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地理黄土高原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中文名黄土高原外文名Loess Plateau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别称乌金高原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1基本简介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川。

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口增长
生态环境 恶化自然 灾害频繁
D破坏植被, 破坏植被, 开垦荒地, 开垦荒地, 砍伐森林
A人均耕地 少,燃料 需求增加
B扩大荒地开 垦面积
C农作物产量 下降
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
迁移应用 材料: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主 思考: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主
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中下游 及福建、浙江、海南、台湾等省。 、 及福建、浙江、海南、台湾等省。 1、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产生哪些 危害? 长江流域以南的红壤丘陵地水土流 危害? 失面积达67.48万km2。裸露的红 失面积达 万 壤丘陵,被人们称为“红色荒漠” (1)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 壤丘陵,被人们称为“红色荒漠”。 )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 这些地区,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 这些地区,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 (2)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多, 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多,植被一 给防洪和水库灌溉、 给防洪和水库灌溉 供水、 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 (3)给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危 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 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 害。 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 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仅 长江上游35.2万km2水土流失区的 长江上游 万 土壤流失量就达15.6亿吨。由于长 2、讨论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形 亿吨。 土壤流失量就达 亿吨 、 江流失的泥沙颗粒粗,只有1/3细 成的原因有哪些? 江流失的泥沙颗粒粗,只有 细 成的原因有哪些? 泥沙进入干流, 的粗砂 的粗砂、 泥沙进入干流,2/3的粗砂、石砾 (1)自然原因: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别是 自然原因:山大坡陡,雨量充沛, 自然原因 淤积在上游水库、支流和中小河道, 淤积在上游水库、支流和中小河道, 暴雨多 给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 给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 (2)人为原因:人多耕地少、对土地资源的 )人为原因:人多耕地少、 来很大危害。 来很大危害。

黄土高原》课件(共30张PPT)

黄土高原》课件(共30张PPT)

)
窑洞是黄土高原 典型的民居。 请说出这种民居 的特点。
答案: 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 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答案:在黄土高原地区,只要是 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男 男人,无论老少,都喜欢在头上 主角孙少安经常以这样的装扮 扎条白羊肚手巾。 这种手巾,冷 出现。 了往下一拉,耳朵就护住了。当 请问: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 地风沙大,可以防风沙。天热还 为什么多在头上带一条白色的 可以擦汗。 可以说,头上扎条毛 毛巾? 巾已经成为陕北男子汉的标志。
实验四:水土流失原因之地形坡度 实验器材 1.黄土块2份。 2.托盘1只,洒水器 1个。
实验现象 将托盘斜放不同的坡度,代表陡坡和缓坡,
观察
坡度大的黄土块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结论 坡度越 大 ,水土流失越 严重 。 推断现状 黄土高原沟谷斜坡 多 ,坡度 大 ,水土流
失 严重 。
归纳总结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自然原因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 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


面 水


水 流
修建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建挡土坝)
建挡土坝有何作用?
建挡土坝
1、拦蓄泥沙,防止泥 沙流入下游河中。 2、坝上泥沙淤积成 “坝地”,土层深厚, 土质良好。
至荷花走廊也曾森林茂密,环境宜人。大炼钢铁和文 化大革命后,一座座山被理了光头,成了水土流失的 重灾区。形成了10万多亩的荒山秃岭,表土尽失。
●材料二:黄河专家穆兴民:黄土高原的问题就在于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标解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标解读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黄土高原可以承载以下6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4条: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联系与差异1条: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环境与发展1条: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的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标解读(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位于山西省与陕西省之间,以太原为中心。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十分显著。

它是一个海拔较高的高原,表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的土壤非常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黄土高原的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也十分丰富。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秦始皇陵、华清池等。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许多城市和乡村得到了发展和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然而,黄土高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由于过度开垦和工业污染等原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等。

黄土高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地区。

为了保护好这个地区的环境和发展好这个地区的经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区域地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北依内蒙古高原,南濒秦岭,西端与西宁盆地相接,东端与太行山骑跨,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黄土高原并非贫瘠之地,其植被分布格局通常为森林向荒漠草原过渡。

