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外交)礼仪的小知识

合集下载

涉外礼仪基本内容

涉外礼仪基本内容

涉外礼仪基本内容外事礼仪,亦称涉外礼仪或国际礼仪,与外事纪律一样,也是外事人员在涉外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一种行为标准。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涉外礼仪根本内容,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涉外礼仪根本内容一、根本要求讲究仪表与衣帽干净,面、手、衣履要干净。

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

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假设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

衣着要干净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

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

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须要着装。

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干净手绢与梳子。

皮鞋应擦亮。

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

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对一旁,幸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看法随和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

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风光。

说话客气,留意身份。

说话时神情衿持随和,面带微笑。

随意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前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搅扰、影响别人,敬重别人。

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

发表争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静谧。

在隆重的场合,如举办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安静。

守约遵时。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

参与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

过早抵达,会使主子因打算未毕而尴尬;迟迟不到,那么让主子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

因故迟到,要向主子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子,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

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需讲“信用”,按时做好。

二、涉外宴请礼仪〔1〕驾驭出席宴请的时间。

依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驾驭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那么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国际外交作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有着严格的日常礼仪要求。

遵循这些礼仪要求不仅能够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自信,还能够建立起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和友好关系。

以下是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的一些重要方面。

1.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2.外交礼仪的仪容仪表外交人员的仪表应该整洁、得体。

外交人员应该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穿着正式、庄重。

男性外交人员应穿着西装、领带,女性外交人员应穿着得体而且符合当地风俗的服装。

外交人员的言谈举止也应该得体,尽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和姿态。

3.外交礼仪的沟通方式外交人员在进行日常沟通时,应该使用得体的语言和方式。

外交人员应避免使用粗鲁或冒犯性的语言,应尽量使用正式和客气的措辞。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善于倾听,注重交流的有效性和友好性。

4.外交礼仪的宴会作风在国际外交领域,宴会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形式,它不仅是享用美食的机会,也是外交人员之间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场合。

在宴会上,外交人员应尽量遵循当地的习俗和礼仪,尊重并遵守对方国家的用餐规矩和礼节。

外交人员应注意举止得体、庄重,避免酗酒和过度的举止。

5.外交礼仪的礼品交换礼品交换是国际外交领域中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

外交人员赴访他国时,通常会带一些表示友好和尊重的礼品。

在选择礼品时,外交人员应考虑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避免送出具有冲撞、冒犯性的礼品。

同时,接收礼品的一方也应能够表达感激之情,并根据情况予以回赠。

6.外交礼仪的会议规范在国际外交活动中,会议是重要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场所。

外交人员应在会议上遵守秩序,尊重对方的发言权,避免打断他人。

在发言时,应遵守基本的交流规则,表达清晰、准确的观点,并控制发言时间。

会议结束后,外交人员应向与会者表示感谢,带着友好的态度和思想离开会场。

总结起来,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着重于互相尊重、尊严和平等。

外交人员应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遵循沟通的礼仪和规范,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传统,并且在交往中表现出真诚友好的态度。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

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国际外交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手段,因此保持良好的外交礼仪对于国际外交的成功十分重要。

以下是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

第一,尊重他国文化和习俗。

国际外交是跨国交流,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作为外交官或代表,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并避免任何冒犯或不尊重的行为。

这包括了了解他国的礼仪、风俗、宗教和法律等方面,并遵守和遵循这些规则。

第二,着装得体。

在国际外交场合中,一份得体的着装可以展示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价值观。

对于外交官或代表来说,穿着正式和庄重的服装是必要的,以显示对外交活动的重视和尊重。

同时,根据不同的文化和场合,注重服装的选择也是必要的,以避免造成尴尬或不当的场合。

第三,使用正确的语言和礼仪。

国际外交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和礼仪十分重要。

外交官或代表应该使用符合外交礼仪和准则的语言,避免使用冒犯或具有侮辱性的语言。

同时,要注意发音、语速和语调,以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晰易懂。

此外,还要注重态度和表现,并尽量避免过于争论或争吵的行为。

第四,尊重他国的国旗和国歌。

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因此在国际外交中,尊重对方的国旗和国歌是必要的。

外交官或代表应该对他国的国旗和国歌表示尊重,不得对其进行诋毁、侮辱或抹黑的行为。

在国旗升降和国歌播放时,应该保持肃立或示意尊重。

第五,注重言行举止的礼貌和谦逊。

在国际外交中,保持礼貌和谦逊是必不可少的。

外交官或代表应该避免使用粗鲁或冒犯性的言辞,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并表现出友善和宽容的态度。

