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讲的中气虚

合集下载

中医神乱的名词解释

中医神乱的名词解释

中医神乱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对于新近涌现的一些名词和概念,中医界往往存在着一些混乱和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常见的中医名词,并就其含义和定义进行解释和阐述,以期为广大读者消除一些疑惑。

一、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气血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一方面,气和血可以视为生命之源的两种形态,气为有形物质,如空气和粮食,血则为人体物质的主要载体。

另一方面,气血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力的表现,气血充盈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总的来说,气血是中医理论探讨人体内外物质交换和生命能量流动的重要概念。

二、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概念,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阴阳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两个方面,描述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

阴阳可以理解为相对,相互对立的两个极性,但又不可分割、不可替代,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形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三、气虚、气实、气滞在中医诊断中,气虚、气实、气滞是常见的术语,用于描述人体气的状态。

气虚指的是人体气的不足或虚弱,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气实则意味着气的过盛或紧实,可导致躁动不安、烦躁易怒等症状。

气滞则是指气的运行不畅,常见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出现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四、血瘀血瘀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用来描述血液循环不良、淤滞等情况。

血瘀可以导致气滞,也可以由气滞引起,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在中医诊疗中,血瘀常见于疼痛症状,如经痛、痛经等,以及一些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

五、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术语,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脏腑不仅包括脏器,还包括所属的经络、组织、功能等。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网络。

通过观察脏腑的状况,中医医生可以推断病情和寻找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特定的病名,这些病名是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描述,它们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

一、气虚气虚是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病名之一,它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或气机运行不畅的一种表现。

气虚的症状包括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

中医治疗气虚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益气补虚的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等。

二、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的血瘀病名有瘀血症、血瘀证等。

血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淤血、紫斑等。

中医治疗血瘀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等。

三、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部湿气和热气过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湿热的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尿赤等。

中医治疗湿热主要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来调理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蒿等。

四、肺燥肺燥是指肺部被燥热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肺燥的症状包括咳嗽、干咳、咳痰少等。

中医治疗肺燥主要通过润肺化痰的方法来改善肺部的状况,常用的中药有百合、麦冬等。

五、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受到情志不畅或其他因素刺激而导致功能紊乱的一种状态。

肝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胸闷、头痛等。

中医治疗肝郁主要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肝脏的紧张状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等。

六、心火心火是指心脏功能亢进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心火的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失眠等。

中医治疗心火主要通过清心降火的方法来调节心脏的功能,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夜交藤等。

总结: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每个病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内科的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内科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气虚的出现,一般都是有一定诱因的,而人们在平时要想进行有效调理的话,也需要对气虚的原因查找清楚。

那么,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

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

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中医辨证施治气虚的方法:★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补中益气的中医辨证论治

补中益气的中医辨证论治

补中益气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中益气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正常、心态平和、精神愉悦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常常感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中益气的情况逐渐下降。

下面来讨论一下中益气的辨证论治。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对中益气的辨证。

中医认为,中益气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生与外感。

内生因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习惯不健康、运动不足等。

外感因素则是指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辨证中益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辨证气虚与气滞。

气虚型的人常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懒言少动等症状;而气滞型的人则常感胸闷腹胀、情绪烦躁、口苦舌红等症状。

其次是辨证气虚与血虚。

气虚型常伴有心悸、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等症状;而血虚型则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外,还可以辨证气虚与阴虚、阳虚等不同的中医证候。

根据不同的辨证,中医有相应的论治方法。

对于气虚型的中益气,可以采用益气养正的方剂,如人参麦冬汤;对于气滞型的中益气,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活血化瘀汤;对于气虚血虚型的中益气,可以采用益气养血的方剂,如十全大补汤。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饮食调养,适量补充营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

总之,中益气是一个重要的中医辨证论治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益气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和调理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中益气的状态,使身体恢复健康,精神焕发,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要重视中益气的问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中益气的发生,提升健康水平。

气虚亏虚中医调理案例

气虚亏虚中医调理案例

气虚亏虚中医调理案例
气虚和亏虚是中医中常见的两种体质,气虚指的是人体气血不足,导致身体虚弱、疲乏无力、容易感冒等;亏虚则是指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身体功能出现障碍、免疫力下降等。

