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导论》笔记
《社会工作导论》最全笔记

《社会工作导论》最全笔记《社会工作导论》最全考研笔记(39页)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协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社会资源的转介与连结,提供人性而有效的社会服务给个人、家庭、团体、小区与社会。
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人员提供受助者心理支持,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与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藉此改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功能。
2.什么是社会工作员?社会工作员就是一群受过专业教育训练的助人者,不只是有帮助别人的热情与温暖,更把助人当作一门职业,不断提升本身帮助别人的能力与知识。
他们的工作就是依据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与技术,协助个人、家庭、团体或小区,促进、发展或恢复其社会功能。
3.社会工作员做什么?(看有关社工的视频)4.社会工作的实质-----社会工作是助人的活动。
助人自助→助他人自助之社工帮助案主,让案主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改变、自我进步,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获得成功。
“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5.对社会工作不同纬度的理解(1)社会工作是专业----专业的学科领域社会工作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以助人为目的的领域。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为:社会福利体系中,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机构必须获得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福利服务、具有较高职级的认识必须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专业教育。
(2)社会工作是科学----科学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6.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助人需要科学的方法。
/ 科学方法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1)客观性。
(2)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3)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7.社会工作是艺术----建构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的互动过程,也是他们作为一个行动系统和外部的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
建构论强调人们在社会工作中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
8.社会工作的要素:(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即社会工作者持有的助人观念,核心是“利他主义”)(2)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主体; 社会工作的实施者)(3)受助者(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4)助人的活动(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思考:社会工作者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雷峰是否一样?(答:不一样: 1.社工拿工资,雷锋无偿服务;2.都是出于热心爱心,社工具有专业的助人理念,雷锋不具备专业理念;3.社工是有组织的助人,持续的助人,雷锋出于爱心,偶尔帮助人,是个人)社会工作的特点:助人自助;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相关网站:中国社会工作网:/doc/0ce04d0b302b3169a45177232f60dd ccda38e6da.html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doc/0ce04d0b302b3169a45177232f60dd ccda38e6da.html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网:/doc/0ce04d0b302b3169a45177232f60dd ccda38e6da.html 台湾社工专协:/doc/0ce04d0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a.html .tw/ 青翼社会工作网:/doc/0ce04d0b302b3169a45177232f60dd ccda38e6da.html思考题1 、什么是社会工作?2 、为什么说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3 、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4 、谈谈你对社会工作性质的认识。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30c5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d.png)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
记整理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本书旨在
提供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社会的本质和
运作方式。
第一章: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 社会学通过观察、调查和理论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
-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第二章: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 社会学的理论取向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交互主义。
- 功能主义关注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功能。
-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的影响。
- 符号交互主义关注个体间的符号交流和互动。
第三章:社会化和社会控制
- 社会化是个体研究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 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 社会控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手段。
第四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 社会结构是由角色、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构成的。
-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
-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 社会阶层是按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划分的群体。
-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个体机会和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以上是《社会学概论》第2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书。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P13)2.社会行动: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P12)3.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的形式。
(P34)4.社会结构:社会各群体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5.社会: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P27)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6.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P32)。
7.社会关系: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的形式,而非个别人之间的关系。
8.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P36)9.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10.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
