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 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

作者:吕桂云郭绍贵张海英耿丽华许勇

来源:《中国瓜菜》2019年第08期

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尖孢镰刀菌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西瓜产量和品质降低的最严重病害。明确枯萎病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机制,揭示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为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和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记,研究枯萎病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动态,从组织学的角度来阐释西瓜与枯萎病菌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1.以农杆菌AGL1为介导,将带有潮霉素抗性基因pCH-sGFP质粒转化到西瓜枯萎病菌中,成功获得了能稳定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枯萎病菌的突变株BEIJING1-sGFP,对转化子进行抗性鉴定表明,组成型表达sGFP的BEIJING1- sGFP不影响枯萎病菌的致病力。2.以抗病品种‘PI 296341-FR’(PI)与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 ’(BD)为试验材料,种子消毒后催芽,采用浸根法接种病菌。3.在接种后的 6 h、1 d、2 d、3 d、4 d、5 d、6 d、7 d 、8 d取样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结果与分析:从西瓜枯萎病菌GFP转化株中选出致病力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菌株命名为BEIJING1- sGFP,继代培养后的菌体都有稳定而强的荧光信号,但在细胞质中的液泡无荧光信号。通过人工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致病力的检测,BEIJING1- sGFP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说明GFP的转化和表达对枯萎病菌的转化株的致病力无明显影响。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过程。在接种6 h后,仅有少量孢子开始萌发(<5%),孢子从一端伸出形成芽管;在1 dpi附着在根系表面的孢子大部分都已经萌发,形成一个长芽管,芽管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菌丝在根表生长,随处可见。试验观察发现,菌丝主要出现在根毛区域,菌丝最初黏附在根毛上,然后到达根毛区的根系表面。在接种后2 d,菌丝已经开始侵入了根部的表皮细胞。在渗透位点,呈现为比较重的绿色,菌丝形成类似附着胞的侵染结构,有的菌丝可以形成多个这样的侵入结构,一些孢子在萌发后,很快就形成附着胞,也有的先在根系表面形成菌丝的网络结构。

接种后3~4 d,在几个观察点上,菌丝主要沿着根系的纵轴伸长,或与根毛松松的交织在一起,到第4天根表已经被相互交织的菌丝稀稀疏疏或稠密的包围,菌丝已经扩展到了更大的面积,菌丝沿着表皮细胞的凹槽或者在细胞间隙间生长,在细胞周边形成一个绿色荧光框。在接种后5~6 d,在维管中发现了菌丝生长,在维管周围皮层细胞中的间隙也有大量的菌丝形成

的网状结构,说明菌丝已经侵入了皮层细胞和维管束。在5 dpi,根系严重被感染,根表菌丝已形成网络结构,仅有根尖部位还保持没有被感染,菌丝已经到达了中柱螺纹维管处,并沿着木质部生长延伸。接種后第7天到第8天,一些最早定殖的菌丝开始产孢,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继续萌发,形成再侵染;在根系三级和二级的侧根上,菌丝网络已经紧紧包围了根系表面的大部分地方,并且侵染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根尖,在部分小的侧根,菌丝完全定殖在根部组织中,并将其原有的结构完全破坏,从显微观察看,根表完全被菌丝覆盖,感染的根系组织已经瓦解,菌丝充满所有的组织空隙,并包围根系的表面。

在抗病品种中,在接种后前3 d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在第4~5天在抗病品种的根系表面形成的菌丝网络结构没有感病品种那么密集和明显,在抗病品种只是形成零星的网络结构,尤其是在主根上。在抗病品种也只能看到菌丝零星侵入到皮层细胞,抗病品种的侵染相对于感病品种是相对滞后的。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没有大量再萌发的迹象,菌丝也能侵入根尖区域。侵染的程度也相对较轻,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和时序上的差异。但在抗病品种中侧根中,与感病品种差异不大,根表也形成稠密的菌丝网络,菌丝能侵入皮层,根系的组织结构也发生瓦解。寄主产生某种物质,规避病原菌侵染主根,或由侧根的维管进入主根的维管部位。此外,西瓜抗枯萎病不是抗侵入,而是抗扩张,再次形成的孢子没有大量萌发的迹象,而在感病品种中,形成的孢子,随即萌发开始新的世代。

