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讲解

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讲解

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讲解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讲解一、引言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是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遗址之一。

作为英雄途中的一处重要地点,这里见证了在艰难环境下的顽强和革命精神。

本文将对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进行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

二、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的背景1. 地理位置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地处滇、缅、藏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

2. 历史意义滇西北地区是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这一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对于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纵七支队则是英雄途中的一支重要部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奋斗,展现了革命战士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三、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的展示内容1. 革命历史陈列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革命历史的文物和图片,其中包括了边纵七支队的历史资料、革命战士的生活用品以及革命时期的实景复原等,通过这些陈列物品,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时期的艰辛和革命战士的英勇。

2. 革命故事讲解在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内,还有专门的导游讲解员,可以为游客讲解当年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家的英勇事迹以及边纵七支队在途中的艰难情况,让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年的革命。

馆内还设有多媒体展示,通过影像资料介绍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的光辉历史。

四、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的意义和影响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作为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遗址,承载着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对于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传播革命历史知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成为了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激发人们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红色景点,它的存在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早期革命活动的艰辛历程。

腾冲抗战文化

腾冲抗战文化

腾冲抗战文化腾冲是一个集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边疆文化及外来文化为特征的融合体,20世纪40年代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至次,抗战文化成为腾冲文化之一,70多年来抗战文化与其它文化交相辉映,是打造腾冲文化品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腾冲抗战是滇西抗战及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腾冲抗战是国民正规军与当地民众参加的战斗;腾冲是全国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城市;抗战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抗战名人(李根源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昆明重九起义、腾越起义等,出任过陕西省省长,担任过农商总长兼任国务总理,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总办,是十大元帅之一朱德的恩师,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哲学导师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著有《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是毛主席的哲学导师;抗日县长张问德年过花甲临危受命出任腾冲抗日县长,曾写有著名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张问德县长誉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县长之人杰楷模”,等诸多腾冲抗日名人)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收复腾冲古城、攻克来凤山、飞凤山;高黎贡山反击战等);腾冲抗战是抗日战争中全歼日军的战斗。

腾冲抗战涉及每一个角落、古城、村寨、山林,抗战结束后,留下了来凤山、高黎贡山等无数抗战遗址,同时也保留下来了腾冲文庙、英国领事馆、和顺镇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司令部、指挥部的旧址现为滇缅抗战博物馆等数不胜数的抗战遗迹。

抗战胜利后修建了国殇墓园、198师纪念塔等抗战纪念建筑。

国殇墓园是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而修建的烈士陵园。

成为全国爱国教育基地。

2013年8月15日建成滇西抗战纪念馆,纪念馆与国殇墓园融为一体,2014年8月,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滇西抗战纪念馆被国台办公布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抗战文化是腾冲众多文化中独有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对滇西抗战、中国抗战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奠定了腾冲文化一种新的格局,对腾冲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爱国教育意义

论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爱国教育意义

论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爱国教育意义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场之一。

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其对当代爱国教育的意义更是深远而重要。

本文将从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对当代爱国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滇西抗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滇西抗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指1942年至1945年中国西南抗日战争的战场。

滇西地区地势险要,自然条件恶劣,又是中国通往印度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日军为了打通触角,积极侵占滇西地区,对当地中国抗日力量展开了残酷的进攻。

在日寇进攻下,滇西地区的抗战形势异常艰难。

当地的兵民众志成城,坚决抵抗日本侵略。

滇西抗战期间,川滇黔军区和滇军主力部队接受八路军派出的训练,得到八路军的支援。

兵员器械开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顽强抵抗日军的侵略。

二、滇西抗战的重要意义滇西抗战展示了中国军民的极大勇气和顽强意志,也显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滇西抗战期间,滇军不怕牺牲,不怕苦累,与敌人战斗到底,展现出了中国军队的艰苦奋斗和不畏强敌的坚韧品质。

滇军在滇西抗战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坚韧的战斗意志,他们用实际行动破坏了日寇的进攻计划,并始终保卫了民族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滇西抗战还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伟大战争。

在滇西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展现了强大的抵抗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滇西抗战对当代爱国教育的启示滇西抗战对当代爱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滇西抗战展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日英勇精神,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这种抗敌精神,培养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滇西抗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坚强、勇于牺牲的民族,我们应该激发和传承这种抗敌精神,弘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当代青年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

