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路面与刚性路面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路面设计概念和原理 路面设计参数 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刚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讨论的主要问题

路面有几类? 相应的设计理论、方法是什么?


设计标准?
典型的筑路材料与相应的设计参数?

已有路面的评价与加铺设计?
第一篇 路面设计概念和原理
第二篇 路面设计参数
第一章 交通
路面设计使用期内标准轴载的累计作用次数—交通量、 轴载大小、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当量轴次。
•1.1车辆荷载的特性
轴型:单轴、双轴或三轴
轮组:单轮组、双轮组 标准轴载:我国设计规范选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 准轴载。其他设计参数为:双轮组轮载为50KN,均布压强 0.7MPa,当量圆直径为21.3cm,双轮中心间距31.95cm(1.5倍当 量圆直径)。


3.水泥混凝土做基层(比如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或碾压混凝土、贫混凝土、 低标号混凝土基层),其上一般设70mm~220mm沥青层厚度,称为刚性 基层沥青路面(或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
4.采用沥青混合料与无结合料的集料组成的结构,称柔性路面(flexible pavement)); 5.在路基上或处治了的路基上铺筑约400mm~550mm的全厚式沥青混合 料结构层,称全厚式沥青路面(Full-Depth Asphalt Pavement)。
路面的分类
按力学性分为:Fra bibliotek 柔性路面…刚度低、强度小、弯沉大,
对基层与路基的作用力大。
刚性路面…刚度大、强度高、弯沉小,
对基层与路基的作用力小。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1.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定义,结构特性,二者在设计理论与方法上有何主要区别在柔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或用有一定塑性的细粒土稳定各种集料的中、低级路面结构,因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而称这类结构为柔性路面。

它的总体结构刚度较小,刚性路面采用波特兰水泥混凝土建造,用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路面结构。

它的分析采用板体理论,不用层状理论。

板体理论是层状理论的简化模型。

它假设混凝土板是中等厚度的平板,其截面在弯曲前和弯曲后均保持平面形状。

如果车轮荷载作用在板中,无论是板体理论,还是层状理论均可采用,两者将得到几乎相同的弯拉应力和应变。

如果车轮荷载作用在板边,假定离板边距离小于0.61m(2ft),只能用板体理论分析刚性路面。

层状理论之所以适用于柔性路面而不适合于刚性路面,是因为水泥混凝土的刚性比HMA大得多,荷载分布的范围很大。

而且刚性路面有接缝存在,这也使得层状理论不能适用。

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不同,刚性路面可以直接铺设在压实的土基上,或者铺设在加铺的粒料或稳定材料层上。

柔性路面设计以层状理论为基础,假设各层在水平方向是无限的,且是连续的。

刚性路面由于板的刚度大和存在接缝,设计基础采用板体理论。

如果荷载作用在板中,层状理论同样也能用于刚性路面设计中。

2.机场道面、道路路面各有什么特点。

二者在功能和构造方面有什么主要区别?各自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机场道面的功能性能包括平整度、抗滑性能(对于跑道和快滑道)、纵横坡和排水性能等。

道面使用要求: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表面具有足够的抗滑能力⏹表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面层或表层无碎屑机场道面是指在民用航空运输机场飞行区范围内供飞机运行使用的铺筑在跑道、滑行道、站坪、停机坪上的结构物。

由于飞机运行方式对安全使用的要求高、飞机荷载重量和轮胎接地压力大于车辆荷载等原因,机场道面一般采用热拌热铺沥青混凝土。

最多采用的热拌沥青混凝土结构是连续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也有少数OGFC,SMA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柔性基层路面的研究与分析

