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兴于春秋
老子 孔子
铁农具和 牛耕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
流派
百 家 争 鸣
影响
盛于战国
儒家—孟子、荀 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
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繁荣
中考演练
1.(2021·广西河池·2)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D 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 )A.“仁者爱人”
老子
简介 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著作 《老子》(《道德经》)
老子——思想小讲堂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
顺应自然
老子——思想小讲堂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方技家 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宽于医学
百家争鸣的影响
(战国) 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
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
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上述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材料及课本 P42说出你的理由。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 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
A 5.(2021·湖南湘西·1)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 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6.(2021·湖北随州·1)“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和“施仁政于民,省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优质课件部编版

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优质课件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第8课“百家争鸣”。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背景、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核心理念及其对后世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解百家争鸣历史背景及主要学派。
2. 掌握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领悟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各学派核心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和文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特点,引出百家争鸣历史背景。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结合教材内容,以PPT课件形式展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8课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各学派核心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第8课百家争鸣2. 内容:儒家:孔子、孟子,仁、礼、孝、忠、恕道家:老子、庄子,道、无为、自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韩非子,法、术、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请谈谈你对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地位和影响理解。
答案:1. 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和孟子,主要思想为仁、礼、孝、忠、恕;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主要思想为道、无为、自然;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要思想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主要思想为法、术、势。
2. 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后世提供丰富哲学思想资源,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各学派思想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兴趣。
初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归纳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 经济方面。
-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 经济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 政治方面。
-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 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进行变法改革。
3. 思想文化方面。
- 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 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 儒家。
- 孔子。
-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他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
-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 孟子。
-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 他还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要人们发扬善性。
2. 道家。
- 老子。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妄为,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 庄子。
-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3. 墨家。
- 墨子。
- 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贵族的任人唯亲;“非攻”就是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8课百家争鸣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8课百家争鸣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涉及章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详细内容包括:诸子百家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之间的异同,提高思辨能力。
3. 认识到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引出百家争鸣的产生。
2. 讲解: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进行思想辩论。
4. 例题讲解:以“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等为例,深入剖析各学派的核心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8课百家争鸣2. 内容:儒家:孔子、孟子,仁爱、礼治道家:老子、庄子,无为、自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法家:韩非,法治、强国兵家:孙武,兵法、战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论述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 答案:(略)(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辩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紧张,需要加强锻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论语》、《道德经》等原著,深入了解各学派的思想内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8课-百家争鸣(2024版)

《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记载了孔子的言论的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影响
1、孔子的学说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B
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B
3.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 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思想主张: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2、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成就: 《老子》又称《道德经》。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时期
国家:鲁国人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1、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2、反对苛政,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1、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2、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3、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4、总结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
文化成就:1、整理古代重要文献2、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3、将思想整理成《论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
庄子
战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共22张PPT)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贡献:核心思想“仁” 大思想家 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大教育家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论语》儒学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历 ——追求礼乐的一生
时
期
主 要 活动
出生
鲁国没落贵族,
少年时代 刻苦自学礼乐,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课堂小结
春秋 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三变
生产力是根本原因
社
会
社会制度的变革
大
变 革
思想文化的争鸣
庄子
讲授新课
墨子名翟,
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 爱”“非攻”。 提倡节俭,选贤 任能。
讲授新课
孟子,战国时期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提倡“仁政”治国, 提出“春秋无义 战” ,倡导“自 然资源”持续利用 的思想。
讲授新课
孟 母 与 孟 子
讲授新课
提出“制天命而用
之”,人能认识自然规 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世界的本源,顺应自然
——《老子》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有对立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辩证思想—)—《老子》
•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
焉。”
实事求是,虚心好学
• 材料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及时复习巩固
今日孔子
2024年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课件部编版

2024年第8课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课件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
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章节:概述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
2. 第二章节: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学派的基本思想。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引出百家争鸣的背景。
2. 新课导入:(1)概述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
(2)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学派主张的优缺点。
4. 例题讲解:(1)列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观点。
(2)分析各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2)分析各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第8课百家争鸣2. 内容:背景及意义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观点。
(2)分析百家争鸣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 答案:(1)儒家主张仁、礼、孝、忠,强调道德教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法家主张法治、权术、变革。
(2)百家争鸣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要关注学生对各学派观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29张PPT)