滇西抗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育资源,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普及这段抗战历史,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观后感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观后感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观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四、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五一假期,我有幸来到龙陵县的松山抗战遗址参观。

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故事。

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与悲壮。

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松山抗战遗址位于龙陵县的松山山顶,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重要阵地。

1942 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昆明,中国远征军在松山建立防御工事,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

最终,中国远征军以牺牲近万人的代价,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昆明。

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站在松山抗战遗址的山顶,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场激战的场景。

山顶的战壕、炮台、指挥所等遗址,无不在诉说着当年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坚韧。

走在这些遗址之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先烈们的伟大。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例如,有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战士,在战斗中负伤被俘,遭受日军长时间的酷刑,仍坚决不屈。

她的英勇事迹,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忠诚。

四、结论通过参观龙陵松山抗战遗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与悲壮。

这段历史,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更加尊敬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目录(篇2)一、引言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四、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2023 年 5 月 1 日劳动节,五一假期是中国的法定假日,也是很多人出游的好时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来到了龙陵,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龙陵松山抗战遗址。

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龙陵松山抗战遗址位于中国云南省龙陵县,是二战时期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

1942 年,为了切断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通道,日本军队占领了缅甸,并进一步侵犯中国西南边境。

参观昆明抗战胜利堂纪念馆心得

参观昆明抗战胜利堂纪念馆心得

参观昆明抗战胜利堂纪念馆心得抗战胜利纪念堂位于昆明市中心,多年前曾是清代云贵总督署、黔国公沐氏府邸;辛亥革命后变成省立优级师范学校云瑞中学;为纪念云南王龙云功绩,1944年动工兴建,命名为“志公堂”;1946年落成时确定名为“抗战纪念胜利堂”,简称“胜利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参观中我感受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希望加入到爱国主义运动中来,用鲜血浇筑出亿万万中华儿女的幸福,他们身上那种坚毅的共产党人的精神一路来指导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指引共产党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开辟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出华夏儿女的壮丽篇章。

他们见证了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参与者、亲历者。

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在感叹民族强盛,祖国强大的同时也需要扛起肩上的使命与责任。

今天,时代的鼓点更加激越。

回首看,千百年来的历史浩荡前行;立足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澜壮阔;再向前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任在肩。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滇西抗战纪念馆介绍

滇西抗战纪念馆介绍

滇西抗战纪念馆介绍
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南涧县滇西抗战纪念馆,是为纪念滇西地区英勇抗战而建立的
一个重要场所。

这个博物馆旨在记录并展示云南人民在其中一战中的牺牲和英勇表现,以
及日军侵略的残酷。

同时,滇西抗战纪念馆也是一块重要的历史纪念碑,向世界展示了中
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英勇行为。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展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历史介绍区、战争回顾区和烈士纪念区。

历史介绍区主要介绍滇西抗战的背景和历程,以及滇西地区各族人民在战争中的表现。


个区域使用大量图片、文献、文物等,可以清楚地展示抗战前夕云南的情况,滇西地区军
民齐心协力抗击日寇的奋斗历程,以及抗战胜利后云南地区的发展等。

战争回顾区则侧重于展示战争的惨状和生动画面,包括了日寇侵略军暴行和民众的抵
抗行为。

这个区域展示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等,展现了滇西地区的抗战生活,反映
了日寇的残忍行为和云南人民的英勇表现。

进入烈士纪念区,可以看到一个巍然挺立的抗战纪念碑和烈士墓碑。

这里是根据历史
资料定位出来的抗战英烈墓葬,主要包括了在滇西抗战期间牺牲的人民武装、民众、抗日
战争期间阵亡的籍贯在滇西的部分广大的国人,以及其他在滇西地区的抗战中英勇献身的
烈士之墓。

这个区域十分庄重肃穆,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此外,滇西抗战纪念馆还设有一些教育性的活动,如讲座、展览和读书会等,这些活
动旨在加深人们对云南抗战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抗战期间云南
人民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总之,滇西抗战纪念馆是一块重要的历史纪念碑,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弘扬
民族精神,并将之传承下去。

云南起义纪念馆背景故事介绍

云南起义纪念馆背景故事介绍

云南起义纪念馆背景故事介绍1. 纪念馆的由来云南起义纪念馆,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挺严肃的,没错,这个地方是为了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云南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而建立的。

说实话,这可是云南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你知道的,那个时候的老百姓过得可不怎么样,动不动就得忍受满清的压迫,日子过得像苦行僧一样。