11.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1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3.文化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本群体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自考社会学导论复习重点笔记

自考社会学导论复习重点笔记1. 简介社会学导论是社会学的入门课程,通过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理解社会的能力。
本文档旨在总结社会学导论的复重点,帮助学生快速回顾和掌握重要知识点。
2. 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社会学的定义和核心问题: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行为、关系和结构。
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社会变迁和社会不平等等。
-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个体、群体和社会系统。
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群体由多个个体组成,社会系统是由多个群体组成的大型社会整体。
-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有多种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主义理论等。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理论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互动主义理论注重个体间的互动和意义构建。
3. 社会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行为和现象,收集和分析数据。
- 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人们的观点和经历。
-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研究特定的社会行为并分析其影响。
-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采访,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4. 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和话题- 社会化: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递,研究并摄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 规范:社会规范是对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行为的行为准则。
-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规范、制度和权威来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包括经济、教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分配。
5.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自考社会学导论的复重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和话题。
希望这份复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高效备考,取得好成绩。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伍加壹整理

社会学复习伍加壹整理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
社会学学科可以使我们超越仅局限于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即那种认为社会成员、构成该社会的群体和机构,以及改变社会的力量均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2.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在研究社会与社会互动时,社会学尽量保持科学性。
社会学家总是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技术,比如生物学、物理学的。
像其它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在提出问题、得出结论时努力做到客观性—不受感情、偏好之影响。
3.社会学家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4.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最早提出社会学这个词,并把其称为“实证哲学”。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要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赫伯特·斯宾塞:通常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思想家。
斯宾塞认为社会像一个有机体,具有自我管理的功能,类似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社会中的所有一切都是进化的结果,政府不必干预。
卡尔·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不断冲突与变迁的。
他的观点与斯宾塞的社会服从于“自然”规律的观点相对立,他相信社会主要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观和关于经济因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被视为对于社会科学的主要贡献。
埃米尔·涂尔干:涂尔干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社会事实。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能够整合是因为其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与孔德、斯宾塞相同,涂尔干将社会视为它自己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马克斯·韦伯:现代社会学发展的重要影响人物。
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问题和得出结论时,只有将他们自己的观点暂时放在一边,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客观方法(“价值无涉”社会学)。
和涂尔干一样,韦伯塑造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模型,认为社会学必须包括“社会行动”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认为研究人际互动不应该只依赖于客观的定量方法。
《法社会学导论 第6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四版序
第二版序
第五版译者序
第六版译者序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法社会学的性质
第二章 作为法 学分支的法社会
学
第一章 法社会 学—社会学的
分支
第三章 法社会 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部分 法社会学理论家
第四章 卡尔·马 克思和弗里德里
希·恩格斯
第五章 埃米 尔·迪尔克姆
第六章 尤金·埃 利希
第七章 马克 斯·韦伯
突与冲突的解 决
第十法律
4 第二十章 法
律人的社会形 象
5 第二十一章
法律的进化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法社会学导论(第6版)》共分三个部分:*部分研究了法社会学的性质,明确指出法社会学的双重作 用,介绍了该学科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法社会学的各大流派,主要包括当今具影响的8位理论家的主要 思想,并对它们进行客观评价;第三部分阐述了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全书观点新颖,内容丰富,不仅开阔了我 们的研究视野,也对研究立法、法律实施以及法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06
第一部分 法社会学的 性质
08
第三部分 法律与社会 (一般法哲学)
《法社会学导论(第6版)》是德国法学院的经典教材,是法学专业学生的著作。初版于1987年,此后不断 修订,每一次修订,都反映了该领域新研究成果。该书根据2013年德文修订的第6版译成。
法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法学交叉的学科。该书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法哲学、哲学及法学理 论来研究该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兼容社会学与法学的思维方式。这是该书的独特视角,也因此使该书独树一帜, 成为德国法社会学领域中具影响力的著作。
第九章 尼克拉 斯·卢曼
