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合集下载

考研中医综合复习五种常见高效记忆方法

考研中医综合复习五种常见高效记忆方法

考研中医综合复习五种常见高效记忆方法一、对称记忆大脑思维时对事物关联的对称面很关注,记忆效率高。

如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由下向上,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手的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曲泽与尺泽,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二、歌诀记忆歌诀记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中医药学习更是如此。

如概括小儿疫毒痢重点为:热惊昏休疫毒痢,毒邪内闭与外脱,黄连解毒(汤)清开灵,参附龙牡来固脱。

三、谐音记忆给相关材料以谐音,有趣味,记忆效果特别好例如麻黄汤四味药概括为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四、列表记忆将重要内容列表,是人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可促进记忆,在中医药的学习中亦如此。

例如方剂或者中成药的主治、特点,可列表说明。

中医儿科学发展史学术成就内容多,也可将重点内容列表记忆。

五、重点记忆不抓住重点,面面俱到,是学不好、记不住的。

例如中药学的重点为每味中药的功效,如果每一味药的归经、性味都要记,负担太重了,并且功效与归经、性味联系密切,由功效可大致逻辑推理推出归经、性味。

因此学习中药学应抓住分类,每药功效、每药的特点。

有的药功效较多时,可用8个字左右记下其主要功效,这样可以记得牢。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谈.doc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谈.doc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谈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07年开始屮医综合满分300分,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和针灸,考查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木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询知识的积累与学握。

试题既考查你对同定知识的掌握,乂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來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梢力,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要注意的儿点。

仁购买考试大纲。

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 购买对你冇帮助的复习资料°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屮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

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別学科。

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 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人,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 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苴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

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其至做过你会更加B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 谨防盗版书。

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耍选正规出版社的止版帖,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

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耍是靠平吋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口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

我们在复习吋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儿遍,到头來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英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

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

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

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考研中医综合内容相对较多,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不但要注意重要知识点,还要注重理解。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医综合考研的复习指南攻略,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医综合考研复习常用记忆方法一、对称记忆大脑思维时对事物关联的对称面很关注,记忆效率高。

如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由下向上,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手的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曲泽与尺泽,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二、歌诀记忆歌诀记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中医药学习更是如此。

如概括小儿疫毒痢重点为:热惊昏休疫毒痢,毒邪内闭与外脱,黄连解毒(汤)清开灵,参附龙牡来固脱。

三、谐音记忆给相关材料以谐音,有趣味,记忆效果特别好例如麻黄汤四味药概括为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四、列表记忆将重要内容列表,是人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可促进记忆,在中医药的学习中亦如此。

例如方剂或者中成药的主治、特点,可列表说明。

中医儿科学发展史学术成就内容多,也可将重点内容列表记忆。

五、重点记忆不抓住重点,面面俱到,是学不好、记不住的。

例如中药学的重点为每味中药的功效,如果每一味药的归经、性味都要记,负担太重了,并且功效与归经、性味联系密切,由功效可大致逻辑推理推出归经、性味。

因此学习中药学应抓住分类,每药功效、每药的特点。

有的药功效较多时,可用8个字左右记下其主要功效,这样可以记得牢。

考研中医综合复习六大建议(一)明确复习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

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医学的全在线纲的要求医学的全在线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

中医综合复习计划

中医综合复习计划

中医综合复习计划1、看(4-6月)——看什么当然是看书,这个阶段只看教材,记住,是看,不是让你背!目的是把整个考研的6本书,系统的看一遍,让你的脑海中建立起来中医的理论体系,整个串一遍就行了!有时间就最好对照真题,把真题中出现的知识点在书上化出来就OK了!第一步:先看《方剂》——中医的灵魂,考研的灵魂!贯穿了中基、中诊,中药、中内!第二步:再看《中内》——加深巩固了解方剂和中内各自的理论结构!中内和方剂是中医的核心与灵魂。

第三步:再看《中基》《中诊》《中药》——看的时候不断回忆方剂中内的相关应用!第四步:再看一遍《方剂学》和《中内学》——第二遍看书你又能领悟到很多东西!当中唯一可添加的就是结合历年真题,把握一下出题的方向就OK了!以上四步就在七月前完成,你就成功了一半了!不过基础差的按顺序复习。

看到什么程度根据个人的基础、能力和时间吧!最低要求——让自己上升一个层次,知道各科的理论结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方向要很清楚!比如:方剂:半夏泻心汤,首先知道他是“和解剂”,然后知道他是“调和肠胃”(5,7版教材的归类)(6版归类为调和寒热,意思是一样的),还有,方剂至少要熟悉方子的组成。

