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云南德宏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由来与特点
葫芦丝的传说

葫芦丝的传说(1)在德昂族广泛流传的古老爱情悲剧故事《昆撒乐和欧比木》,对葫芦丝的起源作了描述。
古代的德昂族寨子里有一个叫昆撒乐的小伙子和一个叫欧比木的姑娘,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昆撒乐会用树叶、竹叶吹奏出美好的音乐。
由于叶片会干枯,难以保管,昆撒乐就用薄薄的铜片代替叶片,并把薄铜片放到细竹筒上吹。
后来,竹管被虫蛀出一些小洞,吹奏时用手指按不同的洞眼,竹管发出的声音就会变化,再套上葫芦,声音更悠扬了。
就这样,昆撒乐发明了“毕格宝”(葫芦丝的德昂语名称)。
昆撒乐常常在劳动之余吹起“毕格宝”,欧比木一听到乐声,就会来与他约会。
但是,欧比木的父母嫌昆撒乐家境贫寒,不愿将欧比木许配给昆撒乐,便悄悄的在深山老林里盖了一间小吊楼,将欧比木藏到小吊楼里,不让他们见面。
昆撒乐是个有骨气的小伙子,决心外出去挣钱,娶回心爱的姑娘。
欧比木一个人住在吊楼里,天天思念心中的情人,泪水把眼睛都弄花了。
一天,欧比木见地面上有脚印,以为是昆散乐来过,就把梯子放下,等待心上人的到来。
哪知吊楼附近的脚印竟是老虎留下的,晚上饿虎顺着梯子爬上吊楼,把欧比木吃了。
昆撒乐在外地拼命干活,节衣缩食,攒得了许多银子,赶回家。
他找到小吊楼时,发现心上人已不在人间,悲愤不己,钻进深山将老虎杀死。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用“毕格宝”吹起悲怨的乐曲,控诉这人为的悲剧。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昆撒乐和欧比木就将“毕格宝”作为“传情”乐器世代传承了下来。
“毕格宝”吹奏的曲子就是德昂人民用葫芦丝世代传承吹奏的《流泪调》。
现在梁河县的河西乡二古城德昂族村寨里,还有人会吹这首调子。
(2)在梁河傣族聚居区流传的葫芦丝起源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勐养江畔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傣族青年叫桑亮。
在他去参加“嘎光露盛会”的途中帮助了一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
在老大妈的预言下,桑亮与买走葫芦籽的温柔美丽的傣族少女少玉相遇并深深相爱。
为了记住这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少玉在勐养江畔种下了葫芦,桑亮就在旁边种上了竹子,以便葫芦攀爬生长。
葫芦丝介绍那你看

对未来葫芦丝发展的期待和展望
希望葫芦丝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独特的民族乐 器。
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将葫芦丝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 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希望通过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葫芦丝推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 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5
葫芦丝学习与教学方法探 讨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01
基础知识学习
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构造、音域、 音色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演奏 技巧打下基础。
02
吹奏技巧练习
03
乐曲演奏实践
通过大量的吹奏练习,熟练掌握 气息控制、指法运用等吹奏技巧。
选择适合自己的乐曲进行演奏实 践,逐步提高演奏水平和音乐表 现力。
经典曲目介绍及欣赏
《月光下的凤尾竹
》
这是一首著名的葫芦丝独奏曲, 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而著称。
《婚誓》
这首曲目是电影《芦笙恋歌》的 插曲,以葫芦丝为主奏乐器,表 现了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有一个美丽的地
方》
这首曲目是云南民歌改编的葫芦 丝独奏曲,展现了云南美丽的自 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不同地域流派差异比较
03
葫芦丝音乐风格与曲目赏 析
音乐风格特点概述
01
02
03
浓郁的地方特色
葫芦丝音乐具有鲜明的云 南地方特色,展现了独特 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
优美的旋律
葫芦丝音乐旋律优美,富 有歌唱性,能够抒发人们 内心的情感。
丰富的演奏技巧
葫芦丝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包括气息控制、手指技巧、 舌技等,能够表现出细腻 的音乐情感。
葫芦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文化背景

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文化背景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大型国家级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葫芦丝与柔软,如丝般柔滑的声音像是旋律感动了无数人心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爱护,葫芦丝从民间文化艺术到城市文化艺术,从国内迅速蔓延到国外。
