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培训
《大学课件: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1
菌落计数
学习使用菌落计数法来估算微生物的
培养曲线
2
数量。
了解培养曲线的特点和分析方法,研
究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
3
生长速率
掌握计算微生物生长速率的方法和相 关参数。
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
革兰氏染色
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区 分细菌的阳性和阴性特征。
特定培养特性
了解某些微生物的特定培 养特性,如产气、荧光等。
1 增殖速率
了解细胞增殖的原理和 速率控制因素。
2 细胞计数
学习使用显微镜和自动 计数器进行细胞计数。
3 生物量分析
了解生物量分析的方法 和应用,如干重法和荧 光法等。
无菌操作技术
1
消毒与灭菌
学会对培养皿、培养工具和培养基进
传递培养物
2
行消毒灭菌。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避免细菌和真菌
的污染。
3
环境监测
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环境监测方法和 标准。
纯培养基的制备
琼脂平板制备
液体培养基制备
学习制备琼脂平板和琼脂斜板, 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基础。
掌握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用于大规模培养微生物。
学会正确的洗手、穿戴实验服和佩戴防护设备等个人卫生常识。
4 废物处理
了解废物处理的规定和流程,保护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保护
生物安全级别
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 级别分类,确保实验室的 安全性。
防护措施
学习使用防护设备和采取 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实 验环境。
危险物质处理
熟悉处理危险物质的方法 和相应的应急措施。
生物化学测试
学习常见的生物化学测试 方法,如氧化-发酵试验等。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步骤:(一)伊红美蓝培养基(EMB,用成品,分离大肠杆菌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
按成品说明称量、放入搪瓷杯,加水,加热完全溶化,倒入三角瓶,塞棉花塞,牛皮纸封口,包扎,作标记(培养基名称、批次组别、日期,下同),灭菌。
(二)营养琼脂培养基(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成品,分离芽孢杆菌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方法同上,灭菌。
(三)PDA培养基(即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分离酵母菌、根霉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
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蔗糖(白砂糖)2%、琼脂 2%,加水至所需体积,pH自然。
配制方法:马铃薯去皮,称量,切成小方块,放入搪瓷杯,加水适量,煮沸20 min,取汁液,补水至所需体积,加入蔗糖(白砂糖),加热溶化,最后加入琼脂(琼脂要预先单独用水浸泡,然后挤干再加入),加热至琼脂完全溶化,分装三角瓶,塞棉花塞,牛皮纸封口,包扎,灭菌。
培养基统一高压蒸汽灭菌(121℃25 min)。
(四)无菌平皿准备(下次实验倒平板用)每组10套,报纸包扎,高压蒸汽灭菌(121℃25 min)后,置干燥箱80℃烘干1 h。
(五)枯草样预处理及预培养(下次实验分离芽孢杆菌用)枯草样预处理:每组1瓶。
100 ml三角瓶+自来水约50 ml,加5%可溶性淀粉,溶解。
枯草若干,剪短,浸入三角瓶水中,牛皮纸封口,包扎,置水浴中煮沸10 min,然后置培养箱30℃预培养3~7 d。
(六)葡萄样(或其它水果)酵母菌预培养(下次实验分离酵母菌用)每组1瓶。
葡萄(或其它水果)适量,捏碎,皮渣与汁液一起放入250 ml 三角瓶(装量1/2~2/3),封口,置培养箱25℃预培养3~7 d,观察自然发酵过程。
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步骤:(一)污水中大肠杆菌的分离(稀释倒平板法)1)用三角瓶取污水样适量。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2人/组)4学时,第一次实验(绪言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介绍本学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介绍微生物实验室须知事项,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
介绍实验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实验预习报告:标题目的要求原理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含注意事项)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标题实验器材实验程序与操作要点结果讨论与体会思考题考核:评分比例: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各占20%,40%, 40%。
