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原文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可以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的艺术之旅中,高山流水的琴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我们领略了琴曲的高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斗牛图》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天籁之音《月光曲》犹如行云流水,让我们产生无限向往。

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我国的国粹——京剧。

二.学习《马鞭》部分(一)读《马鞭》这一部分,边读边展开想象想画面,画出你认为有趣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自学:默读,批注。

互学:小组内交流;组长主持,有序交流;再自由表达,补充质疑;组长总结,形成小组成果。

句式:我划出的词(句)是……,读到这些句子,我想到的画面是……,从中我读到了……展学;小组展示。

其它同学补充、评价或质疑。

在展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按自己的想法交流,没有按照句式。

老师应灵活掌握,给学生说之所以用这个句式,是想让大家在交流时有点“抓手”,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交流。

预设: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鞍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2.这根虚拟的马鞍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大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我们抓住“高扬”“低垂”等动词展开想象,就能让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读起来也充满快乐。

3.纳鞋底时,鞋底是实的,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4.“酒宴摆下——”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学生从这些句子里,展开想象,演员在台子上的表演,甚至可以做动作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

这一说一演把文字后面道具的虚实结合趣味就体会出来了。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台上演员演的真实有趣,台下观众看得兴趣盎然,看京剧看得就是这个“趣”,让我们读出这个“趣”,读好这个“趣”。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精选4篇)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精选4篇)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精选4篇)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精选4篇)1一、说教材《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第七单元以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而本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3.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是教学的重点,后一个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阅读。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课重点渗透两种学习方法: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悟)感受;二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象,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展开去,由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艺术的魅力。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京剧文化的认识,了解京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收听、口语和表演能力,让学生通过模仿京剧表演,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化意识,让学生从京剧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美丽和文化底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课文主讲京剧的历史和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几个经典剧目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京剧的认知。

2. 教学重点1.了解京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认识京剧的重要性。

2.熟悉京剧的唱腔表演技巧,感受京剧的表现力和特点。

3.掌握几个经典京剧剧目的基本情节和唱词,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3.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京剧的认知不够深入,需要从历史、文化底蕴和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2.京剧剧目的唱词和表演要求都比较繁琐,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认真演练。

三、教学方法1.演讲教学法:教师通过演讲、讲解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京剧的相关知识。

2.课堂演示法:教师通过对京剧唱腔和表演技巧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京剧的表演要求。

3.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合作小组,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和演练京剧剧目。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介绍京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1.讲解京剧的唱腔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变”等基本要素。

2.分析几个经典京剧剧目的情节和唱词,通过学生模仿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京剧表演技巧。

3.分组训练、个人演练和集体表演,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京剧的美妙和表现力。

3.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学生鼓励和表扬,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工作。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对京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理解京剧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2.学生能够熟悉几个经典京剧剧目的基本情节和唱词,并能够进行模仿表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上《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上《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京剧趣谈活动一:京剧知多少1同学们。

这个单元我们借助想象的翅膀,开启了前两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京剧趣谈的作者去开启艺术之美的第四站旅程——谈京剧中的趣味悟魅力。

老师真的特别希望你们能让我们国粹京剧成为对外交流的名片,让它走向世界。

现在宣布向6.6班同学招募“京剧文化小使者”。

2.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相信你们已经不是门外汉啦!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

预设1:我了解到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还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师:是的,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京剧脸谱……师:是呀,不同的颜色蕴含不同人物性格。

预设2:我爷爷很爱听戏,京剧的唱腔还有不同,分为“西皮”和“二黄”两大类。

师:这两种构成京剧优美的唱腔。

3.看来同学们对京剧有些了解,但还不够深入,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向徐城北先生学习如何有趣地介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粹京剧。

(齐读课题:京剧趣谈)活动二:京剧妙趣多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两个部分?预设:马鞭、亮相(一)默读“马鞭”部分,提取、整合信息,完成活动卡。

⒉总结过渡:同学们通过自读学习,把课文中有虚有实的道具都读明白了,就一定能介绍明白。

那怎么把这个道具的“趣"介绍出来呢?介绍实在道具“马鞭”之趣:①分享介绍:马鞭解决了马无法在舞台上表演的尴尬,呈现的是马鞭和人的主体;这一根小小的马鞭,它符合中国的美学,给了演员无穷无尽的表演空间,也给了我们观众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表演自由?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这4个可以给我们无限想象空间,请同学再读读这一段,你能根据这些描述想象手持马鞭的人物的形象、姿态或是心情吗?(请两个人)评:真好,你的画面更丰富了。