目前,更强调学者探索仪器本身葫芦丝演奏技巧,但在葫芦丝音乐创作研究,成果并不丰富,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
关键字: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目录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文化背景 (1)摘要 (1)目录 (2)引言 0一、理论概述 0(一)葫芦丝 0(二)葫芦丝音乐 0二、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现状 (1)(一)古调音乐 (1)(二)流行音乐 (1)(三)民谣音乐 (2)(四)改编曲 (2)三、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文化背景 (3)(一)学校教育 (3)(二)国际化 (3)(三)旅游发展 (4)参考文献 (5)引言葫芦丝是流行于中缅两国傣族、德昂族中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
过去傣族、德昂族男孩到十四、五岁时就要学吹葫芦摊,因为谈恋爱时,男方就是用葫芦摊倾吐自己对姑娘的爱慕之情。
傣族民间有“目掌革,目宾字”(意为“小懂吹奏乐”,小是小伙子,)的说法。
在傣族看来,吹奏葫芦摊小仅是长大成年的标志,而且也是傣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
近几年,葫芦摊那勾魂摄魄的奇妙声音,引发了一股席卷全国的狂潮,天南海北的人们,都把会吹葫芦摊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自豪;各种文艺晚会上,一当出现演奏葫芦摊的节目,总会给人们的心灵深处带来一股南国边睡清凉的风。
作为民族乐器,能够迅速进入中国主流文化,葫芦丝是唯一的。
一、理论概述(一)葫芦丝葫芦丝,又称“葫芦箫”,从云南德宏州梁河傣,阿昌和德昂等民族地区,是一个传统的云南少数民族簧片乐器。
葫芦丝主要由主管,芦苇,带管,葫芦四个部分。
主管:旋律管,具有多个按音孔,簧片:声乐部分;连接管:辅助发音管;葫芦:葫芦漏斗效应,通过提升机的空气和附着在管内的头部。
中国传统文化(葫芦丝)--奋斗小组

奋斗小组
由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 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měng) 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 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 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 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 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 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 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 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 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传承:承载民族底蕴的神话
Ⅰ〃月光下的凤尾竹 Ⅱ〃竹林深处 Ⅲ〃欢乐傣乡 Ⅳ〃竹楼情歌
Ⅴ〃放马山歌
谢谢观赏
初识:精雕细琢的艺术
葫芦丝,傣语叫 “筚郎叨”, “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 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汉 语又称为葫芦箫。葫芦丝形状和构造 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 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 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 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 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 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 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 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 的共鸣的和音。
印象: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 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 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 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 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在傣、 阿昌等族人民中最 为普及,是娱乐时 助兴的乐器,每个 村寨都有很多制葫 芦丝的能工巧匠。 人们走在路上或在 田间劳动,也经常 吹响葫芦丝,为人 们的生活增添了许 多欢乐。
葫芦丝的基本常识

