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乐曲介绍

合集下载

《仲夏夜之梦序曲》作品赏析

《仲夏夜之梦序曲》作品赏析

《仲夏夜之梦序曲》作品赏析摘要:一、引言二、作品概述三、作品主题与风格四、艺术表现手法五、作品的价值与影响六、总结正文: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一部充满浪漫与神秘色彩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作品的主题、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

一、引言《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自1826年问世以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听众,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的一部佳作。

本文将从作品概述、主题与风格、艺术表现手法、价值与影响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

二、作品概述《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为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所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

门德尔松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戏剧中的浪漫与神秘元素,将音乐与戏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作品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描绘了仲夏夜森林中的精灵、恋人们的爱情故事、仙王的权谋斗争以及最终和谐的结局。

三、作品主题与风格《仲夏夜之梦序曲》的主题贯穿了整个作品,表现为浪漫、梦幻、神秘等特点。

门德尔松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将作品风格独具特色。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仲夏夜森林中的奇幻氛围,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艺术表现手法在《仲夏夜之梦序曲》中,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

在音乐中,他通过丰富的音色和动态变化,生动地刻画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同时,门德尔松还善于运用旋律,使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五、作品的价值与影响《仲夏夜之梦序曲》自诞生以来,便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作曲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也为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它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总结《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一部充满浪漫与神秘色彩的音乐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主题、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门德尔松卓越的音乐才华。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

序曲《仲夏夜之梦》,整体结构:奏鸣曲式,主调:E大调,速度:快板,拍子:4/4。

呈示部:共250小节(1~250),一共包括引子、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5个部分。

乐曲的引子:共7小节(1~7),由木管乐器奏出四个缓慢、安详的和弦,在长时间的延长音中逐渐消失。

使乐曲一开始便笼罩着一层梦幻仙境的神秘色彩,在安静的夏夜月光透过森林,隐约出现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比较神秘、虚幻。

调性是主调E大调,在第6小节转到e小调,在e小调主和弦完全终止结束。

主部主题:共54小节(8~61),主部是在小提琴高侵越用断奏出轻快灵巧的急速旋转音型上开始的,但有时却被突然出现的引子中的和弦长音所打断,带有戏谑性,造成幻觉般的活泼气氛,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森林中的仙王和仙王后率领一群小精灵在快乐的轮舞中无忧无虑地欢跳着。

主部主题是小精灵主题,经常在乐曲中出现。

在e小调上开始,经过了多次的离调和转调,最后在第61小节以e小调属和弦,半终止结束。

呈示部主部主题过后,出现了连接部:共77小节(62~138),具有进行曲庄严、豪迈有力的曲调,以突然的E 强奏出现。

在第92小节有一次转调到b小调,在第97小节转到升d小调,在第106小节转到升g小调,在112小节转到B大调,在第114小节转回了主调E大调。

最后在主调属和弦半终止结束。

这是一个揭示仙王和仙王后的主题,他们的出现将狂欢的情绪推向高潮,音乐庄严而明快。

这个连接部的音乐与引子和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一出现,音乐的气氛豁然开朗。

乐曲更加活泼欢快,把尽情欢舞的热烈情绪推向高潮。

在第120小节,音乐突然弱下来,在两支长笛二度同音反复的背景下,两支单簧管的波音音型与第一小提琴下行跳进的旋律交替出现,感情温柔平静,很自然地过渡到副部。

副部主题:共56小节(139~194),是柔美的爱情主题,小提琴奏出朴素的抒情曲调,优美亲切,音乐平稳下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时插入木管、铜管的跳跃音型,更突出了乐曲戏谑的风趣。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美学特征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美学特征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美学特征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在1826年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创作的一部音乐会序曲。

在这部作品中,门德尔松没有去试图描述整个故事的情节,而是着力于描绘一幅森林仙人与精灵的梦幻世界,乐曲清澈透明、精巧灵动、舒展流畅,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中的精品之一。

