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音乐教案音乐故事1-5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0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重归苏连托》教案 花城版

【人教版】2020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重归苏连托》教案 花城版

第六单元脍炙人口的歌(五课时)第一课时《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教学目标:听、唱、析《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借助手号学唱《重归苏连托》之转调部分,感受意大利民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唱《啊,我的太阳》教学重点:学唱《啊,我的太阳》教学过程:一、欣赏《啊,我的太阳》(一)导入:1.视频导入。

观看歌曲《啊,我的太阳》三大男高音演唱版视频,问:你知道歌曲的曲名吗?它是哪里的歌曲?演唱形式是什么?2.问题导入。

准备一些跟意大利、拿波里、三大男高音等相关的问题,师生进行快问快答竞赛。

问:你知道三大男高音是哪三位吗?有“高音C之王”美誉的男高音是谁?意大利的版图像靴子还是帽子?3.故事导入。

简述《啊,我的太阳》相关故事。

二、欣赏、学唱《重归苏连托》(一)听、析、动听、唱、析:歌曲《重归苏连托》可以在哼唱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柯达一手视唱乐普,理解转调。

第二课时《照镜子》一、教学目标知识:1.感性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光的反射规律。

2.会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意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二、教学过程(一)了解“像”及“平面镜”概念师:同学们,如果你把玩具放在镜子前,那么你在镜子里能看到什么呢?师:镜子里出现的是物体的像。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象镜子一样能照出物体的像呢?师: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人们把表面平整、光滑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想把“像”和“平面镜”的概念渗透给学生,但不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只要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准确和全面,教师将及时的加以补充和完善。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师:让玩具也照照镜子好吗?同学们可以把玩具放在纸的几个点上,注意观察镜子里玩具的像有什么特点。

音乐教案《在那遥远的地方》

音乐教案《在那遥远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
新疆民歌《阿拉木汗》形象的表达了维吾尔族姑娘阿拉木汗的赞美,展现出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精神风貌。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以舒适深情的旋律,升华了爱情和生命的意义,是藏汉同胞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王洛宾老先生为青海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西部音乐的温柔,含蓄的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课后多了解关于西部音乐文化,了解我们祖国各民族的音乐。








师: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容貌。
②再朗读第3-4段歌词
师:后两段表达了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
设计意图:学生对歌曲中“非音乐因素”的理解,激发其演唱热情。
5.视唱歌曲旋律。
①用“wu”来代替歌词。哼唱旋律,注意换气。讲解变音记号。#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②自由延长记号。
6.填词教学
①填词。注意吐字咬字,如:”方 fang,声母f要短促,快速的过渡到ang上。
2.初听歌曲(出示问题)
①歌曲的情绪速度如何?(中速、优美抒情)
②透过歌词,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3.再次聆听,细细品味
师:再次聆听歌曲,共分为几个乐句呢?
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歌曲情绪,并初步学会划分歌曲的乐句。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①朗读第1-2段歌词,描写的是什么?(生回答)
教学难点
演唱歌曲时气息的控制和咬字吐字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光彩夺目,接下来,大家听几首歌的片段,说一说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及歌名?

最新花城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神州古韵》教学内容

最新花城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神州古韵》教学内容

《神州古韵》教案教材:花城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一些和音乐相关联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代表性乐器——编钟、骨笛、古琴、编磬等。

并且介绍了较为典型的乐曲,如:由编钟演奏的《楚商》《迎宾》,古琴演奏的《梅花三弄》《流水》,合唱曲《阳关三叠》等等。

第一课时主要从介绍骨笛、编钟以及所演奏的乐曲来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

教具:录音机、光盘、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乐器,并且知道它们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热情。

2.欣赏由编钟和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体会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1.导入:语言导入,距今6000——4000年前,世界上有四个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它们分别是巴比伦、埃及、印度,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

尤其是我们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由于历史原因中断了之后,唯独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绵延下来(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图片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音乐文化有何独到之处。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个单元——神州古韵。

1.展开:〔第一部分〕首先让我们来聆听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的声音吧!请同学们听完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描述这种乐器的音色特点。

(播放:骨笛的音响片段)【设计意图:先从音乐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生:尖锐、刺耳。

生:像鸟的叫声…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色呢?请同学们看到书的第三页——音乐故事(之一):古老的骨笛。

生:骨笛的雏形是骨哨,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而制作的。

生:声音之所以尖锐,是因为模拟禽类的声音,这样更具有穿透力,可以传的远,以达到诱捕它们的目的。

师:从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相关的信息,那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的资料上还有更详细的吗?生:骨笛是用鹤类的长肢骨管制成,一般长度20厘米,直径1厘米,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