)平时考核登记++++:65,D:60,:,C80B85,:,A:95A90B:,:,:75C70D,E:≤501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无菌器材的准备(9月27日)一、目的要求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灭菌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对象。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6、了解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基本原理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
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选择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水、金属用具。
一般培养基在121.3℃灭菌20分钟即可。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制定和遵守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环境要求: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2. 实验室设备准备: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如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等。
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实验室材料准备: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试剂和培养基,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期。
试剂和培养基的储存应按照规定进行,避免受潮和污染。
三、实验室安全1. 个人防护: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实验服、手套和口罩,并戴上护目镜。
实验服应定期更换和清洗,手套应每次实验后更换。
2. 废物处理:实验产生的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
生物废物应经过高温和压力处理,化学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置。
3. 灭菌操作:实验室应配备高温高压灭菌器,并按照规定对实验器具、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处理。
实验结束后,必须清洗和消毒实验台和仪器。
四、微生物培养操作1. 培养基准备: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当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制应按照规定进行,避免污染和误差。
2. 培养物接种:接种前,必须先进行无菌操作,消毒培养器具和工作台。
接种时,要采取无菌技术,避免外界污染。
3. 培养条件控制: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控制培养的温度、湿度和pH值等条件。
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
五、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1. 实验记录:每次实验都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使用的试剂和仪器、观察结果等。
记录应准确、清晰,并按照规定进行保存。
2.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
六、事故处理和应急措施1. 实验事故处理:发生实验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人员安全。
微生物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微生物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器皿名称和规格;2、掌握对各种器皿清洗方法;3、掌握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操作过程;4、了解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二、基本原理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要求把实验用器皿清洗干净。
保持灭菌后无菌状态,需要对培养皿、吸管等进行妥善包扎。
试管和三角瓶要做棉塞。
这些工作看来很普通,如操作不当或不按规定要求去做,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因此应看作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一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的营养体,包括芽胞和孢子。
灭菌的方法分物理和化学灭菌法两大类。
本实验主要介绍物理方法的一种,即加热灭菌。
加热灭菌包括湿热和干热灭菌两种。
通过加热使菌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目的。
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与其自身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其凝固所需要的温度越低。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因为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从而增加灭菌效力。
三、实验器材1、吸管,试管,三角瓶,试管刷,棉花,报纸、包扎绳、去污粉等;2、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