梦的恍惚,梦的游移,梦中充满诱惑,甜蜜而迷茫,在这整部包括原先的序曲在内的戏剧配乐中,构成了音乐表现的主体。

听过这部配乐的朋友,我想你会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它,就像你本人刚从一个美好的梦中醒来时那样,其中许多乐段非常美妙、可爱。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听后感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听后感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听后感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是贝多芬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首乐曲从1789年到今日,依然被视作一首经典的古典乐曲。

而《仲夏夜之梦》便是其它乐曲中极具特色的一曲,它包含了贝多芬许多独特的音乐理念,以及众多随机变化的乐章,把罕见的声色,把不规则的旋律变得有序,仿佛是为了展现出现实生活中富有变化色彩的景象。

聆听《仲夏夜之梦》,人们总会感受到三种温柔而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首先,贝多芬用他前卫的结构,以及舒缓的音域,灵动的旋律,去诠释出仲夏夜之梦特有的温暖;其次,贝多芬用他那绚烂的旋律,迎合古典乐曲的特点,表现出精致,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气息;最后,他用大量空灵,优美的乐句,表现出淡淡而优美的气氛,缓缓融入听者的心中。

此外,贝多芬在《仲夏夜之梦》中也运用了多种音乐技巧,以结构多变的旋律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和拼图。

分别以晨曦,黄昏,星河,夜风,树的细语,以及晚上的星光等元素,描述夜晚的变化,尽显抒情的情调,表现出他对山林,草原,瀑布,湖泊,尤其是夜晚,这样美丽而又宁静的自然环境的憧憬。

贝多芬以旋律中梦幻而又神秘的色彩,表达出来他对于美景的眷恋,把夜晚的宁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便是那被称为“月洞”的短段旋律,贝多芬用营造出充满神秘色彩的月光,令人陶醉于泛黄灯光的夜晚。

聆听《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令人流连忘返。

一方面,它令人有种触景似梦的态度,回想起美好的仲夏之夜;另一方面,它也令我
们重新反思现实的苦楚,反思我们曾经的热情与失落。

它是一曲古典乐曲里无与伦比的杰作,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贝多芬有多么伟大,更让我们感受到仲夏夜之梦有多么美妙。

婚礼进行曲简介

婚礼进行曲简介

婚礼进行曲简介著名的《婚礼进行曲》有两首,一为门德尔松所作序曲《仲夏夜之梦》的第五幕前奏曲,二为瓦格纳所作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婚礼大合唱》。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婚礼进行曲》的相关介绍吧!《婚礼进行曲》的简述人们熟知的《婚礼进行曲》共有两首,分别为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作品。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是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配乐。

乐曲以响亮的小号声开始,接着进入到一段庄严的列队进行音乐,接下来是较轻松活泼的进行曲,重复两次后与木管乐器的优雅声混为一片,逐渐淡去。

新人入场时只是播放开头部分,曲调庄严雄伟,气势昂扬。

一般常被教堂婚礼选用为新郎、新娘进场时的曲目。

在非教堂婚礼中,更为普遍使用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

这是瓦格纳所作歌剧《罗恩格林》的第三幕中贵妇们引导新人入新房的混声合唱,改编成管弦乐就成了如今的《婚礼进行曲》。

这首乐曲曲调优美,速度徐缓,庄重中不失抒情,是新人入场的绝配。

对两首乐曲都割舍不下的新人,常常会用瓦格纳的为进场曲,门德尔松的为退场曲。

《婚礼进行曲》的名曲历程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原是三幕传奇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

《罗恩格林》剧情梗概是这样的:在天上“圣林王国”里,有位守卫圣杯的武士名叫罗恩格林。

一天,他看到人间发生一件不平之事,便来到人间,击败了那阴险的篡位者弗列德里克,解救了被诬害的公主爱尔莎。

并且使被妖法变成天鹅的王子——爱尔莎的弟弟恢复了人形。

爱尔莎不知道罗恩格林是神,她爱上了这位勇敢、年轻的武士。

罗恩格林也爱上了爱尔莎,答应和她结婚,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永远不许爱尔莎探问他的姓名和来历。

