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教学文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应能够:1. 理解散文的概念,并能区分散文和其他文体的区别;2. 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包括主题、情感、修辞等方面的分析;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散文的概念、散文的主题分析、散文的情感表达难点:散文的修辞手法分析与理解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散文材料、黑板、多媒体设备、课件等;2. 学生准备:阅读散文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Step 2 导入(10分钟)教师以一个生活案例或者引用一段精彩的散文开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对散文的主题进行初步分析。
Step 3 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详细讲解散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Step 4 分析阅读(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一篇经典散文,引导学生从主题、情感和修辞等方面对散文进行深入解读,并引导学生记下关键点和自己的思考。
Step 5 小组合作(20分钟)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散文进行分析,讨论散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6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阅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经常进行散文阅读。
五、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2. 提醒学生做好本节课内容的复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散文阅读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教师的讲解方式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活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然而,教学过程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2021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把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样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样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说:《2021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差不多特点及要紧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会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明白得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包蕴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动身,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差不多特点和要紧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判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杰出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观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包蕴的思想感情,专门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明白得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达。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定和审美取向作出评判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判。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3.提高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4.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敏感度和创造力;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不同类型散文的分析和评价;3.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敏感度和创造力;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散文的概念,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散文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阅读一段经典的散文作品,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分析不同类型的散文1.教师介绍不同类型的散文,如写景散文、记事散文、抒情散文等,并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教师提供多个示例散文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
Step 3: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作品,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论述和解释。
2.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散文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观点以及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等。
Step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段散文作品,并要求学生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创作,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讨论,分享各自的作品以及对作品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反应情况;2.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散文作品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学生创作的散文作品质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索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更复杂的散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3.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写作比赛,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散文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散文的阅读策略3. 散文主题的提炼和分析4. 散文结构的把握5. 散文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难点:对散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包括把握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挑选风格迥异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
2. 散文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散文阅读训练1. 选用不同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
2. 设置阅读题目,检验学生对散文内容、手法、主旨的理解。
八、散文阅读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散文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散文阅读效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九、高考散文阅读策略1. 分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型,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2. 结合实际高考真题,讲解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散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2. 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报告,简要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是一种以散漫、随意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注重真实和直观的表达。
2.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散文的方法。
首先是整体把握,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散文的主题和基本情节;其次是细节解读,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和体会散文中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最后是个人感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思考和解读。
3. 展示散文篇章,以“一个人的世界”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教师通过阅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散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和写作技巧。
4. 分组合作,进行散文阅读和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篇散文,并就其中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方式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5. 学生展示和评价。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阅读和讨论的结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建议,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散文的概念、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散文,不仅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和自主思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同时,教师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要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阅读中提高自我认知和思维深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为高考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散文概述1.1 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了解散文的来源、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1.2 散文的发展历史。
教师介绍散文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代散文的发展状况,并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散文。
2. 散文阅读2.1 散文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作者代表作品,了解散文的类型、特点及阅读方法。
2.2 散文课内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课内提供的散文文本,并掌握阅读方法,注意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
3. 散文写作3.1 散文写作基础。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确定写作方向、构思、选题、思考和分析、写作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
3.2 散文写作实践。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散文写作,并在课堂上展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结合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点。
2.讨论式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集体讨论、分组研讨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散文的深入思考。
3.写作实践式教学方法。
通过设定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并互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要点。
3.散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1.阅读报告。
要求学生在课后写阅读报告,分析散文的阅读方法、阐述思想反应等方面。
2.散文写作。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写作实践,完成一篇散文,并进行课堂展示和互评。
3.课堂参与与表现。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讲义和教材。
提供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点以及散文选读材料。
2.电子屏幕和笔记本电脑。
用于呈现教材、辅助教学及作业展示。
七、小结本教学案重点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提高其阅读速度,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素材和文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三散文阅读教案

高三散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高三散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散文文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围绕不同主题的散文阅读和理解。
3. 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散文的深层次含义和隐喻是一个挑战。
2. 阅读散文过程中,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散文文本:准备一些经典和现代的散文文本,包括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散文。
2. PowerPoint演示:展示散文的基本知识和示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一篇简短且内容有趣的散文引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讲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使用PowerPoint演示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如自由散漫的写作方式,主观性和抒情性等。
2. 通过示例解释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如散文与小说、诗歌的区别。
步骤三:阅读与理解1. 分发一篇经典或现代的散文给学生阅读。
2. 指导学生注重散文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互相解答。
步骤四: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1. 带领学生学习和了解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分析散文中的语言特点,如抒情、富有感染力的描写等。
3. 给予学生一些散文样本以及相关的练习,让他们熟悉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步骤五:写作和表达1. 鼓励学生通过散文阅读的启发,写一篇以散文为形式的作文或表达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2. 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1. 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对于语言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