第八章 西奥 多·盖格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珂社会学导论(只考讲过的,不考马克思)第一章 A brief history of sociology一.Auguste Comte(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命名人1. 197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2.主要贡献A.创造新词“社会学”(sociologie)a.以秩序、进步为原则提出其社会学构想(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为他的社会学任务)b.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研究领域c.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影响:实证主义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度娘)B. 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人类进化三阶段论(A three-stage history development)a.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b. 形而上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c.实证科学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正被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取而代之;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
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度娘)C. 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人性宗教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 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2. A.实证主义B.结构-功能分析范式(功能主义开山祖师)通过一个“结构功能”理论,把“结构”、“功能”、“分化”、“整合”等概念结合为一个有较高解释力的分析范式。
社会通过简单的体积增大、群体的结合与再结合,形成为一个整体,从同质向异质变化,如,从各部分完全相同的简单部落社会,发展为具有结构与功能差异性的文明国家。
伴随着一体化与分化发展的是凝聚力的增大,如,部落通过服从于一位首领而较有内聚力,这就是通过一种政治结构而联合起来。
进步是朝着更大的规模、凝聚力、多样性与确定性的方向发展。
C.社会有机体论a.社会作为有机体1. 社会与有机体一样会成长发育,从各部分相似的、未分化状态成长为各部分不同的、分化状态;2. 当社会有机体在体积增大时,其结构也会增大,结构会变得比较复杂、有所差别;3. 结构上的分化同时伴随着功能上的分化,各种结构上的差别用来完成各种不同的功能,一个结构复杂的、有差异的社会意味着各种角色和功能的专业化;4. 一旦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变得不同,它们就相互依赖,随着分化的发展,各部分的相互依赖性也在增大,其结果产生了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与单个有机体一样的集合体;5. 进化的发展使各部分的相互依赖更显重要,各种功能的配合协调更趋密切:1)在简单社会中,各部分基本相同,它们可以简单地相互替代;2)在复杂社会中,一个丧失功能的部分不能由其它部分代替,因此,3)复杂社会在结构上比简单社会更脆弱,同时,整体总要受到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运作过程的影响;6. 在复杂社会中,随着各部分之间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社会结构的整合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控制并协调各部分行动的“管理系统”,像生物体一样,社会也发展出其最高的、以及从属的管理中心,既有处理外部事物的职能,又要担负起内部调节与社会控制的工作,并且,最高中心也会逐步扩大并复杂化。
b.社会作为超有机体1. 社会的组成部分比较分散,直接的、连续的、有形的联系相对比较少;2. 在联系模式方面,社会对符号有更大的依赖性;3. 单个有机体只有一个意识中心,在社会有机体里,有多少个体就有多少个意识中心,社会的个别成员会死亡,但整体继续存在;4. 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是为整体的利益而存在的,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则是为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
D.社会进化论a.社会变迁的渐进性:积累和分化b.尚武社会到工业社会(创造这样一种集体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实施严密的管制,把全社会变成一个军事组织,这就是尚武社会;工业社会与尚武社会对立)三、经典人物——马克思(不考)、涂尔干、韦伯1.涂尔干(1858~1917)使社会学系在大学里出现社会年鉴学派A.经典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B.主要任务:社会学的正当性——改变其他学科看待社会的方式C.实证主义的涂尔干a.社会事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现象是什么的一面)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的特征。
b.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客观性因果性经验性c.关于自杀的经典研究自杀不是一个个人行为;影响自杀的因素主要是社会整合度,而社会整合度又受宗教、婚姻、子女等因素的影响。
在新教国家中自杀率高,天主教中低;结婚的人自杀率低;有子女的自杀率低。
2.韦伯(1864~1920)理解社会学A.《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社会》B.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a. 新康德主义1.韦伯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关联的影响,他认为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存在这明显差异,但是这种差异要依据研究者的认识目的而不是依据方法或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2.价值关联首先体现在研究选题上,选择研究题目是由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而定的。
价值关联:实证主义将社会现象的事实和价值加以区分,认为社会学家研究的只是部分事实;而新康德主义认为一切社会事实社会想象都与价值有关Eg:对于上课的认识,实证主义认为是学生上课就是要听课的,而新康德主义觉得学生上课也可能会背单词、发呆等等b. social action——研究对象韦伯的社会学是分析探讨人类个体行动的综合性学科。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的行动都有行动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c. 理解社会学(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社会行动分为: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既然称为社会行动,那么首先它就被赋予了主观意义,其次是考虑了他人的行为理解社会学包含两点:1.理解(理解这个行动是什么以及作出此行动的原因);2.同情3.社会学中心的转移——从欧洲到美国A.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调查、经验研究的传统、参与观察方法、定量研究方法B.50-8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主要理论a.结构功能主义·Talcott Parson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帕森斯(Parsons,T.)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他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
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
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
在这里,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力图保持各系统的均衡,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b.冲突论·社会冲突理论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强调与财富、权力、威信分配不均有关的社会阶层、种族、性别以及年龄等因素c.交换论·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它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它主张应尽量避免人们在利益冲突中的竞争,应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或多赢。
d.理性选择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韦伯区分了四种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①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行动);②价值合理性行动;③情感的行动;④传统的行动。
从合理性角度看来,韦伯认为,只有前两种类型的行动,即目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行动才属于合理的社会行动。
而“理性选择理论”所考察的个体行为其实主要对应于韦伯的“工具合理性行动”。
e.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学派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中介而动物无中介。
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载体,所指是意义。
比如一朵玫瑰乃能指,而所指可能是“我爱你”等等。
讲话的时候,声波是能指,而话语的意思就是所指。
改变行动的意义就会改变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