柔性基层路面的研究与分析
维普资讯
20 0 7年 第 1 O期 ( 总第 1 期 ) 6 4
黑龙 江交 通科 技
HEIO NGJ ANG I L I JAOTONG J KE
NO 1 2 0 . 0, 0 7
( u o14 S m N .6)
柔 性 基 层 路 面 的研 究 与 分 析
2 2 设 计 思想 .
众所周知 , 刚性 基层 具有 良好 的强度 、 半 刚度与稳定 性 , 且 造价较低 , 因此半个 世纪 以来 在我 国得 到 了广泛 的应用 。 但是大量 的工程应用与研究后发 现 , 半刚性基层也存在 着一
些不足 。由于半刚性基层密实而且 刚度 大 , 引发 了反射 裂缝
中图分类号 : 4 6 27 U 1 . 1
1 前 言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0 8—38 ( 07 1 0 2 10 3 3 2 0 ) 0— 0 3—0 1
能性破坏 , 可以通过面层 的预 防性养护得 以补救。为了保 持 路面 的行车舒适性 和 良好的服务性能 , 需要定期进行沥青 罩 面或铣刨加铺 , 以保 证整个路面结构的功能性。
由于两种材料的不 同特 点 , 因此两种路面的设计思想也 不同。基 于半刚性材料强度高 、 模量大 、 板体性强的优点 , 在 我国 , 设计时将半刚性 基层作 为承 重层 , 提出强基 薄面的设 计思想 , 虽然近几年 面层 设计 也有增 厚的趋势 , 一些 高速公 路 的沥青 面层加厚 至 1 m, 8c 但是半 刚性 基层 的强度 仍然控 制在 3— P , 5 M a 在施工 中强度甚至更 高 , 同时半刚性基层材 料变形小 , 易断裂的缺点依然没有改变 。反射裂缝仍然为半 刚性基层路面 的主要破 坏模 式。 柔性路面 的损坏模式是 自上向下破坏 , 由路面层 的功能 性损 坏 , 进而发展 到基 层和路基的结构性损坏。因此为 了将 路面的破坏控制在路面表层 较薄 的范 围内, 国外提 出了“ 长 寿命 路面” 的思想 , 以确保路 面基层 、 基结构层不受损 坏。 路 因此在路 面结 构中 , 路 面上面层设 计为功 能层 , 中下面 将 将

第二篇 第4章 柔性路面

第二篇 第4章 柔性路面

第2-4章柔性路面路面:是用各种筑路材料,按一定厚度与宽度分层铺筑在路基顶面上,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外界自然因素作用的层状构造物。

柔性路面:是用各种基层(水泥混凝土除外)和各类沥青面层、碎(砾)石面层、块料面层等组成的路面结构路面设计:就是根据道路的使用任务、性质、交通量和交通组成,结合当地的材料、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并考虑路基状况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结构设计。

柔性路面设计的内容包括:路面结构层次的选择与组合、各结构层厚度的确定和结构层材料组成设计等。

§4-1 柔性路面常见的损坏现象柔性路面的力学特点是:各结构层具有一定的塑性、弯沉变形较大、抗弯拉强度较小;主要依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抵抗车辆荷载的作用;它的破坏主要取决于荷载作用下的垂直位移和水平拉应变(力)。

同时,土基的刚度和稳定性对路面结构整体强度和刚度有较大的影响。

柔性路面损坏主要表现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不足,常见的损坏形式有:一、裂缝1.裂缝:是路面上较普遍的损坏现象,常表现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以及纵横交错的龟裂等形态,有时还伴随其它损坏现象同时出现。

2.裂缝产生的原因:(1)基层软弱,使面层出现网裂;(2)在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下,面层产生疲劳开裂;(3)面层材料过脆,或面层和基层的刚度相差悬殊,以及面层底部由行车荷载作用产生的拉应力过大,使面层拉裂;(4)因半刚性基层的收缩而引起的反射裂缝;(5)因沥青面层低温收缩而产生的横向裂缝;(6)沥青材料老化等原因。

二、沉陷和车辙1.沉陷:是指路面出现局部下凹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当土基局部湿软、路面强度不足或路面厚度过薄,以及由路面传到土基的压力超过了土基的承载力时,由于土基产生过大的垂直变形,而导致路面沉陷。

2.车辙若整个路段土基强度不足,路面就会沿道路纵向产生带状凹陷,即形成车辙。

另外,在高温季节,沥青面层在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下,由永久变形积累也能形成车辙。