四、实验步骤1、玻璃器皿的洗涤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因此,玻璃器皿的清洗是实验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1)不能用有腐蚀作用的化学试剂,也不能使用比玻璃硬度大的物品来擦拭玻璃器皿;新的玻璃器皿应用酸性溶液(2%的盐酸溶液)浸泡数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用过的器皿应立即洗涤。
3)强酸,强碱,琼脂等能腐蚀,阻塞管道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在洗涤槽内,必须到在废物缸内。
一般的器皿都可用去污粉,肥皂或配成5%的热肥皂水来清洗。
油脂很重的器皿应先将油脂擦去。
沾有煤膏,焦油及树脂一类物质,可用浓硫酸或40% 氢氧化钠或用洗液浸泡;沾有蜡或油漆物,可加热使之熔融后揩去,或用有机溶剂(苯,二甲苯,汽油,丙酮,松节油等)揩去。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

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第一次实验(4学时,2人/组)绪言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介绍本学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介绍微生物实验室须知事项,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
介绍实验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实验预习报告:标题目的要求原理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含注意事项)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标题实验器材实验程序与操作要点结果讨论与体会思考题考核:评分比例: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各占20%, 40%, 40%。
)平时考核登记A+:95,A:90,B+:85,B:80,C+:75,C:70,D+:65,D:60,E:≤50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无菌器材的准备(9月27日)一、目的要求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灭菌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对象。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6、了解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基本原理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
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选择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水、金属用具。
一般培养基在121.3℃灭菌20分钟即可。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一、概念及分类 2.1.3过滤灭菌:使用滤过的方法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的方法,1、概念:属一种机械除菌的方法。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通常1.1.1微生物:一个形体细小、结构简单、数目繁多的群体,是用于溶液、水、气体。
此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紫外线灭菌法,适用于物体表面、无菌室的表面及水的1.1.2消毒:指破坏待处理体系中微生物的过程,但消毒过灭菌。
紫外灯管的寿命约2000小时。
程一般对微生物孢子无效,消毒不需要杀体系中所有 2.2化学方法灭菌:常见的方法有环氧乙烷、臭氧、消毒剂灭菌。
微生物,只需要达到预定的处理要求,一般需要将体 2.2.1环氧乙烷灭菌法系中的致病和条件致病的微生物除去或使之丧失活性。
2.2.1.1概念:环氧乙烷灭菌法是利用乙烷气体进行杀菌的方法。
它是一种传统的灭菌方法,应用广泛,适用于不耐热的样1.1.3 灭菌:指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待处理体系中所有微品、工衣、容器具、设施设备的灭菌。
生物包括微生物的孢子等生态形式都完全除去或使之丧 2.2.1.2主要影响因素a..温度;b.湿度c.气体浓度d.灭菌时间。
失活性的过程,杀灭效果以杀灭芽孢为准。
2.2.1.3注意事项1.2分类 a.安全性:环氧乙烷是易燃易爆物质,明火可以引起燃烧,1.2.1按种属分:病毒、细菌、真菌。
同时由于气体分解还可能引起爆炸。
1.2.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阳性菌、阴性菌。
b.残留问题:环氧乙烷在高浓度时有刺激性臭味和毒性,,但属1.2.3按对氧气的需求分:需氧菌、厌氧菌。
通常所讲的菌检中度毒性一般可以很快挥发,不会在系统内表面残留余毒。
指检验体系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及大肠埃希菌(大 2.2.1.4环氧乙烷混合气体的成分,肠杆菌)。
环氧乙烷:二氧化碳=10~20%:80~90%.2.灭菌的方法:分物理法、化学法。
2.2.2臭氧灭菌法2.1物理法灭菌:常见的如加热、辐射、过滤。
微生物个人培训总结及计划

微生物个人培训总结及计划总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能够参加一次微生物个人培训课程,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颇丰。
在这里,我将对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未来的学习计划进行总结。