于是,云南的热血青年们决定站出来,打破这一切,真是有种“我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豪情。

当时,云南的举动简直就像是点燃了一把火,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纪念馆就应运而生啦!这个地方可不只是简单的建筑,里面藏着的故事可多了。

走进纪念馆,仿佛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你可以看到那些革命者们的英勇事迹,还有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2. 纪念馆的展览2.1 真实的历史痕迹纪念馆的展览分成好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故事。

首先,走进第一个展区,墙上挂满了老照片,那些黑白色调的影像里,仿佛能看到当时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

你能想象吗?当时的青年们为了推翻腐朽的统治,心里是多么坚定,完全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些照片让人感慨,有些则让人心疼,真是岁月不饶人,革命的路上也是满是荆棘。

展览还有不少实物,比如那些当年用来传递革命思想的信件,还有一些老旧的武器。

看着那些东西,你会恍若回到了当年的战斗现场,听到那一声声的号角在耳边回响,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工作人员还会为你讲解背后的故事,听得人心里倍感激动,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革命者。

2.2 教育与启示除了历史痕迹,纪念馆还有很多互动体验项目,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受欢迎。

比如,模拟当年革命者的决策过程,体验那种“将心比心”的感觉。

说真的,站在那种角度思考问题,真的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候也会觉得生活很难,其实回头看看历史,咱们的前辈们比我们更艰苦,但他们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纪念馆还定期举办讲座和活动,邀请历史学家和学者来分享他们的见解。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云南地区承受着日本侵略军的猛烈攻击,云南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一、日本侵略与云南的抵御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淞沪会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随后,日军迅速向南方推进,威胁到云南的安全。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理位置重要,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阻击线。

云南省政府积极组织民兵力量,加强边防建设,与日军展开顽强的抵抗。

二、云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云南省政府在云南抗战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指挥作用。

他们成立了云南保卫战决策委员会,统一指挥各部队抵抗日军。

云南的军民积极响应抗战号召,纷纷加入抵抗队伍,奋勇杀敌。

云南的兵力虽然不及日军,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日军进行了血战。

三、云南的抗战胜利抗日战争中,云南的抗战胜利有目共睹。

云南军民与中央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部队密切配合,形成了合力打击日军的局面。

他们在昆明、保山、丽江等地组成兵团,与日军展开多次决战,在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云南的抗战胜利,有效地阻止了日军向中国西南地区的扩张。

四、云南抗战的意义云南的抗战对于整个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对于保卫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云南的抗战为中国其他地区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的支援。

同时,云南的抗战也是云南军民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云南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云南的抗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日本侵略、为全国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

云南的军民以顽强的抵抗精神,将抗战进行到底,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云南抗战的历史,向云南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研究【摘要】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云南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最前线,还是对外联系的国际通道和文化教育中心。

云南的抗战遗址,具有分布集中,特色鲜明,主体广泛等特点;对于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各民族同胞,反思当今教育观念,汇聚两岸及华侨的力量,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抗战遗址;云南;正面战场;爱国主义;民族复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68年,它留下的遗址及其折射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自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

抗战遗址展示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爱国主义,融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开拓创新的民族品格,也昭示着人类社会热爱和平、自由、正义的公理。

它深刻的历史价值是激励我们民族不断自强进步的思想动力,是团结全球华人和进步人士的精神家园。

因此,保护好抗战遗址,充分挖掘、展示、发扬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云南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最前线”,还是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要道,对外开放的中心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云南的各阶层人民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为民族独立的各种努力,盟国和国际友人在华活动中留下丰富的遗址遗迹。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军队、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华侨、地方士绅、土司及其属众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阶层在不同的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汗水乃至生命。

云南抗战遗址就是云南作为“大后方,最前线,国际生命线和文教中心”的载体和实证。

一、云南抗战遗址的类型与分布根据遗址的客观属性,将云南的抗战遗址分以下几类:(一)战场、墓园、纪念碑类1942年5月,日军侵略滇西,云南直接成为抗战的前线。

中国军队在怒江西岸修建江防遗址,与日军对峙,并积极准备反攻。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动强攻,在地形不利(从山下到山上的仰攻)、天气不利(正值雨季)情况下,远征军将士不怕艰险,不畏牺牲,不断进攻日军坚固工事,特别在松山、腾冲战役和龙陵争夺战中,战斗异常惨烈。