葫芦丝的基本常识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属簧管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历史文化悠久,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葫芦丝的基本常识,希望有所帮助!葫芦丝的乐器详情葫芦箫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吹奏乐器,它是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最喜欢、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葫芦箫的历史悠久,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不过,今天的葫芦箫在构造上仍然保持着古代同类乐器的特点。
葫芦箫的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是由一个完整的葫芦,加上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
在葫芦的柄端,插有一根竹管作为吹口,葫芦作为共鸣箱;葫芦的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竹管上都镶有一枚铜制或银制的簧片,中间的那根主管最粗,上面开有七个音孔,可以吹出旋律,两旁的副管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
葫芦箫和其它箫类乐器一样,音量比较小,但是,它的主管发出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
由于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因此,有人又把它称为“葫芦丝”。
由于民族和区域的差别,云南省其它少数民族的葫芦箫,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还是有所差异的。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常用于吹奏山歌,尤其擅长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曲调中一般长音比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够比较好地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后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改良,这些新型乐器既保持了传统葫芦箫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使葫芦箫这种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乐器走上了舞台,它随着中国音乐家的出访,也登上了世界艺术舞台。
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葫芦丝名字的来历

云南葫芦丝名字的由来
云南葫芦丝在梁河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曾有传承。
但在芒东、勐养两镇的傣族地区传承得较广泛。
今天,人们已将葫芦丝乐器定位为傣族乐器。
“葫芦丝”在民间称为“葫芦萧”,别处也有称为“葫芦笙”,名称的变化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解放初期,知识青年下乡,将傣族不标准的汉语“萧”误听为丝而得名,有说是为了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萧”(萧无簧),故文艺工作者将它定名为“葫芦丝”。
说以前者居多。
葫芦丝的傣语名称为“筚朗道”,“朗道”为“葫芦”的傣语名,“筚”为傣语对吹管乐器的总称。
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
葫芦丝的来源和特色

葫芦丝的演奏姿势
站姿。身体自然站立,双脚略分开,呈外八字站稳,
两腿直立,身体的重心点放在两腿之间(必要时可左 右移动)。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头部直仰,胸部 自然挺起。目视正前方。双肩松弛平衡。两肘自然下 垂,两臂不可夹住身体,要与腰间保持一定距离(约 十公分左右)位于身体正前方中心线。乐器与身体形 成45度到50度角。
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
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葫芦丝的音调
葫芦丝,属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 3种
类型,常用有C、D、F、G等调。
由于传统葫芦丝在制作上有七个发音孔(主管),一个发
音孔一个音,加上一个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个音来。所以 一般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位置,改变原有的指法,理 论上应该可以吹出五到六个调来,但由于受音域和音阶排 列的限制,目前传统葫芦丝只能转四个调,而且常用的调 只有两个,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调(筒 音作5)最为常用。以C调葫芦丝为例,除可以吹出本调 (第三孔作1)还可以吹出 G调(筒音作“1”),它是民 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调式,在吹奏乐曲上有一定 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演奏,要根据乐曲的音域情 况适当的来选择,最佳调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 乐曲需要转调可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
