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知识点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归纳

酸和碱的性质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干抹布讲其擦拭干净,再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到5%的碳酸氢钠溶液。
二.酸的化学性质:(由于酸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 H +,所以具有下列共性。
) 1.跟酸碱指示剂的作用酸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注意:浓硫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跟酸碱指示剂作用时,颜色变化不符合上述规律。
2.酸能跟Al 、Mg 、Fe 、Zn 等比H 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稀盐酸与金属反应:2Al + 6 HCl = 2AlCl 3 + 3 H 2↑, Mg + 2 HCl = MgCl 2 + H 2↑ Zn + 2 HCl = ZnCl 2 + H 2↑, Fe + 2 HCl = FeCl 2 + H 2↑ 稀硫酸与金属反应: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注意: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②铁参加置换反应生成的是+2价的亚铁离子:Fe 2+;③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又多到少的顺序:Al 、Mg 、Fe 、Zn 。
;④金属活动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 酸= 盐 + 水CuO + 2HCl = CuCl 2 + H 2O , 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 Fe 2O 3 + 3H 2SO 4 = Fe 2(SO 4)3 + 3H 2O 注意:工业上常用盐酸或稀硫酸出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听课笔记:第十单元酸和碱《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听课笔记:第十单元酸和碱《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教师行为导入教师以生动的例子引入课题:“大家可能都见过家里的花朵在浇了不同的水后颜色有所变化,这其实与水的酸碱性有关。
同样地,在化学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变色龙’——指示剂,它们能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展现出不同的颜色。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1.1 指示剂的认识与分类•教师行为:教师首先介绍几种常见的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等,并解释它们的基本性质。
随后,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指示剂的外观和颜色。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指示剂的分类,如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等,但重点聚焦于酸碱指示剂。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指示剂的基本信息和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加深对指示剂的认识。
••过程点评:此环节通过直观的展示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对指示剂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分类整理的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1.2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实验•教师行为:教师首先演示如何使用指示剂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分别取少量盐酸(代表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代表碱)于试管中,然后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让学生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颜色变化的原因,即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结构变化导致颜色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操作,并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讨论,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尝试解释颜色变化的原因。
••过程点评: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亲身体验了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过程,深刻理解了指示剂变色原理。
同时,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板书设计(目录形式)•第十单元酸和碱•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指示剂的认识与分类•常见指示剂•指示剂分类•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原理分析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超全)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见下图。
下图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A.稀NaOH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B.稀盐酸、石蕊溶液、稀NaOH溶液C.稀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D.稀盐酸、酚酞溶液、稀NaOH溶液答案:C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使石蕊试液变蓝。
不符合题目中成为红色溶液的要求。
此项不正确。
B.稀盐酸呈酸性,可使石蕊试液变红。
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如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将盐酸完全反应,则溶液为酸性,呈红色;如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为中性,呈紫色;如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则溶液为碱性,呈蓝色。
不符合最终为无色溶液的要求。
此项不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变红。
当加入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将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或盐酸过量时,溶液均呈无色。
符合题目要求。
此项正确。
D.稀盐酸呈酸性,再加入酚酞呈无色。
不符合题目中成为红色溶液的要求。
此项不正确。
故选C。
小提示: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
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3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C.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D.从20 s到40 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答案:C结合pH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反应开始前pH<7,溶液显酸性,应该是向稀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故C 错3、将2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5%的稀硫酸。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B.实验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细口瓶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D.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答案:CA、将2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5%的稀硫酸,步骤包括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故A正确;B、量取液体需要量筒、胶头滴管,混匀需要烧杯玻璃棒,装瓶存放在细口瓶需要细口瓶,故B正确;C、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九年级全册第十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全册第十单元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全册教材中,第十单元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单元主要涵盖了许多关于科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繁杂的单元。
本文将以该单元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为主题,进行探讨。
一、科学知识点:光的传播和反射在第十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知识。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能量,它以光的粒子—光子的形式传播。
而当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反射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阳光照射在地面上时,地面会反射出耀眼的阳光,我们需要佩戴太阳镜来保护我们的眼睛。
另外,光的折射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点之一。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的角度会根据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不同而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水中看到的物体会变形的原因。
二、历史知识点:古代的科技发展在第十单元的历史知识点中,我们学习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了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以及火药的发明和运用等。
