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小结

合集下载

背部穴位图解-经外奇穴图解

背部穴位图解-经外奇穴图解

背部穴位图解-经外奇穴图解
背部穴位图解-经外奇穴图解
夹脊穴
位置:位于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左右两侧共34穴。

作用:舒筋活络,调理气血。

主治疾病: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胸1~胸3治疗上肢疾患;胸1~胸8治疗胸廓及胸腔内脏疾患;胸6~腰5治疗腹腔内脏疾患;胸11~腰5治疗腰骶疾患;腰2~腰5治疗下肢疾患。

颈百劳穴
位置:位于项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大椎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

左右计二穴。

作用:滋阴清热,养肺止咳,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哮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肺结核、百日咳、顿咳、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产后周身疼痛、角弓反张、瘰疬。

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颈项部扭挫伤,神经衰弱等。

十七椎穴
位置:位于腰骶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作用:舒筋活络,调理冲任。

主治疾病: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或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坐骨神经痛、转胞、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月经不调、肛门疾患等。

腰眼穴
位置:位于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作用:强腰健肾,养阴润肺。

主治疾病:痨瘵(痨病)、传尸、羸瘦、消渴、虚劳、急性腰痛、慢性腰痛、腹痛、尿频、遗尿、肾下垂、睾丸炎、腰椎骨质增生、腰部软组织损伤、小腹痛、妇科疾患等。

腧穴按摩的实训反思

腧穴按摩的实训反思

通过这学期的推拿按摩选修课学习,我对推拿按摩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在用力时应根据被按摩者者的爱好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

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

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

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在整个课堂中,最能令我兴奋的或许不是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因为这节课授课方式的与众不同,我喜欢这种和同学合作的学习方式。

喜欢交流,而这种肢体语言的交流,更容易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非常感谢学校、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我珍惜我所学到的知识,更珍惜我在这里认识的新朋友。

穴性小结

穴性小结

穴性小结一、十二原穴一、概述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二、十二原穴表三、原穴的应用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四、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十五络穴一、概述“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位于胸胁部。

,合称十五络穴。

二、络穴的治疗作用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三、络穴口诀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背俞穴小结

背俞穴小结

背俞穴1. 定义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简称俞穴。

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共12 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2. 定位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

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

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

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

左右各12 穴,共24 个穴。

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

有歌诀云: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三椎肺腧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 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从上面的歌诀可以看出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 块或者33 块椎骨,其中颈椎7 块,胸椎12 块,腰椎5 块,骶椎5 块,尾椎3~4 块。

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六个“背俞穴”

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六个“背俞穴”

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六个“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分布于于腰背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所处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变。

六脏(含心包)六腑各有一个相应的背俞穴,共12个。

依据脏腑的名称来命名。

本节重点给大家介绍六腑的六个背俞穴。

1、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痢疾。

2、三焦的背俞穴—三焦俞【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腹胀、肠鸣腹泻,现代临床多用于胃炎、肠炎、尿储留、消化不良。

【扩展】:三焦,分上焦(心肺以上)、中焦(脾胃)、下焦(肝胆);“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

”,即三焦是运送水谷精气的通道。

3、小肠的背腧穴—小肠俞【定位】:在骶部,当第骶正中嵴旁开1.5寸。

平第1骶后孔。

【主治】:小腹胀痛、遗精遗尿。

4、胃的背俞穴—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病、多食易饥、身体消瘦。

【简便取穴】:肚脐水平线。

横平第2腰椎,往上数2个椎体即第12胸椎。

5、胆的背俞穴—胆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痛。

【简便取穴】: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横平第7胸椎,往下数3个椎体即第10胸椎。

6、膀胱的背俞穴—膀胱俞【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膀胱炎、痢疾、坐骨神经痛。

背俞穴刺诸经荥输

背俞穴刺诸经荥输

飞经走气法
苍龟探穴
将针刺入穴位后, 先退至浅层,然后调整 针尖方向,向上、下、 左、右作多向透刺,其 状极似苍龟入土探穴旳 “钻剔”动作。目旳是 寻找最佳气感点,有通 行经气旳作用,同步, 也能够用来加大刺激量 以增长气感。
飞经走气法
赤凤迎源
先将针纳入组织 深层(地部),再提到 浅层(天部),得气后 再进入中层(人部), 进行上下、左右旳提插, 捻转动作,手指一捻一 放,有如凤凰展翅, “四围飞旋”(《金针 赋》),此法有通行经 气旳作用。
中、深三个层次旳刺法。
《灵枢·官针》九刺总结表

《灵枢·官针》十二刺简表
《灵枢·官针》“五刺”表
《灵枢·官针》之三种“输刺”鉴别
《内经》刺法小结
▪ 选穴类: 输刺(九刺)、远道刺、巨刺、偶刺、阴刺。
浅刺类:毛刺、扬刺、直针刺、浮刺、半刺 深刺类:输刺(十二刺)、短刺、输刺(五刺)
▪ 刺法类 ▪
第二节 历代医著论刺法

一、论进出针手法

二、单式针刺手法

三、复式针刺手法

四、杨氏针法

五、透穴刺法
一、论进出针手法 何若愚手法要点 进针 迅速刺入皮下,缓慢进入所需深度。能够精确掌握
针刺深度;不致于刺伤肌肉、肌腱和骨骼等组织。 出针 将针缓慢提至皮下,迅速拔针。能够减轻滞针、弯
针给患者带来旳痛苦。
治病八法

抽添法
抽,意为上提;添,意为按纳。它与纳气法类似。因 用针在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
名“抽添”。
操作:其法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再向周 围作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
适应症:用于治疗瘫痪、半身不遂等症。