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摇篮曲》教案(优秀5篇)-最新

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摇篮曲》教案(优秀5篇)-最新

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摇篮曲》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摇篮曲》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摇篮曲》音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欣赏演奏曲《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1、装饰音的学习;3、感受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方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

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播放演奏曲《摇篮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说课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说课稿

《给未来一片绿色》说课稿“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稳步地把它提高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文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个人的幸福!”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中的一段话。

是的,音乐就是这样的一种美的艺术,而我,就愿做这美的传播者,在孩子们的心灵播洒上最美的种子,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音乐源泉,成为终身爱好音乐的快乐人。

[说教材] (1)教材内容《给未来一片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的家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歌曲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即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关爱地球,企盼人类永远美好的生活。

曲作者运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将青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意境刻画出来,谱出歌曲。

本课教学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歌曲将调性对比融于童声合唱之中,设计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谱出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第二:通过学唱歌曲,抒发出少年儿童热爱地球的感情,表现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内化理念](说新课标)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因而,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实化为:[说目标](1)知识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音乐教案《在树荫下》

音乐教案《在树荫下》

音乐教案《在树荫下》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和认识音乐故事《在树荫下》
- 研究唱歌和拍手的基本技巧
- 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 音乐故事《在树荫下》
- CD或音乐播放设备
- 手风琴或其他乐器
- 音乐手段教具(如鼓、手拍板等)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
1. 欢迎与热身(10分钟)
- 向学生们问候并打招呼
- 进行简单的身体热身活动
2. 引入音乐故事(15分钟)
- 给学生们介绍音乐故事《在树荫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播放音乐故事的录音或演唱
3. 研究歌曲(20分钟)
- 教导学生们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 分组让学生们分角色演唱歌曲
4. 制作音乐伴奏(15分钟)
- 使用手风琴或其他乐器为歌曲伴奏
- 教导学生们简单的乐器演奏技巧
5. 增加音乐元素(15分钟)
- 使用音乐手段教具,如鼓、手拍板等,增加节奏感和乐曲的变化
6. 回顾与总结(10分钟)
- 请学生们回顾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 总结教学内容,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们动手制作一份自己的音乐故事,进行表演或录音展示
- 邀请家长参与音乐课堂,共同参与合唱或演奏活动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 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对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演唱技巧和乐器演奏进行评价和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以上是音乐教案《在树荫下》的内容和教学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完整)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深情小河的呼唤班内鹦鹉像花儿一样》人音版

(完整)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深情小河的呼唤班内鹦鹉像花儿一样》人音版
自主
尝试
1、目标明确,自主尝
体会作品风格
理解作品情绪,体会作品表达的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
拓展
创造
用喜欢的形式理解作品
展示
评价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与其他同学评价。
教学
反思
导学案
课题:深情小河的呼唤班内鹦鹉像花儿一样课时安排:1
课型:新受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八年级月日
学习
目标
1.聆听歌曲,对亚洲歌曲感兴趣。
2.体会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3.理解作品表达的情绪,体会作品表达的主题。
重点
作品的聆听
难点
情绪的理解
教学素材
多媒体
课堂引导过程与策略
学习步骤
学习内容
情景
导入
复习导入。

八年级音乐教案 《雪绒花》

八年级音乐教案 《雪绒花》

八年级音乐教案《雪绒花》艺术组施晓蓓课题:《雪绒花》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课型:唱歌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影音乐及电影音乐的特点、作用。

(2)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有感情演唱歌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4)通过认知,学习了解三拍子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

2、过程与方法:视唱法、讲授法。

采用“引入——实践——创设——共同发展”的模式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让教学过程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钢琴、乐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的展开学习、演奏,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为歌曲加进伴奏等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欣赏《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以及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乐于探讨电影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歌曲《雪绒花》的演唱情绪的变化及合唱的优美和谐的旋律。

再了解电影音乐艺术中的作用并能声情并茂地演唱电影音乐。

三、教学难点2、歌曲的演唱情绪的变化及合唱的和谐。

教学用具电钢琴、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简单打击乐器四、教学过程(一)导课: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雪绒花的美丽容颜吗?有谁知道雪绒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呢?(背景音乐,纯钢琴版)给出雪绒花的图片(奥地利欧元2分硬币、奥地利国花)3、介绍雪绒花(雪绒花在奥地利象征着勇敢)导入课题---《雪绒花》4、介绍词曲作者: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

