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 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
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

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姚锦爱;张鸿;黄鹏;陈峰;余德亿【摘要】[目的]开展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研究,直观观察尖孢镰刀菌在建兰植株上的侵染为害,明确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为开展建兰茎腐病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技术手段.[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化,并检测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结果]G F P基因可被成功导入到尖孢镰刀菌F-02中并获得表达,转化子在蓝色光源激发下,菌丝和分生孢子均能稳定散发绿色荧光;转化子10次继代培养后菌落生长良好,菌丝和分生孢子仍可稳定散发出绿色荧光,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也未发生改变,[结论]G F P基因可在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02中稳定存在,并对其致病力没有影响.【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建兰;茎腐病;尖孢镰刀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作者】姚锦爱;张鸿;黄鹏;陈峰;余德亿【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80 引言【研究意义】由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建兰茎腐病是影响福建省建兰种植的最严重真菌病害之一,可引起兰株假鳞茎和根部腐烂、维管束褐变,导致兰株萎蔫至死亡,兰株感病率高达15%~35%[1]。
目前对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一些认知[2],但对该菌的致病机理还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探讨如何更直观、方便地观察该菌在建兰植株上的侵染、致病过程,对研究该菌在建兰上的致病机理、科学防治建兰茎腐病具有指导意义。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

2019,32(8):200-201中国瓜菜文献编译绿色灾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孑包镰刀圉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孙洪宝,吕桂云,许勇(编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100097)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砲属尖抱镰刀菌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西瓜产量和品质降低的最严重病害。
明确枯萎病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机制,揭示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为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和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记,研究枯萎病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动态,从组织学的角度来阐释西瓜与枯萎病菌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1.以农杆菌AGL1为介导,将带有潮霉素抗性基因pCH-sGFP质粒转化到西瓜枯萎病菌中,成功获得了能稳定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枯萎病菌的突变株BEIJING1-sGFP,对转化子进行抗性鉴定表明,组成型表达sGFP的BEIJING1-sGFP不影响枯萎病菌的致病力。
2.以抗病品种'PI296341・FR'(PI)与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BD)为试验材料,种子消毒后催芽,釆用浸根法接种病菌。
3.在接种后的6h>1d、2d、3d、4d、5d、6d、7d、8d取样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结果与分析:从西瓜枯萎病菌GFP转化株中选出致病力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菌株命名为BEIJINGl-sGFP,继代培养后的菌体都有稳定而强的荧光信号,但在细胞质中的液泡无荧光信号。
通过人工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致病力的检测,BEIJING1-sGFP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说明GFP的转化和表达对枯萎病菌的转化株的致病力无明显影响。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过程。
