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总复习各课课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点第一课《成语猜猜猜》•本课主要介绍成语及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需掌握几个常见成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在句子中。

•通过各种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第二课《探究成语的来源》•学生将通过探究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背后的传统文化。

•介绍一些成语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成语的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成语源流的兴趣。

第三课《做足功课》•本课介绍了做足功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将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学习准备,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

•教师将通过案例分析、学习方法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课《破门而入》•本课介绍了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启发学生勇气与智慧的故事。

•学生通过故事了解破门而入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困难面前勇敢拼搏。

•课堂将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勇气和智慧的探讨。

第五课《必经之路》•介绍了“必经之路”这一成语,引导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情境设置,让学生深入体会成长过程中的坎坷与收获。

•学生将通过讨论分享经历、展示个人成长等方式,加深对“必经之路”的理解。

第六课《言语之碎》•学生将认识到言语的力量和重要性,以及言语的正确使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师将引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言行和态度对待他人,倡导正确的交流方式。

•通过案例剖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七课《执着与坚持》•介绍了“执着与坚持”这一重要品质,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学生将通过故事和案例了解坚持的价值,激励学生培养不畏艰难的品格。

•老师将通过角色扮演、小组练习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执着与坚持”的认识和体会。

第八课《创意无敌》•本课介绍了创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想象力。

•学生将学会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意,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通过手工制作、讨论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文知识点汇总一(附例题解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文知识点汇总一(附例题解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文知识点汇总一(附例题解析)第一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1.重点解释:“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解”的意思:理解,懂得。

“供”的意思:从事。

“儿女各当家”的意思是: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担当起家庭的生产劳动任务。

2.这首诗描写乡村中的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3.诗意是: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描绘了农忙时节男女老少一起忙碌的景象的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继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两句诗中的“学”字使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不但描写了孩子们模仿大人种瓜的情景,而且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可爱、勤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农村人们生活情景。

《稚子弄冰》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童趣。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儿童玩冰的情景。

其中“玻璃”指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3.诗意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儿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

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村晚》1.《村晚》是一首描写了宁静的山村晚景的诗。

古诗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

2.诗中表现儿童调皮、可爱的诗句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诗意是: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

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

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

灵活运用:儿童是那样的天真可爱,“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反应”写出了儿童学种瓜时的情景;“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描绘了小孩“脱冰做戏”,以冰为钲的情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描写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处在地吹笛的情景。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书知识点总结复习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书知识点总结复习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书知识点总结复

文言文知识点
- 文言文的定义: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文字
- 文言文的特点:繁复、严谨、正式
-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主谓宾结构
-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夸张、反复、对偶、排比
- 文言文的修辞方法:比喻、夸张、赋予生命等
-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句子结构、推断词义、注意修辞手法
词语运用
- 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辨析
- 词语的拼音和读音
- 词语的造句和运用
阅读理解
-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关系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推断词义和理解上下文
- 回答问题和总结文章内容
写作技巧
- 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理清写作的逻辑结构
- 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
- 编写通顺、连贯的作文
古诗词研究
- 研究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 理解古诗词的诗意和意境
- 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朗读古诗词并感受其中的美
口语表达
- 研究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 运用恰当的口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 参与对话和讨论
-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 培养自信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全书知识点总结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并在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第一部分每课知识要点《草原》1.内容和中心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抓住描写草原的景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的人:热情,好客2.注意读音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 似(sì)乎3. 重点句子(1)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将草原比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草原辽阔碧绿,草原人热情好客,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丝绸之路》1.内容中心课文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重点词语理解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注意读音薄(bó)礼4.重点句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的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这句话明了中心。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的笔记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整理,以下是部分课文的笔记:
1. 《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述了童年的生活。

其中,《牧童》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在黄昏时分的自由自在;《舟过安仁》则表现了两个儿童以创新的方式划船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细腻地描绘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乡村生活的
宁静和美好。

2. 《祖父的园子》:通过作者萧红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展现了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