还可以是。

骑马者快马加鞭赶路,还可以是骑马者信马由缰地徐行。

师:是啊,我们眼前出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了。

京剧行当里有句话: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4《京剧趣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京剧服饰欣赏:展示京剧中的服饰、头饰等,让学生了解京剧服饰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京剧表演技巧视频:介绍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表演技巧,如唱、念、做、打等。
4.京剧名人传记:提供京剧名人的传记,如梅兰芳、程砚秋等,让学生了解京剧名人的生平事迹。
5.京剧知识问答:设计一些关于京剧的问答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京剧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京剧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京剧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京剧的起源、特点、艺术形式以及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4.鼓励学生参加京剧相关的社团活动或表演,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体验京剧表演的乐趣。
5.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京剧的课后作业,可以是写一篇京剧观后感、绘制一幅京剧人物画或编写一段京剧故事。
板书设计
①京剧起源:清乾隆时期,四大徽班
②京剧特点: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服饰华丽、化妆精致
③京剧艺术形式:唱、念、做、打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京剧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京剧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京剧名段欣赏:提供经典的京剧唱段,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让学生感受京剧唱腔的魅力。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优质教案(四篇).doc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优质教案(四篇).doc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优质教案(四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设计课文导入:京剧,被成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了解到了哪些?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来认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作者简介: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曾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

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学习字词:控制彻底鲜明虚拟仆人唯恐凸显无穷无尽风雨不透理解词义:彻底:全面的,充分的。

唯恐:唯独害怕;只怕。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理清脉络:默读课文前半部分《马鞭》,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第二自然段:介绍京剧中的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第三自然段: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整体感知: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的虚拟道具的妙处。

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一一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作用: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中一些道具的来历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这一国粹的喜爱之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知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许多,誉满中外的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和中医。

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对于享有如此盛誉的京剧,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谁能唱出一段京剧选段?(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

)京剧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京剧的机会也不多,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京剧的知识,让京剧重返我们的生活。

2.理解课题。

过渡: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京剧趣谈。

)大家会注意到课题中的哪个字?(生回答:趣。

)对!“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

关于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3. 感受京剧的魅力,体会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京剧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的魅力,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节奏。

3. 学生齐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三)深入研读,理解内容1. 学生自由朗读第1-3 自然段,思考:京剧有什么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2.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教师总结:京剧有两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分别是马鞭和亮相。

4. 学生自由朗读第4-6 自然段,思考:马鞭有什么作用?5.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 教师总结:马鞭可以代替马,演员通过马鞭的挥舞来表现不同的马匹。

7. 学生自由朗读第7-9 自然段,思考:亮相有什么特点?8.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 教师总结:亮相有静态和动态两种表现形式,能够凸显人物的形象。

(四)总结升华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感受京剧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听一听京剧,和同学交流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京剧的魅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趣谈》课文原文后附教学设计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

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课文分析】《京剧趣谈》是六上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选编课文。

本文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

从京剧的道具运用与动作造型两个角度,介绍了京剧表演虚实相生以及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

《马鞭》共三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写的是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背景与妙处。

文章先提出无法在舞台上骑马的尴尬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写了运用马鞭这个道具如何将问题解决得“无比漂亮”。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三自然段,从马鞭这种道具拓展开去,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鞋底、酒壶、酒杯,以及虚拟的道具针线、酒水、饭菜等,进一步说明了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表现生活原形的特点。

《亮相》共三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为静态和动态的亮相。

文中“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和“这,哪还是戏剧”这两处质疑,指出了亮相表演在写实方面的不合理之处,而这恰好是京剧化实为虚、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

这虚拟的亮相,正是京剧表演的艺术特点。

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分别以马鞭等道具、亮相等舞台动作为例子,把京剧表演中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艺术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课文内容简单,语言简洁,适合学生自学。

课文介绍了京剧人物使用的道具,以及他们“对打”和“刀(枪)下场”等舞台场景,叙述方式生动有趣,画面感强。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图中演员一身京剧的行头,手持马鞭,目视前方,气宇轩昂。

这幅骑马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京剧人物威风凛凛的形象,用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马鞭。

二、学情分析这篇文章的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京剧理论家、戏曲研究员,对京剧颇有研究,其文笔不仅老练,对于艺术的阐释也是通俗幽默、深入浅出。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浅显易懂,适合自学。

但是,京剧虽然是我国国粹,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博大精深而又充满美感的舞台艺术,这一表演艺术离学生太远。

学生们平时接触很少,能听懂京剧、会欣赏京剧的同学不多,对于很多专业术语更是无从谈起,也不明白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涵。