西瓜枯萎病菌Tup1基因在致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西瓜枯萎病菌Tup1基因在致病性中的功能研究摘要西瓜枯萎病是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引起,在西瓜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发病。
近些年来,因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轮种存在一定困难,导致西瓜枯萎病的危害日益加剧,对我国西甜瓜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相比于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目前关于西瓜枯萎病菌关键致病基因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还较少。
Tup1-Cyc8复合体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一种转录辅阻遏复合物,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
本文重点研究了辅阻遏蛋白基因Tup1在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中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依靠PCR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得到西瓜枯萎病菌中的Tup1基因,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获得敲除突变体ΔFonTup1和回补菌株ΔFonTup1-C;经菌丝生长及产孢表型分析、致病性测定、环境胁迫响应能力测定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等研究,探究了FonTup1的生物学功能。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分生孢子萌发情况、病原菌致病性等方面的表型测定,相比于野生型菌株WT,ΔFonTup1突变体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产孢量极低,且孢子形态异常,伤根法接种病菌发现突变体在西瓜幼苗上的致病性显著下降。
ΔFonTup1突变体中致病相关基因FOW2、MPK1、FMK1和SHO1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镰刀菌酸合成基因FUB1、FUB3、FUB6、FUB9、FUB11和FUB12表达量显著下调,说明FonTup1基因参与调控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孢子形态分化和致病性,且通过调控真菌毒素合成影响真菌毒力。
(2)FonTup1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壁完整性。
通过细胞壁胁迫因子响应实验发现,ΔFonTup1突变体对细胞壁胁迫因子Congo Red的敏感性显著降低,生长抑制率显著下降,4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HS2、CHS4、CHS5和CHS6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
西瓜花粉自发荧光特征与荧光成像效果分析

西瓜花粉自发荧光特征与荧光成像效果分析乔飞;江雪飞;张彦【摘要】With watermelon pollen as the material,the spectrum and intensity of the autofluorescenee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photographyof the autofluorescence of pollens were optimized combined with Apotome microscop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intensity of autofluorescence was in blue spectrum;The intensity of autofluorescence in fresh pollens fluctuated only slightly during storage;And the autofluorescence was located mainly on the reticula.After staining the pollens with aniline blue,calcofluor white,propidiumiodide,acridine orange respectively,the other parts could also be fluorescent in specific channels.Therefore,the optimized method could be not only suitable for observing the size,shape,reticulum,aperture and germ furrow,but also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以西瓜的花粉为材料,研究西瓜花粉自发荧光的光谱特征、荧光强度,并结合结构照明显微技术优化花粉自发荧光成像方法.结果表明:西瓜花粉的自发荧光在蓝色波段最强;新鲜花粉在储藏过程中荧光强度变化不大;西瓜花粉的自发荧光主要位于花粉外壁网纹上;分别用苯胺蓝、Calcofluor white、碘化丙啶、吖啶橙对西瓜花粉染色后,花粉的其他部位在不同荧光通道下也可以呈现荧光.因此,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不仅可用于分析西瓜花粉的大小、形态、外壁纹理、萌发孔、萌发沟等形态特征,还可以反映花粉表面荧光物质分布的特征.