远征军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终于克复阵地,收复国土,于1945年1月将日军赶出云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收复国土。

在战场上,远征军付出大量牺牲,据统计,仅松山战役就牺牲官兵共计7657名。

滇西战事结束后,部队和当地政府建立众多的纪念墓园和碑、塔,保存较好的有位于腾冲县城西部的国殇园。

它在腾冲县城西来凤山北麓之缓坡地段,是第二十集团军各部队的墓地,腾冲战役中牺牲美国参谋人员也葬在这里。

墓地中间为“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墓冢绕塔而建,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计3646冢。

墓园内建有忠烈祠,祠内有蒋介石、于右任等人题写的匾额;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旁有李根源先生《告滇西父老书》、张问德《答田岛书》等碑刻,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

墓园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松山战役自1944年6月开始,历时三月,将敌寇全部歼灭。

战斗非常激烈,战后山上仅存树木两棵,身上弹坑累累,仍伫立松山大垭口,当年的坑道、堡垒等仍在。

松山遗址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为纪念抗战中在滇西牺牲的将士,弘扬全民族抗战精神。

1989年德宏州在芒市东南方“雷牙让”山麓重建抗战纪念碑,1990年5月落成。

主碑四棱柱的正面是原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题的碑名“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

(二)交通,工厂等遗址抗战中,云南是我国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要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先后承担起抗战生命线的重任,尤其是后期的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

滇缅公路和众多的飞机场就是是云南人民克服困难,埋头苦干,无私付出的见证。

滇缅公路下关至畹町段,跨大江,翻大山,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从1937年12月开工,第二年9月初步建成通车,成为后方补给的生命线。

尤其是日军1940年8月切断滇越铁路后,更成了抗战后方唯一的生命线。

今天,滇缅公路留下的遗址很少,仅存龙陵县松山脚下20余公里的老弹石路面,前些年差点铺设柏油,幸得熟悉这段历史的有关人士大力呼吁,才得以幸免。

还有见证惊心动魄的怒江狙击战的惠通桥。

该桥现在虽已闲置不用,桥塔仍矗立两岸桥头,粗大的钢缆和上百根吊杆高悬江空,傍边有省级文物标志碑,供游人和历史爱好者寻访、游览,但是附近杂草丛生。

为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抗战时期云南建立一系列重工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如:第二十二兵工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机器厂、飞机制造厂和云南水泥厂等,解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有力的推动了云南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1940年昆明已经发展成为与重庆、川中、广元等齐名的当时西南大后方八大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抗战后方重要的工业支柱和经济支柱。

在昆明及近郊形成了海口,马街,茨坝和安宁四大工业区。

其中一些工业遗址见证当时云南工业的辉煌。

目前保存较好的有马街的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老厂房,茨坝的中央机器厂的门楼和海口云南水泥厂的立窑。

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国营工厂,其规模是当时国内机器产业的第一。

其产品大部分具有当时国际水平,创造了当时中国多个“第一”,如第一台大型汽轮机和发电机,第一台500马力电动机,第一台30—40吨的锅炉,第一座冶炼硅铁、锰铁的铁合金炉,第一家使用炉气控制技术进行高速钢淬火。

它标志性的门楼建筑几经风雨侵蚀,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鉴于此种情况,2009年盘龙区和企业共同对门楼的墙体、屋檐等部位进行修缮,让文物修旧如旧。

云南水泥厂立窑旧址,它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办事处蒋凹村云南水泥厂生产区内。

云南水泥厂立窑是中国第一台由自己设计、制造的半机械化立窑,是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云南水泥厂立窑作为抗战时期后勤生产遗址,还是我国民用工业史上的重要遗址,价值很大。

另外,还有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等遗址。

(三)教育文化遗址抗战爆发后,东部和中部的高校纷纷内迁,迁往云南的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同济大学、国立艺专,体育专科学校等11所。

师生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壮志不移,传承中华民族“威武不能不屈”的传统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追求。

这方面的主要遗址有:西南联大遗址、中山大学遗址、昆明市郊的众多科研所遗址等。

西南联大遗址: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他们先四处租赁房屋,后在北门街外自建房屋,为平房,有的还是茅草盖顶。

今遗址为仿旧所制,主要在云南师范大学内,包括门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和联大旧教室等。

