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5篇《观潮》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__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__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__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__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
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而: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三、研读理解课文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__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
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观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观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观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潮》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观潮》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盐、屹"等12 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 个字。
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 自然段。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言之美。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魅力。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4)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3. 精读课文,感悟奇观(1)学习潮来前的景象①指名读课文第2 自然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如何?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词语的意思。
观潮教学教案(优秀10篇)

观潮教学教案(优秀10篇)《观潮》教学设计篇一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
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
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⑴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
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潮教案(优秀8篇)

观潮教案(优秀8篇)《观潮》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
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
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
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接着讲岸上的景象。
“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
《观潮》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观潮》的优秀教学设计 (优秀 6 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观潮》的优秀教学设计 (优秀 6 篇) ,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1.会认 12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 (其七) 》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1.会认 12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七) 》,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2 课时第一课时(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 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
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观潮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潮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观潮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个字却是不同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结合相应的组词,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预设一:潮来前。
(课件出示)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去雾中若隐若现。
①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②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塔、亭、台和山,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朗读。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6篇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观潮》优秀教学设计6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一.谈话引入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二.理解课题1.“观潮”(看潮)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三.播放录象。
(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四.教学“潮来之时”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
(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
指导朗读)▲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模拟“沸腾”。
“人声鼎沸”。
读出“沸腾”感觉)▲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
指导朗读)▲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
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
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小组赛读。
(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板书)五.理清写作顺序。
(课件演示)1.填空理解:(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
(课件演示:由远及近)2.师生分读。
(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2.练习背诵。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观潮》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⑴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
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景物的动态变化,厘清动态景物介绍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梳理文章描写钱塘潮变化的具体角度,体会文章描写的表达效果,积累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言语品读的过程中,感受钱江潮的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角色扮演,激趣导入。
1.各位小游客们,欢迎乘坐“美丽景象”号旅游车,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去观赏一个被称为天下奇观的美丽景象,宋代大文学家苏
轼是这么称赞它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肯定有小游客猜到
我们的终点站是哪里了吧。
(盐官镇)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来盐官
镇呢?(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2.那么,小游客们跟随着我一起登上海塘大堤,观潮去吧!
二、自读课文,抓拍场景。
1.今天来观潮的人可真不少,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怎么说?(人
山人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2.我们来得早,很幸运地占据了观潮的最佳位置,现在潮还没有来,大
家拿出相机对着喜欢的场景拍拍照片,一会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最喜
欢的场景。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喜欢的场景描写,并简单
写写你对这个场景的感受)
3.(出示图片)这里面有你们抓拍的场景吗?请同学们用文字来描述一
下你拍摄的照片吧!(生分享,相机理解横卧,横卧的钱塘江仿佛一条
沉睡的巨龙)
4.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一句句优美的文字,一句句优美的文字
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齐读这些美妙的画面,感受这
画面之美,文字之美。
(齐读)
三、品词赏句,欣赏动景。
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江面还是一片平静,观潮的人们开始急躁
起来,有人开始小声嘀咕:(请学生表演)
2.就在这时,你们听——谁来描述一下你听到的声音(闷雷滚动)你们
观察到江面这个时候是什么样的呢?(风平浪静)
3.听到这个声音人群不仅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变得——人声鼎沸;因为
——潮来了!
4.期待已久的钱塘江大潮终于来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请大
家带着这样的心情尽情地欣赏这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吧!精彩的场景
一定要抓拍下来哦!(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让
潮来时的画面动起来的。
)
5.同学们,刚才我们抓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这么多照片中你最喜欢的
是哪一幅呢?你能把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a.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2)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为什么又沸腾了?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1)横贯与横卧对比,感受动与静。
c.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1)欣赏这一张照片,这浪潮还像什么?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
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张照片又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个画面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2)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6.小游客们,你们抓拍的照片真是张张精彩!回忆一下大潮都经历了哪
些变化?用一些关键词语概括一下。
(板书)
7.钱塘江大潮可谓是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在描述这类的场景时我
们可以运用一些表示时间的短语进行衔接,使描述更加顺畅,有序。
你们刚才都说到了哪些时间短语?找出来读一读。
8.有一位小游客叫多多,他早上睡懒觉来晚了,正好错过了观潮的最好
时机,你们能帮帮他呢?(激趣有感情朗读)
9.大家成功地给多多描绘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一方面是因为你
们讲的好,另一方面是因为语言好。
我们来看看语言好在哪里吧。
四、拓展阅读,感受写法。
1.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一句句优美的文字,一句句优美的文字
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
2.著名文学家巴金曾写下一篇同样精彩的《海上日出》,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