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左传·齐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齐桓公伐楚的历史事件。
下
面是原文和解释:
原文:
齐桓公伐楚。
解释: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率领齐国军队进攻楚国。
这次战争的原因是楚国在前几年侵略齐国,并且还囚禁了齐国的使者,致使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齐桓公决定要出兵报复楚国。
齐桓公利用外交手段,争取了一些周围国家的支持,如秦国、晋国等。
他还派遣大夫管仲拜访宋国,并最终成功地争取到宋国的支持,形成了联合军队。
齐桓公率领联合军队进攻楚国,经历了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楚国的一些城池被齐国占领,楚国向齐国献上了贡品,并同意与齐国订立了和约,恢复了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齐桓公伐楚全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全文翻译
齐桓公率军伐楚,攻下城邑,大败楚军,俘虏楚将。
齐桓公进军至楚樊城,楚军不敢出战。
齐桓公命军士攻城,一面设下伏兵。
楚将子反率军欲出城迎战,不料中了伏兵,大败而回。
齐桓公又攻下了葛城和犬丘,楚国大震。
楚国国君楚庄王遣使到齐朝贡请和,齐桓公答应撤回兵马。
但是楚庄王派使者告诉齐桓公:“我即将让位给儿子,如今与齐国缔结和约,将来还要继承许多恶果,不如再战一场吧。
”齐桓公得到消息,说:“楚王将放任国家遭受灾难,怕是后悔的。
”于是率军又出发,攻下了楚国的黄城和箕杌。
楚庄王见局势不妙,又遣使请求和。
齐桓公不愿多杀人,答应与楚国和好,罢兵还国。
经此一战,齐国的势力大为扩大,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楚国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国力大减。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四年春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蔡溃,遂伐楚③。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注释及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注释及赏析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注释及赏析《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故事的背景是齐国在打败蔡国之后联合诸侯攻打楚国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注释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齐伐楚盟于召陵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
《左传·哀公十五年》曰:“昭公之卒也,天下惧楚。
六卿与郑人伐楚,摧其宗室而立子。
子贾以其赏过乘驿,启,犹用车而反乘驿,且曰:‘吾不可以私焉。
’三驺索。
若由去矣。
”三驺索于罪。
师旅过亩,非贵贱也。
于时行死士,为择君,君有过则夺其命。
士有功则封,非贵贱也。
若由徵成于楚,以素带羁,乃归自楚。
公因祭成于衢,命之代祭。
公服终,命之索居。
遂伐楚,取宿竹,次于柤,成于郢,还且登资而后归。
齐桓公伐楚翻译: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昭公去世后,全国都害怕楚国。
六卿(指六个大臣)和郑国一起伐楚,摧毁了楚国的宗室,推举了一个新王。
新王子贾因为自己的赏赐过多而放弃了乘驿(一种特殊的驿站交通工具),并称‘我不能私自享受’。
于是,他索还了连车带驿的三驺,像平常人一样离去了。
”三驺因此受到了处罚。
当时依照军旅队伍的规定,不随贵贱划分。
在那个时候,行凶勇士被挑选成为君主,而君主如有失德违规之处,则会被吊销头衔。
勇士如有功绩,则会受封赏,也不以贵贱区分。
子贾应征到楚国去,身上系着素带羁绊,最终从楚国归来。
公便在衢道祭祀完后,任命子贾代替他进行祭祀。
公国服丧期满后,命子贾去放马还乡。
接着,齐桓公伐楚,经过宿竹,在柤地露宿,进军到郢城,然后才返回齐国升席安居。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完整呈现在您面前,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齐桓公伐楚》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齐桓公伐楚》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齐桓公伐楚》春秋战国: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齐桓公伐楚》古诗简介《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文章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齐桓公伐楚》翻译/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原文】春,齐侯以诸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①。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②?”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③。
