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夏民族的形成路径
古代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自中国古代开始,华夏民族便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实体。
华夏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独具特色,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那么古代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经过哪些历程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呢?一、华夏民族的形成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华夏民族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的商朝时期开始形成。
当时不同居住地区的汉人族系,由于相互之间的关系疏离,便被外族所乘机侵略。
为了应对来自外族的侵袭,当时的汉人族系便开始走到一起,最终形成了汉朝政治的后盾 - 中原文化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中原地区的各自部族,在与外族发生战争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相互之间深度协作,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
二、华夏民族的发展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演变,华夏民族也在不断经历各种形式的变革,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的世界码头。
1. 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国最为后代所铭记的时期之一,周朝时期的大型历史事件和庆典,同样是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历程之一。
在那个时代,中原地区原来的部落联盟已逐渐成长为各自一个整体。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周朝已经独步世界的文化和社会模式。
周朝在对待境内的文化和经济问题上也相当重视,致力于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的基础建设。
2. 秦皇时期秦皇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时期。
秦皇时期的重大作为和科技成果,不仅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产生影响,而且在世界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时在人们生活的悠闲时光里,秦皇的改革却在深刻地影响著中国后代。
刺破重重迷雾,古代华夏民族以极快的速度迎来了自身的崛起。
3. 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的时期。
在汉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为华夏民族的进一步壮大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领袖分裂问题,但是汉朝时期依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段。
4.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它在这个时期内对于古代华夏民族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及其传承的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发展。
本文将从华夏文明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华夏文明的起源华夏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夏”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那个时候,“夏”是指周围的夷狄部落。
传说中的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夏禹的传说成为华夏文明神话的重要内容。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祖先崇拜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祖先崇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先民们对先祖的敬仰与崇拜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
二、华夏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结构的形成:华夏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形成。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农业是华夏文明的发展基础,而农业社会正是人类社会结构形成的基石。
2. 儒家思想的兴起: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顺、忠诚等道德观念,并以杂家、法家、墨家等各种学说为基础,影响了华夏文明的演进。
3. 书法绘画的繁荣: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著称。
中国书法和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华夏文明独有的艺术形式。
三、不同时期的华夏文明发展1. 古代文明时期: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华夏文明逐渐形成,并发展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华夏文明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各种思想学派相互竞争并逐渐形成。
2. 帝国文明时期: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秦朝的统一制度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汉朝成为华夏文明最为繁荣的历史阶段。
3. 各朝各代时期:隋唐盛世、宋朝的科技进步、明朝的大航海时代、清朝的闭关锁国阶段等都是华夏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
四、华夏文明的珍贵遗产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留下了丰厚的文物与文化遗产。
如中国的长城、故宫、香山等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此外,精湛的中国工艺品、名贵的古籍文献、独特的民俗习惯等也是华夏文明的珍贵遗产。
华夏文明的源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宝贵财富。
简写华夏族的概念

简写华夏族的概念华夏族是指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华夏族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
华夏族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涵盖了华夏族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特点、精神价值等方面。
首先,华夏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早期。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族群之一,起源于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族逐渐壮大,统一了华夏大地,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
其次,华夏族的发展历程多次经历了辽阔的疆域变化和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多个朝代和王朝,不同的统治者和王朝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背景。
然而,不论是汉朝、唐朝还是明清等,华夏族始终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和最深厚的底蕴。
华夏族经历了多次辽阔的疆域变化,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开放包容的特质。
再次,华夏族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族概念的重要方面。
华夏族的文化积淀丰厚,包括语言、文字、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华夏族的语言是汉语,而汉字则是华夏族的象征性的文字,以其独特的表意功能和丰富的象形意味而闻名于世。
华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构成了华夏族民众的精神家园。
此外,华夏族的哲学思想深奥而丰富,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族的艺术也是独具特色,如中国画、京剧、古筝等都是华夏族文化的瑰宝。
最后,华夏族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华夏族人民的一种国家认同和集体认同。
这种精神价值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勤劳、忍耐、坚韧不拔等。
华夏族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华夏族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奉献,忍耐坚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华夏族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进化和形成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进化和形成咱们讲中国的人种形成变化,以汉族为主线来讲,因为华夏族的文明历史和记录都是最早的,溯源比较清楚。
汉族讲清楚了,其他少数民族也就大概清楚了!咱们分三部分,先讲黄种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再讲的汉族形成,最后讲汉族发展。
(一)黄种人基因中的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四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
棕色人种早于黄色人种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沿海岸线退缩,或者躲进山区。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消融时,一支带着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
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大致有两个,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分出2条路线),一个是珠江流域。
先说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的那一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
“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
”后人所称的先羌,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这一支南亚人在出发时,头颅还很圆,带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