其中联大文学院先迁往蒙自,1938年夏至1939年春借用歌胪士洋行、蒙自海关及税务司的房子。

今天蒙自海关和税务司旧址仍在,前几年进行维修;歌胪士洋行为砖木结构法式二层楼房,闻一多曾在此住二楼一间,其办公室1988年列为闻一多旧居陈列室。

中山大学遗址:1938年夏天后广州受到日军进攻,校长邹鲁和校委会决定将学校迁往云南澄江,校舍利用县城和东南郊外之庙宇、祠堂,稍加修缮便为教学、科研之场所。

师生住宿大多租用民居。

校舍以澄江附近的庙宇为主,另租赁房屋。

如理学院在县城的道教场所“层青阁”。

抗战初期,云南作为大后方,研究院所纷纷迁入,还组建一些研究所,如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国情普查所等。

由于日军对昆明的轰炸,各研究所纷纷迁往市郊,在昆明西北郊的龙泉镇和普吉镇留下不少遗址。

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遗址,在龙泉镇宝台山弥勒寺。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原设于昆明市青云街靛花巷3号,日机轰炸昆明后,研究所率先迁至龙泉镇,租用了龙头村的弥陀寺、棕皮营的响云寺、瓦窑村的普慧庵三个寺庙工作生活。

他们将自己全部图书仪器标本陈列在宝台山的弥陀寺大殿上,成为当时国统区中最完整的文史图书馆。

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在该寺的厢房居住并写下《贞元六书》。

弥勒寺和棕皮营响云寺和瓦窑村的普慧庵后来长期作为粮仓,基本保存完好。

中国营造学社遗址,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宝云社区麦地村194号兴国庵内,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室在此庵的“娘娘殿”,后由佛教教徒管理,保护较好,而其他的建筑已经破败。

兴国庵,在此庵的“娘娘殿”,后由佛教教徒管理,保护较好,而其他的建筑已经破败。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旧址,位于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办事处大羊方旺村的凤凰山。

1938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科技人员辗转迁往此处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抗战结束后,这里成为云南省天文台。

(四)侵华日军暴行见证遗址日军在云南烧杀抢掠,还违反人类公约,对平民进行轰炸、屠杀,建立慰安所,实行性暴力,也留下一些遗址。

主要有:董家沟慰安所遗址,栗柴坝日军大龙陵董家湾慰安所遗址,位于龙陵县龙山镇县政府对面的一条小巷董家沟28号的院子。

该院有大小房间30间,内部装饰精巧,原是当地有名的董姓富家宅院。

在近年该院子的修复中发现写着日文的小瓶子,针头,瓷器,还有一些女人用的装饰用品,众多的物证无可争辩的证实这就是日军的慰安所。

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栗柴坝渡口。

1942年5月19日,日军公然向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架起机枪,共计有二百九十余名难民同胞惨遭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栗柴坝大惨案。

1991年当地政府建成此碑,碑顶塑这一口金色古钟,寓意警钟长鸣,不要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五)飞虎队和“驼峰”空运遗址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牵制日军在亚洲的侵略,飞虎队1941年12月进驻云南昆明,以昆明的巫家坝和呈贡机场为基地。

1942年5月,日军进入滇西,切断滇缅公路,中美两国决定开辟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罗斯福表示:“不管日本人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我们总会想法设法把飞机和军需送交蒋委员长军队。

①”中国人民迅速扩建和新建机场,修建了云南驿、沾益、羊街、昭通、陆良、蒙自、广南、保山等机场。

战后,不少机场废弃,昆明巫家坝机场和呈贡机场仍在。

飞虎队保护昆明等城市免遭日机肆无忌惮的轰炸,还担负保护“驼峰航线”的职责;同时积极支持盟军反攻,破坏日军的运输线。

他们在云南的基地主要在昆明,现存有的遗址有:西站飞虎队招待所、小板桥美国空军医院和阿拉乡长春山中美空军公墓等。

西站飞虎队招待所位于昆明市滇缅大道的十四冶内的办公楼,该处原为1936年建立的昆华农校的校舍,1940年飞虎队入驻昆明,这里成为他们的招待所,现为昆明市五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虎队与日军的作战是激烈而危险的,而“驼峰航线”更是充满艰险。

美中两国在这条航线上,先后损失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近2000人。

其中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6架,飞行员100余人。

②1997年在怒江州泸水县片马镇高黎贡山山谷中发现了中美飞行员共同驾驶的c—53运输机坠机遗迹。

后来坠机搬出深山,运抵片马镇抗英纪念馆暂时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