浩瀚的黄沙塑造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黄土高原。

在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进程中,黄土高原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黄土高原的居民主要分布在晋、陕、甘等省份,其中山西、陕西两省最为集中。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6.3《世界上最大的黄图堆积区-黄土高原》基础练习题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6.3《世界上最大的黄图堆积区-黄土高原》基础练习题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黄土高原基础练习题一、单选题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所示区域为我国A.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C. 西北地区D. 青藏地区2.关于图所示区域的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为华北平原、②为黄土高原B.①为黄土高原、②为华北平原C. ①②都位于第二阶梯D. 该地区地势东高西低3.读图,判断①处的传统民居是A. 蒙古包B. 吊脚楼C. 窑洞D. 土楼4.下列地理描述与其对应的地形区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 “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B. “千沟万壑”——东北平原C. “沙漠广布”——四川盆地D. “黑土广布”——黄土高原5.下图展示的地形区是A.内蒙古高原B. 黄土高原B.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示阴影范围地区是()A.长白山区B. 黄土高原C. 华北平原D. 东北平原7.造成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退耕还林还草B.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C. 黄土土质疏松D. 降水集中,多暴雨8.针对该地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史料记载,数百年前,图示甲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往日的优美环境现已面目全非。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甲地区是A.云贵高原B. 黄土高原C. 青藏高原D. 内蒙古高原10.制约甲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A. 寒潮和台风B. 火山和地震C. 滑坡和泥石流D. 干旱和水土流失11.要实现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A. 提高粮食产量B.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C. 大力发展交通D. 大力发展旅游业12.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A. 植树种草B. 修建水库C. 打坝淤地D. 修建梯田读下面甲、乙两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甲地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开阔坦荡B. 黄沙万里C. 千沟万壑D. 雪峰连绵14.形成乙地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 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B. 河流携带甲地泥沙在此沉积C. 黄河上游大量引水灌溉D. 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15.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即“黄土风情”。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知识讲解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2、严重的水土流失⑴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跟踪训练1.“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

读黄土高原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秦岭一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太行山—一、二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一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3.能够正确反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 )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③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A. B. C. D.4.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培果树建立水果基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5.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A.土质疏松,降水集中B.耕作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C.历史悠久,战争破坏D.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A.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在中游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D.在下游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7.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在同等降水强度、同等土质条件下,地表植被、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高中地理 【二轮冲刺】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

高中地理 【二轮冲刺】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

【二轮冲刺】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黄土高原经纬度位置:33°41′N~41°16′N,100°52′E~114°33′E。

南北向跨跃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东西向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相对位置: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

它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总面积约6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面积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72.4%,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地区。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矿物质丰富、利耕作的特点也为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条件。

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对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

其中以风成说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拥护者最多。

黄土风成说认为,像亚洲中部(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在内)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地区强大的反气旋(高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到周围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形成的,故称荒漠黄土。

在黄土高原形成的初期,亚洲内陆已经处于干旱的状态,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南部广泛分布着沙漠、戈壁以及沙化土地,为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由于高空西风急流以及近地面东亚季风(主要是西北风)的吹拂,黄土物质被带向远处,再加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挡,黄土最终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黄土高原。

而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这一特征也正好符合风力搬运堆积的特点。

(黄土高原风成说示意图)水成说认为,在一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下,黄土是被各种形式的流水作用搬运堆积(包括坡积、洪积、冲积等)后形成的,故称水成黄土。

但是水成说只能解释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不足以概括全部黄土的成因。

风化残积说则认为,黄土是当地各种岩石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而后逐渐变化(如有机质的聚集和分解,矿物质的形成和破坏等),最终形成土壤(我们称作成土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开垦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和樵采 开矿 无计划工程建设
破 坏 植 被
改变 地表 状态
加剧水土流失
人类为何这样做?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口增长太快
放羊娃 的故事
记者“你为什么放 羊?”答“赚钱 呗。”“赚钱干什 么?”“娶老 婆。”“娶老婆干 什么?”“生 娃。”“生娃干什 么?”“放羊。”
控制人口增长
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其中“风__成__说___”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_中__亚__、__蒙__古__等地的 荒__漠__、__戈__壁__吹来的。
中亚、蒙古
戈壁 沙漠
太行山
黄土高原
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2.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为区山 “分西 黑布、 三着陕 角世西 ”界、 或上内 “罕蒙 乌见古 金的三 三特省 角大( ”煤区
田) ,接 被壤 称地
内蒙古
西 的 神 木 、 府 谷 , 山 西 的 朔 州 等优质动力煤,埋藏浅,可以露天乌 金 三 角 的 大 型 煤 炭 生 产 基 地包 括 内 蒙 古 的 准 格 尔 、 鄂 尔 多 斯煤 炭 资 源 特 点 : 大 部 分 属 于 发 热 地开,量 采陕高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 长
生态环境 恶化自然 灾害频繁
人均耕地减 扩大荒
少,燃料需 地开垦
求增加
面积
农作物 产量下 降
破坏植被, 开垦荒地砍 伐森林
总结病因
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 多暴雨
地形起伏大
植被稀少