针对这两种情况,中医有很多调理方法。

以下是一个气虚和亏虚的中医调理案例:
患者李某,女性,年龄35岁。

主要症状为经常感到疲劳无力,手脚发凉,嗓子干燥易咳嗽,容易失眠。

经过中医诊断后发现患者同时存在气虚和亏虚的情况。

针对患者的情况,中医师制定了以下调理方案:
1. 调节饮食:建议患者多吃一些温补食品如红枣、桂圆、山药等,并且要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 中药调理:开具一份补益气血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药。

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调节生活习惯:建议患者适当运动,增加身体的代谢率和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作息时间;减少熬夜和过度劳累。

4. 按摩调理:中医师建议患者进行脚底按摩,刺激穴位以促进气血循环。

以上是一个气虚和亏虚的中医调理案例。

通过饮食、中药、生活习惯
和按摩等多种方式来调节身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气虚和亏虚的目的。

对于一些长期感到疲劳无力、容易生病的人来说,也可以尝试这些中
医调理方法来改善身体健康。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

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者症状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

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

血虚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血少。

血虚者症状为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医认为,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或称为气两虚、气血不足)。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气血不足最好是采用食补的方法,不过食补贵在持之以恒,当然,你也可以去看中医,适当吃一些成药或汤药调理,这样可能会见效快些。

下面给你介绍一些简单的常用食疗方,可以平时饮食上多注意调理。

当归炖猪蹄原料:猪蹄两只,当归50克,葱、姜、料酒、花椒、盐等适量。

制法: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两分钟,去其腥味,捞出。

然后再在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蹄,加入当归及调料适量,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煮至猪蹄熟烂。

清蒸人参鸡原料:人参15克,母鸡1只,火腿10克,水发玉兰片1 0克,水发香菇15克,精盐、味精、葱、生姜、鸡汤各适量。

制作:将母鸡宰杀后,退毛去净内脏,放入开水锅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均切片;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笼蒸30分钟取出;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置入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大火上蒸至烂熟;将蒸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与火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将蒸鸡的汤倒在勺里,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归参山药猪腰原料:当归10克,党参1O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各适量。

制作: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放入铝锅内;将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铝锅内;在铝锅内加适量水,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将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等与猪腰片拌匀即成。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补中益气方剂是中医学上的一种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症状。

该方剂组成复杂,包括多种药材,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总论
补中益气方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等功效。

二、黄芪
黄芪是补中益气方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补脾益气、升阳固表等功效。

黄芪性平味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三、党参
党参也是补中益气方剂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健脾益气、生津止渴等功效。

党参性微温味甘,能够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四、白术
白术是补中益气方剂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健脾益气、除湿止泻等
功效。

白术性平味甘,能够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五、茯苓
茯苓也是补中益气方剂的成分之一,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六、甘草
甘草是补中益气方剂的最后一个成分,主要具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等功效。

甘草性平味甘,能够促进人体代谢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和
抵抗力。

七、总结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方剂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和甘草五种药材
组成。

这些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在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方面
都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在使用该方剂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详论“气虚”

中医详论“气虚”

中医详论“气虚”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

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

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

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

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病因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

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

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临床表现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里所谓的"中气"是指什么?
一个人如果"中气"太虚会有哪些症状,对身体影响大吗?
要怎样才能增强"中气"?
中气
1、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又称脾胃之气。

有时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

脾胃功能产生中气,中气又支持脾胃之气。

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

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2、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

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3、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中气①生理学名词。

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②生理学名词。

指脾气。

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

③运气术语。

指中见之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

”《类经》:“中气,中见之气也。

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

” ④病证名。

类中风之一。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

又名气中。

详见该条。

益中气
益中气就是对补足中气有益。

中气不足调养宜忌
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才会造成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

当一个人站立的时候,所有的器官都会受地心引力影响而向下垂。

如果这个人的内脏肌肉开始松弛,承托力不够的话,像胃部、子宫等肌肉厚的器官,就会有下坠倾向。

这种情形,中医谓之“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的症状主要有:①胃下垂。

胃经常鼓胀不适,吃了东西后更甚。

原因是胃部蠕动能力下降,消化不良,加上食物的重量,令原已松弛的胃部更觉重坠。

②子宫下垂。

肌肉和韧带无力,导致子宫下坠,造成小腹等不舒服。

③呼吸不畅。

肺部本身不会运动,呼吸的动作是靠胸肌及横膈膜拉开肺部,然后才能顺利吸气、呼气。

气虚之人连吸一口气也仿佛要很用力,胸口部位有重物压住一般。

④腰酸背痛是肾气虚所致。

所谓“肾虚膝先软”、“肾主骨”,
就是这个意思。

此病以中医治疗为好。

中气不足的调养宜忌是宜坚持运动:最理想的选择是游泳,因它可运动全身肌肉,锻炼肺部,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能休息就休息,可以站的时候就省点气力不走动,可以坐的时候就不站,可以躺下来的时候,就不要坚持坐着。

