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转型期的文学新媒介

合集下载

《2024年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范文

《2024年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范文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传媒时代已经到来,它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为媒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个大背景下,文学传播的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以及价值嬗变,旨在揭示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及其深远影响。

二、新传媒语境下文学传播的路径1. 网络文学的崛起网络文学是新传媒时代文学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文学群体。

这些作品类型丰富,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2. 社交媒体的推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通过这些平台,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并与读者进行互动。

此外,社交媒体还为作家提供了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升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影视化、动漫化的趋势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化、动漫化的方式在新传媒时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将文字转化为视听形式,使更多人能够接受和喜爱文学作品。

同时,这也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三、文学传播的价值嬗变1. 价值多元化新传媒时代,文学传播的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

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受到挑战,新的价值观不断涌现。

例如,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习惯,而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则强调了参与和共享的价值。

2. 跨界融合新传媒时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和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影视化、动漫化的文学作品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形式。

此外,文学还与游戏、音乐、戏剧等产业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 重视个性与创新在新传媒时代,个性与创新成为文学传播的重要价值。

作家需要不断创新,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读者也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希望在作品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共鸣。

因此,新传媒时代的文学传播更加注重个性与创新的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改革与转型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改革与转型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改革与转型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现代文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与转型发展。

这场改革不仅在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文学市场和读者群体的扩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与转型发展。

第一,改革创新的文学形式。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文学经历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转型。

传统文学注重的是形式的规范和内容的传承,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学、微型小说、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成为了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平台。

这些新形式的文学不仅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现代文学还开始注重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和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内容多样化的文学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上。

以前的文学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讲述的是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未来的希望。

而现代文学则更加关注城市人的生活和情感。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都以城市为背景,讲述了城市人的生活困境和精神追求。

同时,现代文学还开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如性别平等、环境保护、人性的善恶等,使作品更具时代性和思想性。

第三,文学市场的繁荣与读者群体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市场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变化。

以前,由于出版资源的有限和审查制度的限制,文学作品的发行量很少,读者的选择也很有限。

而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动,文学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读者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和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便捷和广泛地传播。

这些变化不仅大大促进了文学市场的繁荣,也扩大了读者群体,使更多的人接触和喜爱文学。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与转型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

新媒介下的文学变革

新媒介下的文学变革

新媒介下的文学变革一、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学审美视域二、新媒介时代下文学的艺术特点世界文学三、新媒介时代文学存在形态与消费作品通过网络被关注,本身就已经形成高人气并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再通过炒作进入第二阶段的市场,数字媒介生产的文化产品正好能满足大众的感官消费和娱乐化的需求。

波德里亚说:“这里起作用的不再是欲望,甚至也不是‘品味’或特殊爱好,而是被一种扩散了的牵挂跳动起来的普遍好奇———这便是‘娱乐道德’,其中充满了自娱的绝对命令,即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

”他的论述已经变为现实,数字化艺术不仅刺激了消费欲望,而且还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链,像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榕树下等文学网站,都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文学市场资本运作的产业链。

他们通过读者点击付费阅读,签约优秀作品,同国内外出版社和机构合作出售作品版权,授权改编成动漫、网游、电影、电视剧。

数字文学的符号生产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核心要素,标志性的符号消费正在影响着大众的消费心理,塑造着公众的消费习惯,并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

视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依赖感官来接触世界了解生活已形成现代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当人们习惯于用媒介技术来了解文学时,“网络文学”“赛博文本”“遍历文学”“数字文学”等概念的出现就有了现实基础。

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数字文学会成为主流,更多的文本形态会进入大众的视野和参与大众的生活,像超文本形态、多媒体形态、链接修辞形态等。

我们置身于新奇的新媒体时代,在这个数字化空间里,文学艺术不再是以传统的硬载体———纸张的方式存在,而是以比特、网页和链接文本的超文本和多媒体为软载体的虚拟方式真实地存在于赛博空间。

和传统的报刊、书籍呈现出的文学形式不同,数字文学作为一种最大限度调动感官的新型文学样式,充斥着当今文学与文化市场。

近几年,随着社会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膨胀,娱乐主义成为主流的消费观。

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

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

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近现代文学研究整体思路的转变,大众传媒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学术界寄予厚望的理论场域中,虽然不乏精细的微观研究,却一直未能出现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制约研究取得突破的阻力往往来自于某种既定的理论模式,而理论模式的权威性则体现在具体的研究范型之中。