’赐我先君履④,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⑤。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⑥?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敞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⑦。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⑧?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⑨;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①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楚相距遥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风:放牧。
②虞:料到。
③女(rǔ):同“汝”,你。
夹辅:辅佐。
④履:践履,这里指可以征讨的范围。
⑤包茅:裹成捆的青笋,是楚国特产,可以用来滤酒糟以供祭祀,楚国应向周王进贡以供王室使用。
入:纳。
共:同“供”,供给。
征:问,追究。
⑥岂不榖是为:即“岂为不榖”,难道是为了我。
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⑦徼:求。
此句意为承蒙你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给了我们恩惠,使我们国家得以保全。
⑧绥:安抚。
⑨方城:山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方城县东。
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作为城墙。
【鉴赏】齐桓公为春秋首霸,在此之前,他已然控制了北方各诸侯国,为了进一步称霸天下,便假借“夹辅周室”的名义,于公元前656年亲率齐、鲁、宋、卫、郑、许、曹、陈八国军队,寻找借口向楚国进军,以树立威信,巩固盟主的地位;与此同时,楚国也日渐强大,并逐步向北扩张,于是齐国和楚国就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外交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齊桓公伐楚》教案(一)題解齊桓公伐楚發生于魯僖公四年,西元前656年。
西元前770年中國進入了東周時期,周王室進一步衰落,各諸侯國強大起來。
爲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幾個大的諸侯國經常發生兼併戰爭。
當時的齊國國君齊桓公由於重用管仲進行改革,使齊國達到了空前的強盛,齊桓公也因此成爲春秋時的第一位霸主。
桓公看到當時周王室地位日漸衰微,周圍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進攻,於是號召各諸侯國“尊王攘夷”。
本文講的就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聯合中原其他諸侯國,向南進攻楚國。
攘:排除;夷:是對華夏民族之外其他各民族的泛稱,當時楚國地處長江中游一帶,楚人被中原人視作南蠻舌之人,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所以也是“夷”。
但是,楚國也是一個新興的強大的諸侯國,它吞併了江漢一帶的各民族部落,並進一步向中原擴張,控制了一些華夏族小國,象淮水邊的蔡國就是楚國的盟國。
楚國還拒絕給周王室納貢。
楚國勢力逐漸向北發展,跟齊國的霸業發生了衝突,因此齊桓公興兵南征,首先擊潰了蔡國,接著便向楚國進軍。
楚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開展外交戰,最後雙方達成妥協:楚國承認不向周王室納貢的錯誤,以齊國爲首的諸侯聯軍退兵。
本文主要記述了這場外交戰的經過。
(二)課文第一段串講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四年:指魯僖公四年。
僖公是魯國國君,《左傳》是魯國的史書,所以敍事均以魯國國君在位的年份來紀年。
齊侯:指齊桓公。
齊國是侯爵位諸侯國,所以齊國國君都可稱齊侯。
以:介詞,憑藉,用。
諸侯之師:各諸侯國的軍隊。
這篇文章裏沒有明確說明有哪些諸侯國參見了這次軍事行動,根據《春秋經》的記載,參見征討的有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