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举止,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第六,遵守国际外交准则和协议。

国际外交有一系列的准则和协议,以规范和维护各国之间的关系。

作为外交官或代表,应该遵守和遵循这些准则和协议,以确保外交活动的成功和有效。

这包括遵守国际法、遵循外交实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

总之,国际外交的日常礼仪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尊重他国文化和习俗、着装得体、使用正确的语言和礼仪、尊重他国的国旗和国歌、注重言行举止的礼貌和谦逊、以及遵守国际外交准则和协议等方面。

有关的外事礼仪知识

有关的外事礼仪知识

有关的外事礼仪知识对外交往要以宽阔的胸怀和精神相处,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进行相互合作与交流,即使由于条件所限而难以达成互利协议之时,也不应采取欺诈、强制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有关的外事礼仪知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有关的外事礼仪知识(一)礼宾次序所谓礼宾次序,是指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的先后次序。

它体现东道主(东道国)对宾客所给予的礼遇。

礼宾次序在国际性集会上还体现各国的平等地位。

1、礼宾次序的排列依据①按宾客的身份与职务高低来排列。

国际交往活动中,礼宾次序主要按宾客的身份与职务的高低来依次排列。

②按姓氏顺序排列。

多边活动中,礼宾次序可按宾客的姓氏顺序来排列。

③按字母顺序排列。

有的多边活动对来宾的礼宾次序的排列,可以按参加国的国名字母(一般以英文字母为准)来排顺序。

④按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先后排列。

这也是常用的礼宾次序排列方法之一。

⑤不进行任何正式的顺序排列。

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排列。

在多方外事接待中,此种排列顺序主要适用于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没有必要进行顺序排列;二是实在难以进行任何方式的排列。

2、礼宾次序的排列要求(1)在一般社交场合,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凡涉及位次顺序时,国际上都讲究右尊左卑。

(2)一些场合的特殊要求:①同行时。

两人同行,以前者、右者为尊;三人或三人以上同行,并行以中者为尊,前后行,以前者为尊。

②乘电梯时。

若是乘坐无人值守电梯,志愿者须自己先进后出,以便控制电梯。

若是乘坐有人值守的电梯,则志愿者应当后进后出。

③乘坐轿车时。

一般是五人座轿车,如是司机开车,后排右边为尊,左边次之,前排副驾驶室最小;如是主人开车,则副驾驶室为上座。

上车时,应让尊者先行。

志愿者应请客人由右边上车,然后再从车后绕到左边上车。

④迎宾引路时。

志愿者走在客人前方约一米左右。

⑤上楼时。

尊者在前,下楼时则相反。

⑥在室内。

以朝南或面门的座位为尊位。

现代国际礼仪与外交礼仪规范(课堂PPT)

现代国际礼仪与外交礼仪规范(课堂PPT)
比较渊博的知识
是个杂家,有渊博的知识,懂得人家的要求是什么
全面掌握国家政策,明确国家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
观念、外语知识、技能和一切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
9
每个公民应遵循一条基本准则 ---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当你在自己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 的普通一员,
在国外,你不再是普通人,你代表的是一个国
1. 学习国际礼仪的现实意义;
2. 外事工作授权有限、外交大权在中 央;
3. 涉外活动中一些常见的礼仪问题。
2
二、常用现代国际礼仪简介
1. 礼宾次序的几个原则 2. 代表团级别的划分 3. 常用礼仪介绍 4. 国旗的悬挂方法 5. 服饰和仪容仪表 6. 其他礼节和注意事项
3
学习国际礼仪的现实意义
29
APEC拍“全家福”,领导人按个头排队
每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都 会照一张“全家福”。 传统上,与会领导
人依姓名字母顺序排队拍照。
此次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第十一次会议上,
领导人将按身高排队来拍“全家福”。
身材娇小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和梅加瓦蒂将 位于前排,分别站在东道主泰国总理他信的 两侧。个头较高的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和新 加坡总理吴作栋将站在后排。避免出现高个 儿挡住矮个儿的情况。
30
2、代表团级别的划分
来访的外国客人视其身份一般可分为四级:
一级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主席、总理) 二级 副元首、副政府首脑、议长(副主
席、副总理) 三级 副议长、外交部长、高院院长(首席
法官)、高检检察长 四级 政府各部部长、副部级以下外宾
国际知名人士可参照上述级别,个案处理。
31
3、常用礼宾活动简介
14