对研究进程做一简略回顾我们会发现,十余年来围绕着这一论题先后出现了以下两种研究范型:一是将大众传媒(特指近现代报刊)视做一种借以重返历史现场的史料,通过对“原汁原味”的报刊之文与历经“增删校订”的文集之文进行对比分析,来梳理文学及文学研究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流变脉络,以期为“重写文学史”提供更为坚实的依据;二是从技术的角度对传媒加以观照,在对文学文本的编辑、出版、流通等环节做一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大众传媒这一深具现代意味的文学组织形式在文学生产传播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其目的就在于凭借这种技术化的视野,使被既往的思想、政治等主导性阐释模式所遮蔽的文学史实得以呈现。

可以看出,这两种研究范型均鲜明地反映出90年代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取向:规避文学研究中的宏大叙事,倡导“回到文学自身”。

然而问题在于,由于研究者们过于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在处理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问题时势必就会形成一种单一化的视野。

换言之,他们是立足于文学的立场看待传媒,未能将其置于本体的地位予以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近现代大众传媒所蕴含的文学史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瓶颈”现象,使研究趋向深入呢?陈平原先生曾敏锐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即取决于“研究者的阅读姿态与理论预设该做在这种情势下,蒋晓丽教授的专著《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巴蜀书社2016年6月版)无疑会带来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部著作将文学与传媒的关系问题追溯到了近代,由其发生而反观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着力于探究近现代文学断裂与延续、雅俗转换的传媒动因,所用史料丰富翔实,理论建构深邃周密,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洞察力的新知新见。

媒介变迁与新世纪文学转型

媒介变迁与新世纪文学转型
漠 , 整体 、 质 的思考 缺乏 , 对 本 相反 , 速食 的、 谑 的消 费文 化 、 乐 文 化兴 起 。如 此文 学实 践层 面 的 转 戏 娱 型既成 事实 , 只有从理 论 层面 总结媒 介 变迁 与新世 纪 以来 文 学的 转 型 , 能更 为理 性 地 思考 文 学 如何 才
应 对媒 介化 时代 的到来 。
关键 词 : 介 ; 媒 新世 纪 文学 ; 学转 型 文
纵观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 其每一次大的变革和进步 都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 密切关系。新世纪 以来 , 以网络
为代 表 的 电子 媒介 , 切改 变 了传统 的文 学 生产 , 深 文学 的 生 产方 式 、 形态 、 值取 向 等各个 方面 都 发生 了 不 同以 往 表现 价 的新 变 。在此 过程 中 , 媒介 从文学 的物 质 载体 , 变 为本 身 转
时代 正在 通过 改变 文学 存在 的前提 和共 生 因素 而把 它 引 向 终 结” , 文 学 终 结 的 断 言 弓发 了文 学 存 在 合 法 性 的讨 ④ 此 l
作家 身份 泛化 和集合 化 息 传播 主 体 不再 限 信 于知识 精 英 , 向 普通 大 众 开 放 , 而 网络 文 学 中的 作 家 群体 ,
行为合法性的传声筒。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的发展 , 上
世纪 8 年代 以后 由作 协规 范的 一 体化 的作 家 管理 模 式 受 0 到 冲击 , 家 由此 变 为 多元 栖 身 , 作 出现 了 许 多 自 由撰 稿 人 。 生 存方 式 的改 变 , 相应地 改变 了原 来的 创作 理 念 , 也 个人 化 身份 的写作使 得创 作不 再受政 治 的约束 而 更加 自由。这 些 自由撰稿 人往 往与 主 流 意 识形 态 保 持距 离 , 写作 风 格 更 为 多样 。除此 之外 , 业 资 本 的诱 惑 也 使得 部 分 作家 的 身份 商

探究新时期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嬗变-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探究新时期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嬗变-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探究新时期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嬗变-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文学表现方式的嬗变: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深度写作、宏大叙事几成中国文学的特征。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将人们带入了大众文化时代,大众传媒的普及,文学的仪式意义渐被消解,文学成了大众消费的对象之一,深度写作的给力环境不复存在,文学写作面临着多种选择,可以坚守,也可以寻找与大众传媒时代的同构,因而出现了文学的多方面嬗变。

新时期文学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伴生,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高蹈于化语境,其内容与时代主旋律互动同构。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消费主义成为时尚,大众传媒文化颠覆了经典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者再难守持原有的深度模式,需要对接受环境密切对接,于是引发了文学的第一个重大变化:从深度模式转到平面化,作品的内蕴与深度让位于表层材料的真实与新鲜。