1965年改变成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5、介绍相关故事:(通过播放电影片段讲述电影故事,让学生了解这部影片及音乐。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名叫玛利亚的年轻女子,她生性活泼、热爱生活、善弹吉他、喜欢唱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州古韵》教案第一课时古老的乐器——古笛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一些和音乐相关联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代表性乐器——编钟、骨笛、古琴、编磬等。

并且介绍了较为典型的乐曲,如:由编钟演奏的《楚商》《迎宾》,古琴演奏的《梅花三弄》《流水》,合唱曲《阳关三叠》等等。

第一课时主要从介绍骨笛、编钟以及所演奏的乐曲来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

教具:录音机、光盘、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乐器,并且知道它们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热情。

2.欣赏由编钟和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体会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1.导入:语言导入,距今6000——4000年前,世界上有四个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它们分别是巴比伦、埃及、印度,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

尤其是我们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由于历史原因中断了之后,唯独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绵延下来(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图片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音乐文化有何独到之处。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个单元——神州古韵。

1.展开:〔第一部分〕首先让我们来聆听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的声音吧!请同学们听完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描述这种乐器的音色特点。

(播放:骨笛的音响片段)【设计意图:先从音乐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生:尖锐、刺耳。

生:像鸟的叫声…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色呢?请同学们看到书的第三页——音乐故事(之一):古老的骨笛。

生:骨笛的雏形是骨哨,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而制作的。

生:声音之所以尖锐,是因为模拟禽类的声音,这样更具有穿透力,可以传的远,以达到诱捕它们的目的。

师:从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相关的信息,那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的资料上还有更详细的吗?生:骨笛是用鹤类的长肢骨管制成,一般长度20厘米,直径1厘米,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

生:贾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他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再度认识的必要性。

师:对,骨笛起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称为骨哨,具有实用性,久而久之这种乐器发展成了骨笛,就不仅仅是实用了,更多的是有了娱乐性,让人惊奇的是——年代这么久远的乐器经测试,可以用来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可见骨笛这种乐器的先进程度,看来我们的先民真是太聪明了。

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它的音色吧!(播放收集的乐曲《原始人狩猎图》的另一片段)第二课时:神奇的编钟教学过程:(过渡语)在接触了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乐器——骨笛,以及欣赏了它的音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1978年在我国湖北省随县出土的迄今约2400年前的一批乐器。

(多媒体展示清晰的部分乐器图片)从这些乐器的图片,我们知道乐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叹为观止的。

在这批出土的乐器当中,有一种乐器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和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并说说它特点。

(播放音乐:编钟低、中、高的音响)【设计意图:先点出编钟的地位,让学生有期待感。

】生1:高音的时候清脆,像风铃的声音,有穿透力。

生2:低音浑厚,余音很长,有点像庙里撞钟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你能猜出它是什么乐器吗?生:编磬…生:编钟师:到底是什么乐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故事(之二)——神奇的编钟,请同学们翻到书的第4页并阅读上面的文字及图片。

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乐坛和科学界,知道为什么吗?请你们阅读书上的“音乐网站”对编钟的详细介绍吧。

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师:(有针对性的对音乐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之所以震惊了世界乐坛是:首先,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俱全,每枚钟可分别发出相隔三度的音,整套编钟可以自由转调演奏乐曲——就是说它可以演奏我们现代的大部分乐曲,相当与现在的钢琴。

其次,钟上铸有2800多字的镂金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律名、音名、变化音名,并且说明十二音律的律名体系在诸侯国使用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乐理中的那些大、小、增、减各种音程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早在2400多年前我们已有了自己民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可见,当时音乐理论水平发展程度有多高。

正因为这样,它的出土不仅让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要为之改写,世界音乐史也要为之改写。

那么之所以也震惊了科学界是因为——整套编钟使用的是铜和锡两种金属混合烧制而成的,这种金属在当时的社会就像现在的钻石一样的珍贵和稀有,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设计意图:这段的讲解是同学们能在自己的理解水平内更加了解编钟的历史地位,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语言过渡)从音乐网站中我们了解到,那时侯就有了大型的“钟鼓之乐”和小型的“琴瑟之乐”的不同乐器形式的组合,下面就来欣赏一首以编钟为主演奏的乐曲《楚商》片段。

(播放视频)生:欣赏音乐并了解编钟的演奏方法。

师:从这段视频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妙的音乐,还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演奏。

