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背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准备。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 战争爆发: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包括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2. 主要战役:介绍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和诺曼底登陆等主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 战争结果:分析盟军最终获胜的原因和纳粹德国、日本的战败原因,并探讨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重点关注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主要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2. 抗日战争: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胜利,突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精神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3. 解放战争:学习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主要战役和取得的胜利,包括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诞生和毛泽东的重要角色,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意义。

三、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解体: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 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介绍东欧剧变的起因和过程,重点关注柏林墙倒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政策,了解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回顾冷战的起因,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核武器的威胁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2. 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学习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和宗旨,了解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全球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

3. 冷战局势的演变:分析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理解冷战局势的动态变化。

2016学年高三年级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2016学年高三年级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2016学年高三年级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1、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对过去事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记录。

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和现代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五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纸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被称为五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古代朝代的兴衰: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沉浮,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掌握每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性人物。

3. 春秋战国时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名人和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了解各国的兴衰和争霸。

4. 秦汉时期: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掌握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等重要事件。

5. 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了解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掌握各个朝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二、世界史知识点1.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掌握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了解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2. 欧洲中世纪: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和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了解欧洲国家的兴起和交往。

3. 近代科技革命:了解近代科技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包括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信息革命等,掌握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4. 世界两次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各方参战国家和重要战役。

5. 当代国际关系:了解冷战时期、联合国的成立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超级大国的角逐、东南亚局势和恐怖主义等。

三、现代史知识点1. 新中国的成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人物的贡献和思想。

2. 社会主义建设: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掌握重要事件和政策。

3. 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红卫兵、四人帮等的作用和相关事件。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016届高考历史第二轮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课件24

2016届高考历史第二轮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课件24

•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 1892年,维新 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 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 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 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B [解析] 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 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力。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康有为都主张
• [2014 北京卷]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 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 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 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B [解析] 本题以《海国图志》的内容为 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 解“论从史出”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该书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 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
• (1)阶级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 的道路上,参加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 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 索。 • (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主体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 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 (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
• 早期的维新思想•Fra bibliotek• •
• •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一部分人,形成了 早期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 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反映了正 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a: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 科学知识; c: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一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读背提纲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读背提纲

2016届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建议熟读,加黑部分能默写)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2016 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背知识点汇总
对于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历史网小编带来了2016 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背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帮助大家复习!
我们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有:查漏补缺;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应试能力。

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最重要是讲究复习效率。

怎样的复习,效率才是高效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

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