ,学校 , 机场和直升机停机 坪 ,国防军队 ,大型建筑工地、露天矿厂,易 燃易爆物品储藏库,体育场、滑雪场、大型游乐场, 民用和户外活动场所, 气象部门等。
(3)雷电定位监测系统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为一种先进的系统工程产品, 能够快速定位雷击点,计算出雷击时间、强 度、极性等雷电特征,并且能够做到雷电信 息的实时性和共享性。借助该系统的应用, 可以有效节省查找、解决雷击故障的时间和 人力,掌握雷电活动规律,指导防雷设计和 工程投资决策,为电力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积云
地 面
返回
2.雷电的危害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按其造成的危害 可分为: (1)直击雷。大气中带有电荷的雷云,其对 地电压高达几亿伏。当雷云与地面凸出物之 间电场强度达到空气击穿强度时,就发生放 电现象,这种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
(2)雷电感应。雷电感应又称感应 雷,它又分 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静电感应是雷云接近 地面时,在地面凸出物的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 电荷,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或其他雷云放电后, 凸出物顶部电荷失去束缚,并以雷电波的形式 高速传播而形成的。电磁感应是发生雷击后, 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 附近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形成的。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ppt制作:申雨霏
目录
1.雷电的形成 2.雷电的危害 3.雷电的顶部 空气闷热潮 电荷积累到一
带正电,底部 定数量时,强 湿的时候, 聚集负电,接 大的电场力使 水蒸气受热 大气击穿,发生 近地面时,地 上升,遇冷 面感应出正电, 云层与大地间 空气凝结形 成积云。 这样在云层和 的放电,就是 大地之间形成 雷击,一部分 了一个电容器。 能量以光形式 放出,就是闪电。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电荷的不平衡,导致电荷的积累和释放,从而形成雷电现象。

一、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电荷的不平衡。

在大气中,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互存在的,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1. 云层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云层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冷却凝结成云滴,云滴之间会发生碰撞,使得云滴带电。

由于云层中的气流的作用,云滴会在云层中上升和下降,形成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布不均匀。

2. 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在云层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相互吸引,使得它们在云层中积累。

正电荷会集中在云层的上部,而负电荷则会集中在云层的下部。

3. 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会影响地面附近的电荷分布。

地面上的物体也会带有电荷,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导致电荷的积累。

4. 电荷的释放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进行释放。

这个过程就是雷电的形成。

二、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是由于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当云层中的电荷释放时,会形成一条离子通道,这条通道会导致空气中的分子离子化,形成电流。