首先,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学习了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等基本知识,还学习了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这些知识使我对微生物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微生物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实验课的实践中,我学习了微生物的培养、染色、鉴定等基本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我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微生物鉴定实验中,我学会了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法鉴定不同微生物种类,这不仅对我以后的专业研究有帮助,也为我将来从事微生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受益匪浅。
老师们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和行业前沿信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也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使我对微生物学的学习产生了新的理解。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深化对微生物学的学习。
首先,我将加强对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仅要掌握基本概念,还要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将积极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争取早日独立完成一项微生物研究课题。
另外,我还将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微生物研究的需要。
综上所述,这次微生物个人培训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还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为微生物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培训计划:在微生物个人培训课程结束后,我制定了以下个人培训计划,以提高自己的微生物学水平:1. 深入学习微生物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对微生物分类、结构、代谢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关注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微生物大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测定1.工作范围: 原核微生物的测定一般要用油镜头; 真核微生物的测定一般用高倍镜即可; 测微尺多用来测定细菌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较少。 2、操作步骤 1)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1)放置目镜测微尺:测微尺刻度朝下; (2)放置镜台测微尺:测微尺刻度朝上; (3)校正目镜测微尺:按低、高、油顺序,使两种测微尺某一区间的 两对刻度线完全重合,按下式计算: 两对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长度(um)=——————————————— 两对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2)菌体大小的测定:换上装片,测出菌体长宽格数,算出菌体大小。 3)取出目镜测微尺,将两种测微尺用擦镜纸擦净,入盒。
六、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微生物的数量
3、要领及注意事项: (1)计数结果是微生物总数,含死、活菌; (2)菌悬液要摇匀; (3)计数格数和分布要合理; (4)对压线、出芽等情况处理; (5)菌悬液稀释要适当,不要过浓或过稀; (6)光线要适中(尤其不要太强),否则找不到计 数室; (7)要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四、革兰氏染色
1.工作范围: 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之一,也可用于 其他微生物的鉴别中。 一般的微生物形态观察不必用革兰氏染色。 2、基本步骤: 1)初染:结晶紫染色; 2)媒染:碘液媒染; 3)脱色:乙醇脱色; 4)复染:番红复染;
四、革兰氏染色
3、要领及注意事项: 1)菌种的菌龄,要选择生长旺盛期的典型菌体; 2)制片,按单染色的基本要求操作; 3)乙醇脱色时间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注意 衬以白背景,用95%乙醇滴洗至刚刚无紫色为 止,约20—30秒,立即用水冲净乙醇; 4)观察时,以分散开的细菌颜色为准。 5)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应选择两株形态 不同、染色结果不同的已知菌和未知菌一起混合 制片、染色。
实验操作考试
1、细菌单染色制片; 2、用油镜观察细菌装片; 3、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4、测定装片中酵母菌的大小; 5、从斜面中取菌种接种到平板上; 6、取菌悬液涂平板; 7、斜面转接保藏菌种; 8、用三角瓶制备1瓶无菌水; 9、制1支1 ml无菌吸管。
七、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3、要领及注意事项: (1)镜台测微尺刻度务必朝上; (2)目镜测微尺刻度朝下,放于目镜与镜头之间; (3)按低、高、油顺序校正目镜测微尺; (4)两对刻度线要整格完全重合; (5)镜台测微尺线条太粗时,可与线条的同边对齐。 (6)测细菌等原核微生物时,用油镜头要严格按油镜头的 使用要求操作,要特别注意光线的强弱。 (7)对不到一格的数值的判断一定要尽量准确,不能马 虎; (8)对各类微生物的大小要心中有数,如计算的结果与理 论值差距很大,要验算。