最次你得把书像看小说一样看一遍!太重要了!2、背(7-9月)——背什么当然是背考的东西了,也就是背大纲所有的知识点!对照大纲,对照你画出来的知识点,一个一个的背,理解着背,或者死记硬背,总之,要好好背一遍,这也是整个考研过程中最累的时候!怎么背早上保证2小时,晚上保证1小时就够了!比如早上背方剂的解表剂,晚上背中药的解表药,早上背中内的感冒咳嗽,晚上就背方剂的解表剂。

手里再拿个笔,可以把中药的相关知识点写在方剂上,把方剂的知识点写在中内的书上,联系在一起,更容易记住!这样循环背一遍,实际上就是整个背了2遍考点。

学习中医最忌讳孤立的学每一门课,切记要横向联系的学!这一阶段有时间可以把历年真题,按章节排版的那种书,跟着好好过一遍!就可以了,已经很累了!本人在7月会推出“强化讲解录音”,大家每天花半个小时听一下就可以了,主要是让大家知道考什么,别稀里糊涂的浪费时间!本人不推荐听启航的课,因为我感觉他们就没认真看大X和历年真题!要是他们讲的好,我也就没必要浪费我的时间了!。

2021年考研:医学综合类考研复习完全攻略手册

2021年考研:医学综合类考研复习完全攻略手册

2021年考研:医学综合类考研复习完全攻略手册一、中医综合:⑴综述:①不管是西医综合还是中医综合,难度都较大,内容繁琐,工作量大。

个人认为对于已经完全学完所有考试科目的同学,也选3-4个去复习。

②首先明确所考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门,具体参见09年中医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个人认为中药学,诊断学内容较难,中基,方剂,内科,针灸相对容易一些。

具体分析见下文。

③所用教材和辅导资料。

以前常说用五版教材(封面比较土的那种),要是你做08年以前的真题也会感觉很多5版内容。

考试大纲没有指定教材。

但自从08年开始,09年也是试题基本以新版教材(第七版,新世纪第一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绿色封面的。

其中中内表现尤为突出,其体型以新教材变动很大。

所以在此建议使用新教材。

辅导资料:以前经典的就是北中医赵百孝的辅导讲义,此书有大纲详解重点,总结,练习题,5套模拟题。

但是此书09年版未出版,本人就用的08版的,有个缺点,08版是以07年大纲编写,试卷结构分基础和临床。

所以想按2021年大纲复习的同学可能需要等待新版本的发行。

再就是科学出版社240分之路,三大本相当繁琐。

据说此主编也写了西医综合240分之路,我晕。

真题:用北医出版社的真题解析,主编北中医张保春。

还有其他几个版本的资料,几乎没人用。

在此不提了。

我的建议是要是2021版北中医赵百孝的辅导讲义出版,就用这个,不出版的话用08版的,要是嫌旧就用新版240之路。

④基本复习思路:大致分四论,第一轮根据大纲回顾教材,第二轮各个击破强背诵,三轮重点记忆练习,四轮,模拟查缺,个别攻坚。

⑵中医基础理论。

此门相对最简单。

难点在藏象,经络(可在针灸学中复习)和病因病机等。

自己总结个别难点反复记忆理解,如病症征的区别,正治反治等。

在一方面就是关于经典原文的考查,可以对照每章注意一下课本出现的经典原文举例。

再就是历年试题中反复出现的。

⑶中医诊断学:我个人认为此门最难,其出现的多选题正确率相当低。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引言中医综合是考研中医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包括基础理论、临床与防治、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的基础和核心,为后续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在考研中的分值较高,因此考生需认真准备。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

一、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综合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医哲学理论、基本理论、诊断学、针灸学和推拿学等多个方面。

因此,考生需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了解并熟练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点。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1. 中医哲学理论中医哲学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和基石,熟练掌握中医哲学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术思想和精髓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中医学的宇宙观和人类观;•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经络系统及其理论;•中医脏腑学说;•中医精神文化和中医道德伦理学等。

2.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中医学的气血津液、中医学的形神、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以及病名的命名等。

对于这些内容,考生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3.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四诊和中医八纲等。

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对于学习中医临床与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中医针灸学和推拿学中医针灸学和推拿学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生需要了解针灸和推拿的基本原理,包括针灸与推拿的基本知识点和技术等。

二、做好重点难点的总结与归纳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多、知识点较多,考生除了要认真学习,还需要做好重点难点的总结与归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基本概念的总结与梳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较多,这些概念不仅是之后的学习和考试中的基础,更是中医学学科体系中各相关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考生需对这些概念做好梳理和总结,熟记相关术语的含义和特点。