【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17(038)012【总页数】5页(P2355-2359)【关键词】花粉;西瓜;荧光;染色;结构照明显微镜【作者】乔飞;江雪飞;张彦【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华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海南儋州 571737;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上海200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4.57花粉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遗传保守性,不同种类植物的花粉粒在形状、大小、外壁和纹理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3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2004年6月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进展71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活体中表达且易于检测的报告基因,现有的报告基因主要有:分泌型胎盘磷酸酯酶(s秘P)、B一半乳糖苷酶(互丑cz)、8一葡糖苷酸酶(GUS)、萤火虫荧光素酶(LUc)等,但这些基因的检测方法并不理想,它们都需要底物和辅助因子,因而在活体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最近,一种全新的非酶性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蛋白能够自身催化形成发色结构并在蓝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
作为报告基因,GFP是目前唯一能在活细胞中表达的发光蛋白;作为荧光标记分子,GFP既具有敏感的标记检测率,又没有放射性的危害。
最近又发现G即还是一个良好的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动态标记分子,可以跟踪观测第二信使。
近来关于GFP方面的研究和综述越来越多,但多是针对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应用,作者将cFP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lGFP基础理论研究进展1.1发展历史1962年蹦n舢u飓等…首先从多管水母属(枷ria、ricto.ria)中分离出了cFP;1992年Prasller等u3克隆了GFP基因的cDNA,并分析了GFP的一级结构;1994年ch址e等b3首次在大肠杆菌细胞和线虫中表达了GFP,开创了GFP应用研究的先河,之后很快发现GFP能在多种异源细胞中表达,GFP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病毒学等领域中迅速掀起了一股热潮;199r7年10月18—22日在美国New—J嘲y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GFP的国际会议。
1.2GFP结构、生化特性、发光机制、光谱特性1.2.1结构由正常野生型cFP(wtG即)的cDNA序列推出的蛋白质一级结构,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D卜PAGE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27—30l【D。
晶体学证据H’表明,GFP中央是一个B罐(p一锄)结构。
GFP的生色团位于“一69的六肽内。
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侵染西瓜过程观察

Chn s o r a fT o ia rp ie eJ un lo rpc lC o s
GF P标 记的尖孢镰 刀菌西瓜专化型 侵染西瓜过程观察
李 春 强 一,梁 慧 施 ,夏 亦 荠 ,彭 明 ,
1中国热 带农业科 学院热 带 生物技 术研 究所 .海 南海 口 5 10 7 11 2农 业部 热带作 物 生物技 术 重点 实验 室 .海 南海 口 5 10 711 3香 港浸会 大学 生物 系 .中 国香港
摘 要 将 绿 色 荧 光 蛋 白基 因转 入 西 瓜 尖 孢 镰 刀 菌 F N 中 .并 利 用 荧 光 共 聚 焦 显 微 镜 观 察 G P标 记 菌 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染 O F
1I tu f T pc i c ne ad Ba c nl y C i s A ae yo r i l n i t o r i lBo i c n i eh o g, h e cdm T pc ste o o se t o ne f o a
Agiutrl S in e ,Hak u r lua ce c s c io ,Han n 5 1 0 ,C n ia 7 1 1 hia
A s a t F s r m x s ou £ s .N v u O w s s c es l rn f me i h e e c dn o re bt c r u ai o yp rm u p ie m f N) a u c sf l t s r d w t te g n o i f ge n F uy a o h g r l rse t rt n( F ) rn f f oec n poe G P .T a s r a t o l e i ut t l l oe c n e n e 4 8 n l e f r o r u i o n c u m s d m t i s be u rse c u d r 8 m a r at f q e a f s e u
西瓜抗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与2的 遗传和染色体定位分析

西瓜抗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与2的遗传和染色体定位分析作者:任毅焦荻宫国义张海英郭绍贵张洁许勇来源:《中国瓜菜》2019年第08期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是导致全球西瓜产量和品质降低的最严重障碍。