在结婚的那天晚上,善良、单纯的爱尔莎被坏人挑唆,提出了不该提的问题,因为誓约被破坏了,罗恩格林只好惋惜地告别了她,回到“圣林王国”里去了。

在歌剧《罗恩格林》里,有两首婚礼音乐,一首是第二慕里,罗恩格林和爱尔莎到教堂举行婚礼时的庆典音乐《到明斯特去》;另一首是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贵妇们引导新人进入新房的混声合唱。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简介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简介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

莎士比亚的这部青春剧欢乐而充满谐趣。

门德尔松的序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剧的戏剧化场面,再现了原剧青春欢乐的气氛,同时也为浪漫派音乐会序曲树立了一个典范。

门德尔松写这首序曲时只有17岁,管弦乐技法已相当成熟。

在此之前,他已经写过一部喜歌剧和12首由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性作品,他的第一交响曲也已完成,这首序曲在门德尔松的作品编号里列为第26号。

所以,尽管写作时很年轻,却不能说是少年习作,因为这首序曲以精巧的结构、纯熟的配器、绚烂的色彩而为人称道,成为浪漫主义时期的管弦乐杰作,任何一本音乐史,在谈到门德尔松时都不会略过此曲。

音乐学专家们一致认为,门德尔松在序曲《仲夏夜之梦》里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而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德国大诗人歌德。

歌德比门德尔松年长60岁,两人结有忘年之交。

歌德在青年时期曾有幸现场聆听过少年莫扎特即兴演奏钢琴,在听了《仲夏夜之梦》后,断言门德尔松甚至比天才的莫扎特成熟得更早。

诗人对自己的这位少年朋友的赞美之词也许略有偏颇,事实上,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早熟是无人能比的。

而门德尔松的成熟则不限于音乐方面,而在于文化方面,是文化的早熟。

门德尔松自幼便开始接受良好而严格的教育,优裕的家庭带给他的不是舒适和安乐,而是刻苦全面的学习经历。

除音乐以外,语言、历史、科学、哲学、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他成长为理性和热情兼备、热爱古典艺术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19世纪初期,德国艺术界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莎士比亚的文化影响是世界性的,在欧美国家里,莎士比亚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故事,除诗和戏剧本身以外,其他艺术领域都从中汲取营养,并且用各自的方式表现莎士比亚的内容。

在以艺术手法表现时代思想内容方面,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应采取“莎士比亚”道路。

莎士比亚德文翻译的主要倡导者和译者之一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是诗人,学者和批评家。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

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触情生情,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幻想、想象。

于是,标题音乐盛行起来。

他们也应用古典传统的形式或曲体名称,但往往以全新的、自由的方式处理。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

例如“性格小品”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种随兴之所至,表现某种情趣、心境、感触的小曲。

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

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

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

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

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专门以演奏为职业的钢琴家。

在这以前,作曲家与演奏家是合而为一的。

就是说,钢琴曲大都是由写作乐曲的作曲家自己演奏。

职业钢琴家的出现,意味着作曲与演奏的分工。

分工的结果,是演奏技巧的空前提高。

那种令人耳晕目眩的超级技巧,是音乐会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适应这种需要,这时期出现许多含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曲,与此同时,大量目的只是为练习技术的钢琴练习曲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那位“折磨”了几代钢琴家的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车尔尼(1791—1858)的没完没了的练习曲,就写于这时期。

除他外,克列门蒂(1752—1857、克拉玛(1771—1858)、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等人,也都写下了有价值的技术练习曲。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法国的贝多芬代表作:《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

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

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

2.序曲集(包括《罗马狂欢节》、《李尔王》、《海盗》等)。

《仲夏夜之梦》芭蕾名词解释

《仲夏夜之梦》芭蕾名词解释

《仲夏夜之梦》芭蕾名词解释
《仲夏夜之梦》是一部由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剧。

该剧最初于1899年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是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剧之一。

这部芭蕾舞剧以其优美的音乐、丰富的舞蹈和深刻的戏剧内涵而闻名。

音乐方面,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理解力将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俄罗斯民族音乐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音乐作品。

