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区域地理-黄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黄河》课件 新人教版

•
8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黄河流域目前最大水电站。1992年投入使
用
•
9大峡水利枢纽:甘肃白银,1998年投入使用
•
10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11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
用
•
12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旧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黄河梯级开发最密集的河段在哪里,为什么?
2、黄河的奉献
• 上中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供人 们发电。
• 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可供人们饮用和 灌溉农田。
• 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使“宁夏平 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黄河的开发
• 水利枢纽
•
1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
黄河断流
黄河下游在1972年—1998年的27年中,共断流21 年,累计1050天。
1972年黄河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导致黄河在中国 漫长的历史上第一次未能入海就干涸了。那年黄河断 流15天,并在随后的10年中间歇性地出现断流。
1985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且断流时间越来越 长。1996年,黄河断流133天。1997年,由于干旱, 黄河断流长达226天,这一年, 河水有很长一段时间 未能流到黄河出海所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山东省。
桥梁-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黄河上建成几十座大桥,使黄河天堑变成了通途。
• 兰州黄河铁桥将军柱
• 兰新铁路黄河大桥
•
兰新铁路黄河大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上镇,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建
造的第一座大铁桥。大桥全长278.4米。该桥于1954年4月动工修建,1955年7月1日正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最新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最新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
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最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1、源流概况(1)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源头为约古宗列曲)。
(2)注入海洋:渤海。
(3)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4)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8)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
(9)上、中、下游的分界:内蒙古河口、河南旧孟津。
2、黄河之利(1)上游多峡谷,水能丰富,可进行发电[探究思考]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哪些河段?原因是什么?[点拨]黄河水能开发主要集中于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和中游三门峡河段。
主要原因是位于阶梯交界处(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河流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落差大,水流急。
(2)引水灌溉,使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探究思考]黄河流经青铜峡至河口段,为什么水量锐减?[点拨]流经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蒸发量大;上游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地大量引水灌溉,并且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所以水量大减。
3、黄河的治理(1)地上河①成因: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遭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强);下游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河。
②危害:下游决口改道。
③治理:治标——防洪(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治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探究思考]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可采取哪些措施?[点拨]①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②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③农业技术措施: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作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黄河流域地理详细讲解

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
该流域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在黄河流域发现了许多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如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上游地区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很大一部分,还有丰富的铁矿和有色金属矿;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些资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一些地理环境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同时,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
总之,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认识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
精选-区域地理-黄河共33页文档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地理黄河教案

地理黄河教案地理黄河教案1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肯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其次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爱护西部大开发等学问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肯定的读图和析图的力量,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供应了很大的帮忙。
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详细和深入,需要在教师的帮忙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力量目标:培育学生读图用图力量,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根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难的缘由以及治理的根本方案,从而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力量;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忙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进展的观念;不断增加民族骄傲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学问储藏,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表达诞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
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假如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进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现实中,由于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缘由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峻,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消失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进展。
区域地理中国的河流

域)。
2.内流河和内流区
(1)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 (2)内流区:内流河的流域(供给内流河河
水的区域)。
3. 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限
内流区与外流区界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接近200毫米等降 水量线)
(2)东北地区 春汛:4、5月,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夏汛:7、8月,夏季风带来降雨; 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m3/ s) 400
200
1
4
7
10
(月)
(3)西北内陆地区 • 补给来源主要是冰川融水。 • 夏季(7、8月),气温高,冰川融水多,形成汛
期;冬季,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河川断流。 • 冰川融化量有限,蒸发强烈和下渗量大,河流流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其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 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 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 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区
内流区
季风区
非季风区
雨水补给,河水流量较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河流水能蕴藏量:水能是否丰富,由流域
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水
地形:地势起伏大,落差大 水流急 能
气候 :降水丰沛 流量大
丰
富
(3)河流的航运价值
地形平坦,水流平缓
自然条件
气候:降水量多而均 匀,河流水量大,季
黄河(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八年级上册《黄河》新乡市延津县高寨初级中学母玉鹏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仁爱版八年级上册《黄河》,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解说: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载体,注重活动展示,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知识和技能。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第3课时,本节属于过渡教材,是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和“黄土高原”服务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概况,分析黄河“利”与“害”及治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帮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黄河的忧患与治理教学方法:以学生展示为中心,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三种学习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整合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任务分解、引题探究;角色扮演、重点突破;课堂小结、情感升华;自编练习、课外延伸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听歌曲《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欣赏,初步感知母亲河的伟大……<板书:黄河>2、引导学生带着辩证思维进入课堂:a、有人说黄河是母亲河。
b、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
环节二:任务分解、引题探究1、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形状2、查找流经的省级行政区3、流经的地形区及其特征4、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质变化5、主要支流6、分析黄河是第二长河还是第二大河【学法设计】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把问题分解给6个小组研讨学习任务,之后展示合作成果。
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导出第一组的学习任务:黄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长度、形状。
<巴颜喀拉山,渤海,5464千米,“几”字>黄河一路走来都经过了哪些省区呢?让我们跟随第二组依次来认识一下吧。
八年级上册地理 黄河

