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学案 打包22套 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学案 打包22套  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学案 打包22套  新版粤教版

身边的化学

◆课前预习

1.请你列举几种与化学有关的制品。

2.化学科学系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和规律等。

3.你知道什么物质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吗?三聚氰胺能否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在奶粉中?

◆随堂检测

1.下列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

A. 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 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 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 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2.下列各种材料不属于天然材料的是()

3.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见到化工产品。下列物质不属于化工产品的是()

A.煤炭

B.塑料

C.合成纤维

D.合成橡胶

4.下面是小华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化学科学的任务是、和,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6.化学在现代社会里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为现代交通工具提供了。

7.化学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理解,请你联系生产、生活

实际,提出一个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并给予简明扼要的解答。

◆典例欣赏

【例题】下列是我市要打造的百亿产业群项目,其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 B.钨的冶炼与加工

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D.橡胶的合成与加工

【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钨的冶炼与加工、橡胶的合成与加工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属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范畴。

【答案】C

◆拓展提高

1.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今日丰富多彩的世界。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关系的是()

A.功能材料的制造

B.“神七”飞天轨道的设定

C.农药化肥的研制

D.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化学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列各项利用化学变化与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不相符的是()

A.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

B.生产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C.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D.合成食品添加剂——增进人体健康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研制治疗“甲型H1N1流感”药物过程中,化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B.利用化学可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

C.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4.食品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A.为防止碘缺乏病食用加碘食盐

B.为提高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添加三聚氰胺

C.经常食用加入明矾(含有铝元素)炸制的油条

D.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加入过量的防腐剂

5.为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变废为宝,渤海新区将垃圾箱全部更换为分类回收垃圾箱。此次摆放的垃圾箱分类标志明显,绿色箱用来装可再利用垃圾,黄色箱用来装不可再利用垃圾。以下物质应扔进黄色垃圾箱的是 ( )

A.废旧报纸

B.果皮

C.铝制饮料罐

D.矿泉水塑料瓶

6.下列各项是李华同学提出的环保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③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⑤分类回收垃圾。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

的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而得到氢气作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新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⑦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

(2)环境问题;

(3)能源问题;

(4)粮食问题。

◆能力提升

1.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科学的发展状况。你知道吗?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化学无处不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希望你也能像诺贝尔一样勇

于探究。请你从衣、食、住、行、农、林、医或药等方面中,任选出4个方面,简要说出化学的好处。

[示例]农:合理使用尿素等氮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例1:;

例2:;

例3:;

例4:。

2.用焚烧法处理假冒伪劣商品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刺激性气味弥漫四周。

(1)从环保角度看,这种处理方法是否科学?

(2)请提出一条处置伪劣商品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开放性试题举例:塑料电话、化学纤维制作的衣服、治疗疾病的药品等

2.性质变化

3.生石灰三聚氰胺有毒有害健康,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在奶粉中

◆随堂检测

1.C

2.B

3.A

4.B

5.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6.农药和化肥药物保证材料和燃料

7.本题答案开放,只要提出的问题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均可举例:购买食品要注意保质期等

◆拓展提高

1.B

2.D

3.D

4.A

5.B

6.C

7.(1)②⑤(2)④⑥⑧(3)③⑦(4)①

◆能力提升

1.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答出的化学物质在要求范围内,无科学性错误,均可

例如,衣:用合成纤维制作的衣服,牢固耐穿,易洗快干,抗皱性好。

食:食品中适量加入防腐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

住:用新型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建筑、装饰房屋,使我们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

医:研制各种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行:化学工业为现代交通工具提供材料和燃料,

……

2.(1)不科学(2)可分类回收,假冒伪劣产品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资源,应加以合理的回收利用,焚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化学实验室之旅

第一课时常用仪器介绍

【学习目标】

1、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药品的取用规则、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预习案】

一、阅读教材P7,化学实验室规则。

二、参考课本P8图1—12中常用的化学仪器,填写下表。

1、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子)

用途:①用于。注意:不能。

2、烧杯:用于和的反应容器,在或时均可使用。

注意:加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上,使其,防止

3、胶头滴管和滴瓶

用途:胶头滴管用于。滴瓶用

于。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再,而滴瓶上的滴管,不能。

4、酒精灯:用于(以后还要详细介绍)

5、量筒:只能量度。

注意:不能,不能。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量筒无“0”刻度,下面刻度小,上面刻度大。

6、试管:用作的反应容器,在或时均可使用;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外壁必须。②加热后不能 ,防止试管炸裂。

