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基本要求》第二篇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打印PDF版)

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打印PDF版)
4
⑫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 ⑬ 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⑭ 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⑮ 理解城市“热岛”现象
应用: ⑯ 根据“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分析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⑰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风的风向变化 ⑱ 运用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 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的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⑲ 运用相关图表,判断常见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⑳ 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寒潮、梅雨等对上海风向、气温、气压、降水等的影 响
主题 06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学习内容 6.1 大气层 6.2 行星风系 6.3 季风 6.4 常见的天气系统 6.5 世界主要气侯类型 6.6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要求 识记: ① 识记大气的物质组成和主要温室气体 ② 识记大气的垂直分层 ③ 识记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④ 识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理解: ⑤ 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⑥ 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⑦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⑧ 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季节移动 ⑨ 理解全球 1 月、7 月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分布 ⑩ 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 ⑪ 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理解: ④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 ⑤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 异 ⑥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⑦理解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应用: ⑧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原理,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 用效益的关系 ⑨评价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
主题 02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
学习内容 2.1 月相 2.2 月相与潮汐变化 23 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条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1. 第一章节:地球与地图知识点•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白昼和黑夜,公转使得地球有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坐标系统:经度和纬度是地球上点的几何位置坐标,经度决定东西方向,纬度决定南北方向。

•地球表层的特征:地球表层有大陆和海洋两大特征,它们是地球表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考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如何使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分布特征。

•掌握地球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理解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并能使用它们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了解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分布特征。

难点•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熟练运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理解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层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2. 第二章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爆炸,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日地月系统的特征: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

•天体的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大定律描述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

•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

•日地月系统中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动特征。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重点•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

•掌握日地月系统中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动特征。

•熟练运用开普勒三大定律解释天体运动的规律。

难点•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过程,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原理。

•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深层含义,理解其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解释。

(以下章节内容和格式与前两章类似,此处省略)3. 第三章节:地球的水资源知识点•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水,只有少部分是淡水,而且淡水主要分布在冰川和河流之中。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需求居住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①交通通达度;②距市中心远近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亲爱的同学们,知识点又来啦!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1.大气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气垂直分布:对流层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流层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层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能在到达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面吸收______________而增温,同时又以__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吸收了______________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4.用三句话概括大气受热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6.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7.太阳辐射属于_________辐射,地面辐射属于______________辐射(长波、短波);8.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______________;9.大气热力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大气的保温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一天中,陆地最高温在______________,最低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均比陆地______________(早或晚);13.一年中,陆地最高温在______________,最低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最高温在______________,最低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14.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__;15.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热力环流规律:水平运动______________(高压低压的流向);垂直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冷热判断气流上升下降以及气压高低)17.同一竖直面,上空气压与地面气压_____;18.同一竖直面,海拔越_________,气压越_________;海拔越_________,气压越_________(填高或低);19.根据等压线弯曲状况判断高低压,向上凸的为_________,向下凹的为_________;20.山谷风:白天吹_________,夜晚吹_________;21.海陆风:白天吹_________,夜晚吹_________;22.城市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24.形成风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25.高空大气受到的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近地面大气受到的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判断风力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如何判断一地的风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大气环流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在图一下方写出气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原因以及相应的节气;在图二中填写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并画出风向、简单写出气压带的成因3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北半球气压成______分布,南半球气压成_________分布;3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月份: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大西洋的气压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季:北半球陆地__________(高低压)把_________________切断,使高低压地区形成________分布;7月份: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大西洋的气压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北半球陆地__________(高低压)把_________________切断,使高低压地区形成________分布;34. 季风环流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亚洲东部(东亚地区)形成季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 东亚季风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夏季节的风向);37. 南亚(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形成季风的原因: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从全球来讲,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二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二上册地理课程中,第二章内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二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1. 地理资源的分类和特点地理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以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根据地球的性质和利用价值,地理资源可以分为天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天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

地理资源的特点是分布不均匀、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系统。

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成,并通过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来提供决策支持、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是通过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和数据展示等步骤来实现。

3.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学科的关系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将地理学的空间特征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地理学领域的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提高地理学的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4. 地形图与比例尺地形图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上陆地和水体分布的专业地图,它可以反映出地球表面的地貌、地势、地形等信息。

比例尺是指地图上实际距离与地图上所表示距离之间的比值。

比例尺用分数、比例和文字来表示,如1:10000、1厘米代表100米等。

5. 等高线图作用与解读方法等高线图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地球表面海拔高度的地图。

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势特征、山脉分布、高低起伏等。

解读等高线图的方法包括观察等高线的间距和形状、分析等高线的密集程度、注意等高线形成环形山或陡坡的特征等。

6. 气候变化与区域划分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气候要素的改变。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是对地理学基础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

这一阶段的地理课程不仅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更强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设置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地理素养。

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各个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在高一阶段打好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1. 简要介绍高中地理的重要性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结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多方面的信息。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是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地理知识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解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中地理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素养,增强对全球问题的关注与理解,为未来走向国际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好高中地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提升个人素养和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中的第二个关键部分:“新课标对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

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要求和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首先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这是构建知识体系和提升地理素养的基础。

新课标强调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吉哈德斯·墨卡托是一位创新的地图学家,它制作了麦卡托投影法。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5)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二)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空间布局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三)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篇岩石圈
专题5、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内部
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处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带,多地震、火山。

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见书本44页图):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

2、阅读书本44页板块分布图,理解板块的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

3、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往往形成海沟、
弧状岛链、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与弧状岛链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南极洲板块挤压美洲板块导致安第斯山脉隆起。

4、洋脊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大洋地壳的诞生处,距洋脊越近,海底岩石年龄越
轻。

5、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震源到震
中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6、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速度快)先于横波到达
地表,在震中区,人们先觉察到的是上下颠簸,接着觉察到的是左右摇晃。

7、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级升高二级,能量就增加约900倍,一次地震只有一
个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8、地震造成的破坏强弱程度叫地震烈度。

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
震中距、震源深度、建筑物质量、地质构造等等。

9、世界上主要由两大地震带:其一为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约80%的地震,其二为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专题6、岩石与矿物
10、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岩浆在地球内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矿物晶
粒较粗,最常见的侵入岩的是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矿物晶粒细小或不成晶粒,岩石中多气孔,最常见的喷出岩是玄武岩。

11、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层中常保存沉积时期的动植物化石。

沉积岩的种类有
石灰岩(重要)、(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生物岩(如煤炭)。

12、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叫变质岩。

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
大理岩岩,石英砂岩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石英岩。

13、地壳中最多的三种化学元素是氧、硅、铝。

专题7、地貌
1、主要地貌类型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

2、河流上游流水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河流中游往往形成曲流,河流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
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强盛,往往形成三角洲或冲积平原。

3、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岩分布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尤以西南各省区最为
突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的桂林山水。

4、黄土地貌以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最典型,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土
层疏松、植被破坏,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5、等高线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较大,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就表示这儿是
陡崖,若有河流流经可能形成瀑布。

6、地表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7、平原是指海拔高度不超过200米的低平地区;丘陵是指山峰的海拔高度低于500米,相
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坡度较缓的地区;山地是指山峰的海拔高度超过5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坡度较陡地区;高原是指海拔超过500米,顶部较平缓的地区;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表示该地为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8、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称其为鞍部。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表示
该地为山峰。

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位指向低处表示该处是山脊。

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位指向高处表示该处是山谷。

9、湿润的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干旱的平原、盆地适合发展畜牧业,海拔较高的山地,
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10、制约青藏高原建设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是高寒、缺氧、多冻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