古代的四大发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文字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给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让航海成为可能,开启了远航时代;而火药的发明和运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对军事技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科技的创新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
三、人文知识点:中国的宗教文化在第十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中国的宗教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包括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追求解脱和超脱生死轮回。
在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寺庙和佛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下十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十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二次根式及其性质二次根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1. 二次根式的定义二次根式是指像√a这样的形式,其中a为非负实数。
当a为正数时,√a有两个相同的实数解;当a为零时,√a的值为零;当a 为负数时,√a没有实数解,但可以引入虚数单位i,表示为√(-a)=i√a。
2. 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具有以下性质:- 二次根式可以相互约分,即√(ab) = √a * √b。
- 二次根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只有当根号内的值相等时才可以直接进行运算。
- 二次根式可以进行乘法运算,即√a * √b = √(ab)。
- 二次根式可以进行除法运算,即√a / √b = √(a/b),其中b不能为零。
第二单元: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一种常见的方程形式,而二元一次方程则包含两个变量和一个未知数,需要通过联立方程组求解。
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包含一个变量的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如下:- 将方程中的字母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使方程变为ax = b的形式。
- 计算方程的解x,即x = b/a。
2.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包含两个变量的一次方程组。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如下:- 将两个方程进行联立,消去一个变量,得到一个只包含一个变量的方程。
- 求解单个方程,得到其中一个变量的值。
- 将求得的变量值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求解另一个变量的值。
第三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对平面上的点进行位置标记的一种方法,而直线方程则可以描述直线的性质和特点。
1.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横轴和纵轴组成,将平面分割成四个象限。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由它与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决定。
2. 直线方程直线方程有多种表示形式,常见的有一般式、斜截式和点斜式。
- 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实数,A和B不同时为零。
九年级第十单元2d的知识点

九年级第十单元2d的知识点2D知识点:探索平面几何的奥秘引言:几何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空间和形状的关系。
而在平面几何学中,我们将聚焦于二维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九年级第十单元中的2D知识点,探索平面几何的奥秘。
1. 点、线、面的概念在几何学中,点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线是由无限个点组成的,其中任意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面则是由无限条线组成的,它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厚度。
2. 二维图形的分类二维图形是只有长度和宽度的图形。
根据边和角的不同特征,我们将二维图形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
在分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边和角的个数确定图形的类型,还可以通过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进行更精准的划分。
3. 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三角形是最简单的二维图形之一,它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构成。
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关系,我们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同时,三角形也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如内角和为180度、外角和为360度等,这些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十分有用。
4. 四边形的性质与分类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和四个顶点组成的二维图形。
我们将四边形分为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四边形都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等,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5. 多边形的性质与分类多边形是由多条边和多个顶点组成的二维图形。
我们将多边形分为三角形、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等不同类型。
其中,凸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而凹多边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
了解多边形的分类和性质有助于我们在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
6. 相似与全等的概念相似和全等是在几何学中常用的概念。
两个图形相似意味着它们的形状相同,但大小可能不同,可以通过等比例进行缩放。
而全等的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相同。
这些概念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 平行线与垂直线平行线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直线。
九年级第十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第十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的第十单元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下面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语文知识点1. 说明文说明文是以简单、明确、客观、准确的语言来解释说明某种事物或问题的文章。
它通常包括定义、分类、特征、原理、应用等内容。
2. 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自己感情思想的文学形式,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
散文多以平实、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3.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数学知识点1.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最高次幂为1的代数式,具有线性关系。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ax+b,其中a和b为常数。
2. 不等式不等式是通过“大于”、“小于”等符号来表示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算式。
学习不等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大小比较和范围确定的情况。
3. 图形的相似性图形的相似性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边长比例和角度相等来判断图形是否相似。
三、英语知识点1. 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用于表示在过去某个时间或事件之前已经完成的动作。
它由“had + 过去分词”构成。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某个名词或代词的从句,用于对其进行补充或限定。
在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3. 交际用语交际用语是指用于日常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
学习交际用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英语口语交流。
四、物理知识点1. 电流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的传导现象,是电子在导体中移动形成的。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2. 电阻电阻是指阻碍电流通过的物理量,它能使电能转化为热能。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3. 电路图电路图是用图形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和电路连接的图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电路的结构和性质。
五、化学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等规律排列的元素表格。
九年级下册英语第十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英语第十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下册英语第十单元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 肯定和否定的祈使句:祈使句是用来表达请求、命令、建议或劝告的句子。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构建肯定和否定的祈使句,以及它们的用法和示例。