7、试管夹:用于。注意防止。

8、锥形瓶和烧瓶:用作反应的容器和气体发生装置。加热时需垫上。

9、漏斗:用于

10、铁架台(铁夹、铁圈):

用途:用于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等操作。

11、玻璃棒:用于、或,也可用于蘸取少量固体和液体。

注意:使用后及时

12、药匙:用于取。用后要。

13、石棉网:加热时作垫物用,使其,不能弄湿。

14、蒸发皿:用于,加热。

注意:热的蒸发皿要用取下,放在上。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12.镊子:用于夹取物品。用后要。

【训练案】

1.下列仪器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请填出名称。

A B C D E F G

A:,B:,C:,D:,E:,F:,G:。

2、下列仪器,能够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大量液体的是()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广口瓶

3、实验室能用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4、在①坩埚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量筒⑥试管⑦集气瓶⑧滴管等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填序号,下同)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是,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

第二课时药品的取用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粉末状固体和块状固体的取用。

2、初步学会用量筒、滴管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以及倾倒液体药品的操作

3、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实验练习---基本操作。

【预习案】

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10-P11后,填空。

1、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块状药品可用夹取。

操作要点:先将试管,把药品放入,再把试管。即:一平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在里。

操作要点:先将瓶塞在桌上,标签要手心,瓶口要试管口。即:一倒二向三紧挨

3、量筒的使用:量筒必须,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保持水平。

4、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

操作要点:保持滴管在管口上方,不可把滴管,不可将滴管。可归纳为“竖直悬空三不要”。

【探究案】

【探究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取用块状固体时,如:大理石,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还是试管底部?

2、取用粉末状固体,如:食盐,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固体放在试管口还是试管底部?【探究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a、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答:

b、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倒?

答:

c、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答:

d、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答:

2、量筒的使用方法―――取一定量液体(难点)

a、选取量筒的原则是什么?

答:为减小误差,选取量筒时,要根据所量液体大小确定,量程要。如:量取8ml液体,应选用10ml量筒而不选用50ml量筒。

b、如何正确使用量筒?

答: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先慢慢倒入液体

至时,改用滴加至刻度。

量液时,量筒必须

c、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液体的实际体

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液体的实际

体积读数。即:仰大俯小(对液体真实值)。

【训练案】

1、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A、用镊子

B、用玻璃棒

C、用药匙或纸槽送入

D、直接倒入

2、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3、要准确量取8ml的液体,需选用的量筒规格是()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4、指出右下图所示倾倒盐酸的操作中的主要错误:

(1);

(2);

(3);

第三课时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实验室安全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知道用试管加热固体和液体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2、初步学会洗涤玻璃仪器的方法;知道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

【教学重难点】给物质加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预习案】

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11-P13后填空。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温度最低。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焰。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一查:酒精量,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能少于,不能大于。

二要:①要点燃。②要熄灭。

三禁:①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③熄灭酒精灯时,禁止用嘴吹。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操作要点:

A、试管外壁应该,试管中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B、用试管夹从试管往上套,试管夹夹在试管,手握试管夹的长柄。

C、试管与桌面约成45°,加热时试管口不能,避免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不要跟灯芯接触,以免试管破裂。

D、加热时应先预热(即将试管在灯焰上),然后用酒精灯的对准有药品部位固定加热。

E、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防止试管炸裂。

4、洗涤试管时,先试管内废液倒入,再注入,振荡后把

水倒掉,反复数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刷洗,刷洗时或刷子,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

5、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也不。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或。

6、实验室取用药品三不原

则:、

7、实验剩余药品处理原

则:、

8、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时,要特别小心。如果接触到皮肤,应立即,再用。如果溅进了眼睛,要立即(切不要),必要时就医。

【探究案】

1、熄灭酒精灯时如果用嘴吹灭,会导致什么后果?

2、小明同学在做完加热实验后,清洗试管时发现试管破裂了。原因有哪些?

【训练案】

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有()

A、给烧杯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给试管内药品加热,直接在药品处加热

D、用外焰给盛有1/3水的试管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角

2、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3、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 )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判断.