枯萎病菌能从自然开口处(如侧生根发生处)和伤口处(如细胞壁破碎的表皮细胞和创伤处)侵染西瓜根系。通过PI染色,发现菌丝。侵入的细胞内有雾状的红色,说明此细胞壁已经破碎,染料PI已经渗入表皮细胞。在接种后3 d,菌丝就能通过伤口直接侵入维管组织,并迅速在维管内延伸。菌丝可以在正常的根系表面,通过在侵入位点形成类似附着胞的侵入结构,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此结果验证枯萎病菌是通过自然开口如细胞之间的缝隙、表皮的凹陷部位和次生根毛的基部和伤口进入植物的,但伤口也不是其侵染的必要条件,它也可以直接侵染。

结论: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在西瓜根系的附着、侵染和定殖等过程。根系表面的孢子在接种当天就开始萌发,菌丝沿着根系表面的纵轴方向伸长,在内部是沿着细胞间隙或细胞间的凹槽生长,菌丝在接种后的第5天就能达到维管束,在侵染后期,产生的分生孢子能再次萌发,形成二次侵染和侵染的继续扩张,最后菌丝完全充满根系组织,并伴随根系组织的瓦解完成其定殖的过程。病原菌在抗、感品种的侧根侵染中,基本无差异,但在抗病西瓜品种主根的侵染中与感病品种存在差异,再生的孢子不萌发,侵染过程滞后,侵染程度比较轻,说明西瓜的抗病表现在抗定殖,而不是抗侵入。根系的自然开口和伤口是病原菌优先侵染的位点,但不是枯萎病菌侵染根系所必须的,病菌可以通过形成类似附着胞的侵染结构直接侵入根系表皮的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 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 作者:吕桂云郭绍贵张海英耿丽华许勇 来源:《中国瓜菜》2019年第08期 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尖孢镰刀菌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西瓜产量和品质降低的最严重病害。明确枯萎病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机制,揭示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为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和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记,研究枯萎病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动态,从组织学的角度来阐释西瓜与枯萎病菌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1.以农杆菌AGL1为介导,将带有潮霉素抗性基因pCH-sGFP质粒转化到西瓜枯萎病菌中,成功获得了能稳定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枯萎病菌的突变株BEIJING1-sGFP,对转化子进行抗性鉴定表明,组成型表达sGFP的BEIJING1- sGFP不影响枯萎病菌的致病力。2.以抗病品种‘PI 296341-FR’(PI)与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 ’(BD)为试验材料,种子消毒后催芽,采用浸根法接种病菌。3.在接种后的 6 h、1 d、2 d、3 d、4 d、5 d、6 d、7 d 、8 d取样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结果与分析:从西瓜枯萎病菌GFP转化株中选出致病力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菌株命名为BEIJING1- sGFP,继代培养后的菌体都有稳定而强的荧光信号,但在细胞质中的液泡无荧光信号。通过人工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致病力的检测,BEIJING1- sGFP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说明GFP的转化和表达对枯萎病菌的转化株的致病力无明显影响。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过程。在接种6 h后,仅有少量孢子开始萌发(<5%),孢子从一端伸出形成芽管;在1 dpi附着在根系表面的孢子大部分都已经萌发,形成一个长芽管,芽管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菌丝在根表生长,随处可见。试验观察发现,菌丝主要出现在根毛区域,菌丝最初黏附在根毛上,然后到达根毛区的根系表面。在接种后2 d,菌丝已经开始侵入了根部的表皮细胞。在渗透位点,呈现为比较重的绿色,菌丝形成类似附着胞的侵染结构,有的菌丝可以形成多个这样的侵入结构,一些孢子在萌发后,很快就形成附着胞,也有的先在根系表面形成菌丝的网络结构。 接种后3~4 d,在几个观察点上,菌丝主要沿着根系的纵轴伸长,或与根毛松松的交织在一起,到第4天根表已经被相互交织的菌丝稀稀疏疏或稠密的包围,菌丝已经扩展到了更大的面积,菌丝沿着表皮细胞的凹槽或者在细胞间隙间生长,在细胞周边形成一个绿色荧光框。在接种后5~6 d,在维管中发现了菌丝生长,在维管周围皮层细胞中的间隙也有大量的菌丝形成

