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 2.思维转化法

合集下载

最有用的17个数学思维方法

最有用的17个数学思维方法

最有用的17个数学“思想方法”比做1千道题更实用数学基础打得好,对孩子的学习有较大帮助。

但是数学的学习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一些“拦路虎”,掌握一些方法,这些就都不怕了。

1.对应思想方法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

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

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

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

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

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般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

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

思想方法 第4讲 转化与化归思想

思想方法 第4讲 转化与化归思想

思想方法第4讲转化与化归思想 思想概述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适用于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受阻或试图寻求简单方法或从一种情形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获取成功的思维方式.方法一 特殊与一般的转化一般问题特殊化,使问题处理变得直接、简单,也可以通过一般问题的特殊情形找到一般思路;特殊问题一般化,可以使我们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成批处理问题的效果;对于某些选择题、填空题,可以把题中变化的量用特殊值代替,得到问题答案.例1(1)“蒙日圆”涉及几何学中的一个著名定理,该定理的内容为:椭圆上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的交点必在一个与椭圆同心的圆上,该圆称为原椭圆的蒙日圆,若椭圆C :x 2a +1+y 2a=1(a >0)的离心率为12,则椭圆C 的蒙日圆的方程为( ) A .x 2+y 2=9B .x 2+y 2=7C .x 2+y 2=5D .x 2+y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12,|AD →|=8,若点M ,N 满足BM →=3MC →,DN →=2NC →,则AM →·NM→等于( )A .20B .15C .36D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方法一般问题特殊化,使问题处理变得直接、简单;特殊问题一般化,可以把握问题的一般规律,使我们达到成批处理问题的效果.对于客观题,当题设条件提供的信息在普通条件下都成立或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可以把题中变化的量用特殊值代替,可以快捷地得到答案.方法二命题的等价转化将题目已知条件或结论进行转化,使深奥的问题浅显化、繁杂的问题简单化,让题目得以解决.一般包括数与形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常量与变量的转化、图形形体及位置的转化.例2(1)(2022·济南模拟)若“∃x∈(0,π),sin 2x-k sin x<0”为假命题,则k的取值范围为() A.(-∞,-2] B.(-∞,2]C.(-∞,-2) D.(-∞,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在三棱锥P-ABC中,P A=BC=234,PB=AC=10,PC=AB=241,则三棱锥P -ABC的体积为()A.40 B.80C.160 D.2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方法根据命题的等价性对题目条件进行明晰化是解题常见思路;对复杂问题可采用正难则反策略,也称为“补集法”;含两个变量的问题可以变换主元.方法三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紧密联系,通过研究函数y=f(x)的图象性质可以确定方程f(x)=0,不等式f (x )>0和f (x )<0的解集.例3已知f (x )=ln x -x 4+34x,g (x )=-x 2-2ax +4,若对∀x 1∈(0,2],∃x 2∈[1,2],使得f (x 1)≥g (x 2)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已知函数f (x )=eln x ,g (x )=1ef (x )-(x +1). (1)求函数g (x )的极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证:1+12+13+ (1)>ln(n +1)(n ∈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方法借助函数、方程、不等式进行转化与化归可以将问题化繁为简,一般可将不等关系转化为最值(值域)问题,从而求出参变量的范围.。

思想方法 第4讲 转化与化归思想

思想方法 第4讲 转化与化归思想

方 法
可以把握问题的一般规律,使我们达到成批处理问题的效果.对于
客观题,当题设条件提供的信息在普通条件下都成立或暗示答案
是一个定值时,可以把题中变化的量用特殊值代替,可以快捷地
得到答案.
方法二 命题的等价转化
将题目已知条件或结论进行转化,使深奥的问题浅显化、繁杂的问 题简单化,让题目得以解决.一般包括数与形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常 量与变量的转化、图形形体及位置的转化.
假设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以A为坐标原点,AB,AD所在直线分
别为x轴、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A(0,0),M(12,6),N(8,8), ∴A→M=(12,6),N→M=(4,-2), ∴A→M·N→M=12×4+6×(-2)=36.
规 律
一般问题特殊化,使问题处理变得直接、简单;特殊问题一般化,
思想方法
第4讲 转化与化归思想
思想概述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适用于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受阻或试图寻求 简单方法或从一种情形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使问题 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获取成功的思维方式.
化 命题的等价转化 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
批 此类题目一般都是采用方法一,赋值法求解,比较烦琐,所以可

以直接取满足条件的函数求解.
(2)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B|=12,|A→D|=8,若点 M,N 满足B→M=3M→C, D→N=2N→C,则A→M·N→M等于
A.20
B.15
√C.36
D.6
思路分析 假设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建系→写出坐标→数量积运算
(2)(2023·天津模拟)某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一个封闭的包装盒,

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可能是他们最头疼的一节课。

要想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转化的思想方法,即通过转化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值得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方法。