三、推移面层材料沿行车方向产生推挤、隆起,甚至形成波浪的现象称为推移。

道路工程刚性路面课件

道路工程刚性路面课件

排水设计
考虑路面排水问题,设置 合理的排水沟或排水管道 ,防止水损害。
03
刚性路面的施工工艺
施工前的准备
场地平整
确保施工场地平整,无 障碍物,以便进行后续
施工。
材料准备
根据设计要求,准备足 够的原材料,如水泥、 砂石等,并进行质量检
验。
设备检查
对施工设备进行全面检 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满足施工需要。
05
刚性路面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分析
强度高
刚性路面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弯 拉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车辆载荷和 应力。
耐久性好
刚性路面材料在期使用过程中,维 护和保养费用相对较低。
稳定性好
刚性路面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 较好,不易出现车辙、推移、拥包等 病害。
维护费用低
刚性路面材料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一般可达到20年以上。
成本。
刚性路面的应用范围
刚性路面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 、城市道路、机场跑道等交通 量较大、要求承载能力高的场 合。
在一些气候条件恶劣、温差大 、冻融循环等环境下,刚性路 面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刚性路面在重载交通路段、大 跨度桥梁等工程中也有广泛应 用。
02
刚性路面的材料与设计
材料选择
1 3
水泥
作为刚性路面主要材料,选择高强度等级水泥,如525号硅 酸盐水泥。
骨料
2
粗细骨料应满足级配要求,质地坚硬、耐久性好。
添加剂
如减水剂、缓凝剂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添加剂。
设计原则
强度要求
刚性路面应满足抗压、抗折强度要求,确保路面在使用年限内不易损坏。
稳定性要求
路面应具备较好的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和抗冻性。

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研究分析

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研究分析

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研究分析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面材料在保证交通安全和舒适度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和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对于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路面材料的种类、技术指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高速公路路面材料可以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两大类。

柔性路面主要采用沥青混合料,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剪切性能,能够承受重载交通工具的压力。

而刚性路面则主要采用水泥混凝土作为基础材料,其强度高且抗冻性能较好,适合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地区使用。

不同路段和地理特点的高速公路可能采用不同的路面材料,以适应不同的交通条件和使用环境。

其次,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技术指标也是研究和分析的重要方面。

在柔性路面方面,主要关注的指标包括弯曲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切性能、抗排水性能等。

通过合理调配材料组分和改善施工工艺,可以提高路面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在刚性路面方面,关注的指标则主要包括抗压强度、抗冻性能、温度应力等。

通过减少温度变形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可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维修频率。

此外,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研究还涉及到环境和经济因素。

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环保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方向。

例如,可回收再利用的沥青材料和水泥材料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经济方面,优化路面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可以降低施工和维护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最后,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值得研究和探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高温抗裂复合沥青混合料、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路面材料正逐渐被引入到工程实践中。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能够满足交通工具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噪音要求。

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也为提高路面材料的监测和维护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环保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刚性基层柔性面层复合式路面分析现状与发展

刚性基层柔性面层复合式路面分析现状与发展

刚性基层柔性面层复合式路面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本文针对刚柔复合式路面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评述,分析了rcc+ac和cc+ac两种典型的复合式路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之途径,最后针对刚柔复合式路面研究现状提出了须着重研究解决的技术难点和问题。

【关键词】道路工程;复合式路面;刚柔性界面;层间粘结;反射裂缝1. 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筑路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结构层出不穷,人们对路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速公路不仅要求满足快速、安全、舒适,还要求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经济性。

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交通需求量大,超载超限运输屡禁不止。

从实践来看,常规沥青路面在应对重载交通(超载、超限)能力有限,虽然采用了改性沥青,沥青高温等级也逐步提高(如采用pg82),采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通过不断优化混合料级配以提高混合料抗剪强度,减少车辙,但实际效果均不十分理想。

采用水泥路面其舒适性又难以保证,一旦出现断损坏将严重影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且维修困难,对路面交通影响较大。

因此,研究一种新的路面结构以适应当前交通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

新路面结构既要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能够抵抗重载交通,又要满足高速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且养护维修方便,路面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长,全寿命周期费用少。

结合本公司多年从事路面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借鉴国外长寿命路面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采用水泥刚性基层+沥青柔性面层的复合式路面结构来实现以上目的。

2. 目前国外研究现状2.1 复合式路面概念目前,研究较多的复合式路面包括:刚性+刚性、柔性+刚性、刚性+柔性+刚性三类,分别如下:刚性+刚性(rcc+cc、pcc+pmcc、rcc+crcp);柔性+刚性(rcc+ac、cc+ac、crc+ac、pmcc+ ac);刚性+柔性+刚性(rcc+isac+cc),从目前国外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采用最多的还是rcc+ac和cc+ac。