2. 倒装句:倒装句是将主语和谓语的词序颠倒的句子结构。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两种常见的倒装句:完全倒装句和部分倒装句。
我们还学习了倒装句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和意义。
3. 虚拟语气:虚拟语气是用来表达非真实情况或假设的语气。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虚拟语气的构成、用法和例句。
我们也学习了虚拟语气在表示建议、要求和愿望等方面的应用。
4. 介词短语的使用:介词短语是由介词和它所搭配的名词、代词、地点名词或动词的-ing形式组成的短语。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介词短语,并学习了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来表达时间、地点、方式和目的。
5. 非谓语动词的用法:非谓语动词是指动词的一种形式,在句子中充当名词、形容词或副词。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种主要的非谓语动词形式:不定式、动名词和现在分词。
我们还学习了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点后,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用祈使句、倒装句、虚拟语气、介词短语和非谓语动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为我们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下册英语第十单元的知识点还有:6.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构建定语从句以及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如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when, where等。
我们还学习了定语从句的用法和在句子中的位置。
例如:- The book that I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is very interesting.(我从图书馆借来的那本书很有趣。
)- Linda, who is my best friend, is coming over for dinner.(琳达,我的最好的朋友,要来吃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1.酸=H +
+酸根离子
eg.硫酸H 2SO 4,盐酸HCl ,碳酸H 2CO 3,硝酸HNO 3,乙酸(俗名:醋酸)CH 3COOH 。
H
↑
+
2.碱=金属离子+OH -
eg.氢氧化钠(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氢氧化钙(俗名:消石灰、熟石灰)
Ca(OH)2,氨水NH 3·H 2O =NH 4OH 。
3.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eg.氯化钠(俗名:食盐)NaCl ,碳酸钠(俗名:纯碱,苏打)Na 2CO 3,碳酸氢钠(俗名:
小苏打)NaHCO 3,碳酸钙(俗名:大理石,石灰石)CaCO 3。
石蕊属于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除了石蕊,酚酞也是常用的指示剂。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碱能使紫色石蕊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而使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C 浓H 2
SO 4
↗去:H 2O H →
O ↘余:C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有含碳、氢、氧等元
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①
,生成黑色的碳。
所以,是用浓硫酸时应十分小心。
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并用手轻轻触碰烧杯外壁,感觉发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原因:散热。
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释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酸的化学性质 通性原因:都有H +
❶酸和指示剂反应
❷酸与活泼金属反应
Fe+酸生成亚铁化合物
利用下表的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不可以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因为酸把锈反应完后会与金属继续反应。
——————————
①严格的说,浓硫酸能将这些物质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比例脱去,这种作用通常叫做脱水作用。
中和反应
HCl+NaOH=NaCl+H2O
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
氢氧化钙也是一种常见的碱,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石灰水中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就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得到:
氢氧化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建筑上用熟石灰与沙子混合来砌砖,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在树木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等的石灰浆,可保护树木,防止冻伤,并防治害虫生卵;农业上可用石灰乳与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熟石灰还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等等。
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外,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 )、氨水(NH 3·H 2O )等。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原因:OH -。
母Ca(OH)2+C +4
O 2=CaCO 3↓+H 2
O
∣ Ca(OH)2+S +4O 2=CaS +4
O 4+H 2O
∣ 亚硫酸钙↑
∣ Ca(OH)2+S +6
O 3=CaS +6
O 4+H 2O ∣ 2NaOH+C +4
O 2=Na 2C +4
O 3+H 2O ∣ 2NaOH+S +4
O 2=Na 2S +4
O 3+H 2O
↓ 亚硫酸钠↑
子2NaOH+SO 3
=NaSO 4
+H 2
O
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 2O
Ca(OH)2+H 2SO
4=CaSO 4+2H 2O
2NaOH+CuSO4=Na2SO4+Cu(OH)2↓(蓝色沉淀)
Ca(OH)2+Na2CO3= 2NaOH+CaCO3↓ (白色沉淀)
蒸馏水和乙醇不导电,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却能导电。
这说明,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
事实上,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H2SO4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SO42-;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Ca (OH)2在水中会解离出Ca2+和OH-。
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碱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典型例题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设计实验:证明盐酸与NaOH发生反应。
①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②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③用滴管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振荡,红色溶液变成无色。
结论:HCl与NaOH发生反应。
中和反应实质:OH-+H+=H2O
eg.向NaOH液中逐渐加入稀HCl,图像如图(3),所标点的pH及溶液中的溶质情况。
A:pH>7;NaOH(反应起点)
B:pH>7;NaCl,NaOH(反应进行时)
C:pH=7;NaCl(恰好中和)
D:pH<7;NaCl,HCl(反应完成,酸过量)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对于土壤的酸碱性有一定的要求。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性,以利于农作物生长。
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形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酸性增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其酸性。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物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印染厂的废水呈碱性,可加入硫酸进行中和。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大量胃酸,造成胃部不适以致消化不良。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人被有些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而痛痒。
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就可减轻痛痒。
利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往往还需要精确地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为0~14。
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
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都必须在一定pH的溶液里才能进行;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在pH<4的酸性土壤或pH>8的碱性土壤中,一般不适宜种植。
调节土壤的pH是改良土壤的方法之一。
某些工厂排放的酸性气体未经处理而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导致降雨的酸性增强【正常雨水的pH≈5.6(原因:正常雨水中溶解了CO2生成了H2CO3)】,我们把pH<5.6的降雨称为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