但在他们行进过程中,人体形态发生变化。
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存活下来的人基因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留在河谷地区的羌人,应该是迁移过程中留下的。
他们保留了游牧的习性。
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这样一直到5000~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
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
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
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正式分开。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汉族特有的两个基因突变)。
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
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
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或是战败,或是寻找食物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
专题02 民族交融与华夏族的形成-2023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

衔接点02 民族交融与华夏族的形成一、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各民族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取得广泛的一致性和共识性,形成强烈的集体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属于更高位阶的心理空间层面。
二、华夏族:华夏民族,简称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
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
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
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
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最普遍的。
【华夏含义】在不同情景下“华”“夏”具有相同的意义,均指称“华夏”民族。
“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
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初中(部编版七上)高中《中外史纲要》上以中国古代史早期为例。
从以上课标及教材内容比较可以发现:1、初中教材知识铺开的面较广,主要是让同学了解更多的基础知识,而且趣味性强。
2、高中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重点不是普及基础知识,而是转而让同学在价值观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认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而认知“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3、初中、高中教学要求不同,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学习习惯、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学段的学习。
4、【知识拓展】拓展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的意思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的意思在谈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时,必须意识到这一过程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
华夏民族并非一族所成,而是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的意思。
这一观点意味着华夏民族的形成并非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和今日影响。
一、历史背景华夏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
在此期间,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族群相继迁徙至中原地区。
这些族群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传统聚居在一起,并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
这种错居接触交通的模式促使这些族群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逐渐形成了华夏文化的雏形。
二、文化特征华夏民族的形成离不开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在接触交通的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各个族群相互影响,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华夏文化以汉字、儒家思想、孔子文化等为代表,融合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三、今日影响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对今日的影响不可忽视。
华夏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华夏文化也在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从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到今日影响,我们不难看出,华夏民族并非一族所成,而是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的意思。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并重视这一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华夏文化,让其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华夏民族的形成是多元文化错居接触交通的意思,其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和今日影响都是我们了解这一民族的重要视角。
只有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一主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华夏文化的精髓。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展华夏文化,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其中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髓。
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探微

沈治仁摘要:从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挖掘出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诸族杂居加速华夏族的形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华夏族的发展。
在华夏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浮现了以下特点:民族结构多元,祖先认同同源;民族冲突为支流,民族交融为主流;各民族呈现一体趋势,但保留民族特点。
关键词:华夏族民族交融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要求:“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初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介绍,只是在介绍部落联盟这一知识点时提到,炎黄“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扩散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中。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前身的华夏族,其形成与发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考考查内容之一。
因此,可以依据史料,挖掘脉络,探微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诸族杂居加速华夏族的形成民族的形成离不开民族主体与共同地域两大前提。
夏商周时期,诸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主体的凝结与共同地域的扩大,从而加速了华夏族的形成。
(一)“复合制国家”凝结民族主体“复合制国家”是指,“在王朝内包含有王国和从属于王国的诸侯邦国两大部分”。
从政治角度看,夏、商、周作为“复合制国家”,首先存在一种具有共主地位、维系政治制度的政治力量,即夏、商、周统治者直接管辖的王畿;从民族角度看,“复合制国家”存在一个占领主导地位、富有凝结力的主体,即统治者所在的夏、商、周族。
我们可以借助反映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部份文献史料(如图1 所示),分析各部族对夏、商、周统治者的态度,理解华夏族的民族主体地位。
分析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夏、商、周族与周边民族共同生活,周边民族尊重、服从夏、商、周的统治者,且夏、商、周族居于主导与核心地位。
这体现出华夏族的民族主体——夏、商、周族的地位。
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民族是怎么形成的国家是民族意志的产物,民族意志的形成来自于生存的需要,那么民族是怎么形成的呢?店铺在此整理了民族形成的条件,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民族形成的条件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等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
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认知和感情。
有四种情况,一是原始民族由始祖创立。
如华族,即华胥氏创立;二是崇拜信仰,如图腾;三是由民族分裂;四是由民族融合,如回族: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民族生活方式以聚居方式为主,聚居是针对民族杂居、散居而言的,指同一民族比较集中居住的区域,可以理解为民族共同地域,是构成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
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聚居区,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一个民族聚居区里还杂居、散居或聚居着其他民族,从而形成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民族自治地方就是在民族聚居区的基础上建立的。
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①各民族有先进与落后、大与小之分,没有贵贱、优劣之分。