国道柔性、刚性路面技术探讨

国道柔性、刚性路面技术探讨

凝 土 路 面 3种 。 目前 国 道 刚 性 路 面 主 要 以接 缝 式 水 泥 混凝 土
路面设计 为主 , 水泥混凝土面层 设计厚度 为 3 ~ 5c 面层 0 3 m, 下则为 3 m厚 的级配粒 料底层 ,水泥混凝土设计抗 弯强度 0c 为 44 a 级配粒 料底层材 料的 C R值 >8 %, .1MP , B 5 路基土壤 的 C R强度值 为 1 %以上。 B 5
从 2 4国道改造后 的情 况看 , 0 尚未发现明显的车辙现象 , 可见 增加面层厚度的措施起到了一定功效。
开 放 级配 层 的 改 良
2 4国道 铺 设开 放 级 配 沥 青 混 凝 土 层 的 主 要 目 的在 于 提 0 升 行 车 安 全 , 当暴 雨 来 临 时 可 以 由该 层 内 的孔 隙迅 速排 除道 路表面雨水 , 以减 少 车 轮 与 雨 水 接 触 , 止 车 轮 打 滑并 可 避 免 防
车轮带起的漫天水气影响视线。欲达到上述 目的须确 保开放 级配沥青混凝 土可提供大量孔隙 ,因此开放级 配沥青混凝 土
通 常 由大 尺寸 粗 骨 材 配 合 少许 细 骨 材 组 成 。
以下就 接缝式水泥混凝土路面 的特性及在设计 、施工 中
的某 些 技 术 问题 进 行 探 讨 。
国 道 刚性 路 面 技术 探 讨
刚 性路 面 是 指面 层板 体 刚 度 较 大 ,抗 弯 拉 强 度 较 高 的 路 面 , 般 指 水 泥 混凝 土 路 面 。 刚性 路 面 设 计 的型 式 主 要 有接 缝 一 式 水 泥 混凝 土 路 面 、 接 缝 式 钢 筋 混 凝 土 路 面 及 连 续 式 钢 筋 混
橡胶 或高分子聚合 物 ,以改善沥青混凝 土抗 车辙能力、耐久 性、 温感性 、 提高抗破坏 的张力强度等 , 改性沥青混凝 土的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柔性、刚性路面理论与分析方法发展概述作者姓名作者学号学科专业道路与交通工程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提交日期二○一五年十一月摘要根据行车作用下路面的力学特性,可将路面分为柔性与刚性两种。

柔性路面多由沥青类面层和多层结构组成,比较柔韧具有一定塑性,在长期行车作用下,容易产生较明显的变形,在柔性路面设计中需要考虑它的极限垂直位移和高温季节面层(采用沥青面层时)的稳定,同时也要考虑不利季节面层底面的极限拉延和面层的低温缩裂。

刚性路面主要指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行车下工作于弹性状态,没有明显的垂直变形。

刚性路面设计主要取决于混凝土面层的抗弯强度,同时考虑温度变化对路面内应力的影响。

路面设计从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各国使用的设计方法达几十种。

早期偏重于经验法,它是根据道路试验结果或按照对道路进行一般观察的结果而建立的,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由于方法简便,能解决实际问题,故仍有很多国家使用。

随着力学和数学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可以按照弹性理论或粘弹性理论计算出多层路面结构内的应力与变形,辅以一定的试验和调查,逐步建立了力学经验法,它已成为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方向,并已开始在美国、苏联、中国等国家应用。

关键词:柔性路面,刚性路面,经验法,力学经验法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vement under traffic, the road surfa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flexible and rigid. Flexible pavement consists of multi-class asphalt surface layer and multi-layer structures, and it can be flexible and with some plasticity, also likely to produce more significant deformation under vehicular load in long-term. Flexible pavement designing needs to consider its limits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layer in the hot season (asphalt surface layer), also taking the underside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adverse seasonal temperature limit drawing and the surface layer of shrinkage cracking into account. The main means of rigid pavement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road work in the elastic state, with no significant vertical deformation. Rigid pavement design depends mainly on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surfac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change on the inside surface stresses.Pavement design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egan to study, more than 80 years of history, the current design method used by countries of dozens. Early emphasis on empirical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est results or follow the road on the road to the general observation of the results established, with certain conditions and regional limitations, but because of the easy wa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so there are still many countries us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omputer mechanics and mathema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lastic theory or viscoelastic theory to calculate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within the multilayer pavement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trial and investigat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mechanical-empirical method, it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avement design methods, and have begun to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Soviet Unio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Keywords:flexible pavement, rigid pavement, empirical method, mechanical-empirical method1引言路面理论与分析方法从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已有110多年的历史,目前,各国使用的方法达几十种。