〈譯〉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憑藉各諸侯國的軍隊進攻蔡國。
2、【蔡潰,遂伐楚。
】潰:潰敗,被打垮。
遂:連詞,表示在時間上接著上面行動而發生的事情,相當於接著、就。
伐:討伐。
〈譯〉蔡國潰敗,接著討伐楚國。
3、【楚子使與師言曰:】楚子是指楚國國君楚成王,楚國是子爵位諸侯國,所以楚國國君稱楚子。
使:動詞,派遣使者。
與:介詞,跟,對。
師:指以齊國爲首的諸侯聯軍。
〈譯〉楚成王派遣使者對諸侯聯軍說:4、【“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君:國君,楚國使者稱呼齊桓公的身份,是表示尊敬對方。
處:居住。
北海:指現在渤海。
齊國在今山東半島,瀕臨渤海。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諸侯對自己的謙稱。
這一段話是楚國使者在轉述楚成王的話。
南海:即現在的南海。
楚國的主要統治地區在現在的湖北省,距離南海還很遠,這裏楚成王只是在強調齊、楚兩國相距非常之遠,所以對這樣的話沒有必要考實。
唯:句首語氣詞。
是:代詞,作主語,指齊、楚兩國的距離,即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這一情況。
“風馬牛不相及”是謂語,“風”是動詞,指馬牛一類的牲畜在發情期雌雄相誘,到處亂跑。
“馬牛”是“風”的賓語,又是後面“不相及”的主語,不相及:互相不到達,即楚國的馬牛不會跑到齊國去,而齊國的馬牛也不會跑到楚國來。
也:句尾語氣詞,表示一種確定肯定的語氣。
這一句大意是說,兩國相距之遠,即使馬牛發情到處亂跑,也跑不到對方的邊境。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兩國各自一方,互不相干。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種解釋:《古文觀止》:“牛走順風,馬走逆風,兩不相及,喻齊楚不相干也。
”〈譯〉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相距很遠,即使馬牛發情到處亂跑,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虞:料想,預料。
涉:趟水過河,甲骨文寫作,是個會意字,河水的上下兩邊有兩隻腳,一前一後,趟水而過,由本義引申爲“進入”或“到”的意思。
之:連詞,連接主語“君”和謂語“涉吾地”,使這個主謂結構變爲名詞性成分,作動詞“虞”的賓語。
這一句是說,沒想到你們進入我國的領地,這是什麽緣故呢?〈譯〉沒想到你們進入我國的領地,這是什麽緣故?”6、【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諸侯聯軍一方由管仲出面應對楚國的使者。
管仲是齊國的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
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名,食邑在召,即今陝西省鳳翔縣,死後的諡號爲“康”,“公”是尊稱。
召康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在成王的時候擔任太保,是帝王的老師,地位很高。
先君:後代君臣對本國已經去世的君王的稱呼。
太公:指姜太公姜尚,他是周王朝的開國功臣,武王將他封在齊這個地方建立諸侯國,因此他是齊國的第一位國君;周成王即位的時候年齡很小,當時發生了管蔡叛亂,四周各民族也不服從新誕生的周王朝,所以當時代成王攝政的召康公只好倚重齊太公,他對齊太公說:五侯:五等諸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即天下所有的諸侯。
九伯:九州島島之伯,九州島島的行政長官,傳說中原一帶的行政區域劃分爲九州島島,九州島島的名稱,各書的記載不一致。
這裏“九伯”所指實際跟“五侯”是一個意思,都是說天下的諸侯。
女:通“汝”,你。
實: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祈使的語氣。
征:征討,征伐。
女實征之:你都可以征討他們,這是周王室賜給齊太公可以使用周天子的名義征討有罪諸侯的特權。
夾輔:輔佐,扶植衛護,“夾”有輔助的意思。
〈譯〉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國的先君太公說:‘天下的諸侯如犯有罪過,你都可以去征討他們,以輔助周王室。
”楚成王說齊楚兩國互不相干,現在管仲援引當初召康公賜給齊太公的特權,說明齊國擁有討伐有罪諸侯的權利。
7、【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履:本是動詞,踐踏,這裏是名詞,指踐踏的地方,相當於邊界,管轄範圍。
古人對這句話有不同的注釋,有的說“賜我先君履”是指賜給齊國的疆域,有的說是指齊國可以征討的範圍。
發生分歧的原因在對下面幾句的理解有所不同。
海:指黃海和東海。
河:指黃河。
對這兩個地方的理解沒有異議。
穆陵:一說是齊國的地名,即山東臨駒縣的穆陵關;第二種看法認爲應該指現在湖北麻城的穆陵關,當時在楚國境內。
無棣:一種說法是齊國北部的邊邑,在現在山東無棣縣的北部;第二種看法認爲是指現在河北盧龍縣。
如果按照對“穆陵”和“無棣”的第一種解釋,這幾句是談論齊國的疆域,管仲在誇耀當年周王室賜給齊國的國土很遼闊;如果按照對“穆陵”和“無棣”的第二種解釋,那麽這幾句就是在說明齊國可以征伐的範圍。