舞蹈方面,舞剧中的舞蹈编排丰富多彩,包括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段落是“四小天鹅”,表现了四只小天鹅在湖边嬉戏玩耍的场景,这个段落已经成为芭蕾舞中的经典之作。

在戏剧内涵方面,《仲夏夜之梦》以古希腊神话为背景,通过一个年轻姑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舞剧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总之,《仲夏夜之梦》是一部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芭蕾舞剧中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

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l9》谱曲,17岁时作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为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

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

代表作品还有:《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第四交响曲,管弦乐《芬格尔山洞》、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为钢琴而作的《无词歌》、《降E大凋弦乐八重奏》和清唱剧《以利亚》。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仲夏夜之梦》序曲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

全曲充满了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的月光下嬉游的舞蹈。

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由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
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

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

在后来门德尔松所作的十二首《仲夏夜之梦》戏剧配乐中,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篇章,常被编为组曲演奏。

《仲夏夜之梦》原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剧情:古时雅典有一种风俗,父亲有权决定女儿的婚事,并可以处死不服从父命的女儿,有一个雅典居民,向统治者狄西奥士公爵报告,说他的女儿赫米亚不肯遵从父命与她挑选的丈夫结婚,而爱上了另一个青年拉山德。

公爵怜惜这个姑娘,只判决赫米亚到修道院过余生,赫米亚即找到情人拉山德,两人决定逃到雅典法律管辖之外的拉山德姑妈家去,他们约好夜晚在森林相会,那个森林原来是精灵们的乐园,赫米亚和拉山德到了那里,备受精灵们的捉弄,引起了种种离奇的误会和笑话。

第二天,公爵和他的未婚妻也来到这森林打猎,偶然碰上这对情侣,公爵同情这对年青人,便撤回原先的判决,并安排他们和自己同时举行婚礼。

这剧本假托虚幻的梦境,宣扬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嘲弄神权和封建宗法制度。

门德尔松从小就喜爱它,在十七岁时,凭着从《仲夏夜之梦》中获得的灵感,创作了这部同名管弦乐序曲(序曲:有两种含意。

①歌剧、舞剧、电影等开始前奏的管弦乐曲,内容带有暗示剧情的作用;②音乐会序曲,纯粹为音乐会演奏而作,只一个乐章,管弦作品。

通常为标题性音乐,与歌舞剧等完全脱离关系。


这部作品门德尔松并非是原剧情节的表达,他主要是描写夏季日夜仙王和王后与那些顽皮淘气的众精灵的生活。

他的卓越的管弦乐法,生动地渲染了序曲中虚无缥缈的梦幻色彩。

柴可夫斯基很欣赏这部序曲,他曾写道:“这部美妙的作品的艺术命运是多么奇怪啊,它出自一位十七岁学生之手,这学生后来获得了全世界的声望,我想,当《仲》的音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一定给人以惊人的印象,因为它的新奇和充满的灵感和诗意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的确,这部作品是音乐中最好的典范之一。

马祖尔指挥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于莱比锡新布业大厅
扩展阅读:
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简介: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

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

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
及排戏经过。

这部戏剧没有什么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内涵。

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书中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同时爱上了女青年郝米娅(Hermia),而郝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丽娜(Helena)又恋着狄米特律斯。

郝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

海丽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

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

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Puck)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

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丽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丽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郝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丽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海丽娜苦恼万分。

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
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

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丽娜而决斗。

此刻我们发现这四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跑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顿生同情。

幸福的斗争是如此艰难,天命弄人,可是这种斗争的过程并非一种痛苦,一种杯具,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意味的戏剧性的东西。

而在这个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恐怕要数仙后在魔汁的作用下与一个闯入林中的织工荒唐的“相爱”。

这个滑稽可笑的织工本来是和几个同是手艺人的伙伴们来林中来排戏,小精灵迫克使织工变成了一头更可笑的蠢驴,而仙后在接触魔汁后一觉醒来时正是看见了这个可怜的家伙。

于是对于织工而言,“横祸”又变成了“横福”,因为他得到了尊贵的仙后的恩宠。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又显得多么滑稽!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灵迫克的顽皮。

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