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 “ 总 路 线 ” : 1958 年 中 共 八 大 二 次 会 议 提 出 “ 鼓 足 干 劲 , 力 争 上 游 , __多__快___好__省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 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___一__大__二__公___”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 (2)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 难。
20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的实践
第1轮 ·历史
5年考题 2018·全国卷Ⅰ·31 2017·全国卷Ⅱ·41
2016·全国卷Ⅱ·31
2015·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Ⅱ·31
命题角度 1953年采矿图——“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一五”的特 点和意义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政策——“一五” 计划的特点 “一五”计划工业化工业增长速度——“一 五”计划的背景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一五”计划的特点 粮食的统购统销——“一五”计划的特点
没有做到“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工业 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刚刚开始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D对: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A错: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B 错:“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 题干时间不符。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8张PPT)

拓展深化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
原因
内容
结果
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 度的束缚中解放出 土地 后,新解放区的封建
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来,解放了农村生产 改革 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力,为中国逐步实现 产力发展
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转
农业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 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合作化
产力
要
体经营
变革
原因
内容
结果
人民 公社
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 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 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
和扩大公有化规 性,阻碍了生产力发
模
展
家庭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 联产 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 承包 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 责任制 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公有制前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提下,实行分户 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经营,自负盈亏 农业生产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从以社会主义公
实行和强化 对于进行工业化
有制为主体、多
新中国
照搬苏联模
种经济成分并
成立到
式;缺乏经
存,向高度集中
1956年
济建设经验
的计划经济体制
3.思想文化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生活时 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9·长春质监)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
这种变化使中国( ) A.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B.民族工业得到充分保护C.关税自主得到了恢复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2.(2019·全国百校联考)从1937年到1942年桂林市人口增长2.16倍,西安人口增长46%,兰州、昆明增长35%,重庆1945年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150万之间。
这一现象( )A.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B.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D.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3.(2019·“江淮十校”联考)下表是抗战时后方工矿业发展的状况A.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C.工业生产被官僚资本垄断D.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2019·陕西部分学校摸底)1936年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商定,拨付专款,用于重工业建设。
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
这表明国民政府( ) A.积极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B.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C.加紧对南方红军的军事“围剿”D.开始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5.(2019·安徽六校联考)“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6.(2019·邢台月考)下表反映了近代山西部分新产业首次出现的情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讲义含解析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主要有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企业尽管存在种种弊端,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有曲折,最终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陷入绝境。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5)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6)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课题二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3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23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oc](https://img.taocdn.com/s3/m/3811648349649b6648d747ed.png)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第23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1)洋纱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
洋布输入,造成“织”与“耕”的分离。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精微点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双重影响(1)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自然经济的破坏,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概念辨析]自然经济的解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没有完全解体。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兴起: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3.主要活动(1)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1)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图示解史]洋务运动的口号与主要活动[教材断点补遗]留美幼童——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2020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

专题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网络构建※※主线解读※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全国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阿凡题1086019()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解析: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没有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
2020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 第2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
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2)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制度
混乱。(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 历
︹ 人
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
史
件。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__忧__外__患__的窘境。
历
︹ 人
2.概况
史
教
︺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在不改变_封__建__制__度_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
治。
(3)代表:在中央以________为代表,地方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4.近代化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吗?
历
︹ 人
提示:否。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而是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 史
教
︺ 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
民主化。
返回导航
必修二 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5.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提示:(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镇压国
︺
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返回导航
必修二 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是指近代社会吗?
提示:否。“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
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
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
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