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4.6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
地理环境差异
区域发展水平差异
生产、生活特点的差异
区域差异
昆仑山
第一阶梯
太
行
第
山
二
阶 梯
巫 山
第 三 阶 梯
雪 峰 山
800mm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界线, 大致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 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面临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
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注重生态 保护。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 对外开放
南方和北方比较
北方地区
以平原高原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 原均有分布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
风成地貌显著
4000M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热带、亚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 高寒气候,空气稀薄,
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燥多大风,温差大, 冻土广布,日照强,风
日照强
力大
植被
草原、荒漠为主,土 高寒草甸、荒漠为主,冰
土壤 多为森林,部分为森林草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 川广布,缺乏发育成熟的
2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界线,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自 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 壤等都是相互影响、共同联系的,其中一 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自 然要素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
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这里是我国最寒冷区,多年冻土层分布广泛。
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
此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
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分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
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丰富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
这里距海较近,气候湿润,分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
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
如果再经破坏则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
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
这里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
其建群种主要是由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种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此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
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适于发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依植被、土壤的分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
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
中国地理第八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
蒙古东部盟市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
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
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安徽
5、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两省
二、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一)地理相关法 (二)主导标志法 (三)聚类分析法 (四)遥感分析法 (五)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
三、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
《禹贡》——划分全国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四、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一)罗开富方案 (二)黄秉维方案
政区划
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一)1982年行政区划 (二)2005年行政区划
四、行政区划的问题与改革
(一)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第四节 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二)生态原则 (三)社会原则
二、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
(一)“三分法”综合经济 区
(二)“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三))“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四))“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五))“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六)“七分法”综合经济区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 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 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 任-包方案于1988年发表,仅两级,包括8 个区、30个亚区。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一级区为三大区,之下又分 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
(五)席承藩方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清单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清单一、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类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也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也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随纬度变化而发生更替。
比如,在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而在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植被多为苔原和冰原。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土壤等要素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3、垂直地带分异规律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内增多而后减少,导致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垂直更替。
例如,在喜马拉雅山,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可以看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等景观。
4、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比如,在河谷地区,由于谷底和谷坡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不同,植被和土壤也会有所差异。
三、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能量基础。
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热量差异,从而形成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海陆位置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湿润;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干旱。
这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一、景观概念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
17—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所采用,他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
这时的景观成为描述自然、人文及其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包括自然和人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态,常用风景、风光、景色、景象等术语描述。
这种针对美学意义的景观理解是后来学术概念内涵的来源之一。
最初的景观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
现在是指客观存在于地表自然界的、具有自己特征和特殊地位的区域单位,它既不同于土地单位,又与其他区划单位有区别。
景观有下列五方面的主要特征: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景观的这一特征是其他区划单位和土地单位都不具备的。
景观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的界线大致符合。
景观能够提供对区域的典型自然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全面认识从而有别于土地单位。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
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景观是一个特征十分明显的区域单位,然而至今还没有关于景观的精确而详尽的定义。
有学者指出,“地理景观应当是这样一个发生上一致的地域,在其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小气候、土壤变种、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同一种相互联系的结合的有规律的和典型的重复”。
这一定义着重指出了景观的发生统一性和形态结构的复杂性。
我们对景观定义为:景观是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其相邻景观区别。
因此,景观是地表的独特的地域地段,但又是地表的组成部分之一。
景观以形态单位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界的特点和天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国家,其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川地貌的分异中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是丰富多彩。
除了长江、黄河等流域和华北平原等平原地带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由山脉和高原组成的。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3%,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山地地形地貌的分异是中国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的山峦、山地、山脊、山峰等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征。
例如,位于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而位于中国境内的川西高原则是我国的高原地带之一,其地面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最高的平原。
二、气候特征的分异中国的地域和气候条件有着十分显著的分异。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海拔高低差异大、地形地貌变化多样,导致中国的气候特征也呈现出多样性。
从中国的经线分布来看,我国的气候可分为北亚洲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季风、西南季风等四大类型,以及青藏高原气候、永久冻土区气候等。
各个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地形、海洋、污染物排放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国的自然景观也呈现出了气候分异的规律。
三、植被分布的分异中国的植被资源丰富,随着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中国植被资源分为森林、草地、湿地、沙漠等四大类,共计有5000多种植物,占全球的15%左右。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纬度差异大,海拔高度差异大,从而产生了多样的植被类型。
例如,辽东半岛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差异很大,前者以草地、灌丛为主,后者则主要是亚高山和高山草甸。
四、水文地理的分异中国水文地理条件的分异主要表现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
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方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五大水系是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和辽河,以及海南岛周围的诸多小河流。
各个水系的特征因地制宜,发展出各自的独特水文地理条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新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南北方2月景观差异
西北内陆某地
东南沿海某地
以上两组图片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思考:为什么自然地理环境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量差异
水分差异
土壤
气候差异
水文
植被
地貌
自然环境差异
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
自然带
自然带的命名 温度带 + 植被 + 带
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沙漠和绿洲相邻
鸣沙山和月牙泉
想一想:为什么沙漠中会有绿洲?
探究
1.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 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是 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2.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 的景观有何差异?是什么因素导 致这些差异? 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 西两侧及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 西半部的分异现象是地带性分异 吗?
自
为然
例 )
带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
温带 荒漠
草原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表现:在__中__纬度大陆表现的更典型
“一山看世界,一天游全球”——珠穆朗玛峰南坡登山探险
(点击景观图可放大)
从山麓到山顶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1.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发生改变。
2.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哪种地域分 异规律相似?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指的是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表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也表现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高度和坡向之间。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地形地貌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地带,地形起伏大,高原面被许多深沟峡谷切割成许多块体。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对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2. 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带。
这些气候带的形成和分布,受到了地形、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3. 土壤的影响:土壤是地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
青藏高原的土壤类型多样,从高原东南部的黄壤到西北部的灰漠土,从南部的砖红壤到北部的灰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也受到了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4. 植被的影响:植被是地表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多样,从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到西北部的荒漠草原,从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北部的温带草原等。
这些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也受到了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依次出现的自然景观地带是:
①温带景观带: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②亚热带景观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
③热带景观带: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
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
自东向西的景观分布是:
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
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
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
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三)青藏高原景观区
青藏高原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其基本类型为:
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
2.亚高山森林草甸景观地带
3.高山草甸景观地带
4.高山草原景观地带
5.亚高山草原景观地带
6.高寒荒漠景观地带
(四)垂直地带性
1.中国的山地垂直带谱:中国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
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中国主要山地垂直带谱:五台山垂直带谱、武夷山垂直带谱、勃格达峰垂直带谱、珠穆朗玛峰垂直带谱。
2.中国垂直地带性分异的特点
①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位置;
②东部季风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至简,垂直带的高度逐渐降低;
③从东向西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