第 8 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掌握老子开创道家学派以及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 3.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思想主张、影响。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和百家争鸣。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三、百家争鸣
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 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三、百家争鸣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 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三、百家争鸣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著 有《韩非子》一书。
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 专制统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被弟子整理成《论语》 一书,孔子的学说对古代文化的发 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 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 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地位影响: (1)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 (2)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名人,更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整个世界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孔子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思想:推崇西周的制度,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派 人物 历史时代
孔子 春秋
孟子
儒家
荀子
战国
老子 周末-春
道家
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要思想
“仁”和“礼”;提出“德治”;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小国 寡民;无为
• (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 的态度,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 会。
3.庄子
•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 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 (2)提出“齐物论”,追求“逍 遥”自得的精神境界。
• (3)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 书中。
4.评价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 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 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国 古代诗歌、艺术、美学等。
(2)教育家: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 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六经” 成了儒学的基本文献。
孔子的活动
整理六经:《诗》、 《书》、《礼》《易》、 《乐》、《春秋》
留下言论集:《论语》
说说孔子的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 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 人们应当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 制度。
(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 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 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三)法家思想
•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 2.重要特点: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 2.早期法家的思想家 • 3.战国末期的韩非 • 4.作用和影响:
2.早期法家的思想家
• (1)代表人物:
李悝(法家创始人)、吴起、申不害、商鞅
• (2)李悝在魏国变法:
儒家1号人物:孔子
[名人档案]
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
成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头衔: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孔子
主要工作: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1.孔子:
(1)思想家: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 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194最早提出用实验法和归纳法进行科学验证的 科学家是(b) a阿基米德 b培根 c牛顿 d哥白尼
195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c) a培根 b 伽利略 c牛顿 d法拉第
196最早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b) a培根 b法拉第 c法拉利 d开普勒
197提出相对论理论的科学家是 (d) a法拉第 b开普勒 c牛顿 d爱因斯坦
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
思想家。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儒家的开创者 2.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3.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 荀子 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2.墨子的思想
• (1)讲求实用的精神:非攻、尚贤、 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 (2)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 源;判别知识的“三表法”。
• (3)逻辑学贡献:建立了“类”、 “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术语;建 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初 步基础;后期墨学中有“墨辩学 派”。
学 代表 主要内容 派
知识点拔
守 株 待 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25
4.作用和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 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 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 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 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 权的工具。
3.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 (1)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将法家重“法” 、重“术”、重 “势”三个不同学派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
• (统2化)。政治主张: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事异则备变”,主张改革。
(3)认识论:
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 识的真伪。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 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 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 则备变”。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 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 皇统一全国,起到了 重大作用;两汉后, 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 儒家体系中,成为维 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 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
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四)墨家的主张
• 1.墨家学派的基本特征 • 2.墨子的思想 • 3.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
传。
1.墨家学派的基本特征
(1)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 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3)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4)成员:小生产者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德不孤,必有邻。
2.孟子:
(1)思想内容: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 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 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 “君轻民贵”思想。
(2)影响:
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孟子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来自有常”,指 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 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
影响
老庄 之学
法家 思想
墨家 的主 张
老子 庄子 李悝 商鞅
韩非 子
墨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 遥”。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 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 了重要影响。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 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
西汉
儒学出现.比较成熟 立为正宗.成为主流
宋明 明清
吸收佛道.形成理学 受到质疑.地位不动
第八课 百家争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 争论和辩难。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仁的
同 思想
仁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结合孔子与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 析孔子与荀子的“礼”有什么不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提倡 “礼”是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 的的;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提 倡“礼”的目的是缓和农民与地 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 适应社会需要。
奖励耕战(生产、流通、田制)、严刑峻 法、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著《法经》。
• (3)商鞅变法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 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初 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被秦孝公任左庶长, 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人民为国 家利军功,并且,废除井田制和贵族世袭特权,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 族杀害,但是,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 秦法行”,秦国从此强大起来。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 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 ”;“尚贤”;节 俭
191“空中花园”的创造者是 (b) a印度人 b巴比伦人 c 埃及人 d玛雅人
192巴比伦文明出现在 (d) a尼罗河流域 b多瑙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两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