3. 《草船借箭》:节选自《三国演义》,描述了诸葛亮如何利用智谋借箭的经过。

4. 《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讲述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故事。

5. 《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描述了孙悟空出世的情景以及他在花果山的成长。

6. 《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描述了大观园中众人放风筝的欢乐情景。

7. 《刷子李》: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技艺之美。

8. 《小岛》: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将军登上小岛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守岛官兵艰苦的生活和坚韧的精神面貌。

9. 《太阳》: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

10. 《松鼠》: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习性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整理笔记时,建议采用不同的颜色或标记来区分不同的信息,例如用蓝色表示定义,红色表示例子,绿色表示应用等。

这样可以使笔记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同时,也可以将笔记中的关键点或者难点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复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古诗汇总及预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古诗汇总及预习提纲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1第一课《草原》第1、2自然段;2第三课《白杨》第12自然段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3第五课《古诗三首》4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5第十课《杨氏之子》6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7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部分段落8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9第二十一课《猴王出世》节选回顾拓展五“日积月累”10语文园地五“读读背背”11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12语文园地六“读读背背”13第二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3-6自然段14语文园地七“读读背背”15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16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背诵内容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留,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各课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各课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各课知识点梳理《1.古诗三首》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套语文知识概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套语文知识概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套语文知识概述一、课文内容概述五年级下册语文共包含多篇课文,主要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草房子》、《冬天里的一把火》2. 第二单元:《小兔的画》、《草原上的奇迹》3. 第三单元:《小石头》、《走进博物馆》4.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声音》、《美丽的湖泊》5. 第五单元:《荷叶上的蚂蚁》、《巧妈妈》6. 第六单元:《探秘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之谜》7. 第七单元:《爸爸没有园子》、《我家的荷花》8. 第八单元:《图画里的趣事》、《认识狮子》9. 第九单元:《小猪的觉醒》、《小猪的忧郁》10. 第十单元:《师爷的牛》、《大山里的传说》二、重点知识点概述五年级下册语文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字音:研究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拼音、多音字和同音字。

2. 词语辨析:研究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辨析。

3. 句子结构:研究复杂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子结构的用法。

4.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和篇章来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

5. 写作技巧:研究写作的基本要素,如标题、开头、结尾等。

三、研究策略建议为了更好地研究五年级下册语文,建议采取以下研究策略:1. 预课文:在课前预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和重点词语,为课堂研究做好准备。

2. 多读多练:多读一些语文课外书籍,增加阅读量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多做语文练题,巩固知识点。

3. 记笔记:在研究过程中记下重要的知识点、难点和解决方法,方便复和回顾。

4. 合作研究: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互相帮助和促进研究效果。

5. 反思总结: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总结,复所学知识,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的概述和研究策略建议,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总复习各课课文知识点汇总归纳第一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1.重点解释:“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解”的意思:理解,懂得。

“供”的意思:从事。

“儿女各当家”的意思是: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担当起家庭的生产劳动任务。

2.这首诗描写乡村中的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3.诗意是: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描绘了农忙时节男女老少一起忙碌的景象的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继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两句诗中的“学”字使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不但描写了孩子们模仿大人种瓜的情景,而且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可爱、勤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农村人们生活情景。

《稚子弄冰》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童趣。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儿童玩冰的情景。

其中“玻璃”指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3.诗意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儿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

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村晚》1.《村晚》是一首描写了宁静的山村晚景的诗。

古诗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

2.诗中表现儿童调皮、可爱的诗句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诗意是: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

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

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

灵活运用:儿童是那样的天真可爱,“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反应”写出了儿童学种瓜时的情景;“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描绘了小孩“脱冰做戏”,以冰为钲的情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描写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处在地吹笛的情景。

第二课《祖父的园子》按课文内容填空重点句段: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2.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课文重点理解:1.本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主题:本文回忆了“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

3.祖父的园子里有花,有菜,有树……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

本文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悠闲。

第三课《月是故乡明》1.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季羡林先生认为月是故乡明,作者借月亮,表达他对童年、故乡的思念之情。