自 土人
然 高为

原 水


土因


开垦陡坡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 和采樵
滥用土地

土 位于陕、甘、宁交界地带的长庆气田 高 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之一



长庆



利 用 黄土煤高炭 原的石油四大天矿然产气资源铝土
油和主其
、产要中
天然气量最大能 源 资山 西 省
山 西
、 源的

水 有煤
能 煤炭
炭储
、量 石
因此其,中已被煤探称炭明为储含“量量乌约的金占2高/全3 原国”
山西省的煤炭 工业基地有: 大同、朔州、 太原、阳泉、 长治、晋城、 汾西、霍州等
105E
110E
40N
35N
乌鞘岭
长城

陕 夏

太 行


西
西
秦岭
黄土高原东起__太_行__山_西至 乌鞘岭 _ 南至 ___秦_岭___北至 __长__城___,跨越了 ___山_西__省_ 、 ___陕_西__省_ 、 __宁_夏__回_族__自_治__区__ 、 ___甘_肃__省__等省。
耕地面积减少
向黄河下游输 送大量泥沙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 耕作土层 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 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 ”。 (3)造成当地 生态环境 恶化,直接或 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脆弱的生态环境
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尔煤田
鄂尔多 斯煤田
神府煤田
朔州煤田
龙羊峡 ★

★万家寨

★天桥



三门峡

小浪底
黄黄河河刘 西中上家)游黄游峡;著著土(三名名高甘门水水肃峡电原电)、站的站、小:水:浪青万龙能底铜家羊资峡寨(峡、河(源(天南宁青桥)夏海())山、
黄土高原的工业(能源工业为龙头 )
煤炭工业
电力工业


植物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失

土壤 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 营造宫殿、过度 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为 因
不合理的耕作 制度(轮荒)
破坏林草植被,破坏林草物种
素 开 露天煤矿 破坏植被
加速 水土 流失
矿 河道滩地
泥沙入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人类活动在现代水土流失中起什么作用?
经常遭受旱灾、只能种耐 旱的作物,如高粱、谷子。 有时饮水都很困难。
有暴雨时,又会发生洪涝 灾害,还会引起泥石流、 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农田、住房、道路常遭到 破坏
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 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黄土 疏 松 ,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 侵蚀。 (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 多 .多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4)自然灾害频繁. 滑坡,泥石流,等时有 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径流量:总量、汛期等
水量较小,汛期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
3.含沙量:含沙量高 4.结冰期: 有结冰期 5.水能: 落差大,水能较丰富
黄土高原 地貌有什 么特征?
千沟万壑 地形起伏大, 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的地貌
(图片点击可放大)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黄土高原的 土壤有什么 特点?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和 破坏植被
植 被 稀 少
过 度 放 牧
过 度 垦 殖
过度樵采
沙于 植
漠是
化造 成

: 水

土 流



植被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开矿
陡坡毁 林开垦
人类 活动
影响 修路
采矿
影响因素
特点
影响

降水
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


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大,物质不稳定 土
3.降水特点: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分配特点等 年降水量较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105E
110E
40N
年降水量485mm
35N
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地形区 黄土高原 2.地势:地势高低、起伏变化 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地表形态: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4.地貌类型: 黄土地貌
水1.补文给特:征以:降水为主要补给
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 垂直节理发育 土质疏松,易流失、崩解
1.水带走了什么? 2.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3.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4.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5.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
6.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带走了地表肥 沃的土壤
农作物产量下降
严重 水土 流失
使沟谷增多、 扩大、加深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及治理
看地图,熟悉黄土高原区的位置和范围
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地区
100° 40°
35°
105°
110°
长城
115°
太 行 山
秦岭
位置特征:
东—太行山 西—乌鞘岭
南—秦岭
北—长城
经纬度位置——35 N~ 40 N ; 105 E~114 E
海陆位置—— 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