2.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进。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课时安排:11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教学步骤: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D;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三、真题体验阅读张笑天上善若水,完成题目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四、课堂小结第二教时教学内容: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教学步骤:一、如何读懂散文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使答题时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二、散文阅读模板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体裁特点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特点: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1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2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3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4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5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显得自然,能引发读者共鸣;阅读模板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第二步,研标题、作者;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咏物散文:由物及人;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第一步,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②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写景散文——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明确所写景或物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读文示范:学生阅读张抗抗窗前的树,体会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教师指导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阅读这类散文需要抓住树的特征并分析由其特征所体现的情意;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请先标记各段落序号,给全文切分层次,并在后面表格空缺处概括层意;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请结合文中描写洋槐的句子,然后在后面表格处填写恰当的文字;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请结合文中隐含作者情感的语句,并概括其不同时期的情感;填入后面表格空缺处;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槐树的四季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二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体裁特点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具体特点:1.内容的丰富性;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2.语言的形象性;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阅读模板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议论说理类散文,首先要知道“理”在文中所指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深邃的思想,理解作者的义理,这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这类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因此,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哲理散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可以很轻松地品尝文章中的哲理味道;注意把握全文的开头段、结尾段及其与段落每段的“主旨句”;体会文中这些关键语句,把作者所要说之理准确地表达出来;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在理解“理”的同时,还要能够感受作者在阐述道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趣”来吸引读者阅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类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体现出来的趣味;这类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前三种比较常见,而后两种尤其要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思考材料,明确方法;分析文章围绕观点所说之理而运用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观点;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但还应该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读文示范:学生阅读毕淑敏造心,体会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教师指导本文是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阅读关键是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义理观点,以及为表达这个义理观点而运用的材料;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1请用横线标记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2请用波浪线标出第③④段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参考答案:第③段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第④段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3用着重号标出作者对“造心”需要有严肃态度的语句;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请阅读全文,然后在下面横线或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文字;12本文作者的感情倾向:要用自己的双手造好的心;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1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2“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一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理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3结尾运用“船”的比喻这一材料有何含义参考答案: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复习巩固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第三教时教学内容: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二、散文阅读模板三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体裁特点文化游记散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其特点有: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阅读模板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一般地,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茶文化、酒文化等;鉴赏文化散文,就要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实质;名山大川或因风景秀丽而着称,或因着名历史人物而扬名;描写历史遗迹类的文化游记散文,则要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时代背景,诸如产生由来、历代传承、兴衰更迭等;凡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章,要结合人物成就、古今意义以及后世人的评价;历史事件类的文章,则要结合事件当时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多方面考虑;而文化现象类的散文,诸如酒文化、茶文化等,本身源远流长,阅读时要追根溯源,综合分析;俗话说,借古讽今,察古知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回忆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给现实人生指明道路;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则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文化散文因涉及对象充满历史文化意味,语言上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一般来说,文化散文很少有李白般的浪漫情怀,而多了一些对现实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无限哲思;多用修辞,注重对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通过以上三步,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文化游记类散文的主旨大意了,也就整体上读懂了文章,为解题作好了铺垫;读文示范:学生阅读朱增泉文赤壁,体会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教师指导本文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阅读关键是抓住苏东坡的经历与作者抒情之间的关系;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1请用横线标记出作者行踪的语句;2请用波浪线标记出作者由写景到写人转换的语句;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1概括苏东坡在赤壁的主要贡献;参考答案:苏东坡在赤壁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从而使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成为旅游胜地;2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段并写出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参考答案:第⑧段;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某些位置上的关键句是理解此类文章的关键,如“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这样的关键语句还有很多,请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参考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2“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中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参考答案: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参考答案: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通过以上的三个步骤,我们就可把握住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即此篇文章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倡导人要有像苏东坡那样面对命运捉弄时的豁达情怀;四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体裁特点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1.写人记事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3.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4.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阅读模板步骤一: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等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这类文章,对这些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但文章中却已经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把握这些基本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步骤二:寻找线索,理清脉络文章往往会写到某些人或借助某些琐屑的事件来反映主旨,这些事件之间有时看来并无“直接联系”,这就更需要读者耐心、静心寻找线索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情等,梳理思路,思考这些事件都是从哪些不同角度来完成共同的主旨,也就是看作者用一个什么“神”来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统摄在一起的,而这个“神”最后的落脚点是人生过程中的某个道理或社会中的某个现象;步骤三:区分表达方式这类文章往往夹叙夹议,所以阅读中要注意分清文中哪里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更需要思考写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技巧;注意不要把某段中的某一句抒情、议论的句子当作全文的主旨;步骤四:综合考虑,概括主旨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或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迟子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
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
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
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
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
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
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
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
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
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
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
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
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
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
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
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
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
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
大海破碎了。
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
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
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做铺垫。
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答案 C解析文章并没有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故A项错。
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的不是西樵山静坐,而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故B项错。
作者写近年来兴起的海景住宅,主要是表达康有为被人们遗忘的遗憾,D项说“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错。
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参考答案①《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形状;②“不忍”借杂志名代指康有为一生,“句号”是康有为生命的终结,“不忍的句号”寓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③“不忍”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结局;④“不忍”是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生命结束,“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从康有为创办的杂志《不忍》和他墓地的“句号”入手,结合康有为一生的愿望和行为进行分析。
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
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1)我赞同。
因为四十一岁前,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 ,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
(2)我不赞同。
虽然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但是四十一岁前,他“公车上书”促成的“百日维新”经验仍然指引着后继者继续探索前进;他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但要言之有据。
要注意结合作者对康有为后半生的评价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
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
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
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
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双。
”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
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
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
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
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
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
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
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
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
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
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
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
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
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
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
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
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
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
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
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
“正装”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
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
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
做鞋,首要是结实。
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
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
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
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
你猜多少?2 500针。
那堵鞋墙共有13 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鞋墙不朽。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
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拟,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第五段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语言庄重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