【物质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14-17页内容根据学习目标,完成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小组长负责本组学生自学,完成学案时有疑问用要用红笔标记,疑点知识通过对学,展示讲解、归纳等方法来解决。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1、认真看课本(阅读第14页至第17页课本)

2、自主完成:

(1)物质的三态:、、,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2)物理变化:举例:

化学变化:_举例:

(3)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瓷碗摔碎了

B、车胎漏气

C、煤气燃烧

D、折断火柴梗

(4)下列变化你认为是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变馊

B、大米酿成酒

C、云变成雨

D、牛奶变酸

【触类旁通】

1、家中做饭过程中,常有下列一些步骤①淘米洗菜②将米和水按比例混合③用电饭煲加热④打开液化石油气瓶阀门⑤打火点燃石油气⑥锅被烧热⑦油在热锅里沸腾⑧将菜炒熟⑨生米做成熟饭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理由是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理由是

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C、打磨后镁条变亮

D、放出大量的热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当堂达标】

1.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这是( )

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

2.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 )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灯泡通电时发热发光 B.锅炉爆炸 C.铁器生锈 D.湿衣服晒干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B.通电时灯泡发光放热

C.将冰块罩在烧杯中,烧杯壁有水珠

D.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5.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课外拓展】

1、连线题

把铁块磨成铁粉

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物理变化

煤的燃烧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

空气液化

铜器生绿锈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

酒精挥发

火药爆炸

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

2、(中考链接)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世博会开幕燃放烟花

C.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

D. 相互划刻比较硬度

3、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课后反思】

自我评价:对子评价:教师评价: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知道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学习重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含义,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探究活动

一复习和新课引入:

物理变化是指:

化学变化是指: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

二、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学点(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物理性质指。物理性质包括、、

、、、、、、等。

2.化学性质指。化学性质包括、

、、等。

3.物理性质可直接去测定,而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去观察和确定。

4.处理教材21页讨论与交流内容。注意变式练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思维提醒: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般有“可以”、“容易”、“能够”等词

练习:下列叙述中①汽油燃烧②汽油易燃烧③汽油挥发④汽油易挥发

⑤铁能生锈⑥铁生锈⑦冰雪融化⑧水在低温时会结冰⑨一氧化碳有毒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属于物理性质的有;属于化学性质的有;学点(二)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部分内容需要观察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实验演示1—10

加热前的铜片是色,加热后其表面变为色。

1.提出问题:

2.你的猜想是:或者

3.根据猜想设计相应实验并验证,完成22页填表。

4.解释与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解释与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这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反思与评价:教师演示实验1—13,并链接实验1—8,完成23页表格。

根据老师演示的实验并阅读教材24页内容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有哪些。用自己喜欢的

标志画出这几个步骤中重要的环节。

【实践作业】:点燃一支蜡烛,将燃着的蜡烛倾斜并转动约一分钟,轻轻吹灭后快速用火柴点白烟,会发生什么现象,把这一现象记录下来。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当堂检测

填空:

1.观察一杯水,请你说出它的三种物理性质:

(1)。

(2)。

(3)。

2.对于本节课接触到的金属铜,可以这样描述:它是红色的固体,它的密度为7.84g/cm3,它不易溶于水,加热条件下铜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请你从这段文字中总结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二.选择题:

1.镁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导电性

B.导热性

C.可燃性

D.延展性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

A.用生铁制铁锅

B. 氧气供给呼吸

C.用木炭除去鞋柜、冰箱内的异味

D. 用16%的食盐水来选种

3.在科学探究中,中心环节是:()

A观察与问题 B假设与预测 C实验与事实 D解释与结论

4.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煤矿中泄漏的瓦斯遇到火花容易爆炸这说明瓦斯具有()A可燃性 B腐蚀性 C剧毒性 D脱水性

5.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的()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四.反思

空气的成分课题空气的成分

目标导学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学会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阅读

自主学习1、如何“捕捉”1集气瓶教室里的空气?

2、最早通过实验测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3、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分数大约是:氮气(N2),

氧气(O2),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O2),其他气体和杂质。

独学完成

课前展示

在黑板上

问题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实验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

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

压入密闭容器中,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 反应原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 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讨论怎么检

查?)

(2)向集气瓶中装入适量水,然后将集气瓶的剩余容积分成五等份,

并标记好。(装水的目的是什么?)

(3)先往导管中充满水,关闭止水夹,然后在燃烧匙中装入足量的红

磷。

(4)用酒精灯点燃红磷,将燃着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立即塞

紧橡胶塞。(为什么要迅速放入集气瓶?)