葫芦丝的来源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
暴发,一位傣家小伙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 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 佛祖给葫芦装上了管子,小伙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 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 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的特色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
介绍葫芦丝的

与其他乐器的比较
与笛子比较
笛子作为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与葫芦丝在构造和吹奏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 音色、吹奏难度和表现力有所不同。
与箫比较
箫同样是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与葫芦丝相比,箫的音量较大,低音区更为浑厚,表现力更 为丰富。
与西洋乐器比较
葫芦丝与西洋乐器如单簧管、萨克斯管等在构造和吹奏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前者注重情感 表现和民族特色,后者则更注重技巧和音乐性。
改进葫芦丝
在传统葫芦丝的基础上,对簧片材质、葫芦材质和调音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以提高葫芦丝的音质和性能。
特点
音色优美
葫芦丝的音色悠扬、柔美,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民 族特色。
易于吹奏
葫芦丝的构造简单,吹奏方法容易掌握,适合各 个年龄段的人学习。
便于携带
葫芦丝体积小巧,重量轻,方便携带,适合旅行 和户外演奏。
学习方法
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葫芦丝的基本构造、音域、吹奏方式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 习打下基础。
练习基本吹奏技巧
练习单音、双音、滑音等基本吹奏技巧,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演奏 方式。
学习曲目
通过学习经典葫芦丝曲目,逐渐掌握不同风格和节奏的演奏技巧 。
演奏技巧
控制呼吸
学会控制呼吸,运用气息来调整音色、音量,使 演奏更加动听。
传承计划
发掘和保护传统曲目
积极挖掘和保护葫芦丝传统曲目,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推广葫芦丝文化
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宣传葫芦丝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 色。
加强传承教育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葫芦丝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爱好者 。
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与发展
与现代音乐融合
将葫芦丝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新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音 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云南德宏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由来与特点作者:宋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4期摘要:葫芦丝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器乐中越来越备受关注的舌簧气鸣乐器之一,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制作使用的传统乐器,由于它承载了千百年厚重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底蕴,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如醉如痴,被人们誉为“世界最美的声音”和“东方萨克斯”。
本文拟从葫芦丝的产生和传说、葫芦丝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云南德宏葫芦丝的溯源与现状作个简要著述,以利让世人对这件悠远而古老的傣族传统乐器——“葫芦丝”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
关键词:葫芦丝;云南德宏;文化艺术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140-02一、葫芦丝的产生与传说云南省近代发掘出了数以万计的各类青铜器,代表着云南遥远的春秋晚期至西汉末年五百年间的“古滇国”文化,是云南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期,发掘文物中有大量的反映云南古代歌、舞、乐的青铜器。
1964年在云南大理州祥云县出土了一件铜制葫芦丝,该墓年代约为战国初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制葫芦丝实物。