【干货】背部夹脊穴-12背俞穴【单穴图文】

【干货】背部夹脊穴-12背俞穴【单穴图文】

【干货】背部夹脊穴-12背俞穴【单穴图文】1、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厥阴俞【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心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5、胆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6、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三焦俞【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9、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10、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11、小肠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12.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旁开3寸是膀胱经】【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骨1块(成人)/尾骨1块】背部俞穴的分布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

2、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3、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疼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4、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压疼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疼等病变。

5、在膻中穴也有反应结合观察。

1.肺俞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厥阴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对应心包经,可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前区痛痛、心慌等。

1、穴位反应,有棱状结节,有显著压痛、穴位皮肤隆起,多伴有呕逆、烦闷、胸闷、心悸、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疼。

(本穴反应胃及心脏的病理变化)2、膻中穴压疼也反应心包络病变。

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既心包络俞也。

【厥阴俞穴位位置图】【图解厥阴俞穴位的位置】【按摩厥阴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缓解治疗咳嗽、呕吐、胸闷等2、缓解治疗心跳过速、心率不齐、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3、克服懦弱性格,缓解治疗失眠、肋间神经痛等【温馨提示】厥阴俞穴位配伍:厥阴俞穴内关穴治心痛、心悸。

背腧穴位几个重要定位点

背腧穴位几个重要定位点

背腧穴位几个重要定位点
定喘穴在大椎穴两侧距大椎0.5寸。

肩颈穴在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天宗穴在肩胛岗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

肺腧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

先确定两肩胛岗内侧点连线,第三胸椎棘突在连线上。

隔疏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

先确定两肩胛骨下角做连线,地区胸椎棘突在连线上。

胃腧穴。

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

先确定肩胛骨下角和髂嵴最高点做连线。

左右两侧连线的中点做连线,胃腧穴在连线上。

命门在第二腰椎脊柱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取穴时先确定髂嵴最高点。

两恰极高点连线横平第四腰椎脊突。

向上摸取两个高骨,即第二腰椎脊突,其下凹陷处就是命门穴。

肾腧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

也就是命门穴两侧各1.5寸是肾腧穴。

腰阳关。

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也就是左右两髂脊高点连线的中点。

大肠腧穴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

也就是腰阳关两侧1.5寸。

次髎穴,在骶椎第二孔中。

取现时先确定髂后上棘和。

第二骶椎棘突,两部位连线的中点是穴。

秩边穴,在骶椎区,横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三寸。

取穴时取卧位,先确定骶管裂孔,骶管裂孔旁开三寸处是穴。

夹脊,在脊柱区。

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正中线旁开0.5寸。

一侧17穴共34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俞穴
1.定义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简称俞穴。

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2.定位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

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

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

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

左右各12穴,共24个穴。

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

有歌诀云:
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三椎肺腧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从上面的歌诀可以看出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

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一块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一块尾骨。

在成年骶骨前面(朝向腹部的一面)的中部可以看到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留下来的痕迹,横线的两端有4对骶前孔,在骶骨的后面(朝向背部的一面)正中线上有凸起的骶正中嵴,相当于骶椎的棘突,骶正中嵴下外侧有4对骶后孔,由上而下中医称为第一、
二、三、四骶后孔。

第七颈椎下为大椎穴,第一椎指的是第一胸椎,第十三椎则与第一腰椎相对,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椎则分别对应第二、三、四、五腰椎,第十八椎与骶骨正中线上第一骶正中嵴相对,第十八椎下则与第一骶后孔相平,依次类推,第十九椎下与第二骶后孔相平,第二十椎下与第三地后孔相平,第二十一椎下与第四骶后孔相平。

如果从上到下一椎一椎的数下来的确很困难,有几个可以迅速确定第几椎体的方法需掌握。

第七颈椎:正坐低头,从颈部正中向下摸到最高的骨头,即是第七颈椎棘突,再向下摸一椎,为第一胸椎,以下依次类推。

第七胸椎:两侧肩胛骨的下角平对第七胸椎棘突。

第四腰椎: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第四、五腰椎棘突间的缝隙。

身体两侧的胯部可以摸到以较大的骨骼,最高点之间的连线通过第四腰椎下,也就是第十六椎下,旁开一寸五分,便是大肠俞。

因此在取穴的时候,上半身的背俞穴可以先确定第一胸椎或者第七胸椎,然后再定穴,下半身的背俞穴则先确定第四腰椎(第十六椎),然后再定穴。

3. 背俞穴的诊治要点: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出入之处,生理上不仅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

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俞穴上有所反应。

《素问•举痛论》曰:“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临床发现脏腑有疾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常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

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驰、和皮肤色泽改变、温度异常等反应现象,可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脉的病变与疾病的性质等。

背俞穴临床主治主要为三方面。

①主治相应脏腑疾病。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均与本脏腑密切相关,同时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脏腑,气血相互沟通。

故《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

”《素问•水热穴论篇》论“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素问•刺热篇》曰“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针灸甲乙经》“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玉龙歌》称“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须加体自康。

”古典针灸医籍及临床实践证明,背俞穴可治疗同名脏腑及相表里脏腑的疾患,通过调节脏腑也可达到调节整体的作用。

②主治相应脏腑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疾病。

由于脏腑背俞穴可治疗相应脏腑疾患,而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又由脏腑气
血所濡养,故脏腑背俞穴也可主治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证。

如肝开窍于目,肝俞可用于治疗目疾,肝藏血,肝俞又可用于治疗血虚诸证,如《玉龙歌》曰“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

肝主筋,肝俞又可治筋脉挛急,《针灸甲乙经》则曰“痉,筋痛息,互引,肝俞主之。

③背俞穴可以治疗局部病证,这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决定。

故背俞穴可治疗肩、背、腰部的局部病证,如风寒湿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