(5)待红磷燃烧停止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

(6)记录集气瓶中液面变化。

(7)拆除装置,清洗仪器,整理器材。

5.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约占集

气瓶剩余容积的___。

6.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 __。

7. 误差分析:

小组合作

学习讨论

原因

误差 红磷不足,氧气不能耗尽

测量结果______ 装置漏气会使装置外的空气进入

过早打开止水夹会使装置内气体温度偏高,压强

偏大,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

止水夹不夹紧,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受热气体顺

着导管逸出

测量结果______

伸入过慢会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逸出,导致进入

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大 反馈

提升 1、红磷的替代品应满足的条件:

(1)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故不能选用铁丝。

(2)只能与氧气反应,不能与空气中气体反应。故不能选用

镁。

(3)生成固体或生成的气体易被溶液吸收。如用木炭代替红

磷时,集气瓶中应盛放NaOH 浓溶液。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常用其他装置:

3、如何理解说空气的成分是固定的也是不固定的?

由组长领 导全组学

习理解

用 1、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能进入集气瓶中,其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如果实验中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很少,不到集气瓶中原体积的五分之一,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 _________ 2、实验前集气瓶中常加少量水,其目的是什么? 3、本实验还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至少2条)

在规定时 间内独立 完成 小组交换 用红笔批 改并评分

总结与 反思 【知识梳理】

【收获与反思】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案例一导学设计案例

探究点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但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分子的性质

[情景展示 1 1]

[问题探究] 一个水分子有多大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在 4 ℃时,20 滴水的体积约为 1 mL,质量为 1 g,一滴水中约含有 1.67×

10 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 2 2]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问题探究]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用大烧杯罩住的烧杯 A 中的酚酞溶液与烧杯 B 中的浓氨水没有混合,为什么浓氨水也会变红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烧杯 A 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是由于烧杯

B 中的浓氨水扩散出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氨分子)进入到烧杯 A 中,使烧杯A 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了,该实验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 3 3]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问题探究] 为什么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为什么密闭注射器中的空气容易压缩,而水却很难压缩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同的物质分子之

间的间隔不同;密闭注射器中的空气容易压缩,而水却很难压缩,说明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液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从分子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情景展示]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问题探究] 物质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

化学性质,改变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点]

1.学生是否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在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时,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或完善的实验?

3.学生是否学会了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4.学生是否理解了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知识准备]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物质如氧气、氯化钠、水、铁等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如:空气、食盐水等等。

[物质准备]:原子模型等。

[资料查询]:布朗运动、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网上或参考资料上)

[课堂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微粒构成的。请列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常见物质名称,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课本P67页讨论,请写出原子相对质量计算公式:

()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

≈质子数+中子数

5.在化学变化中______可分,而______却不可分。是由反应的______化分成______,然后由____________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________。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种类没变,________数目没有增减,________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只是________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转移或偏移。

物理变化中主要由于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的不断运动,造成微粒间隙的变

化。

[观察思考]

1.通过图3-6实验观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氢气、水分别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请你列举出氧气、氢气、水的主要性质(2~3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为什么这三种物质的性质不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三种物质间能否相互转化?发生了什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实验探究]图3-14用α粒子轰击金箔,讨论后回答:

(1)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问题研究]

[练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由于分子间有间隙且分子间的间隙可以改变,决定了物质有三态变化

B.一些物质的热胀冷缩,证明了分子间的间隙是可以改变的

C.一个水分子很小,就象一粒细沙一样不易看到

D.冰水混合的物质不是混合物

2.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

-15)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

不能观察到的是 ( )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3.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

-26kg ,某种原子的质量是9.288×10

-26kg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993

.1288.9 B. 288.912993.1? C. 12993.1288.9? D. 993.112288.9? 二、填空题

4.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相对质

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

5.将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或电子,分别填入下列有关空格里。

氧化汞______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氧化汞______分

解为氧______和汞______,汞______直接构成金属汞,而两个氧______构成一个氧

______。氧______的内部中心有1个带8个单位正电荷的______,核外有8个______作

高速运动。实验证明: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但______带1个单位正

电荷,______不带电。_______带1个单位负电荷。整个氧______不显电性。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7.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以及水蒸发形成水蒸气这两个变化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盛半瓶水的薄塑料瓶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将塞子塞紧,过一段时间发现瓶子瘪了,为什么?试用分子观点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后,化学才有了较快的发展”?请结合你的理解回答此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空袭南联盟发电厂时,除用一种“石墨炸弹”外,还使用一种“油气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首先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然后将可燃性气体引爆,这时躲在防空工事里的人即使不被炸死,也会因窒息而死亡,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学习]

[收集信息]

1.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化学家张青莲的事迹,你还知道我国化学家为化学科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哪些典型事例呢?

[拓宽视野]

1.请你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从中比较认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