一、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基本概念转化的思想方法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转化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转化的思想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的构建、数学知识的运用以及问题的转化和解决等步骤。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1. 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意义和价值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通过转化的思想方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转化的思想方法,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小学数学课堂中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应用策略1. 注重问题的实际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时,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转化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知识突破五数学思想方法(一)(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一、中考专题诠释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是沟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抓住数学思想方法,善于迅速调用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提高解题能力根本之所在.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体会教材例题、习题以及中考试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读书由厚到薄的升华,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在解题中提炼数学思想的习惯,中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总结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了它的实质,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整体思想整体思想是指把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从而在客观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整体是与局部对应的,按常规不容易求某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时,可打破常规,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把一组数或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1 (2014•德州)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D、E、F分别为BC、CA、AB的中点,以A、B、C三点为圆心,半径为1作圆,则圆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思路分析:观察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三角形ABC的面积减去三个圆心角是60°,半径是2的扇形的面积..考点二: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有哪些解题的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有哪些解题的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有哪些解题的思想方法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转化思想。

无论是求解还是证明题,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转化法。

例如要证明a=b,又已知a=c就设法证明b=c即可。

已知MN垂直平分线段AB,则MA=MB。

这样转化就用到了已知条件得到了新的条件,无形中离答案近了一步!
2.按类别讨论想法。

几何题如果没有图形,往往会有两个答案甚至更多。

最常见的是等腰三角形问题。

3,方程思想。

很多几何题需要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出来。

还有些题则需要设x,但不需要列方程,最后x可以抵消。

4、整体思路。

需要用到一些复杂的求导过程,几何代数就是用这个思路来解题的。

比如郭的数学公益课,我们可以用整体论的思维去解一元二次方程。

5,数形结合思想。

解各类函数问题经常用到,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如果不能体会数形结合的妙处,不可能学好函数!
6、临界值思想。

经常用到求取值范围的问题。

郭老师,有十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是数学教研组成员,辅导全国各地的学生。

开设公益教学课程:郭数学公益课系列,每天发布初中数学各章节考点及解题方法。

欢迎关注,免费学习。

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包括:
1. 分析思维:对问题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抽象思维: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转换成数学模型或符号,以便进行推理和计算。

3. 归纳思维:通过观察和总结已有的规律和模式,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4. 推理思维:基于已知的事实和定理,推导出新的结论。

5. 反证法:通过假设问题的对立面,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6. 直觉思维:凭借一种“直觉”或“感觉”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7.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8. 形象思维:通过图形、图表等形象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9. 比较思维:将不同的问题或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
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10. 逆向思维:从问题的解决结果出发,反推回问题的条件和前提。

这些思维方法在数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同时,这些思维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转化思想方法总结

转化思想方法总结

转化思想方法总结1. 意识调整转化思想的第一步是进行意识调整。

意识调整可以帮助我们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开拓更加宽广的思维空间。

下面是一些可以帮助意识调整的方法:•思维导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可管理的部分。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找到问题解决的路径。

•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看问题的反面或相反的角度,以找到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定期学习:定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的情况。

2. 问题转化问题转化是将问题从一个角度转化为另一个角度,以获得新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问题转化方法:•倒推法:从结果出发,逆向思考,寻找达到结果的方法和步骤。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一些可能被忽略的因素。

•假设法:假设某种条件或情况是成立的,然后思考在这种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并尝试找到解决方案。

•关联法:将问题与其他领域或问题进行关联,以获得新的启示和解决方案。

通过将问题放在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中思考,可以找到新的视角。

3. 反馈与学习转化思想的过程中,反馈与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接收反馈,并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一些与反馈与学习相关的方法:•接受批评:接受批评并从中学习,是转化思想的关键。