形而下的生活具象被强调,形而上的艺术与哲学精神被丢弃疏离,走上与传统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传统相悖的路,作品不再追求耐人寻味的深沉和深刻、作家也不再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坚毅和执著。

文学的这种转型毫无疑问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观的成果,后现代主义作为大众文化的精神源,视文学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无需深度,无需阐释,只要平面可复制、易传播即可。

法国摄影现实主义就要求作品像摄影一样复制生活,高度逼真而无需深度,美国美学家苏珊桑格塔提出文学作品“ 解释”。

她说,我们不需要那帮教授、批评家来告诉我们文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不需要他们无休止地来解释一部作品,她认为文学的刺激性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要去追寻隐藏在后面的东西。

在她看来,但丁等文学大师“为使艺术作品能够在不同层面上被体验而对艺术作品进行谋篇布局,想必是一种性、创造性的举措。

现在它不再是性和创造性的了。

它只不过强化了作为现代生活主要苦恼的那种冗余原则。

当然,苏珊桑格塔的美学思想也在某种意义上有其不乏深刻的内涵。

《2024年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范文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篇一一、引言随着新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新传媒语境下,文学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以及受众的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及其价值嬗变,以期为文学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1. 网络文学平台传播网络文学平台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各大网络文学平台,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为更多人所知。

此外,网络文学平台还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2. 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通过社交媒体,文学作品可以以短视频、图文结合等形式迅速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

3. 影视化传播影视作品是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化改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提高了文学作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价值嬗变1. 传播速度与广度的提升新传媒语境下,文学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网络文学平台、社交媒体以及影视化传播等途径,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2. 互动性与参与性的增强新传媒语境下的文学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文学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这种互动与参与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3. 价值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新传媒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使得价值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成为可能。

不同的人可以通过新传媒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满足了个性化阅读的需求。

同时,新传媒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各种文化价值在新传媒平台上得到呈现。

四、结论新传媒语境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与价值嬗变。

网络文学平台、社交媒体以及影视化传播等途径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空间,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试论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试论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黄毅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8期内容摘要:随着国民在生活中对精神文明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大众传媒经历由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四个不同媒介为主导地位的阶段。

大众传媒在这一进程中,不断的加深对国民生活的渗透,俨然成为了现代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

伴随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自媒体将原本的纸质传媒格局完全打破,使文学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包容性更是造成了当代文字多种多样。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近代大众传媒,就不会有文学载体的改变,不会有文学传播描述的改变,这将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就大众传媒媒介的发展对文字的影响进行论述,着重于互联网媒介对文学影响的阐述。

关键词:近代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媒介文学影响一.前言由于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传播手段逐渐多样化、传播的形式也各式各样,可以说大众传媒进入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时代;与此同时,文学的传播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晦涩难懂的文学术语,更多会倾向能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内容。

同传媒发展适应的是,文学的传播者和学者不在单一的定位在某一个阶层,开始转向大众,文学由原来的贵族专享开始变得平民化,这也是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国民的生活环境带来突出的影响。

在大众传媒媒介上,文学与传媒因子的完美结合使得当今的文学渗透在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但是因为文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使原本文学所具有的高贵地位也变得渐渐低落,给大众传媒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甚至因为这些,有很多文学家把近些年来文学日渐没落,归咎在了大众传媒造成的文学格局低下的局面。

二.三大媒介与文学概述(一)文学发展之报刊文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碰撞,每一位文学家无不希望他们的作品能被世人认可并广泛传阅,而近代报刊的出现无不意外的刺激了新文学,而报刊内容新、涉及面广、读者多,且影响面比较广得特性使报刊成为了新文学的重要载体,并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了重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的物质享受不断提升,从而对精神享受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报纸的副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报纸副刊作为文学的载体,两者已经密不可分了,且众所周知当今文学困顿,主要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人们总是各种各样的忙碌,将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用来兼职、经商、炒股等等,虽然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对文学有了更大的需求,但却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而报刊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浅谈中国传统媒介文化的近代转型

浅谈中国传统媒介文化的近代转型摘要:汉武帝为实施封建思想统治,采取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中国古代传统媒介文化的编辑活动在儒学思想影响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直至两千年后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西学东渐”思想的出现,中国传统媒介文化结构开始转型,新的文化体系开始建构。

关键词:传统媒介文化儒家经典西学转型从西汉“独尊儒术”思想的实施,到明清时期“西学东渐”思想的出现,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已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作为中国传统媒介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在近代受到了西学思潮的冲击,中国传统媒介文化结构开始向新文化结构转型。