根据行车作用下路面的力学特性,可将路面分为柔性与刚性两种。

下面分别对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发展情况分别进行概述。

2 柔性路面理论与分析方法发展概述自1850年法国首先将岩沥青应用于道路路面之后,沥青路面很快发展成为了现代路面的主要类型。

2.1 发展简史柔性路面设计法始见于1901年美国麻省道路委员会第八次年会上的公式,随后40年提出了各种设计公式,至1940年戈德贝克公式为止,均属初期的古典公式,其特点都是以轮载分布到土基上的应力大小为依据。

随着土质学、土力学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后,柔性路面设计转以经验法为中心,如1940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三轴法,哈费氏的平板试验法,1942年O.J.波特的加州承载比(CBR)法,1943年加拿大的麦克劳德法,1947年加州的维姆法,直至1950年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发展的CBR法。

而1955年的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西部协会(WASHO)和1962年的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AASHO)的道路试验,则更是近代经验法的基础。

1943年D.M.伯米斯特发表了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柔性路面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测试技术的进步,把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和WASHO、AASHO试验路结果相联系,提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法及其电算程序或诺谟图,成为现代理论法的先声。

继此,各国竞相前进,成为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大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理论基础的完善,规划科学化、结构典型化、材料规格化、施工机械化,已有可能从规划、设计、施工直至使用作为一个整体,从最佳经济效益出发,走系统设计的方向。

总体来说,柔性路面设计方法门类繁多,但基本上可分为经验法和理论法两大类。

2.2 经验法柔性路面理论以道路试验及对道路所进行的观测数据为基础,设计时以不同的交通条件、土基及路面材料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为依据,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确定经验公式或设计曲线。

经验法中影响最大者为CBR设计法和AASHO设计法。

a. CBR设计法加州承载比CBR试验,为测定土基和粒料基层材料相对强度的试验法。

美国加州公路局1928~1929年进行道路调查,于1942年提出土基CBR值与路面厚度关系曲线,后经波特和美国陆军工兵部队的共同努力,几经演变,得出如图的设计曲线,成为许多国家CBR设计法的基础。

b. AASHO设计法1962年提出,以路面使用性能降低的原因为依据,确定交通量与路面厚度的关系。

设计参数有路基支承值、地区系数、80千牛标准轴载累计数,根据不同的临界状态的计算图查得路面厚度指数,再以适当的材料等效强度系数换算为实际厚度确定路面结构。

c. 典型结构法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以本国经验为基础,吸收AASHO成果,结合本国对防冻设计的成就而成。

旧路补强设计。

以旧路不利季节的弯沉测定为基础,根据补强层材料的试验路求得其补强效果,以经验公式或经验曲线决定补强厚度。

加拿大、中国等国都制订过这种方法。

至于美国地沥青协会(A.I.)旧法、英国法、日本法等都是综合CBR法和AASHO法的结果,或以诺谟图表示或以公式表示。

2.3 力学经验法柔性路面体系具有弹-粘-塑性质,对于等级较高的柔性路面,可以认为近似于弹性体。

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路面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析。

理论假定前提和路面实际的差异所导致的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偏离,则在计算中予以修正。

由于影响路面工作状况的因素多、变化大,理论法仍有经验成份。

在进行柔性路面设计时,应在充分调查路线的自然、交通、筑路材料资源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注意分期修建的技术经济效益,采用薄面强基稳土基的技术途径,进行路基路面组合设计。

a. 壳牌石油公司法1963年提出,1978年修正,以三层体系(连续、滑动、半滑动)为基础,后发展到采用多层体系BISAR程序(见路面力学计算),参考了WASHO、AASHO 道路试验结果制定,采用双圆垂直荷载图式、标准轴载80千牛,特殊情况时考虑水平荷载。

设计时控制土基压应变防止路面永久变形,分别控制层底拉应变或拉应力,防止沥青面层或水泥土基层的拉裂。

有设计手册可用。

b. 苏联法1972年制定,以双层体系(连续或滑动)为基础,计算中层拉应力时用三层连续体系近似诺谟图。

采用单圆垂直荷载。

设计时控制土基的剪力或路表弯沉值计算总厚度,控制沥青类面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层底的拉应力或粒料基层剪应力防止路面开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