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畅谈京剧,激发学习之趣1.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四大国粹”。
在众多国粹之中,京剧为何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呢?(智慧课堂利用互动向学生平板推送京剧介绍)2.相机导入京剧趣谈。
(板书:京剧趣谈)(设计意图:视频与智慧课堂推送资源展现京剧的魅力,直观的再现让学生了解京剧,拉近了京剧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默读课文,初探京剧之趣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艺术哪两个方面内容?“马鞭”“亮相”各代表什么呢?(京剧道具,表演方式)。
2.课文就是抓住道具有趣和京剧的表演方式有趣这两方面来写的。
(板书:道具之趣、表演之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训练目标,需要适时加强练习指导。
)三、借助想象,品味京剧之趣1.道具之趣,虚实相生(1)文章中到底是怎样写出道具之“趣”的呢?学习“马鞭”。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做上批注;用上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趣”。
(2)学生交流。
预设:“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表演太自由了。
学生自由练读。
汇报:马鞭有不同的颜色,约定俗成的方法就是不同人物使用不同颜色的马鞭。
猜一猜,下面的这些人物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呢?连线——说理由(智慧课堂推送随堂测试,全班答题完成连线)小结:我们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对“不同人物”“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就能真正体会到马鞭的装饰美与使用的趣。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24 京剧趣谈 精华版教案

24* 京剧趣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语言运用: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思维能力: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审美创造: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京剧趣谈》由两篇小短文组成,分别是《马鞭》和《亮相》,介绍了京剧表演艺术上的道具和表演形式,具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特点。
关注结构:《马鞭》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马鞭使用的妙处。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通过举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辅助演员表演的特点。
《亮相》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了静态的亮相。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介绍了动态的亮相。
关注描写:两篇短文多次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等方法,以马鞭、针线、酒壶酒杯作为道具的例子,以亮相的具体动作作为表演形式的例子,具体生动,非常具有画面感。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播放京剧《空城计》片段,师生共同欣赏。
2.揭示课题《京剧趣谈》(板书:京剧趣谈),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京剧。
(出示课件4)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1.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课件5)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两篇短文分别介绍了关于京剧的哪两方面内容?(出示课件6)预设1:《马鞭》介绍了关于京剧的道具。
(板书:马鞭道具)预设2:《亮相》介绍了关于京剧的表演方式。
(板书:亮相表演方式)三、学习《马鞭》部分1.(1)(出示课件7)默读《马鞭》第1自然段,根据表格圈画相关内容。
(出示课件8)预设:2.(出示课件9)文中是怎样体现马鞭可以给演员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的?预设: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追问:运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预设:这样的句式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
《京剧趣谈》教案

《京剧趣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京剧的起源、发展、流派等;(2)掌握京剧的行当、唱腔、表演等特点;(3)能够欣赏京剧片段,理解京剧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京剧片段,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2)运用讨论、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京剧的艺术特点;(3)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认识京剧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提高学生对京剧艺术的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1)介绍京剧的起源: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2)概述京剧的发展:道光年间,京剧逐渐成型;(3)介绍京剧的流派:程派、马派、谭派等。
2. 京剧的行当与角色(1)介绍京剧的行当:生、旦、净、末、丑;(2)讲解各个行当的特点及代表人物;(3)分析角色在京剧中的作用。
3. 京剧的唱腔与音乐(1)介绍京剧的唱腔:西皮、二黄、南梆子等;(2)讲解唱腔的运用及变化;(3)欣赏京剧经典唱段。
4. 京剧的表演与化妆(1)介绍京剧的表演手法:唱、做、念、打;(2)讲解化妆的方法与技巧;(3)欣赏京剧表演片段。
5. 京剧与其他戏曲剧种的比较(1)介绍京剧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形成与发展;(2)分析京剧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差异;(3)培养学生对各种戏曲剧种的尊重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京剧的基本知识;(2)京剧的艺术特点;(3)京剧与其他戏曲剧种的比较。
2. 教学难点:(1)京剧的唱腔与音乐;(2)京剧的表演与化妆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京剧的基本知识;(2)观看法:欣赏京剧片段;(3)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京剧的艺术特点;(4)对比法:分析京剧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差异。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京剧图片、视频等;(2)音响设备:播放京剧音乐、片段等。
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