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

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姚锦爱;张鸿;黄鹏;陈峰;余德亿 【摘要】[目的]开展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研究,直观观察尖孢镰刀菌在建兰植株上的侵染为害,明确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为开展建兰茎腐病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技术手段.[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化,并检测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结果]G F P基因可被成功导入到尖孢镰刀菌F-02中并获得表达,转化子在蓝色光源激发下,菌丝和分生孢子均能稳定散发绿色荧光;转化子10次继代培养后菌落生长良好,菌丝和分生孢子仍可稳定散发出绿色荧光,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也未发生改变,[结论]G F P基因可在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中稳定存在,并对其致病力没有影响.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9(034)001 【总页数】6页(P70-75) 【关键词】建兰;茎腐病;尖孢镰刀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 【作者】姚锦爱;张鸿;黄鹏;陈峰;余德亿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8 0 引言 【研究意义】由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建兰茎腐病是影响福建省建兰种植的最严重真菌病害之一,可引起兰株假鳞茎和根部腐烂、维管束褐变,导致兰株萎蔫至死亡,兰株感病率高达15%~35%[1]。目前对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一些认知[2],但对该菌的致病机理还缺乏深入研究, 因此探讨如何更直观、方便地观察该菌在建兰植株上的侵染、致病过程,对研究该菌在建兰上的致病机理、科学防治建兰茎腐病具有指导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种良好的标记物,其片段小,易于与多种不同蛋白N端或C端融合,表达后对寄主细胞无毒性作用并能自发产 生荧光蛋白,可作为报告基因进行定位与定性检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3-5]。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已成功利用GFP基因标记了番茄、香蕉、甜瓜和香石竹等寄主植物上的尖孢镰刀菌[6-10].【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尚未 见将GFP用于标记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研究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pCAMBIA1300-ptrpC-hph-gfp为转化载体,农杆菌AGL-1为转化介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并检测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为建兰茎腐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野生型菌株 F-02,来源于福建省农业

PGPR在根际定殖机理(文献综述)