批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方向。

•反思与总结:经常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理解,并避免重复犯错。

•持续学习:保持持续的学习态度,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造与创新转化思想还涉及到创造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创造和创新,我们能够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与创造和创新相关的方法:•思维跳跃:跳出常规思维模式,尝试将不同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概念应用到新的问题上,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方法 2.思维转化法
思维转化法: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转换研究对象,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
1.逆向思维法 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变为零的过程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运动学规律可以使问题巧解.
【典例1】 一物块(可看作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光滑斜面底端A 点上滑,最高可滑至C 点,已知AB 是BC 的3倍,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 至B 所需时间为t 0,则它从B 经C 再回到B ,需要的时间是( ).
即学即练1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4 s 后停止,若在第1 s 内的位移是14 m ,则最
后1 s 内的位移是( ).
A .3.5 m
B .2 m
C .1 m
D .0
2.等效转化法 “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
【典例2】 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 m 的窗子的上、下沿,如图1-2-9所示,(g 取10 m/s 2)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即学即练2 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 释放一个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小球后,对在斜面上滚动
的小球拍下照片,如图1-2-10所示,测得x AB =15 cm ,x BC =20 cm ,求:
(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 球的速度;
(3)拍摄时x CD 的大小; (4)A 球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几颗.
附:对应高考题组
1.(2010·天津卷,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
前8 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 .0.25 m/s 向右
B .0.25 m/s 向左
C .1 m/s 向右
D .1 m/s 向左
2.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2 s 听到石头落底声.由
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
A .10 m
B . 20 m
C .30 m
D .40 m
3.(2011·安徽卷,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2Δx (t 1-t 2)t 1t 2(t 1+t 2)
B.Δx (t 1-t 2)t 1t 2(t 1+t 2)
C.2Δx (t 1+t 2)t 1t 2(t 1-t 2)
D.Δx (t 1+t 2)t 1t 2(t 1-t 2)
4.(2012·上海卷,10)小球每隔0.2 s 从同一高度抛出,做初速度为6 m/s 的竖直上抛运动,设它们在空中不相碰.第一个小球在抛出点以上能遇到的小球数为(取g =10 m/s 2)( ).
A .三个
B .四个
C .五个
D .六个
5.(2013·广东卷,13)某航母跑道长200 m ,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 m/s 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 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 ).
A .5 m/s
B .10 m/s
C .15 m/s
D .20 m/s
6.(2011·新课标全国卷,24)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典例1】
解析 将物块从A 到C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运用逆向思维可看作从C 到A 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为奇数比,而CB ∶AB =1∶3,正好符合奇数比,故t AB =t BC =t 0,且从B 到C 的时间等于从C 到B 的时间,故从B 经C 再回到B 需要的时间是2t 0,C 对.
答案 C
即学即练1
解析 设加速度大小为a ,则开始减速时的初速度大小为v 0=at =4a ,第1 s 内的位移是x 1=v 0t 1-12at 21
=3.5a =14 m ,所以a =4 m/s 2,物体最后1 s 的位移是x =12at 21
=2 m. 本题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物体的运动看作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是1∶3∶5∶7,已知第4 s 内的位移是14 m ,所以第1 s 内的位移是2 m.
答案 B
2.等效转化法
“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
【典例2】
解析 如图所示,如果将这5滴水运动等效为一滴水的自由落体,并且将这一滴水运动的全过程分成时间相等的4段,设每段时间间隔为T ,则这一滴水在0时刻、T 末、2T 末、3T 末、4T 末所处的位置,分别对应图示第5滴水、第4滴水、第3滴水、第2滴水、第1滴水所处的位置,据此可作出解答.
设屋檐离地面高为x ,滴水间隔为T .则x =16x 0,5x 0=1 m
所以x =3.2 m
另有x =12
g (4T )2 解得T =0.2 s
答案 (1)3.2 m (2)0.2 s
即学即练2
解析 (1)由a =Δx t 2得小球的加速度a =x BC -x AB t 2
=5 m/s 2 (2)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上的平均速度,即
v B =x AC 2t
=1.75 m/s (3)由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恒定,即x CD -x BC =x BC -x AB ,所以x CD =2x BC -x AB =0.25 m
(4)设A 点小球的速度为v A ,由于
v A =v B -at =1.25 m/s
所以A 球的运动时间为t A =v A a
=0.25 s ,所以在A 球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2颗. 答案 (1)5 m/s 2 (2)1.75 m/s (3)0.25 m (4)2
附:对应高考题组
1.解析 前8 s 内的位移x =12×2×3 m +12×(-2)×5 m =-2 m.v =x t =-28
m/s =-0.25 m/s ,负号说明平均速度的方向向左,故选项B 正确.
答案 B
2.解析 从井口由静止释放,石头做自由落体运动,由运动学公式h =12gt 2可得h =12
×10×22m =20 m. 答案 B
3.解析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v =v t 2=x t 知:v t 12=Δx t 1
v t 22=Δx t 2
② v t 22-v t 12
=a ()t 22-t 12③ 由①②③得a =
2Δx (t 1-t 2)t 1t 2(t 1+t 2) 答案 A
4.解析 小球在抛点上方运动的时间t =
2v 0g =2×610 s =1.2 s .因每隔0.2 s 在抛出点抛出一个小球,因此第一个小球在1.2 s 的时间内能遇上n =
1.2 s 0.2 s
-1=5个小球,故只有选项C 正确. 答案 C
5.解析 飞机在滑行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2-v 20=2ax .
由题知,v =50 m/s ,a =6 m/s 2,x =200 m ,得飞机获得的最小速度v 0=v 2-2ax =502-2×6×200m/s =10 m/s.故选项B 正确.
答案 B
6.解析 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时刻t 0)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x 1,加速度为a ;在
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x 2.由运动学公式得
v =at 0,x 1=12at 20,x 2=v t 0+12
(2a )t 20 设汽车乙在时刻t 0的速度为v ′,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x 1′、x 2′.同样有
v ′=(2a )t 0,x 1′=12(2a )t 20,x 2′=v ′t 0+12at 20
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x 、x ′,则有
x =x 1+x 2,x ′=x 1′+x 2′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
x x ′=57. 答案 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