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打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他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
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题

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缎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2.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最崇绪论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答:实现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1.时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维性。
2.意识的产生、本质是什么?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体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马原简答题万能模板

马原简答题万能模板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
要做到这一点,在实际工作汇总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在于它的深刻性,最后不仅仅在于它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解释。
而且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述其内容、意义、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质,哪个是第一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是原初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任何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位的哲学都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一个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分为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不可能被认识,属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论述)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19世纪40年代】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
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
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读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9.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互相排斥的。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其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自检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不利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1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成都提供了科学依据
13.剩余价值及其唯一来源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14.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15.垄断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控制。
产生原因:①生产集中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③激励竞争给竞争各方造成重大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竞争的企业间达成妥协。
表现形式: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如国际卡特尔
16.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居主导地位;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采取一些激励制度,包括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