京剧趣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京剧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京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京剧的起源: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了京剧。
京剧的发展:道光年间,京剧逐渐成熟,出现了“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现状:京剧已经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被誉为“国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京剧的行当与角色2.1 教学目标了解京剧中的行当分类和角色特点,理解不同行当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京剧行当:生、旦、净、末、丑。
角色特点:生角:正直、英勇;旦角:美丽、善良;净角:威猛、刚烈;末角:书生、清秀;丑角:滑稽、幽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京剧的行当与角色特点。
第三章:京剧的唱腔与表演3.1 教学目标了解京剧的唱腔分类和表演技巧,理解唱腔与表演在京剧艺术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京剧唱腔:西皮、二黄、高腔、吹腔。
表演技巧:唱、做、念、打。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京剧的唱腔与表演技巧。
第四章:京剧的服饰与道具4.1 教学目标了解京剧中的服饰特点和道具运用,理解服饰与道具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京剧服饰:生、旦、净、末、丑的服饰特点。
道具运用:剑、刀、枪、鞭等武器道具,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京剧的服饰与道具特点。
第五章:京剧的名剧名段5.1 教学目标了解京剧中的名剧名段,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5.2 教学内容《玉堂春》:京剧中的经典旦角戏。
《沙家浜》: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的京剧作品。
《霸王别姬》:京剧中的经典净角戏。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京剧的名剧名段。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优秀4篇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篇8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
“趣谈”是什么意思?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内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
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表演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
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
主要表现在:(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京剧文化的认识,了解京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收听、口语和表演能力,让学生通过模仿京剧表演,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化意识,让学生从京剧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美丽和文化底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课文主讲京剧的历史和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几个经典剧目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京剧的认知。
2. 教学重点1.了解京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认识京剧的重要性。
2.熟悉京剧的唱腔表演技巧,感受京剧的表现力和特点。
3.掌握几个经典京剧剧目的基本情节和唱词,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3.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京剧的认知不够深入,需要从历史、文化底蕴和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2.京剧剧目的唱词和表演要求都比较繁琐,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认真演练。
三、教学方法1.演讲教学法:教师通过演讲、讲解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京剧的相关知识。
2.课堂演示法:教师通过对京剧唱腔和表演技巧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京剧的表演要求。
3.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合作小组,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和演练京剧剧目。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介绍京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1.讲解京剧的唱腔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变”等基本要素。
2.分析几个经典京剧剧目的情节和唱词,通过学生模仿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京剧表演技巧。
3.分组训练、个人演练和集体表演,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京剧的美妙和表现力。
3.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学生鼓励和表扬,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工作。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对京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理解京剧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2.学生能够熟悉几个经典京剧剧目的基本情节和唱词,并能够进行模仿表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六年级语文《京剧趣谈》教案

六年级语文《京剧趣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剧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京剧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吗?你们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了解的京剧知识。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京剧的历史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作者介绍了京剧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和表演形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京剧表演的语句,品味关键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京剧中的马鞭有什么作用?这表现了京剧的什么特点?•作者如何形容京剧中的亮相?这表现了京剧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1.指名朗读描写京剧表演的语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4.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创新教案第【1】篇〗一、课文内容分析《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
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
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方法,分别以马鞭等道具、亮相等舞台动作为例子,把京剧表演在道具运用及动作造型方面的一些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课文内容新鲜,语言简洁,叙述方式生动有趣,画面感强,适合学生自学。
课题右侧配有一幅插图,图中女武生一身京剧行头,手持马鞭,目视前方,英姿飒爽。
这幅骑马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京剧人物威风凛凛的形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京剧艺术的一些特点。
二、学情分析本课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大部分学生对京剧艺术不太了解。
学生理解文章里相关的专业术语会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应多补充、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以理解文章内容。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京剧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常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难点: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总体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为略读课文,依据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略读课文主要是将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尽量避免段落的逐步分析和讲解。
因此,在整篇课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
充分放开学生手脚。
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以下设计都是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调控运用,以达成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实在道具:马鞭省略马匹,表演自由
道具有继承
京剧趣谈虚拟道具:可感觉可使用有发展
静态亮相武艺高强必胜信心独特
动作高妙
动态亮相英雄气概
课后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京剧道具和动作这两个方面,突出了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京剧《唱脸谱》,让学生对京剧有个大概的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果然看了视频,孩子们很开心,很幸福,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开了好头。
接着我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京剧的,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回答上。
另外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显分为两部分。
然后分段学习,重点抓住两部分的关键语段,带领学生阅读,联想,使学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整体上的不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京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课外延伸这个环境,让感兴趣的
学生下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以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生,从而达到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