水位变化与降雨、上游来水、水库调节等因素有关。在雨季 和上游来水期,水位上升;在旱季和下游来水期,水位下降 。
黄河的含沙量和泥沙来源
含沙量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地区。
泥沙来源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特别是上游的黄南、黄北地区。这些地区的黄 土质地疏松,易受侵蚀,形成大量泥沙。
长度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是中国第 二长的河流。
流量
黄河的流量较小,年平均流量约为 257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
黄河的流域面积约为74.4万平方公 里。
02
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的水量和水位变化
水量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水量较大,但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在雨季和上游来水期,水量充沛,而在旱季和下游来水期 ,水量减少。
。
生态退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 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退化严
重。
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对黄河流域 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需要采
取有效措施应对。
THANKS
感谢观看
黄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植被破坏
过度开垦、采矿和放牧导 致黄河流域的植被遭受破 坏,土地荒漠化严重。
土壤侵蚀
荒漠化土地的土壤侵蚀加 剧,肥力下降,农业生产 受到严重影响。
生态恶化
土地荒漠化导致黄河流域 的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 样性减少。
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问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流域的气 候异常,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
黄河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水源,为沿岸 的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业 生产和粮食安全。
发电
黄河的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通过建 设水电站,如小浪底、三门峡等,为 周边地区提供电力能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中游
黄河从河口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
三门峡
壶口瀑布
黄河中游
水文
多支流,水量增加,河水 含沙量大增
水土流失 问题
注意:区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措施
①植树种草 ②打坝淤地 ③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
入河的泥沙 ④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河下游
黄河从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
开封地上河
日出黄河入海口
黄河下游
上
游
中
游
旧孟津 下游
黄河水系图
湟水
洮河
渭河
问诊黄河
黄河上游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为上游。
龙羊峡
九曲黄河第一湾
黄河上游
水文
含沙量小,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 丰富,河套段水流缓
凌汛、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
问题
措施
凌汛:炸开冰坝
土地荒漠化:植树种草,恢 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土地盐渍化:合理灌溉、发 展喷灌、滴灌技术。
黄河断流
阅读思考
自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的时 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一年内 断流最多达227天。1998年底,国家开 始对黄河实施水量统一分配。经过合理 调度,黄河再没有断流。
黄河断流的原因
自然因素
• 流经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 干燥,降水稀少,降水季节变 化和年际变化大;
• 少支流,集水面积少。
小浪底水利枢纽
4 黄河下游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主要功能与上 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一样吗?请说明你 的理由。
调控下游水量和含沙量,防治下游洪涝灾害 的发生,保证“地上河”的安全。
地上河、下游 决口改道
问题
水文
流经华北平原,流速变缓, 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土质疏松 暴雨 植被破坏
水土 流失
地势低平 泥沙淤积 流速减慢 河床抬高
地上河
大堤
低水位高水位 大堤 河床
开封 铁塔
13米
55米
母亲河的忧患
下游地上河,一遇暴雨,就有决口的危险措施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
①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②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 ③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
5500
千米
长度
580 亿
立方米
年径流量
75 万
平方千米
流域面积
黄河的发源和注入
渤海
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约古宗列曲
黄河源头之一
黄河流经省区
青海
内蒙古
宁夏
山西
甘肃 四川
陕西
河南
渤海 山东
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
“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华
黄土高原
北
平
青藏高原
原
黄河上中下游划分
河口
• 中游黄土高原加强水土保持,河流泥沙减少; • 中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拦蓄泥沙; • 中上游工农业过度引水,使黄河下游水量减小。
黄河三角洲
3 河口地区一般都有大城市,如上海、广州, 但黄河河口没有大城市理由。
•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易发水灾, 不利于通航;
• 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不稳定; • 黄河口海陆落差小,泥沙沉积,不易形成港口; • 黄河河口附近农业不发达。
人为因素
•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少; • 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耗水量大增; • 水资源管理不协调,水量分配不合理; • 水价低廉,水浪费严重等。
黄河断流采取的措施
• 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 的利用率;
• 适当提高水价; • 全流域统一分配水量,合理调度; • 跨流域调水等。
黄河习题
黄河三角洲
1 运用整体性原理,描述黄河入海口三角洲 的形成原因。
•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 •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崎岖,河流冲刷
作用强,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很大; • 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
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2 黄河三角洲近些年面积扩张速度减慢,请 分析原因。
九曲黄河
河套平原
壶口瀑布
母亲河 — 黄河
黄河
第二章 第三节
卧蚕眉课件
学习目标
1 能在图中找到黄河干、支流的位置,说出 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2 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 黄河凌汛多发的河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 的措施。
4 黄河断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解决措施。
认识黄河
黄河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