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研究西瓜抗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和2的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将有利于高效改良栽培西瓜的枯萎病抗性,为开展西瓜抗枯萎病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材料与方法:以来自中国优良栽培品种‘97103’与美国的栽培品种‘PI 296341-FR’杂交的103个重组近交系(RIL)组成的F8群体为实验材料。
每个品系挑选生长一致的15株植物,用于枯萎病致病菌接种。
其中‘Sugar Baby ’和‘Black Diamond’作为FON生理小种1(FON-1)感病品种对照,‘Charleston Gray’‘Crimson Sweet’和‘Calhoun Gray’作为FON生理小种1的抗病品种对照。
‘Calhoun Gray’作为FON生理小种2(FON-2)的感病品种对照,‘SY630’作为FON 生理小种2的抗病品种对照。
结果使用SAS 8.0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ANOVA)。
根据Knapp等人计算H2置信区(CI)。
使用SAS在平均基础上计算Pearson在所有环境中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系数。
并检测FON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2抗性QTL,以及接种FON-2的SNP标记。
结果与分析:接种FON-1和FON-2后,‘97103’的发病指数高于‘PI 296341-FR’。
在RIL 群体中观察到FON-2抗性的超亲分离,而未检测到FON-1和FON-2抗性的平均疾病指数的变化,平均疾病指数分别为0.53和0.66。
FON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2抗性测试中,接种FON生理小种1后,第21天RILs系存活近一半,R:S=1:1,表明FON-1的抗性可能受1个主效QTL的控制。
西瓜疫霉菌对细胞壁多糖的侵染与代谢机制

西瓜疫霉菌对细胞壁多糖的侵染与代谢机制西瓜是夏季非常受欢迎的水果,它富含营养,口感清爽。
但是,在西瓜的生长过程中,疫霉菌却常常威胁着这个甜蜜的水果。
疫霉菌是一种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它会入侵西瓜,导致腐烂。
本文将讨论疫霉菌如何感染西瓜细胞壁多糖以及其代谢机制。
西瓜细胞壁多糖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外围的重要部分,它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多糖物质组成。
这些多糖物质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学作用。
西瓜细胞壁多糖的组成主要包括纤维素、果胶和半纤维素。
其中,果胶是西瓜细胞壁多糖的主要成分。
果胶分子由一系列的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 acid,GalA)单元和一些不同的侧链单元组成。
果胶的质量和分子结构的变化可以影响果实发育和储存性能。
因此,果胶多糖在西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西瓜疫霉菌感染与细胞壁多糖侵染西瓜疫霉菌是一种致病性真菌,可以引起西瓜腐烂等病害。
疫霉菌侵染植物的过程包括周围环境感知、黏附、穿透细胞壁等多个步骤。
在疫霉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其菌丝会不断伸长,并侵入植物细胞内部。
细胞壁多糖是疫霉菌侵染植物过程中的主要目标之一。
攻击细胞壁多糖是疫霉菌进一步侵染植物所必需的初步步骤之一。
为了感染植物,疫霉菌会释放多种分泌物进行植物细胞壁多糖的裂解和水解。
疫霉菌分泌的多酚氧化酶可以将一些细胞壁多糖的成分氧化,降低细胞壁的强度和稳定性,使细胞壁变得脆弱易碎,能够更好地穿透。
同时,疫霉菌产生的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也可以通过水解细胞壁多糖,使得疫霉菌可以穿过细胞壁侵入植物内部。
疫霉菌对细胞壁多糖的代谢机制当疫霉菌侵染至细胞壁多糖时,它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分解这些多糖,并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支持其生长。
疫霉菌产生的果胶酶可以裂解果胶分子,从而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
果胶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水解果胶分子中的β-1,4-连接状态下相邻两个半乳糖苷键,产生高甲氧基果胶酸中间体和低甲氧基果胶酸等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
作者:吕桂云郭绍贵张海英耿丽华许勇
来源:《中国瓜菜》2019年第08期
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尖孢镰刀菌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西瓜产量和品质降低的最严重病害。
