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乡愁》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乡愁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表达的乡愁情感的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解析。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2)准备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回顾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引出本课的主题《乡愁》。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纠正发音和朗读的准确性。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4. 诗歌结构与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和韵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结构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描述对家乡的情感和回忆。

2.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结构和表现手法,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朗诵、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诗歌文本。

2.相关诗歌朗诵视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余光中的其他作品。

二、诗歌朗诵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三、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及修辞手法。

四、诗歌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大家对这首诗有什么印象?二、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三、诗歌仿写1.教师引导学生仿写诗歌,以“乡愁”为主题,要求运用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乡愁》。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诵、分析、解读、欣赏、仿写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余光中的《乡愁》,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听朗诵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节奏?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很好,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用手指敲打桌面,找出诗歌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乡愁讲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乡愁讲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够读出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为学习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放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听到的是某某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某某的现场演唱会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某某的游子们来说,哪一位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点击鼠标,屏幕上显示)板书:乡愁余光中(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二、作者介绍:1、余光中1928年生于某某,1950年入台,致力于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

因写乡愁诗闻名而被称为乡愁诗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的某某与大陆之间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

但很多某某人,包括海外游子,都是身在某某,心在大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如泣如诉、充满忧伤之情的《乡愁》。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三、朗读:检查预习:学生听伴奏试读,评,师:课前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四、听读〖朗读欣赏〗余光中的《乡愁》FLASH朗读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首《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抒写思乡愁绪,是以思乡为主题的经典诗歌,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不仅有对母亲、对妻子、对故土的深切怀念,而且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新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能够较为充分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美。

此外,诗人对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渗透了诗人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对诗中的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朗读,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2、品味语言,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乡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四、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指导诵读诗歌的技巧;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领会诗情,感悟乡愁。

五、教学难点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为此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合作朗读等贯穿课堂始终,且教师辅以适时地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我通过视频资源、教师配乐范读以及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乡愁。

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欣赏探究这首被诗人自认为的“浅易之作”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

.XX你先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发觉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忙订正。

(一人读一节,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同学更正,老师板书;如无,则罢。

)2、齐读字词两遍。

三、其次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1、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1、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背这首诗,边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6分钟后比谁能背诵全诗,并能回答课后的第三题。

2、同学自学,老师巡察,了解学情。

五、检查自学背诵诗歌1、指名背诵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3、比哪一组背得好4、齐背这首诗(二)思索与练习1、小组沟通:师:同学们,大家已能背诵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第三题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有不会的,就请前后桌争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2、全班沟通师:谁来回答这道题?(喊多名同学回答)(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明确: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予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予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久分开了!(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思念的)而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简单经历,理解诗人将乡愁寄托在四个不同的物象上并层层推进。

2、能力目标: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通过诵读理解本诗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和近趋完美的形式,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深深的怀亲之爱、乡关之思、爱国之情,由背景引申开去,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思乡曲》和《乡愁四韵》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师: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生:想!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里感受?生: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学生报以掌声)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乡愁教案余光中一,学习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诵读,掌握基本的朗诵技巧。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题。

3,通过学习本诗,试着模仿创作诗歌。

二,重点:学习朗诵技巧,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主题。

三,难点:学习创作诗歌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乐响起)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在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有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 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四个要素:A,准确。

不读错字、漏字,不重读。

B,停顿。

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C,重音。

两种读法,一种是延长读,一种是加强音量。

D,情感。

把握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课文(背景乐:雏菊)学生把握情感基调,勾画重音,标注停顿。

最后教师再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4,学生单独诵读诗歌。

(教师和学生均可点评)5,全班集体诵读诗歌。

(四)赏析诗歌(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完成。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看出来的。

2,请找出每个时间段不同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明确:邮票,寄托母子分离的情感。

船票,寄托夫妻分离的情感。

坟墓,寄托母子死别的情感。

海峡,寄托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对于这些意象,诗人分别用了什么修饰词。

有什么样的效果?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作者以一种轻描淡写的修饰语,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4,诗人将不同时间段的情感贯穿起来,最后升华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作者由一种思念亲人的儿女之情,上升到家国之思,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深切怀念。

《乡愁》教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设计备课教师:郑海跃【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思路】《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

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

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

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诵读欣赏,想象体会,引申迁移。

通过这三个步骤重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用与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烘托一种气氛,给学生思维的启动构建一个平台,也为本诗的理解铺设一个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1.师:一曲《流浪歌》唱出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陈星的歌声唤起了多少阔别家乡的人们的心酸痛楚。

其实,不光是歌声,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一大批文人墨客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表达了他们羁旅他乡,心系故土的感伤。

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说说吗?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

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

学生活动
一、
一导入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三、品味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邮票——母子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