面对这样一篇文艺性很强、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可以尝试通过音、视频及文字的补充拉近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默读课文,了解《马鞭》和《亮相》,能说出对京剧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对京剧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梳理内容1.资料补充,了解京剧。

(1)学生根据提示,介绍京剧。

提示①: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示②:胡琴、锣鼓提示③:中国国粹提示④:梅兰芳(2)学生读材料,了解作者。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

(2)学生交流,明确:课文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

(二)细读《马鞭》1.研读句子,了解马鞭。

(1)默读第一自然段,根据表格,画找相关信息。

(2)反馈交流。

(3)研读“好处”。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①引导学生感受自由:指名读,关注“可以……可以……可以……可以……”体会表演自由。

②链接视频《智取威虎山》片段,直观感受表演自由。

③学生朗读提升。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拓展练习:③交流反馈:皇帝骑马一般用黄色的,霸王骑乌骓马用黑色的,吕布骑赤兔用红色的,刘备骑的卢白马用白色的,穆桂英是女子一般用粉色的。

2.体会京剧中的道具艺术。

(1)学习活动:道具分类。

(2)交流反馈。

实在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虚拟道具:马、针线、饭菜可实在可虚拟:饭碗(3)链接吴艺群的《拾玉镯》视频片段,感受京剧虚实道具的魅力。

(4)小结:通过《马鞭》,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

(板书:虚实相生)【设计意图】以表格为支架,适时补充资料,在充分展开的学习实践中,适时点拨,体现“扶”的过程。

(三)自学《亮相》1.自主梳理,提取信息。

(1)自学《亮相》,填写表格。

(2)反馈交流。

2.指(1)学生听鼓点,选语句。

◇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2)学生自由练读。

(3)配京剧表演不同的鼓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通过学习《亮相》,我们发现京剧表演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点。

(随机板书:动静结合)【设计意图】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体现“放”的过程。

(四)交流分享,深化认识1.畅谈京剧。

(1)组内交流。

每个组员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

组员认真倾听,可适当补充。

准备推选代表或整组上台汇报。

(2)班级交流。

声音响亮,仪态自然。

能针对京剧的一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介绍。

(回顾六上语文园地三的语句段运用)2.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体会了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之美。

同学们还分享了与京剧相关的很多有趣的知识,课后我们可以参考上表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安排“京剧荟萃坊”板块,旨在拓宽学习的边界,激发探索京剧之美,感受艺术之美的兴趣,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生活的活水引向课内。

【板书设计】【教学资源】作者介绍: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曾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马鞭绱鞋底金玉奴拾玉镯尴尬驰骋约定俗成3.学生汇报生词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4.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通过《马鞭》和《亮相》分别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分工,一人一张任务卡,按照任务卡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

(1)聚焦《马鞭》第2-3自然段。

①学习建议:同桌合作,选择喜欢的句子,一人读,一人配合着演一演。

②同桌展示读,教师相机点评,引导孩子在读中感受表演的自由。

(2)聚焦《亮相》1、3自然段。

①学生观看“对打”和“刀枪下场”的京剧视频,进一步感受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

②学生练读。

出示朗读提示: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速和语气来读更能表现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的特点。

③个人展示读。

重点指导:“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抡圆了胳膊”“耍了个风雨不透”等地方语速要快有紧张感;在“戛然而止”后声音要骤停;“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的地方要读得慢。

④朗读配音:再播京剧亮相视频,男生读静态亮相,女生读动态亮相,给视频配音。

4.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课文所表现的京剧艺术的特色。

预设:◇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板书:虚实相生动静结合)5.阅读资料袋:《马鞭》介绍了京剧道具虚实相生的特点。

其实《亮相》中介绍的亮相动作也有着“虚实相生”之美。

比如介绍两种亮相动作时,观众都提出了质疑,如“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这,哪里还是戏剧”,这恰好是京剧化实为虚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这“亮相”,也体现着京剧表演艺术中虚拟的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两张任务卡,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卡的步骤,自学课文。

这一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统整信息的能力。

(四)小组展示,成果汇报1.过渡:课前我们组成了“国宝档案——京剧研究小组”,从各个方面搜集、整理了京剧的相关资料。

下面请小组派代表带着“国宝档案”(见教学资源),上台分享。

2.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教师相机点评。

3.小结:不仅是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京剧的脸谱、服饰、角色、京剧唱段等方面都很有名堂。

课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京剧话题展开课后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个性思维,让思考互相碰撞、交融,带来奇妙的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