PGPR在植物根际的定殖机理研究 摘要:随着人口速度的快速增长、环境的日益破坏,人类在面临粮食短缺的生存危机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所带来的粮食高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思考如何在保证粮食高产的情况下,生产出健康的食品,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生物防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把田间杂草、病害虫等除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通过在植物根际定殖,发挥防病、促生的作用。研究PGPR的定殖机理,对影响其定殖因素进行人为干预,使PGPR在根际定殖数量显著增加,从而获得粮食大丰收,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PGPR 定殖 根际是指受植物活根影响的土壤微区,它的范围是围绕根表面1~2mm厚的土壤。根据其对植物的作用,根际细菌(rhizobacteria)分为有益(2%~5%),有害(8%~15%)和中性(80%~90%)3类。PGPR属于有益的一类,相对于PGPR,DRMO(DRMO=deleterious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则是根际有毒有害的微生物。由于植物根系不断地分泌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和甾醇、生长素、核苷酸、黄酮、酶类以及其他化合物,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加上根表组织陆续死亡和脱落,改良周围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丰富了土壤有机质,也为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使植物根际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因而植物根际是土壤微生物生活特别旺盛的区域根际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远高于远离根的土壤,由于细菌对各种根分泌物的利用率及敏感性远远超过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因而在根际中占主导地位。PGPR作为对植物有益的微生物群体,对它的研究可以获得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PGPR指的是植物根际促生菌,英文名称为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它是指能够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或者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代谢物,甚至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根际细菌。一般具有固氮、溶磷、解钾能力,或能产生植物激素、分泌抗生素等功能的细菌、蓝细菌等。其具有的特色功能是防病、增产。这对于提高目前的粮食产量以及改善日益恶化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PGPR的重要性,才吸引世界上各国的科学家对其争相研究。由于PGPR不是单独地生长在土壤中的,它是通过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即PGPR定殖到植物体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PGPR定殖机理的研究又成为研究的热点中的特点。关于定殖,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概念,有的学者将细菌能在植物根际建立相对大的群体的能力称为该菌的定殖能力[1],另一些则认为定殖包括细菌在根际的移动、竞争力,也包括繁殖能力[2]。无论是何种概念,定殖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时能够在植物根际生存下来,二是能以植物根际作为细菌本身适合的环境繁殖,随着植物根系的发达而繁殖,通过与其他生物竞争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群体[3]。 1 PGPR的研究背景 自从1978年Burr等人首先在马铃薯上报导PGPR以来,国内外已发现包括荧光假单孢菌、芽孢杆菌、根瘤菌、沙雷氏属等20多个种属的根际微生物具有防病促生的潜能,最多的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埃文氏茵属(Eriwini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ia)、沙雷氏菌(Serratia)、肠杆菌(Enterobacter)等。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每3年开一次国际性专业性研讨会议[4]。目前研究的促生PGPR主要有:芽孢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根瘤菌属、放线菌、木霉,可以看出细菌的研究最多。据统计,从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CS-20诱导黄瓜抗枯萎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CS-20诱导黄瓜抗枯萎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由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引起的枯萎病为毁灭性土传病害,常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目前枯萎病的防治缺乏有效方法,如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药剂,因此研究生物技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成为防治作物枯萎病害的重要技术途径。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株CS-20(Fusarium oxysporum CS-20)是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抑制西瓜枯萎病的土壤中分离而来,对作物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菌株CS-20诱导寄主植物产生的防御反应机制尚不明确,且菌株CS-20中哪些生防因子起作用以及它们诱导抗病的具体分子机理也未清楚,从而限制了菌株CS-20开发应用。因此,本研究以黄瓜感病品种9930和菌株CS-20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解析菌株CS-20诱导黄瓜植株产生防御反应机制;另一方面从菌株CS-20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biosynthase, PKS)禾口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 NRPS)中挖掘诱导抗病的关键效应基因并阐明其具体功能。 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明确感病黄瓜品种9930在根部接种菌株CS-20后,黄瓜苗产生的抗病反应机制。提前接种CS-20可诱导黄瓜苗产生抗病性,显著降低黄瓜苗的病情指数;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GFP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标记菌株CS-20只侵入和定殖在黄瓜苗主根和侧根部表面,与黄瓜植株保持一个稳定的互生关系;接种菌株CS-20可激活黄瓜苗根部组织的水杨酸信号途径、茉莉酸信号途径和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且特异性地诱导钙离子通道基因的上调表达。 2.基于菌株CS-20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到10个PKS