外事礼仪礼节相关常识

外事礼仪礼节相关常识

外事礼仪礼节相关常识外事礼仪礼节是指在国际交往中,按照一定的规范和仪式进行的行为举止。

它是国家间友好交往和互信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底蕴和形象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外事礼仪礼节的核心内容,包括招待、交流、礼品赠送等方面,以增进读者对国际外交的了解。

一、招待礼仪在招待方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招待礼仪:1. 客人到达:作为主人,应该提前安排好接待事宜,包括接机、安排住宿等。

迎接客人时要热情洋溢,微笑并握手表示问候。

同时,提供干净整洁的住宿环境给客人。

2. 用餐礼仪:在用餐时,主人要注意客人的饮食习惯和禁忌,以避免尴尬情况的发生。

遵循餐桌礼仪,包括用餐姿势得体、不大声喧哗、不讲究份量等。

3. 礼仪用语:言辞要文雅、客气,避免使用不合适的话语或调侃他人。

对于各种不同场合,要用不同的礼仪用语,例如祝酒词、道别等。

二、交流礼仪在国际交往中,交流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交流礼仪的常识:1. 问候礼仪:遇到外宾时,可以使用握手、微笑等方式表示问候。

同时,要了解对方国家的问候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

2. 语言交流:在与外宾交流时,要使用国际通用语言或对方母语进行沟通。

如果有语言障碍,可以找翻译或使用简单明了的手势和表情来进行交流。

3. 身体语言:姿势要端正得体,不要乱动、扭曲或嘴巴张大。

此外,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表现出尊重和关注。

三、礼品赠送礼仪在外事礼节中,礼品的赠送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和友好行为。

以下是一些礼品赠送的常识:1. 选择合适的礼品:要根据对方的背景、文化和个人喜好选择礼品。

同时,要注重礼品的包装和质量,表达自己的心意。

2. 送礼的时机:要注意送礼的时间与场合,避免显得不合时宜。

一般情况下,在正式会晤或特定节日时赠送礼品更为合适。

3. 送礼的方式:礼品可以亲自送达,也可以通过邮寄等方式送出。

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以谦逊和关怀的态度来表达。

结语外事礼仪礼节在国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外交外事礼仪

外交外事礼仪

外交外事礼仪
外交外事礼仪是指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恰当地运用礼节、态度和行为的一系列规范。

其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相理解、尊重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外交外事礼仪的基本要点:
1. 尊重对方文化和风俗习惯:在与外国人交往时,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比如,有些国家的人在交谈时可能会倾斜头部表示同意,而有些则不会。

在拜访他们的国家时,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

2. 使用正确的称谓:称呼对方时要使用正确的称谓。

例如,对于外交官或高级官员,可以使用“大使”或“部长”来称呼。

而对于一般民众,则应使用一般的礼貌用语。

3. 注意礼仪:在社交场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

例如,要避免说庸俗、侮辱他人或不适当的话题。

同时要注意餐桌礼仪,例如用餐时不能吸嘬,使用餐具时要熟练等等。

4. 维护外交职业的形象:外交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参与任何有损形象的活动。

例如,不得携带武器,不得做出不必要的攻击性言辞等等。

总之,外交外事礼仪是促进国际交流的关键。

遵守礼仪规范,展现出良好的外交形象,将有利于增强彼此的互信和理解,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

外交礼仪的知识点总结

外交礼仪的知识点总结

外交礼仪的知识点总结一、外交礼仪的概念外交礼仪是国际社会各成员国在国际交往中所应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

它是以国际法为依据,结合各国文化传统和国际公认的外交习惯,为了促进国际交往的目的而形成的一套规范化的行为规则。

外交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它不仅能够增进国际友谊,维护国家形象,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能够提高外交效果,防止外交风险。

因此,掌握外交礼仪的重要性,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和平。

二、外交礼仪的原则1. 尊重和平等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是相互尊重和平等。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各国代表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对方内政,不以任何形式对对方进行军事威胁。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应当平等相待,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相互尊重。

2. 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外交礼仪必须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各国代表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际法的规定和国际公认的外交惯例,知晓政治礼仪规范,并适应当地文化传统。

3. 简洁而不失庄重外交礼仪应该是简洁而不失庄重的。

在外交活动中,言行举止都应该精简、礼貌,不做无谓的纷扰或者与对方失礼的行为。

4. 以大局为重外交礼仪是以大局为重的。

在外交交往过程中,各国代表应该考虑到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不得冒风险,不得违背大局和国家利益。