1 中国传统媒介文化的近代转型1.1儒家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时期,儒家学说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统治阶层为体现“文治”、教化百姓,将儒家学说奉为经典。

以这种思想为主导的编辑出版理念影响了传统出版物的总体特色和分布比例,对建构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儒家经典不断复制和翻版,而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论述却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甚至在特定的时期还不允许传播。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仅有儒家经典获得“经”的地位,这极大地限制了多元文化信息的传播。

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出版事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

儒学在整个封建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思想层面的变化,但是它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一直被统治者全力维护从未间断过,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深远。

1.2西学思想的冲击清朝末年,许多仁人志士、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西学,试图拯救在风雨飘摇中的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令中国的仁人志士十分震惊,如大梦初醒。

他们“放眼看世界”,从救亡图存的角度,大量的翻译和编辑出版西学社科、自然类等方面的图书,试图从西方找到救国救民的途径和方法,而此时中国传统典籍文化不断地受到强烈的冲击。

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的学科分类体系逐渐替代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类体系,新式教科书也开始动摇了儒家经典的“独尊”地位,这也促使了中国文人的知识结构构成的变化,和封建制度割裂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书写的影响2022-03-18 11:27:12公文范文文学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艺术形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独具特色的发展文学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艺术形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独具特色的发展谱系,现代文学在整体文学发展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一定意义上与古典文学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

同时也孕育着当代文学的某些重要基因,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特定时代的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清末民初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形式的兴起,现代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路径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事实上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命题,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多元化的。

由王龙洋所著的《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近年来出版发行的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理论性著作。

全书紧密围绕清末民初社会语境下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特定命题,以我国古典文学的现代转型为主题研究的焦点,从社会结构内部及外部环境两个层面上探究了大众传媒影响下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状况,是近年来出版发行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值得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参阅。

《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关注的焦点是现代文学在特定时代语境下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随着清末民初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形式的风行,文学生产、传播以及文学接受的路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学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迅速进入到公众的视野,而读者的喜好作为一种对艺术作品必要的反馈,对文学生产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清末民初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我国社会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现代化转型,在“西学东渐”潮流中,西方思想先后传入中华大地,这些外来思想涵盖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为当时正在探索国家与民族出路的仁人志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君主立宪制政体、民权思想、分权制衡理念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我国并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去 了说 书人的情感表达 、动作 演绎 ,
随笔 、杂谈 、寓 言 、游 记 、诗 词 、对
“ 最早 的一批附属 出版 日报 的综合性副

在吸 引力 上有局限 。所 以说 ,中国古 代 联 、短片小说 和科 学作 品等 。但是要注 刊。 ” 因 为单 独 印刷 ,又 装订 成册 , 的这两种 文学的传播方式各有优 劣 ,它 意的是 ,这些还是 以个 别零星 的状态 出 从 形 式上 讲 ,这几 个 附 属 刊物 都更 接
新 闻 史
0 咎 . 臻 蛩 墓 F ^ f |
论近代转型期 的文学新媒 介
口 王 龙 洋
【 摘 要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 , 特 别是 文艺报刊的繁 荣,使得 文艺报刊 逐渐成为文 艺作品 的主要 载体。文 艺
作品 、文 艺理论 大多利 用报刊这 个新 的媒介进 行传播 。这种新的文 学媒介 又促成 中国近代 文学传播 方式 由传统 向现
代 转 变。 这 种 传播 方 式 的 转 变 既 影 响 了作 家 的创 作 又影 响 了读 者 的接 受 。
【 关键词 】 近代报刊;新媒介;现代文学
在 中国古代 ,文学传播 的方 式有两 时代 。” 报 刊这一 新 的文学传播 媒介 们 的 “ 短 什长篇”和天下各 名家写 的竹 种 ,一 是 口头传播 ,二是版籍传播 。这 的 出现 ,一方 面影 响了作家 的创作 ,另 枝词及长歌 记事之类的文学作品 ,刊登在 两 种传 播方式各有 自己的特 点。 口头传
传播 的时空上存在 局限 ,它仅限于说 书 作 品。 《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刊载过外 积计不下三千 首” ,报屁股上 的那点地 人的活动 区域 。文 学版籍传播 因为传播 国传 教士写的 中文小说 。 《 六合 丛谈 》 方无法容纳 。有些 翻译小说 和 “ 海外奇 不受说书人 的活动 区域限制 ,同时可 以 对荷 马史 诗 、希腊几大悲剧 家的剧作作 谈”或笔记作 品 由于篇 幅过长 ,也不适 割裂 阅读 的时间和空间 。读者 阅读可 以 过介 绍。英文 的 《 中国丛报 》和 《 中国 合在 日报上发 表 ,于是有 《 瀛寰 琐记 》
地说 , “ 这是一个 以刊物为 中心 的文学 其在创 刊号上就公开征求 “ 骚人 韵士”
作” ,位置在新 闻作 品之后 。报社 并且
声 明,凡有 “ 诗词歌赋嘱登本报 者 ,概
不取资 ”。在 发表声明不久 以后 , 《 字
8 6 期嘲知饵 2 0 1 3 年第2 期
新 闻 史
7 7 种。而根据祝均宙 、黄培玮 辑 文学 杂 志 ,如 ,梁 启 超 编辑 《 新 小 章 。到了1 8 9 7 年, 《 字林沪报 》报社创办 的大约有2 新的 《 消闲报 》,作为 《 字林沪报 》的附 编 的 《 中国近代文艺报 刊概览 ・ 引言》 说 》 ,曾朴 、徐念 慈编辑 《 小说林 》,
媳琶W 甄 i | C
0 0 0 种 。在这2 0 0 0 种报 雏 泪 》。为 了利用 报刊这个平 台发表文 林沪报 》又专门开辟一个名叫 “ 花团锦簇 先后估计 会超过2
楼集 诗”的专栏 ,用于刊发诗词小 品文 刊里 ,文 艺报刊或者具 有文艺报 刊性质 学作 品 ,有的作家 亲 自创办报 刊或者编
播 依靠说书人 的口头表 达 ,文字不是特