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研究概述

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研究概述 安小敏;胡俊;武建华;刘智慧;蒙美莲 【摘要】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土传病害,该病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且危害逐年加剧.概述了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种类、报道区域、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生规律、流行规律和病害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马铃薯》 【年(卷),期】2017(031)005 【总页数】5页(P302-306) 【关键词】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 【作者】安小敏;胡俊;武建华;刘智慧;蒙美莲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32 Abstrraacctt::Potato Fusarium wilt is a soil-borne disease caused by Fusarium spp.,which often occurs in the main potato producing areas throughout China,and the damag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species,reporting area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se pathogens were summarized.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ies on its occurrence,epidemic pattern and disease control. Key Worrddss::potato;Fusarium wilt;pathogen 马铃薯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1],同时也 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2]。据2015年农业部报道,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51.82万hm2,产量高达1 897.2万t[3]。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难以轮作倒茬,加之种植区间的频繁调种,连作障碍的不断加剧,使马铃薯土传病害日趋严重[4-6]。马铃薯枯萎病为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发生范围较广,在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据报道,在贵州省马铃薯枯萎病发病率为25%左右,有些地块发病率高达84%[7];在内蒙古马铃薯枯萎病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78%[8,9]。马铃薯枯萎病的危害日益严重,不仅导致马铃薯减产、商品性下降, 更成为中国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马铃薯枯萎病在国内外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美国[10]、印度[11]、意大利[12]、乌拉圭[13]和加拿大[14]等地均有发生马铃薯枯萎病的报道。在中国马铃薯枯萎病发生范围也较广,包括内蒙古[15,16]、山东、山西、宁夏[16]、甘肃[17]、河北[18]和新疆[19]等马铃薯主产区。 马铃薯枯萎病病菌的菌丝和厚垣孢子均可越冬,越冬场所为病残体、病薯以及土壤。翌年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进行侵染。该病一般在开花前后表现症状,下层叶片最先表现出萎蔫,清晨和傍晚萎蔫状可恢复;随后上层叶片逐渐表现出萎蔫,最终导致马铃薯整株的萎蔫枯死,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褐;侵染块茎后,切开病薯脐部可见维管束成褐色虚线状。本文对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旨在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和病害防治等提供依据。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 许有嫔;贺闽;陈学伟;廖海澄;陈金华;罗橼;宿加;邹成东;李伟滔;王静;马炳田 【摘要】稻瘟病菌Magna porthe oryzae严重威胁水稻的产量与质量,明确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过程及机理,对防治稻瘟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稻瘟病菌常用致病菌株GUY11和ZB25,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过量表达菌株,并通过荧光显微观察菌株侵染寄主水稻过程中侵染结构的形成与发育,包括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侵染钉形成、侵染菌丝增殖、坏死斑形成及产孢.另外,通过比较过量表达菌株对稻瘟病高抗水稻和易感水稻的侵染过程,发现侵染过程的差异主要集中于侵染钉的穿透和侵染菌丝的定殖.本研究为分析稻瘟病菌对寄主水稻的定殖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Blast disease caused by the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leads to tremendous loss in production and quality of rice worldwide.To effectively control rice blast disease,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infection process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M.oryzae.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labelling tool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Here we re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a vector overexpressing GFP and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the vector into two commonly used M.oryzae strains Guy11 and ZB25.By using the resulting fungal transformants overexpressing GFP,we observed the successional and dynamic plant infection processes by M.oryzae including conidial germination,germ tube elongation,formation of an appressorium and penetration peg,proliferation of infection hyphae within the rice tissue,appearance of blast lesion,development of conidiophore and production of conidia at the blast lesion.We also compared the infection processes of M.oryzae

枯草芽孢杆菌 BSD-2的 GFP 标记及其在黄瓜上的定殖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 BSD-2的 GFP 标记及其在黄瓜上的定殖研究郝慧娟;刘洪伟;尹淑丽;刘倩倩;张丽萍;宋水山 【摘要】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colonization on the cucumber,the Bacillus subtilis BSD-2 had re-markable control effect on the Botrytis cinerea.In this study,the plasmid of pGFP4412 that contain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GFP)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Bacillus subtilis BSD-2 by modified electroporation.The plasmid stability,growth curve and the inhibition activity of GFP-labeled strain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FP-tagged strain could emit green fluorescence successfully.The tagged strain nearly had the same trend with the wild type strain in growth.The stability of GFP-marked in engineering B.subtilis BSD-2 strain was 86% after trans-ference of culture 56 hours continuously without selective pressure.Inhibition activity showed that the GFP-marked strain exhibited the comparable ability as the wild type strain to inhibit Fusarium oxysporum and Botrytis cinerea. Observation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indicated that the GFP-tagged BSD-2 could colonize on the root tissue after inoculated 24 hours.It could be seen on the leaf veins after five days.It still could be observed on the leaf veins af-ter 50 days.All of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GFP-marked strain could colonize on the cucumber so properly that stopped pathogens to invade the plant.%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 BSD-2在黄瓜植株上的定殖情况,采用稍加改进的电击转化方法将含有 GFP 基因的pGFP4412质粒导入枯草芽孢杆菌 BSD-2菌株中,并测定了其生长曲线、质粒遗传稳定性及其对枯萎病菌和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成

