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理论
基础心理学理论都有些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则是心理学的基石,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本框架。
以下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理论的介绍:1.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由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2.反应主义反应主义是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反应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和条件反射来改变。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信息处理的,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所决定的。
4.心理动力学— 1 —心理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潜意识的冲动所驱动的。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心理冲突所引起的。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人类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所决定的。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人类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期望所决定的。
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的个性和自我实现所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决定的。
7.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进化过程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的进化历史所决定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所决定的。
基础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本框架。
活动理论、反应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社会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理论的代表。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 2 —。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现代心理学中的五大理论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期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心理过程并不是研究的重点。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帕维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反应的机制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习得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例如,帕维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则强调了奖励和惩罚对行为的影响。
###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加工和解释的影响,个体在接收信息后会进行主观的加工和理解,从而影响行为和情绪。
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式对行为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了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性。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有皮亚杰、维果茨基和班杰明等。
###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延伸,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塑造和发展的。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著名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有班杰明、阿斯利和巴德拉等。
### 4.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
1.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它认为,当一个中性刺激物和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物多次同时出现时,中性刺激物会逐渐具备引起自然反应的能力。
这种被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形式在人和动物的行为中都普遍存在。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而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学习和连结形成的,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有皮亚杰和斯金纳。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的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
它强调人类通过思考、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主动的,并受到人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式的影响。
著名的认知理论家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化过程的结果,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的行为和技能。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奖励和惩罚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有阿尔伯特·班杜拉和阿尔伯特·巴德拉。
5.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不同阶段的发展。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变化。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家有皮亚杰和埃里克·埃里克森。
6.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个体的稳定个性特质以及与行为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五因素模型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潜意识冲突和童年经历塑造的,而五因素模型理论将人格划分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7. 情绪理论情绪理论研究人类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詹姆斯-朗格理论和多维度情绪理论。
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生理反应的结果,而多维度情绪理论则将情绪分为多个维度,如愉快/不愉快和高度/低度激活。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它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实证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和模型。
心理学理论不仅为心理健康提供了依据,也为认知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1.感知模型理论:这种理论指出,人的感知取决于人的先验知识和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感受到新的刺激时,大脑利用先验知识进行快速功效分析,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验证。
2.记忆存取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受到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通过关注、感受和体验,记忆和存储事物,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提取,以实现记忆的作用。
二、行为心理学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而不受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影响。
根据反射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代表先前刺激的信号展现出来的。
2.刺激响应理论:这种理论主张,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养成来形成的,与环境信息的变化无关。
例如,压力、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1.防御机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潜意识中的情感和需求的驱动。
要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经常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避免或减轻潜在的精神的矛盾。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这种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人相信自己能够如愿以偿,将会更可能为其行为负责,为目标而奋斗。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1.群体影响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判断,常常被群体的大噪音和影响所主导。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有一种顺应和憎恨拒绝的倾向,引导其遵循既有的模式和规则。
2.社会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判断和反应往往是基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而非真正的行为动因。
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基本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注个体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来适应环境。
其中,认知心理学探索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注意力和记忆。
而发展心理学则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
认知理论的应用涵盖了广泛领域,如教育、广告和人机交互设计。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条件激励和奖励惩罚机制来改变行为,而不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思维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通过倾听、理解和提供支持来帮助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和辅导方面有广泛应用。
结论本文介绍了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并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十大著名心理学

十大著名心理学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运作方式,揭示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供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十大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们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刺激和反应。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所形成的。
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观察和量化行为,并且关注行为与外部刺激之间的关系。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冲突是由潜意识内部过程驱动的。
这一理论注重揭示人类心理深层的欲望、冲突和无意识影响,并认为这些因素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的影响。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
它关注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思考和解释,并认为认知过程对行为和情感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4.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关注个体对于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并通过认知重构来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认知行为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的个体价值、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并强调人类个体的积极潜力和自主性。
6. 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它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个人经验对于心理发展和行为的重要性。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行为模式是受到潜意识层面的影响,通过探索和理解个体的心理隐含层面可以解决心理问题。
7.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提出,它认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测试中的语言和数学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智能类型上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能力,因此个体在不同领域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才能。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多个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以致于形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理论流派,它着重研究人类行为和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在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的规律和原因。
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可观察性,因此主张要用实验证据来支持理论。
认知主义是心理学的另一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人类思维、认知和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
认知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在的思维过程和心理结构所驱动的,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来揭示认知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认知主义提出了知觉、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重要概念,并且深刻影响了教育和认知科学领域。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具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意识,主张关注人的需求、价值观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个体成长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由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学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深层结构和冲突的本质。
精神分析学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如潜意识、无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并以治疗方法闻名。