所以,笔者认为,葫芦丝起源于春秋晚期至西汉时期。
云南各地区墓地发掘出土的许多乐舞佣,生动的展现了以普遍吹葫芦丝伴奏的生动乐舞场面,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古滇国人”是一个十分喜爱乐舞的民族,反映出葫芦丝文化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渗透在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今天延续在德宏州境内的葫芦丝文化现象和当今苗族、彝族等民族的“芦笙文化”中可以看出:德宏的“葫芦丝文化”和彝族等民族的“芦笙文化”应该与史籍记载中的“葫芦笙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经过延续发展,最后分化演变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乐器。
德宏《梁河县地名志》115页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间,梁河县芒东镇建了“章毕村”,傣语“章毕村”译为汉语是“擅长制作和吹奏葫芦丝的村子”。
这说明葫芦丝文化早就在德宏生根,从各种历史记载,足可断定,葫芦丝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传承,最终植根在了德宏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在当地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以其特有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葫芦丝,傣语称“筚南道”,“筚”,傣语指吹管乐器,“南道”意为葫芦,“筚南道”就是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及省里的音乐家到德宏采风,问“筚南道”为何意?傣族艺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回答:“葫芦箫”。
采风者误听成了“葫芦丝”,这样久而久之,“筚南道”便渐渐被人们习惯的称之为“葫芦丝”。
其实当初把“筚南道”译为“葫芦丝”,或许正是译者灵感的闪现,一个“丝”字,高度概括了“筚南道”轻柔纤细、直入心扉,丝丝入扣的艺术特征,听到“筚南道”悠悠飘荡的美妙之声,便不由令人联想起轻歌曼舞的丝竹之乐。
故此人们也就欣然接受了“葫芦丝”这一名称。
葫芦丝流行区域较广,在中国的德宏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以及缅甸、泰国北部的傣、德昂、阿昌、佤、景颇等民族都使用。
过去在这些地区每逢节日或街天,常有民间艺人设摊出售自制的葫芦丝。
葫芦丝与傣族习俗有密切联系,男女青年恋爱时,常做传情达意之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男女青年吹“筚南道”谈恋爱的习俗也逐渐减少。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良,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演奏,现在,经过改良后的葫芦丝已成为了当今国内外最流行、最富有代表性的中国少数名族乐器之一。
葫芦丝是傣族广大群众挚爱的一件乐器,在德宏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溯源葫芦丝的动人传说。
笔者专门调查了德宏葫芦丝产生的标志性乐曲——《古山歌调》(别称“哭调”)的产生和发展。
相传远古时期,住在德宏勐养江畔的小伙桑亮和姑娘少玉相遇并深深相爱,少玉在勐养江畔种下了葫芦,桑亮种下了凤尾竹,以让葫芦藤攀爬生长。
婚期临近,二人去田间采摘葫芦装饰新房,却遭遇了勐养百年不遇的洪灾,为了逃生,桑亮砍下竹子,做成竹筏,少于将风干的葫芦拴在竹筏上,以增加浮力,然而小小的竹筏最终还是难以承载两个人的重量。
善良的少玉决定将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心上人,并且叮嘱桑亮,要让竹筏和葫芦永不分开。
随即跳入滔滔江水中。
桑亮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战胜了洪魔,活了下来。
可他却始终抛却不了对少玉的思念,每天对着勐养江水以泪洗面。
期盼着心上人奇迹般回还。
一天他抚着竹筏暗自神伤,一阵风吹来,竹子发出呜呜的凄凉声,想到少玉的心愿,灵感即发:既然人不能结合,就让葫芦和竹子相结合吧。
于是,他将排列成竹筏状的三根小竹管插入葫芦底部,并在竹管中间开了孔,主管口装上代表思念之情的铜片,做成了今天的葫芦丝,他每天用这个葫芦丝吹奏出凄凉的调子,表达自己刻骨的思念之情与内心的悲伤。
天长日久,这调子渐渐形成了一首完整的深情缠绵。
婉转悲切的葫芦丝曲。
这就是远古以来一直在德宏传承的催人泪下的《古山歌调》(傣语称“幸筚班陶”),从此傣族的葫芦丝及一首神奇的葫芦丝曲就这样在美丽的孔雀之乡——德宏,诞生源流承接了下来。
以上虽之一则民间神话传说,然而却让我们领略到了葫芦丝得以在德宏植根并在德宏民间文化艺术丰润的沃土里生长绵延、传承发展之渊源所在。
二、葫芦丝的主要风格和特点葫芦丝艺术在民族音乐史上,天生丽质、自成特色。
有着她独特的音乐理论和实践体系。
是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
其发展的轨迹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积沙成塔的一个积淀过程。
比起其他中西乐器来讲,葫芦丝艺术风格及特色,主要概略为以下几点:1、“情深”。
葫芦丝强烈的抒情性,最适宜吹奏山歌、古曲等一些个旋律流畅的乐曲,这类曲调一般长音较多,和声丰富,声音柔美和谐,能较好的抒发演奏者内心深处的意境,能直接将其深情厚意披露,外化,表现手段与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是直接合一的。
因此,直接,强烈和细腻的抒情性,“情深”、“情深似海”是葫芦丝艺术风格特色之一。