生防枯草芽孢杆菌Kct99的GFP标记及其在甘蓝根部的定殖示踪

生防枯草芽孢杆菌Kct99的GFP标记及其在甘蓝根部的定殖 示踪 田兆丰;刘伟成;董丹;李永丹;张涛涛;刘德文 【摘要】Marked strain gfp-Kct99 with luminous phenotype fluorescent was obtained by transmitting plasmid pGFP4412 contain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The hered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stability of plasmid pG-FP4412 in engineering strains was 89% ; The confrontation culture and pot experiment proved that marked strain gfp-Kct99 maintained the original antagonistic activity to cabbage fusarium oxysporium;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marked and wild strains were 87. 7% and 90. 2% against cabbage wilt disease respectively when they were vaccinated 5 d ahead of pathogenic bacteria,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rains, but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two treatments when the antagonistic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vaccinated simultaneously or the antagonistic bacteria was vaccinated 5 d la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marked strain gfp-Kct99 a-gainst cabbage blight was not influenced by GFP marking. Observing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marked strain was able to colonize in the root skin of the cabbage to stop the invasion of the pathogen.%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GFP4412,电击转人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杆菌Kct99,获得具有良好发光表型的荧光标记菌株gfp-Kct99.经稳定性测定表明,质粒pGFP4412在gfp-Kct99中的遗传稳定性为89%.平板对峙培养和温室盆栽接种试验显示,标记菌株gfp-Kct99对甘蓝枯萎病菌保持了原有的拮抗活性;

黄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诱导表达和活性测定

黄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诱导表达和活性测定 摘要 瓜类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黄瓜、冬瓜、节瓜、苦瓜、甜瓜、西瓜等主要瓜类的常见病害,引起瓜类枯萎病的病菌主要为尖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其在不同的瓜类作物上表现出不同的专化型。病原真菌侵染植物遇到的第一道防线是植物的细胞壁,针对细胞壁中的每一种多糖成分,植物病原真菌都有相应的降解酶对其进行降解,如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果胶酶是复合酶,根据底物的不同可以分成许多类,其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是一类参与果胶降解的酶。它能够随机地在不同部位水解切开非甲基化的果胶或多聚半乳糖醛酸的α-1,4-糖苷键而导致细胞壁降解及植物组织软化,原生质体死亡,是重要的致病因子。瓜类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分泌的PG酶能够裂解胞间层果胶,引起瓜类维管束又内向为腐烂坏死。同时,为其他细胞壁降解酶等致病因子的作用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枯萎病病程的扩展。 在植物与病原菌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相应地产生了一些能够抑制病原菌PG活性的因子,其中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 inhibiting protein,简称PGIP)为主,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在阻止病原物的侵入、发展,进而激活特定的防卫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植物在受到许多生物或非生物因素胁迫时,PGIP将被诱导表达。本文通过对黄瓜健康的瓜苗进行诱导,用还原糖法检测经三种诱导处理不同时间的黄瓜组织中PGIP对黄瓜枯萎病菌粗PG的抑制活性。通过实验观察研究黄瓜PGIP在哪种条件因素下的诱导表达的抑制活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