方面影响了读者的接受。


般的新闻之后。 “ ——如有骚人韵士有

近 代 文 艺 报 刊 的 繁 荣
愿以短长篇蕙教者,如天下各 区竹枝词及
别 重要 ,而是依靠说 书人表 达的效果 。 说 书人通过 自己对文学作 品的再创作 ,
在1 9 世纪 4 0 至9 0 年代 的报 刊 中 ,
长短歌纪事之类 ,概不取 资。” 虽然没 位置 , “ 初具副刊 的规模 ,成为后世 报
文 艺 诗词 副 刊性 文 字始 终 占有 一 席 之 有辟 出专栏 ,但 已经有 了大体上 固定 的
用 富有益惑性 的声音 吸引读 者 ,这种传 地 ,在一些报 刊 上出现 了副刊 的雏形 。
根据 自己的时间 、地点安排 ,阅读更 为 杂志 》上 刊有 《 红楼 梦 》前八 回的译文
《 四冥琐 记 》 《 寰宇琐记 》等附属刊物
私人化 ,因此 比较注重文字 。但是 ,由 和评价这部古典杰作 的文章 。 《 上海新 的出现。这类刊物 除诗词外 ,还兼刊登 于书籍 的传播 没有说书人 的中介 ,也 就 报 》也刊有 “ 西人 ”及 “ 华友”投寄 的 小说 、散 文和笔记论说之类 的文章 ,是
们针对的是不同的读者。口头传播侧重 现 的 ,这些文 艺性 的文章大多和新 闻性 近于后来 出现 的杂 志和报纸的增刊 。此
用那 些没有接受过 良好教育 的中下层 民 的作 品混 杂在 一起 ,有 的甚至是作 为新 外, 《 字林沪报 》 《 同文沪报 》 《 顺天
众 ,而 版籍 传播 更 侧 重 于 当时 的读 书 闻作品的身份而出现的。这些文学作品 时报 》等报刊 ,都 很注重刊登具有很 强 人 。随着 中国近代报 刊的发 展 ,文艺报 没有 固定 的栏 目,没有 固定 的版 面 ,更 文艺 性 的文 学 作 品 。 《 字林 沪 报 》从
刊逐 渐登上历史舞 台。文艺 报刊逐步取 谈不上有 明确 的题 刊 ,带有很大 的随意 1 8 8 2 年起就开始在 版面上刊登 “ 诗词杂
代 口头传 播和版籍传播 ,成为文学新 的 性。 主要载体 。北大教授 陈平原就毫不夸张 到1 8 7 2 年,《 申报 》在上海创刊 ,
播 方式是 “ 听——说 ”的方 式 。这种方 1 9 世 纪7 O 年代 以前 ,在西方外来 者主办 屁股的滥觞。”㈢ 后来 由于 “ 描写艳情 、 式需要说 书人 与接 受者面对面 ,因此在 的一些报 刊上 ,就 已经 出现 过个 别文学 流连风景 ”的作 品太多 ,四五年 间 “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