虽然精神分析学的部分理论仍备受争议,但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每个流派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释框架,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理论流派可以结合使用,以综合性和多角度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依托于多种理论来解释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并阐明其对于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以观察和实验来分析人类行为,强调外界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被观察和量化的现象。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刺激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该理论通过实验控制和观察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对于社会行为和教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应用。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类的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强调人类对于外界刺激的主观解释和感知。
该理论主要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处理、组织和获取信息的,并探究人类思维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著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有Piaget、Vygotsky等。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能够对外界进行解释和适应。
在教育和临床领域中,认知理论为教学设计和认知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学视为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融合,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都源于适应性演化,旨在生存和繁衍后代。
代表人物有Dawkins、Buss等。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此理论不断拓宽我们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识,为人类行为的起源、心理发展和性别差异等问题提供了解释和理解的基础。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自我发展、实现和成长的重要性,主张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决定了其行为和幸福感。
代表人物有Maslow、Rogers等。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
其在教育、家庭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行为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 (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五)米勒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 年 他发表的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文章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 志。 1.华生反对以人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认为内心深处 的主观体验、意识,甚至脑的活动都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 2.心理学的主题是“可观察的行为”,目的是“预测和控制 行为”。 3.提出刺激─反应(S-R)公式,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 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测反应,或根据反 应推知刺激。 4.放弃内省法,大力提倡客观法,即条件反射方法。 5. 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和教育万能论者。
(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二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ory) 由巴甫洛夫(Ivan Pavlov)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1.巴甫洛夫进行狗的消化过程研究的意外发现,观察 到学习可以来自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刺激。 2.创造了严格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 3.实验表明,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一种反应,而是后 天习得的行为。条件反射是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与 环境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4.人类天生具有非条件刺激(UCS)-非条件反应(UCR)联 结;学习的产生是因为经典条件作用创造了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联结。
(四)操作条件反射 四 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reflex )是美国心理家斯 金纳发现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学习方式。斯金纳从桑代克、巴甫洛 夫和华生的理论出发,更系统地研究了行为规律以及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果又可作为后续 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 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er)。 斯金纳以“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953)。老鼠逐渐学会 了主动按压杠杆取食的行为。按压杠杆的行为可因停止供应食物而逐渐 消退。这一过程是学会一种操作的过程,因而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 这里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工具操作的学习,故又称工具操作条件反射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条件反射事先没 有诱发刺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 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 进一步研究表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 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在复杂的行为中 往往并有两种反身模式。
强化相倚
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 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1.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 1.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 强化物(reinforcer ):即与行为相倚——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 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阳性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 出现时,这一事件被称为阳性强化(正强化)。 阴性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 的解除时,这一事件被称为阴性强化(负强化)。 2.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 2.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 惩罚物(punisher):指的是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着某一反应之后 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在反应之后增加惩罚物。 阳性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 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 阴性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 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解释心理机制 的观点或学说,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很 有实际意义,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 这就告诉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并有待于不断创新。 这里,主要讲授行为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
条件作用过程
1.强化(reinforcement):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过程,即非条 件刺激(UCS)的作用过程。 2.习得(acquisition):即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不 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3.消退(extinction):如果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 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此现象称为消退。 4.泛化(generalization):某些与UCS相近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CR)的 效果。 5.辨别(discrimination):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条件刺激不同 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过程。个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 程(既不过度选择,又不过度反应) 6.相倚:为了使经典条件作用能够发生,除了CS与UCS在时间上相接 近外,CS还必须可靠地预期UCS的出现。(Robert Rescorla,1966) 7.信息性:如果存在着多种刺激,刺激越强,与其他刺激越明显,越容 易被注意到,CR形成的越快。对UCS的先前经验而使被试用第一个CS来降 低第二个CS的信息性的能力,称为阻断(blocking)。(Leon Kamin,1969)
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
一、有关概念
1.行为(behavior):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 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无限扩大了 行为的概念,他们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作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 为,不仅指一切遗传与习得的所谓外显行为,还包括一切遗传与 习得的内隐行为。后者指内脏活动和思维活动。 2.学习(Learning):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 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一种前所 未有的关系的过程。 3.行为学习理论(Learning thearies of behavior):一般指 刺激-反应理论, 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 论。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二)性心理学说 (三)人格学说 (四)释梦学说 (五)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 (六)心理疾病的心理病课学说 (七)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一)潜意识学说
1.意识(conscious):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潜伏的无意识” 3.潜意识(unconscious):“深层的无意识” 、“动力的无意识”、
“被压抑的无意识”
定义 内容 核心 如何知道
(二)人格结构学说
1.二部人格结构学说(精神划区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2.三部人格结构学说(1923《自我与伊德》)
(1)本我(id):各种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principle of pleasure);初级思 维方式(primary thinking process) (2)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现实原则(principle of reality);次级思 维方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3)超我(superego):道德化了的自我;至善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
第二节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一、概述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三、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
一、概述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1.民族的影响—— 2.职业活动——从实验室(1881)到全科医院医生(1882) 3.法国进修——1885,萨尔拍屈里哀医院,Charcot 4.开业行医——1886,与Breuer合作
(五)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五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又一种类型。1967年,心理 学家米勒(ler)进行了内脏学习试验,他在用箭毒排除任何随 意肌反应的条件下,以刺激脑的“愉快中枢”奖赏的办法,使动物的 心率和肠收缩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当肠收缩时给予奖励,肠收缩活动 就增加,心率仍维持不变;当心率快时给奖赏,快心率就增加,慢心 率减少,而肠活动保持不变。米勒还训练动物成功地控制血压及其它 内脏平滑肌运动和腺体分泌。实验证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作中介,内 脏活动也可形成工具条件反射。以后其他人的研究者进一步证明,借 助表象、想象也能使人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证明,心身症状也是可以习得的,人的各种内 脏活动也可以通过内脏学习获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目前广泛应用的 生物反馈技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把人体各种生理变化信息转变成视 听信号,被治疗者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控制内脏反应之目的。
(六)社会学习理论 六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 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社拉 (A.Bandura)等人曾在60 年代设计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不能用传统的学习理论来 解释,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获得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不都得到强化。班 杜拉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传统的学习理论)和依靠间接经验 的学习(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 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所作所为以 后进行模仿学习学会的。 班杜拉认为,如果给那些有行为问题的人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 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下列特点: ① 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②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③强调观察学习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 征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④强调自我调节过程,不仅强调外部事件, 也强调内部事件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增强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