二、染色、制片
4、要领及注意事项: (1)生理盐水和菌体一定不能过多; (2)菌膜不能过厚,最好细胞分布疏密相间; (3)固定要到位,不能残留水,也不能固定过度; (4)染色时间正确,一定要按规定计时; (5)水洗时,水流不宜过急; (6)镜检前片子一定要干燥无水。
三、油镜头的使用
1.工作范围: 观察细菌及相近大小的微生物,真核微生 物的细胞器。 2、使用特点: 一定要用油;操作要求较高。
九、灭菌
2、要领及注意事项: 1)一定要检查水位; 2)温度和时间设置方法按说明书要求操作; 3)排净冷空气是关键,要理解原理; 4)应开盖蒸发一定时间后再取出灭完菌的培 养基、物品; 5)大胆、细心,注意安全。
十、包扎
1、试管:若干试管一捆,棉塞外包一层牛皮 纸; 2、三角烧瓶: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以防冷 凝水润湿棉塞,用绳子扎好; 3、移液管:上口塞棉花,报纸包扎; 4、培养皿:6-7套一组,报纸包扎; 5、棉塞:最好非脱脂棉制作; 6、注明日期、姓名。
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要领及注意事项
一、无菌操作
1、无菌概念: 什么地方是有菌的,什么地方是无菌的; 哪些地方要求基本无菌,哪些地方严格要求无菌。 2、操作环境: 实验室;接种箱;超净工作台;无菌工作室。 3、工作范围: 接种、转管、倒平板、梯度稀释、涂平板、平 板划线、菌体(菌悬液)转移及其他需要无菌操作的 实验环节。
三、油镜头的使用
3、要领及注意事项: (1)所用装片、涂片上一定不能有水; (2)先用低、高倍镜观察并选好视野,并将待 观察目标调至视野正中心; (3)注意保护镜头和片子,从侧面观察镜头进 入油系; (4)油镜头观察时,用微调调焦距,始终按 镜、片分离方向用微调调焦距; (5)调焦距速度一定要慢,避免焦躁,因为图象 出现的焦距范围很小; (6)注意光线的强弱; (7)用擦镜纸蘸取溶剂(二甲苯)擦净镜头和装 片。
九、灭菌
1、操作步骤: 1) 通电,打开开关,观察指示灯,视状态添加 水; 2) 放置灭菌物品; 3) 设定温度、时间(121℃,20 min),通电加 热; 4) 完全排净冷空气,关上排气阀; 5) 灭菌结束后,切断电源,使锅内温度自然降至 压力为0,打开排气阀 6) 取出灭完菌的培养基、物品,自然冷却,排尽 水。
八、斜面、平板、摇瓶的制作
5)分装: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和三角烧瓶(250ml) 内,试管装1/4。 6)加塞:在管(瓶)口塞上棉塞,既保证通气又可阻止外 界微生物进入造成污染: 摇瓶用八层纱布盖口; 7)包扎 8)灭菌 9)搁置斜面:趁热将试管棉塞端搁在玻棒上,使斜 面长度不超过试管长度的一半; 倒平板: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将三角烧瓶中的培养基趁热 倒入培养皿中,6-7个/100 ml; 10)无菌检查:将斜面37℃恒温培养24—48小时,以检查 灭菌是否彻底。
八、斜面、平板、摇瓶的制作
3、要领及注意事项: 1)各种药品、试剂的称量要注意精确性; 2)微生物培养用培养基一般用自来水配制; 3)斜面的琼脂溶化要彻底; 4)调pH(除“自然”外)千万不要省略; 5)分装培养基应用培养基分装器(移液管、玻璃 漏斗)分装,不要使培养基沾在管(瓶)口上; 6)倒平板时,注意避免烧、烫手。
一、无菌操作
4、要领及注意事项: (以实验室接种、转管为例) (1)斜面、接种环拿法; (2)火焰保护; (3)接种环灭菌; (4)接种环冷却及轻快接触斜面; (5)棉塞的制作及处理。
二、染色、制片
1、类型:分装片和涂片; 2、操作步骤:(以涂片为例) 1) 涂片:载玻片---滴加生理盐水---挑菌涂成 薄膜;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3)固定:菌面向上,火焰上过2-3次: 4)染色:滴加染色液(美蓝),覆盖(2-3分 钟); 5)水洗:自来水冲洗,至基本无色,晾干; 6)镜检:调节光源,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油镜观察。
八、斜面、平板、摇瓶的制作
1.工作范围: 斜面:培养和保存菌种; 平板:微生物分离、纯化和活菌计数; 摇瓶:微生物液体培养,模拟发酵罐。 2、操作步骤: 1)按培养基配方称量各种药品、试剂; 2)斜面和平板按要求称量琼脂,摇瓶不用琼脂; 3)溶化: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用玻棒搅匀,在电 热套上加热使其溶解。加入琼脂,加热,搅拌溶化, 补充水分至所需的总体积; 4)调pH:测pH值,用滴管向培养基中加入NaOH或 HCl,边调边测,直至要求的pH范围;
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 的菌体形态的差别
(1)细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和霉 菌是真核生物,大小不同; (2)放线菌和霉菌是丝状菌,细菌和酵母菌 是非丝状菌; (3)霉菌有孢子柄、子实体等特化形态,放 线菌没有。 (4)一定要注意提问,不要理解为菌落形 态。
六、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微生物的数量
1.工作范围: 此法计得的是死、活菌的总数,故称总菌计数法。 2、基本步骤: 1)稀释:将酵母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菌液不浓,可不必 稀释。 2)镜检计数室:在计数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 检。若有污物,则进行清洗。 3)加样品:盖上盖玻片,用毛细管将菌液由盖玻片边缘滴 一小滴,让其自行渗进计数室。不可有气泡。 4)显微镜计数:五分钟后,先低倍镜找计数室,后高倍镜 计数。一般以每小格5—10个菌体为宜。常选四角 和中央五个中格计数。格线上菌体只数上线和左 边线。芽大于母体一半方计。同法计另一室。 5)清洗血球计数板: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自行 晾干。镜检,洗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