1. 电荷的释放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进行释放。

这个过程就是雷电的形成。

电荷的释放会产生强大的电流,形成闪电。

2. 电流的传导电荷的释放会形成一条离子通道,这条通道会导致空气中的分子离子化,形成电流。

电流会沿着离子通道传导,从云层中的电荷释放到地面上的物体。

3. 电流的热效应雷电产生的电流非常强大,会产生巨大的热效应。

当电流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时,会使空气瞬间升温,形成高温等离子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4л/s • Q
这里E是垂直方向的大气电场,Q近似地分布在一个水平面
的平面上,平面的面积为S。
电场E与垂直的大气电流密度j之间有:
dE/dt = – 4лj
这里j包括:① 受电场力作用而形成尖端放电电流
密度和传导电流密度之总和j1,导致大气电场衰减,反 对积雨云中体电荷聚集。
②重力作用下带电粒子(主要是云中水 滴、冰粒)下沉(较重)、上升(较轻)运动(积雨云较 其它云含水丰富,垂直运动强烈)的对流电流密度,导 致云中宏观体电荷的分离和积聚。设两种电荷分离的相 对速度为v,电荷体密度为,则有对流电流密度
(1)评判标准
起电过程发生在积雨云初生和成熟阶段。 雷暴单体中出现的电和降水过程平均寿命约为半小时。 一次闪电的电荷平均为20 – 40C。闪电电矩为100C • Km。 闪电发生频率可达几次/分,两次之间有几十秒的间隔。 第一次闪电一般出现于雷达测到积雨云中出现降水粒子之后约10-
20分钟内,云中大范围内大气电场强度大于3×103V • cm-1。 云中主要负电荷区一般位于–5°C层处,正电荷区位于其上方几公
大气电离率: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大气分子 被电离为正、负离子对的数目, 单位:离子对/cm3·s。
描述电离源使大气电离的能力。
图1.4 各种电离源产生 的大气电离率随 高度的分布
2、大气电流的产生 ․大气分子被射线电离大气电离子 ․大气电离子随时间、地点、大气离子移动
而变化,使大气离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若同一 浓度分布区:
在直角坐标系中,也可表示为:
另外,可用几何图形形象化地描述大气 电场,如图1.1。即用电力线表示静电场。
等为面:测出电 场中电位相同的点, 把这些点用一个面连 接起来,这样的一个 几何曲面就称为等为 面。
图1.1 晴天大气电 场的电力线
电力线与等位面相交处总是相互垂直,如 果用单位矢量E表示等位面的法线,则上式就 可简化为:
大气电荷密度的表示:
若体积为V的大气中携带总的正电荷为Q+,负电荷 为Q-,则大气体电荷密度为
晴天,大气正、负离子 电场力作用、随气 流流动、大气湍流扩散影响 运动 形成晴天大
气电流。若用J表示晴天大气电流密度,则:
其中:J为传导电流密度,J为对流电流密度,J为扩散电 流密度。
当大气电场强度发生变化时,还要考虑大气位移电流。
里,但并非绝对如此。
(2)理论考虑
起电机制:从微观开始宏观机制(符合力学、电学
基本原理)大气电荷受重力、电场力作用分离、积累
导致闪电。用t0表示时间,H表示出现闪电的大气电场 时体电荷正、负电荷区的垂直间距,则有:
H=∫vdt
(积分号上限为t下限为0)
式中v为电荷分离的相对速度。
云中聚集的体电荷总量Q与云中大气电场E之间有:
图1.3 大气电场强度E值与高度的关系
二、雷电的形成
实际测量表明: 各地地面大气电场强度是因时、地 而异。 由此可知,大气电场不唯一决定于地球带 电,还于空间电荷分布有关。
通过长期考察: 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气体正、负离子,大 气具有微弱导电性。这些带电粒子的生成 、运动和不同带电离子的分离、聚集使大 气显电性、产生大气电场、电流,导致大 气中雷电的产生。
电场强度E等于电势梯度,所以等势面的 间距保护就可以表征E的数值变化。
导体表面恒为等势面,所以地面有起伏, 空中有导体物时,平行的平面等势面就发生弯 曲如图1.2。
图1.2 晴天大气电 场的等势面
如果在不同高度测量E,就可测出如图 1.3所示的曲线。大气的电场强度数值由地 面向上逐渐减少,到10Km以上,已减小到 地面处的数值的3%。
1、大气带电粒子的形成
大气:由物理性能不同的暖层(电离层)、中间层、
平流层、对流层组成。雷电发生在10Km以下的 对流层。低层大气带电离子的形成对大气中的
雷电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大气带电粒子形成的电离源:
大气中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射线 宇宙射线 波长小于1000A的紫外线 闪电、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尘暴和雪暴 火箭、飞机、工厂产生的离子
第一节 雷电的形成
一、大气中存在着电场
人们பைடு நூலகம்知道地球有磁场,人们生和在无处 不在的地球磁场中。人的睡眠、电子设备受其 影响,如彩电的“跑彩现象等。但是,大家很 少知道人还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大气电场中,甚 至连有些大学教课书都没有清楚地提到过,因 此,在某些精密测量中会出现找不处的”怪现 象“,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产生这种情况的 原因是大气中存在电场。
j2= v

j= j1+ j2
由此可知积雨云中垂直大气电场的增长率为: dE/dt= – 4лj1– 4л v
正、负离子均匀分布,混合在一起,宏观大 气不显电性。
实际上, 除电离源产生的正负离子对外,有 云、雾、降水,树枝、花草、尖端放电产生的电 荷,火山爆发、沙暴、雪暴、输电线路电晕放电 、工厂排烟释放的带电离子等等。 受电场、重 力、对流等因素的非对称作用,大气中各处,正 、负电荷分布不均匀,使任何局部空间都不是中 性,显示有净的体电荷分布。
3、积雨云的起电机制
积雨云的起电学说:
积雨云是如何产生电,是弄清雷电是如何产生的重要科学 课题,得到了众多大气物理学家的关注,先后提出几上十种积 雨云起点机制理论。然而,由于到积雨云中去观测、实验的困 难以及在实验作模拟实验的局限性,关于积雨云的起点机制迄 今为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下面仅简单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几 种理论。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在教堂的 尖顶上、渔船的桅杆上、或高压电线上有淡 紫色光笼罩,可以听到磁磁声,嗅到臭氧及 氧化氮味道,它是一种尖端放电,发生在带 电场曲率半径最小的表面位置附近,说明此 处大气电场很不均匀,表现处大气中存在着 电场。
描述大气电场最常用的物理量,一个是 电场强度E,另一个是电势V,二者的关系 为:
雷电的形成、灾害 与雷电流特征
肖稳安
南京气象学院电子工程系 2003年1月25日
夏季,在大气中常常发生伴有巨大隆
隆爆炸声的强烈闪光现象、即雷电现象。 它是雷电防护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御护的 对象。
大气中的雷电是如何产生的? 雷电现象有那些表现形式? 雷电流的特征是什么? 它是怎样危害人的生命和财产的? 这是从事雷电防护工作者必须知道 的基本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