让兀气尽快恢复过来。

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和加重肝脏排毒所消耗的能量。

蔬菜类的白萝卜、白菜、黄芽白、椰菜,以及水果类的西瓜、山竹等不要多吃,以免吃了破气。

中气虚是什么症状
人的阳气可以比喻成太阳,阴气可以比喻成大海.大海能调节气温,当太阳照射强的时候,大海吸收热量,从而使气温不至于太热,当太阳照射弱的时候,大海散发热量,从而使气温不至于太冷.如果没有大海,只有几个小池塘,这个调节功能就会很弱了,所以夏天热而冬天冷.晚上为什么总是做梦呢,因为晚上阳气入阴人就会睡觉,现在阴虚了,阳气不能全部回来,所以会多梦.白天为什么总是感觉累呢,阴中存储的阳气少,所以能散发出来的阳气也少.你这个情况是因为
长时间的熬夜引起的,阴阳两虚,以阴虚为主,本质还是中气虚,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失眠等,应及早改善生活方式.
气虚,指的是中气不足,力气弱的人或儿童,由于生冷的食物,会减低肠胃蠕动、使肌肉无力,所以吃多了会因消化不良,而导致腹胀。

因此肠胃功能不好的孩子,不宜吃生冷食物。

像柑橘、柚子等水果,具有止咳、化痰、润肺、助消化的作用,但多吃却容易造成肠胃紊乱,因此,有胃病、胃寒的人最好少吃。

身边提醒:因为虚寒体质的人气虚脾虚,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天也是冷的,所以宜吃一些温热性的水果,如荔枝、桂圆、杏等,对身体来说这些温热的水果是补寒佳品,但不宜多吃。

至于容易拉肚子的人,应把椰子汁拒之口外,因为椰子汁易导致腹泻。

【宜】?
(1)饮食宜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糖,脂肪也不必过份限制。

?
(2)宜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食物加工宜精细,不要过粗糙。

?
(3)宜多食"血肉之品"及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的食品,如家禽肉类、蛋、猪肉、猪肚、猪脾、莲子、粳米、甜菜、杨梅等酸味食物。

?
【忌】?
(1)忌烟、酒。

?
(2)忌辛辣刺激食物。

?
(3)忌生冷寒凉、坚固、粘滞不易消化食物,易伤脾胃。

?
豌豆:中医认为,豌豆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利小便的功效,是脱肛、慢性腹泻、子宫脱
垂等中气不足症状的食疗佳品。

此外,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食用后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润肤的作用,皮肤干燥者应该多吃。

但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胀,消化不良者不宜大量食用。

豇豆:豇豆分为长豇豆和饭豇豆两种。

长豇豆即我们说的长豆角,常作为蔬菜食用;饭豇豆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或制作豆沙馅。

中医认为,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和胃、补肾止带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积、腹胀以及肾虚遗精、白带增多者食用。

芸豆:芸豆又叫菜豆,味甘平、性温,有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气等功效。

它不仅富含蛋白质及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还有高钾、高镁、低钠的特点,特别适合心脏病患者和患有肾病、高血压等需低钠及低钾饮食者食用。

吃时注意必须煮熟、煮透,否则会引起中毒。

黑豆:中医认为,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

肾虚导致的腰痛、耳鸣者可取黑豆50克、狗肉500克一起煮烂,加入各种调味品食用。

此外,黑豆还有“乌发娘子”的美称,用它制成的豆浆、豆腐等,是肾虚导致的须发早白、脱发患者的食疗佳品。

蚕豆:蚕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虚腹泻者食用。

但蚕豆不可生吃,也不可多吃,以防腹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少数人吃蚕豆后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也就是俗称的“蚕豆黄病”,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