我国有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主题:本文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是作者借月亮表达对童年、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课文中作者追忆了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几件童年趣事。

4.文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对比,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四课《梅花魂》按课文内容填空: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课文重点内容理解:1.主题: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通过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对老华侨对梅花的热爱,表现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

2.《梅花魂》中的“魂”的意思是精神、品格,文中梅花的精神指的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有文天祥、李大钊。

3.《梅花魂》写了五件小事,其中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流泪这两件小事表面上与梅花无关,但直接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外祖父因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外祖父送我墨梅图、外祖父送我绣有梅花的手绢这三件事借梅花间接表达了外祖父的情感。

4.文中出现的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些诗都是外祖父教“我”的,它们都间接表达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的感情,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还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乡情。

第五课《草船借箭》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我还知道这本书的其它故事:《桃园三结义》。

2.故事以“借箭”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故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经过是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结果是周瑜自叹不如。

3.人物性格归纳——诸葛亮:神机妙算、胆略过人。

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信守承诺。

周瑜:妒才忌能、用心险恶。

4.课文从诸葛亮“识人心、知天象、晓地利”三方面落笔,来表现他的特点。

“识人心”指他清楚鲁肃忠厚守信、周瑜嫉贤妒能,更知曹操谨慎多疑;“知天象”主要指他算出三天后会有大雾;“晓地利”主要指他回来时船轻水急。

5.《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故事。

我知道三国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六课《景阳冈》1.《景阳冈》选自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的《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着重叙述武松在酒店喝酒和趁着洒兴上冈打虎的情形,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机敏的英雄性格。

2.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可概括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等几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打虎是重点。

4.《水浒传》这部名著共塑了一百零八位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好汉形象。

我还知道这本书人其它人物的故事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

我最喜欢《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他武艺高强,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高强的武艺,他为人宽厚,当被刺配沧州时,两个差人要谋害他,被鲁智深打倒后林冲还替他们求情。

第七课《猴王出世》按课文内容填空:1.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课文重点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的第一回,我还知道这部名著中的其他故事: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

这部小说讲述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有: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我的最喜欢的人是孙悟空,原因是他不畏艰险、锄强扶弱、当机立断、嫉恶如仇、不屈不挠。

2.主题:本文主要写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表现了石猴的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特点。

4.石猴被群猴拜为猴王,这是因为:群猴有言在先,谁可以钻进瀑布,寻个源头,不伤身体,即拜为猴王,而石猴做到了。

第八课《红楼春趣》1.《红楼春趣》选自我国名著《红楼梦》的第七十回,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2.宝玉形象特点:率性、纯真。

林黛玉:心地善良、谨小慎微。

本单元灵活运用:1.我国的四大名著是指: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2.“三借芭蕉扇”是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智取生辰纲”是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赵子龙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1.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种类有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等。

我知道的形声字有:枝、驾、蚊。

3.我知道的书法家有:王羲之、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

4.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甲骨学。

5.清朝的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

6.古往今来,有许多书法家学习《千字文》,书写《千字文》,如:智永、怀素、文征明。

7.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智永、怀素、文征明。

8.“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唐代书法家欧阳洵以楷书名世,他的字体被称为欧体。

其实他的行书也写得很好,有著名的《千字文》传世。

9.怀素的草书艺术成就可谓登峰造极,水平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被称为草圣。

10.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一致,象形意味不明显。

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读。

草书和行书则分别由隶书和楷书衍生而成,隶书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11.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

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军事将领李广,桥梁专家李春,“诗仙”李白,药物学家李时珍,革命领袖李大钊等。

12.读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们明白了可以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等方面来写研究报告。

13.搜集资料的方法有: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

14.本单元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都属于谐音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我还知道类似的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第九课《古诗三首》《从军行》1.诗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

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

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诗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3.《从军行》中描写边塞景象的诗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诗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的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句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其中“人”字表现了河流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峻拔。

3.诗中表达中原人民愿望的诗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