各民族劳动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都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②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发展上的两个历史趋向要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繁荣;③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不能获得解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华夏民族的形成路径储丽(安徽大学安徽230601)摘要:古代中国被称之为华夏,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
作为华夏民族,就是由生活在中国①的世世代代各个民族的人民,相互之间不断交融,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统一凝聚的民族整体。
本文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从华夏民族的起源说起,到华夏民族的新生结束,浅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路径。
关键词:华夏民族;融合;统一;独立的历史文化引言华夏,华夏民族,这两个称谓国人经常使用,耳熟能详,从古至今,国人多自称华夏民族,谓政权之名称为华夏。
这样一个有这海纳百川气魄,求同存异肚量的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的民族,,是在数千年中国先民的相互交流征伐,吸收借鉴的过程中,由一个一个不同地域,文化,历史,风俗的民族,汇聚吸收各自长处,融合而成的。
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经受数千年的风雨,从五千年前的中原大地发端,一路历经艰辛,走到了现在。
一、华夏民族的起源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
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等。
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②。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
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
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
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
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
与四夷对称,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典型意义上的华夏民族的前身,是指以氏族公社时期③的炎帝姜姓部落和黄帝姬姓部落经过战争之后相互融合重组形成的炎黄部族为主体,以两大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东进时期不断吸收吞并其他部落为旁支的部落联盟。
该阶段形成的标志在于一场传说中的战争:涿鹿之战。
在这场爆发在逐鹿附近的战争中,炎黄部落联军打败了当时统一中原地区的最大的敌人,东夷部落的蚩尤氏,使部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古代东夷,现今山东一带地区,中原一统,在相对和缓的生存环境中,炎黄部落在中原繁衍生息,创造了当时世界处于先进地位的文明,华夏民族在此时,初步形成。
当时的部落首领炎帝神龙氏以及黄帝轩辕氏,也成为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的人文始祖。
二、华夏民族形成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之后,进入奴隶制射虎的夏商周时期是华夏民族形成的巩固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夏禹时候开始的世袭代替禅让制度④来实现王位传承;城市的出现,统治阶级实力的加强。
一切的改变形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处于当时社会文明顶端的华夏民族凝聚力,文明辐射范围的加强。
这一必然结果使整个华夏民族对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产生了极其强大的吸引力,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进步。
利用先进的习惯风俗与文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逐渐开始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同化过程。
而从此时初步出现的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华,对华夏文明的向往,派遣使者学习华夏文化,也是历史上万邦来朝的起源。
王钟翰《“华夏”一词来源》: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族,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
《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是说文工以修德爱民,团结了周围一二邦,开拓了西土“区夏”。
这区夏,是古今语法词序的倒置,即为夏区。
又可称为“有夏”或“时夏”。
“有”为语助词,“时”即“是”,即“这个”。
这些地域称谓都是指保持夏文化的地方。
周人以夏文化继承者自居,并以此为号召以区别于东土之商......以上西周所封同姓与异姓诸侯,同称为夏,号为诸夏,并以原商朝统治中心地区称为东夏,诸夏又号为中国,以与夷狄相对称。
这样,便构成了民族的雏形.....“中国”的称谓,最早见于周初武王、成王时,不仅见于《尚书》,又有出土《何尊》铭文的实证。
其义初与商朝称都城为“中商”同,以与四土相对,是指京师;扩而大之指诸夏分布之区。
《说文》云,“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以与边疆各族相对而言,称为“夏夷”、“中国与夷狄”。
这样,“夏”由地名而为部落名、朝代名,到西周已发展为民族名称。
诸夏各支来源与祖先传说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但到西周已认同为夏,生活在禹绩与夏区,都是黄帝和炎帝的裔胄……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夏、中国),共同的地域观念(禹绩、夏区),共同的祖先观念(黄帝为共同始祖)……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华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概念,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图腾之上。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
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无时不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长期的通婚、战争、结盟、通商等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渗透融合的过程,他们在生活诸方面渐趋一致,这样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族终于形成。
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共同的血缘认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黄子孙。
河洛作为炎黄二帝的故里,也正是华夏族的发源地。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条目为: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
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各族的合称,亦作“诸夏”。
三、华夏民族的巩固秦汉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首次形成,在汉朝的基础之上,强盛的中央王朝实现了民族得到更加深化更加广阔疆域的融合,国名汉成为了华夏族人的代称,华夏民族,在历史上开始以汉族的名义出现。
这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地位空前巩固,大华夏民族意识强烈,对外民族具有强烈的征服同化欲望,在汉朝孝武皇帝煊赫时代甚至出现了在国家军队出征时,大群轻狡游侠儿在市井组织人手跟随军队出征外夷的甚大气魄。
秦朝开始大一统以来四百年的铁血豪情都让华夏民族充满了强大的自信。
华夏民族诸多民族品格在此时开始形成。
周边四夷:东夷⑤,西戎⑥,北狄⑦,南蛮⑧成型,周边少数民族开始积极吸收华夏先进文化以及生产力,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大中华文化圈出现。
四、华夏民族的危机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暗弱,周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华夏民族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黑暗时期,整个华夏民族面临亡种的危机,华夏民族社会地位降至最低。
出现在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现象。
但是,也是在同一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蛮夷以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跟随晋朝皇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
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华夏民族继续与周边民族融合,相互吸收交流,华夏族的特点,顽强的生命力在此体现无疑。
五、华夏民族全面繁荣时代的到来隋唐开始,华夏民族开始进入全面繁荣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个个方面均出现了极大的繁荣景况,盛世气象,万邦来朝,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等等均可以体现这一点。
唐之后历朝历代,华夏民族继续稳步发展,社会总体不断进步,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在不断地塑造。
六、华夏民族又一次危机的来临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西方在个个方面赶上并且超过中国,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是一段黑暗时期,中华面临千古未见之变局,民族危机在殖民者的侵略中一次次加深,华夏民族面临了亡国亡种的危机,这一时期,也是民族精神的形成重要时期,对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团结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出现了后来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华夏民族的范围进一步加大,以汉族为主体,团结数十个少数民族的新的中华民族形成,并且逐渐得到大多数国民的承认。
七、华夏民族的新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天格局理论出现。
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1、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2、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3、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