大凡能流传中外的葫芦丝名曲,譬如葫芦丝演奏家龚全国演奏的《竹林深处》,再如葫芦丝制作与演奏大师哏德全演奏的《古山歌》、《勐养江畔》、《金秋月下》、《傣家情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
这些葫芦丝金曲无一不是听众因他的深情而打动。
2、“韵美”。
德宏州的葫芦丝,不仅浸透着千百年深厚的傣民族文化底蕴,而且无论造型、外貌、音色等,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充分显示出了这件古老民族乐器的艺术风格和独特魅力。
葫芦丝构造特殊,取材天然,主件有葫芦和竹管组成,外形结构自然,美观,朴实大方。
葫芦的外壳光滑,皮质坚硬,易于雕琢,可以赋诗作画,赠送朋友时可以刻上赠言和祝福语。
另外就葫芦本身而言,她就有着千百个不同的迷人的天然形状以及别样的本来色泽;有竹叶黄、有核桃褐或两者深浅相间等一些个不相同的天然图案,再配上深紫色的三根竹管,给人以古朴,典雅的自然风味。
能赋予你一份置身于大自然的宁静心境。
葫芦丝音色轻、飘、美、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她由金属簧片产生声源,让其声音散发出强烈的金子般闪闪发光的质感之韵;而她的竹管部分却可飘洒出遥远的东方之韵;再加她最主要部件葫芦,更能使声音音色优雅娇艳,甜美无比,所以说:葫芦丝之韵,就是簧、竹、葫芦的组合之韵,再加上演奏家的“虚指颤音”、“腹颤音”、“打音”、“叠音”、“滑音”、“揉音”、“循环换气”……等一系列技巧的使用。
葫芦丝可将不同主题、不同意境、不同情感的乐曲表现的淋漓尽致,达到深情并茂,气韵生动的境地,凸显出浓郁的葫芦丝艺术之韵味。
3、“出画”。
葫芦丝的音色幽逸、朦胧、纤柔、细腻、娓娓动听。
时而圆润多情、时而悠悠缠绵、时而清新明快。
像多情的凤尾竹;像清澈的小溪、像盘旋在空中的白鹭、像开屏的孔雀、像情人窃窃私语……,她在描绘一幅幅柔与美、静与纯的傣家生活画面;她在刻画傣族“水”一样的民族性格。
德宏边疆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独特,人们常年居住在亚热带气候的平坝地区,雨量充沛,村寨依山傍水,近处有小河环绕,远处是茂密的森林,房前屋后瓜果累累,鸟语花香……傣族贝叶经是这样描绘他们自己的生活:无边的寨子翠绿如荫,淙淙的溪水绕着竹楼人家,密密的椰子树顶着蓝天,高高的佛塔挂满彩霞。
这美丽的生活画面涵养了葫芦丝特有的表现力,自然就能把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德宏这块宝地的人文风情在葫芦丝艺术中变成那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卷。
4、“入神”。
傣族的生活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好,生活相对富裕,政治社会的长期稳定,使他们的生活悠闲自得,节奏舒缓,再加上受小乘佛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性情平易、委婉柔和,善良纯情的民族性格,这些现象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如情似水的文化现象。
难怪人们都说:傣族是水的民族。
若要将这种文化现象在葫芦丝上表现出来,你就必须在透彻领悟傣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去内在完美的演绎出葫芦丝特有的神韵交融之风采。
比如演奏《竹林深处》时,前两小节引子部分中,其中第二小节的E音符,要用“虚指颤音”技巧来演奏,这样就能与当地民间音乐风格相吻合。
“打音”时,手指的速度不能太实,太快,要尽量使其产生似弦乐的揉弦时的颤音效果,让其产生浓郁的傣文化韵味,这样才能塑造出傣族青年们在温柔宁静、婆娑朦胧的竹林深处,含羞多情、欲言又止的音乐形象。
笔者认为一些德宏州外的葫芦丝演奏者所演奏的乐曲,虽然技法技巧也很熟练,但与德宏当地土生土长的演奏者相比起来,在把握乐曲的地方风韵、民族风格上还有一些差异,难怪有葫芦丝专家这样说:不到德宏,不了解德宏,你就永远演绎不出葫芦丝的独特韵味。
这是因为当地的乐手自小受本地民族文化的熏陶,他的根在德宏,他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本身就已经自然而然的在其血脉中、心灵深处积淀了浓厚的本土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元素。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殊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她吹奏葫芦丝并不是去刻意的模仿,而是傣族人民与生俱来从心底流露出来的一种深切感受,所以这些非常特殊细腻的情感、技巧、韵味就会由衷的流露出来。
如果说曲谱和演奏技巧是葫芦丝音乐的韵,那么傣族文化内涵便是葫芦丝音乐的神。
如果仅懂得掌握曲谱和演奏技巧那么它所表现的音乐就是没有灵魂的音乐,也就无法触动听众的心灵,只有将神和韵交会融洽,才能真正达到入神出化。
这就是德宏葫芦丝音乐与外来葫芦丝音乐表现出的内涵差别。
三、结语德宏州的葫芦丝起源于远古,传承发展在今天,无论从吹奏技巧或是制作技术上不仅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及开发利用价值。
其艺术之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承载着云南深厚的古老文化,汇聚着不同时代,多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粹。
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世代传承和深深植根在德宏这块神奇美丽土地上的傣族古老民间乐器,承载和蕴含着深厚的傣族文化底蕴,反映出独特而又多彩的文化现象。
深具特色、独树一帜,它是繁荣发展,和谐进步的象征。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