编钟演奏的乐曲在我们现在的一些古装电视剧和电影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能举例吗?一般出现在怎样的场合呢?生:《三国演义》《西游记》生:《汉武大帝》《大汉天子》《封神榜》生:宴请的时候,祭祀的时候,皇宫大臣娱乐的时候…师: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中国古代的音乐都有关注,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钟鼓乐《迎宾》,感受一下中国古代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是怎样表现那种热烈、喜庆、隆重的气氛的。

(播放音乐《迎宾》)师:欣赏了几首中国古代的乐曲,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它的风格特点吗?生:华丽辉煌…生:让人置身与皇宫之中…生:古朴典雅…师:以编钟为主演奏的这些乐曲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同学们绝对不会把它和周杰伦或she的音乐混淆(学生笑),古朴典雅,华丽辉煌,看来同学们真的喜欢上了我们的编钟,喜欢上了我们的古代音乐。

〔第三部分(略)〕(过渡语)在体会了中国古代的以编钟为主演奏的乐曲之后,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民歌又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到书的的第6页,音乐故事(之三)——孔子与《诗经》。

生:(展示课外查找的关于《诗经》的资料)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诗经》,并背诵其代表作《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球。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师:《诗经》本来是可以吟唱的,后来因为旋律失传,才仅留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词部分。

我们今天欣赏到的是后人填曲后的一首歌曲。

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这首民歌的味道吧!(播放视频《关雎》)生:简略谈谈听后感(略)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久远的骨笛以及它的音色,知道了与万里长城和埃及狮身人面像相媲美的编钟,欣赏了它演奏的音乐。

最后,我们还欣赏了中国古代的民歌《关雎》,下节课我们将要欣赏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流水》,它也是由我国古代非常重要而且著名的乐器——古琴来演奏的。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是一部歌集,后来因音调失传,才变成了一部诗集。

《诗经》作为一部民歌集成,与音乐的联系非常密切。

《诗经》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中尤其以国风最为《诗经》是周王朝经诸侯各国协助采集,最后命史官和乐师整理编选而成。

孔子对它进行整理研究。

化人心,《诗经》才能发挥教育人的作用。

而出,化为一曲婉转悠扬的歌来表达他的真情。

第四课时屈原与《楚辞》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音乐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对古代音乐代表作品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神州古韵的欲望。

教具: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梅花三弄的三个主题形象。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行礼式!二、新课:(一)屈原与《楚词》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将流行于南方的民歌加以整理,并在次基础上,怀着炽烈的情感创作出《离骚》、《九歌》等新诗体,开创了《楚辞》的流派。

据载,屈原的乐舞《九歌》的演出规模宏大,其中有舒缓的安歌、有欢快的舞蹈,还有由钟、鼓、笙、篪、排箫、瑟等乐器组成的大型乐队的演奏。

1、仔细聆听《汨罗江幻想曲》片段。

乐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是一首由李焕之创作,取材于古琴曲《离骚》的古筝协奏曲,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

2、让学生尝试根据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来想象有关屈原的故事并鼓励学生说出你所想象的有关《屈原》的音乐故事。

3、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畅谈有关屈原身世及他所创作的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一生都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

他曾以宗亲的身份当过楚怀王的“左徒”,此外,他还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

屈原辅佐楚怀王时,正值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际。

楚怀王起初很信任重用屈原,让他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颁布及推行变法等事项。

但屈原的变法主张因触犯了一些贵族重臣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心怀嫉妒,欲与屈原争宠的上官大夫又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

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屈原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被怀王丢弃。

轻率赴秦的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于秦。

而屈原则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顷襄王继位后,信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又唆使上官大夫诽谤中伤屈原,顷襄王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屈原远离故乡,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约有9年之久。

满怀忧愤和悲伤的屈原,在无可奈何之下,自沉于汨罗江中。

关注社会现实是屈原作品的一个基调,因而他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屈原受到后人的广泛纪念,除了他的文学成就外,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后世传说屈原投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纷纷驾船前去打捞,后来又用粽子祭祀他,这就是端午节和节日划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屈原的诗歌作品收入《楚辞》中的,据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和王逸的注本,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7篇。

其中《离骚》、《天问》、《九歌》是其最可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初年,指的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

自西汉晚期的刘向将屈原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后,“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屈原的诗歌创作采用了许多神话传说,想像丰富,感情真挚,文采绚丽,结构宏伟,具有奔放的气势和浓郁的浪漫色彩,风格特色与北方地区的《诗经》迥别,因而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如《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