明确枯萎病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机制,揭示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为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和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记,研究枯萎病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中侵染和定殖动态,从组织学的角度来阐释西瓜与枯萎病菌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1.以农杆菌AGL1为介导,将带有潮霉素抗性基因pCH-sGFP质粒转化到西瓜枯萎病菌中,成功获得了能稳定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枯萎病菌的突变株BEIJING1-sGFP,对转化子进行抗性鉴定表明,组成型表达sGFP的BEIJING1- sGFP不影响枯萎病菌的致病力。
2.以抗病品种‘PI 296341-FR’(PI)与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 ’(BD)为试验材料,种子消毒后催芽,采用浸根法接种病菌。
3.在接种后的 6 h、1 d、2 d、3 d、4 d、5 d、6 d、7 d 、8 d取样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结果与分析:从西瓜枯萎病菌GFP转化株中选出致病力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菌株命名为BEIJING1- sGFP,继代培养后的菌体都有稳定而强的荧光信号,但在细胞质中的液泡无荧光信号。
通过人工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致病力的检测,BEIJING1- sGFP与转化前的野生型FON1在西瓜抗、感鉴别寄主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说明GFP的转化和表达对枯萎病菌的转化株的致病力无明显影响。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侵染西瓜感病品种‘Black Diamond’过程。
在接种6 h后,仅有少量孢子开始萌发(<5%),孢子从一端伸出形成芽管;在1 dpi附着在根系表面的孢子大部分都已经萌发,形成一个长芽管,芽管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菌丝在根表生长,随处可见。
试验观察发现,菌丝主要出现在根毛区域,菌丝最初黏附在根毛上,然后到达根毛区的根系表面。
在接种后2 d,菌丝已经开始侵入了根部的表皮细胞。
在渗透位点,呈现为比较重的绿色,菌丝形成类似附着胞的侵染结构,有的菌丝可以形成多个这样的侵入结构,一些孢子在萌发后,很快就形成附着胞,也有的先在根系表面形成菌丝的网络结构。
接种后3~4 d,在几个观察点上,菌丝主要沿着根系的纵轴伸长,或与根毛松松的交织在一起,到第4天根表已经被相互交织的菌丝稀稀疏疏或稠密的包围,菌丝已经扩展到了更大的面积,菌丝沿着表皮细胞的凹槽或者在细胞间隙间生长,在细胞周边形成一个绿色荧光框。
在接种后5~6 d,在维管中发现了菌丝生长,在维管周围皮层细胞中的间隙也有大量的菌丝形成
的网状结构,说明菌丝已经侵入了皮层细胞和维管束。
在5 dpi,根系严重被感染,根表菌丝已形成网络结构,仅有根尖部位还保持没有被感染,菌丝已经到达了中柱螺纹维管处,并沿着木质部生长延伸。
接種后第7天到第8天,一些最早定殖的菌丝开始产孢,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继续萌发,形成再侵染;在根系三级和二级的侧根上,菌丝网络已经紧紧包围了根系表面的大部分地方,并且侵染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根尖,在部分小的侧根,菌丝完全定殖在根部组织中,并将其原有的结构完全破坏,从显微观察看,根表完全被菌丝覆盖,感染的根系组织已经瓦解,菌丝充满所有的组织空隙,并包围根系的表面。
在抗病品种中,在接种后前3 d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在第4~5天在抗病品种的根系表面形成的菌丝网络结构没有感病品种那么密集和明显,在抗病品种只是形成零星的网络结构,尤其是在主根上。
在抗病品种也只能看到菌丝零星侵入到皮层细胞,抗病品种的侵染相对于感病品种是相对滞后的。
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没有大量再萌发的迹象,菌丝也能侵入根尖区域。
侵染的程度也相对较轻,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和时序上的差异。
但在抗病品种中侧根中,与感病品种差异不大,根表也形成稠密的菌丝网络,菌丝能侵入皮层,根系的组织结构也发生瓦解。
寄主产生某种物质,规避病原菌侵染主根,或由侧根的维管进入主根的维管部位。
此外,西瓜抗枯萎病不是抗侵入,而是抗扩张,再次形成的孢子没有大量萌发的迹象,而在感病品种中,形成的孢子,随即萌发开始新的世代。
枯萎病菌能从自然开口处(如侧生根发生处)和伤口处(如细胞壁破碎的表皮细胞和创伤处)侵染西瓜根系。
通过PI染色,发现菌丝。
侵入的细胞内有雾状的红色,说明此细胞壁已经破碎,染料PI已经渗入表皮细胞。
在接种后3 d,菌丝就能通过伤口直接侵入维管组织,并迅速在维管内延伸。
菌丝可以在正常的根系表面,通过在侵入位点形成类似附着胞的侵入结构,直接侵入表皮细胞。
此结果验证枯萎病菌是通过自然开口如细胞之间的缝隙、表皮的凹陷部位和次生根毛的基部和伤口进入植物的,但伤口也不是其侵染的必要条件,它也可以直接侵染。
结论: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在西瓜根系的附着、侵染和定殖等过程。
根系表面的孢子在接种当天就开始萌发,菌丝沿着根系表面的纵轴方向伸长,在内部是沿着细胞间隙或细胞间的凹槽生长,菌丝在接种后的第5天就能达到维管束,在侵染后期,产生的分生孢子能再次萌发,形成二次侵染和侵染的继续扩张,最后菌丝完全充满根系组织,并伴随根系组织的瓦解完成其定殖的过程。
病原菌在抗、感品种的侧根侵染中,基本无差异,但在抗病西瓜品种主根的侵染中与感病品种存在差异,再生的孢子不萌发,侵染过程滞后,侵染程度比较轻,说明西瓜的抗病表现在抗定殖,而不是抗侵入。
根系的自然开口和伤口是病原菌优先侵染的位点,但不是枯萎病菌侵染根系所必须的,病菌可以通过形成类似附着胞的侵染结构直接侵入根系表皮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