我們從上下文的邏輯聯繫上看,管仲此言是針對楚國使者“不虞君之涉吾地”的說法而發的,意思是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當年賜給我們齊國可以征伐的範圍就包括了楚國,怎麽能說是我們擅自進入到你們楚國的領地呢?這樣說來,採用第二種解釋更合理一些。
〈譯〉賞賜給我國先君征伐的範圍,東邊到達大海,西邊到達黃河,南邊到達穆陵,北邊到達無棣。
以上管仲先說明周王室賜給齊國的特殊的權利和地位,下面接著就歷數楚國的過錯。
這是先講齊國有攻打楚國的權利,再講爲什麽攻打楚國,都是在爲伐楚找理由。
8、【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貢:貢賦,下屬向上級進獻的東西。
周王朝時各地諸侯都必須按期向周王室納貢,這是一種義務。
茅:青茅,是楚地的土産,楚國作爲貢賦按期向周王室繳納。
包茅:包紮成捆的青茅,古人用來濾酒,把酒裏的渣滓過濾出來。
注意這一句的結構,“爾貢包茅”是主語,“爾貢”與“包茅”是同位語的關係。
入:交納。
你們楚國應納貢的包茅沒有交納。
共:即“供”,供應,供給,“不共”就是供應不上。
“無以縮酒”等於說無包茅以縮酒。
縮酒:滲酒,在祭祀的時候將包茅立在地上,把酒澆在上面,酒一滴一滴地順著包茅滲入地下,意味著神享用了酒,而酒裏的渣滓留在包茅上面。
楚國因爲沒有按期交納包茅,結果影響了周王室的祭祀活動,足以構成罪過,所以管仲便將“包茅不入”列爲楚國的一條罪狀。
寡人是征:寡人征是,我要查問這件事情。
“是”指代“包茅不入”一事,作動詞“征”的賓語;征:問,責問。
注意,“征”和“征”在古代是兩個字,意義上沒有關係,到現代簡化字裏作爲同音字歸併爲“征”。
〈譯〉你們楚國應納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的祭祀用品供應不上,沒有用來縮酒的東西,我要查問這件事情。
9、【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昭王:指周昭王,名瑕,是周成王的孫子,周康王的兒子,周穆王的父親。
他是有名的昏君,驕奢淫逸,晚年喜歡遊山玩水,便到江南去巡遊,當地的老百姓怨恨他腐敗,故意把一只用膠粘起來的船獻給他,昭王坐著這只船渡漢水的時候,船在江心開裂了,結果昭王被淹死在水裏。
“南征而不復”指的就是這件事情。
楚國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責任,周昭王的時候漢水根本就不在楚國境內。
而且對周王室來說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況且距離齊桓公伐楚已經過了二三百年的時間,屬於歷史的陳年舊帳,管仲提出這個理由完全是個藉口而已。
征:指巡行。
寡人是問:跟“寡人是征”結構意義完全相同。
〈譯〉周昭王到江南巡行而沒有返回,我要追問這件事。
以上管仲列舉了楚國的兩條罪狀,作爲此次伐楚的理由。
這是針對楚國使者所說“何故”一問而發的。
不過兩條罪狀的輕重明顯有別,第二條理由無論如何都難以成立,所以下文楚國使者的回答對待這兩條理由的態度也就明顯不同。
10、【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貢之不入”是主謂結構中間插入連詞“之”構成的名詞性成分,在這兒充當判斷句的主語,判斷謂語是“寡君之罪也”。
“寡君”是臣子對別的國家的人謙稱自己的國君。
〈譯〉楚國使者回答說:“貢品包茅沒有按時獻納,這是我們國君的錯誤,豈敢不供給?11、【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其:語氣詞,表委婉語氣,相當於“還是”、“恐怕”。
諸:之於。
〈譯〉至於昭王沒有返回,您還是到水邊去查問此事吧。
12、【師進,次於陘。
】次:軍隊臨時駐紮,《左傳·莊3》:“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次。
”這是古漢語中一個常用動詞。
陘:楚國地名,在現在河南省偃城縣南。
〈譯〉諸侯聯軍繼續向前推進,駐紮在陘這個地方。
齊桓公進軍的目的是進一步對楚國施加軍事壓力。
以上第一段,寫齊國進攻楚國的經過以及楚國使者同齊國的初次交鋒。
(三)課文第二段串講1、【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使:派遣。
屈完是楚國大夫。
〈譯〉這一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諸侯聯軍中去交涉。
據《史記·楚世家》:“楚成王使將軍屈完以兵禦之。
”《史記·齊世家》:“楚王使屈完將兵齊。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屈完這次出使諸侯聯軍,身後帶了強大的軍隊作爲後盾,因此下文便有聯軍退兵的舉動。
2、【師退,次於召陵。
】召陵:楚國地名,在偃城縣東。
〈譯〉諸侯聯軍向後撤退,在召陵臨時駐紮下來。
3、【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乘:乘車,古注:“同載也。
”可知齊桓公跟屈完是同乘一輛戰車。
〈譯〉齊桓公把諸侯的軍隊陳列出來,跟屈完一同乘車觀看軍隊陣容。
齊桓公這一舉動的用意很明顯,是在炫耀武力,向楚國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