5. 积极主动外交礼仪要求各国代表在交往中应该主动拓展外交领域,积极与国际社会多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为促进国际和平发展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尽力。

三、外交礼仪的具体应用1. 接待外宾在接待外宾时,应该特别注意礼仪待客。

例如,应该提前了解对方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礼仪习惯等,为外宾提供适当的场所和待遇,欢迎礼仪要热情得体。

2. 国事访问国家元首进行国事访问时,接待方应该尊重对方的权威,并且提供适当的礼遇和服务。

不管是在安排接机、住宿、就餐、参观还是文艺表演等,都要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

3. 外交谈判在外交谈判中,代表双方应该遵循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友善合作等原则,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公认的谈判惯例,善待、礼待对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国际(外交)礼仪的小知识
1.常见的外交用语及其内函。

(1)国事访问: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应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邀请对他国所进行的正式访问。

(2)国宾:指受某一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正式邀请,到该国进行访问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

(3)仪仗队:由海、陆、空三军人员组成的或由陆军人员单独组成的、执行礼节性任务的武装部队。

人数按各国规定不等。

仪仗队通常用来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将领等。

(4)鸣礼炮: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

鸣放炮数的多少,代表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

礼炮响数的多少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

现在的国际惯例是:
21响,迎送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9响,迎送政府首脑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7响,迎送副总理级官员。

以此类推,均取单数(因为,过去的海军迷信双数为不吉利,一直沿用至今)。

鸣炮的时间一般是在贵宾到达或离开时进行。

(5)东道主:“东道主”一词源于<<左传>>一书。

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这样的话:“诺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为此,“东道主”一词就成为“主人”的代称,而且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如在世界上某一国家举行国际性的体育活动、比赛等,某国就被成为“东道主”了。

(6)正式访问:指一国领导应某一国家领导的正式邀请,对邀请国进行的访问。

有时称为友好访问或正式友好访问。

国家元首的正式访问还可称为国事访问。

(7)非正式访问:这类访问的礼仪活动一般从简。

其中国家领导人以私人身份进行的访问称为私人访问,出访时途径某国所进行的访问可称为顺道访问,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公开报道的访问则称为秘密访问。

此外,两国领导人为磋商重大问题举行的会晤,往往采用工作访问的形式。

2.外交语言的特点。

(1)着力寻找共同语言
在友好的外交活动中,谈话首先要寻找共同语言。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外交场合也如此。

在许多重要的外交接触中,要根据两国的具体情况和彼此关系的深浅,找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求同存异,不强加于人,这样才能谈行融洽,取得良好效果。

共同语言,既用于外交言谈,也用于外交文书。

其实外交谈判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坚持基本原则下,缩小或消除分歧,尽可能地找到共同点,并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2)委婉含蓄与笼统模糊
外交语言一般比较委婉、含蓄。

所谓委婉,就是把不愿、不便或
不能直说的话,用委婉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又不失本意,能为对方领悟。

例如: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这意味着双方分歧较多。

对某事表示“遗憾”有两种意思,一是对别人表示不满,一是为自己含蓄地表示歉意,或委婉地承认自己不对。

说某个外交官进行了“不符合身份的活动”,这就是指他干了间谍活动或其他危及驻在国安全的活动。

宣布某人为“不受欢迎的人”就是把他驱逐出境或拒绝入境的一种外交辞令。

“无可奉告”,就是拒绝回答。

又例如,双方会谈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分歧依然如故,而又不愿否定会谈的意义,影响各方解决问题的愿望或现存的关系,只好在会谈公报中避实就虚地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如:这次会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的态度是积极的,气氛是友好的”,“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云云。

(3)澄清与纠错
在外交场合,说错了话,或者把话说过了头,有时采用由别人或本人出面“解释”或“澄清”的方式加以补救。

(4)注意留有余地
外交斗争是很复杂的,对某些问题,既要考虑它的复杂性,又要考虑它的各种可能性。

总之,要避免把话说绝,说死,说满,应留有余地。

(5)指事而不点名
有时对某国的某些行为进行批评或谴责,从策略上考虑可采取只点问题而不点名方式。

3.外交文书(对外文书)。

对外文书是对外交往的书信形式,使用范围较广,形式多样,是进行对外交涉和礼仪往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各种对外文书均体现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所以起草和发送对外文书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即使是一件纯属礼节性的函件,如果格式与行文不合常规,也可能引起收件人的误解和不愉快,或造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