考研中医综合如何复习

考研中医综合如何复习

考研中医综合如何复习
一、前期工作(1-3月份)
中综:把大纲打印下来,对照大纲,用快快记忆背中药;背方歌240首;中内龙凤决;针灸、中基、中诊(张凤瑞视频看一遍)英语:刷三遍单词,第一遍根据语境,第二遍根据词根词缀,第三遍根据大纲从头到尾刷一遍,3月份前要打牢单词基础
二、强化阶段(4-9月份)
中综:把书多过几遍,考研资料也都要看掉,把所有要背的都要背掉,按章节刷完第一遍真题。

英语:从四月份开始做真题,一个星期完成一套,九月底前必须刷完2015年真题,真题可以丛2005年开始。

作文背完第一遍。

政治:跟完课程(这里推荐徐涛),刷完第一遍1000题。

三、冲刺阶段(10-12月份)
中综:一定要尽可能的多背几遍,多刷几遍真题,从11月份起每天刷一套完整的真题,多总结错题
英语:从2005年真题开始多几遍,最近两年的真题留到最后测试。

作文需要反复背诵。

政治:多做选择题,大题背预测(肖四肖八)。

个人经验,祝大家前程似锦!。

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

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

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中医综合考研有哪些复习建议中医综合考研是全国统考,都是统一命题,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掌握好技巧。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技巧,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中医综合要怎么复习1.购买考试大纲。

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购买对你有帮助的复习资料。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中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

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别学科。

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大,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

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甚至做过你会更加自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谨防盗版书。

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要选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

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自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

我们在复习时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到头来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

熟能生巧,最后对题目能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是最好的。

那么,重复就要求有大量的时间,所以以我个人之见,最佳复习时间应至少九个月。

精读教材与广泛联系:1.确立报考学校,索要招生简章,以明确学校的要求、考查范围和考试所用的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中医综合的复习,开始是面对茫茫书海手足无措,渐渐有了经验,时间却已经不多。

因此希望把我复习的经验写出来,虽然我考的也不是很好,经验也未必实用,但毕竟是过来人语,希望能对诸位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一、看真题是效率最高的方法要说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真题。

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识,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

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高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重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

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高。

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

因为咱们复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

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

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真题呢?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题答案错误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

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

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真题去找书上的知识点、去掌握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上太过纠结。

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

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

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

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

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

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面四个选项。

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象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要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围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

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

最经典的例子: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

考过n多n多次。

今年考了个“久行伤筋”,保不齐明年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

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

所以把真题掌握好很重要。

另外在复习真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错过的题要反复做。

我和我的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发现当时怎么错的,过一阵子再做,错的一摸一样,那当时那一遍就相当于白做了,因为说明那个知识点还是没有掌握。

我们的整个复习过程,就是发现自己哪里不足,然后掌握它。

如果当时做错的现在还错,那当时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了。

要是能将真题以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我觉得60%的分数拿到没有问题。

不过还要注意,中基、中诊重题率相对较高,中药、方剂、中内重题率就低了,因为这几科内容很多,命题点很多,但大致方向是一致的。

比如方剂喜欢考功用,今天考这个方子的,明天就考那个方子的。

做真题就是要从真题中把握命题规律。

当然了,真题全部掌握不代表万事大吉,每年都有新题,上面也说过,只能保证60%的分数。

但是真题熟练掌握的,很容易就能把握命题方向,真要看起课本来也能抓住重点。

事实上,真有决心和毅力将真题熟练掌握的,通常复习的都比较好。

P.S.每年考试情况可能不一样,今年真题的重题多,明年就不一定了。

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真题抓重点。

二、具体每科的复习经验至于每一科具体而言如何复习,我的建议是:先抓重点,再看其余。

中医综合一共考六本书: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我当时用的就是老牛耕地的办法,每本书都从头到尾的看。

现在看看,吃力不讨好,费时间效率低,看过的很难记住,而且严重影响了英语和政治的复习。

如果再让我复习一遍的话,我会采取抓重点的方法,即每本书先把重点的地方看全看好了,这就抓住了考试的重点,对于考试就有底了。

这相当于有了骨骼。

有余力的,再往上面填血肉。

(一)中基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做真题很重要。

基本上每年都有很高的重题率。

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真题上都有。

这科我没啥好的经验,所以就不多说了。

(二)中诊上篇,舌诊、脉诊每年必考。

这两部分必须看熟。

脉诊——先背过后面那个表格,即7版教材118页那个表格。

每种脉的脉象、主病,以及浮脉类有哪些,沉脉类有哪些等等,都要记清楚。

但是死记硬背容易忘。

不好理解的需要借助前面的讲解。

比如促、结、代脉。

这个表格背过了就有底了,再看其他的。

主要有:1、脉象的胃、神、根各自的含义,就一句话,很容易记住。

2、《脉经》《难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中寸关尺各自代表什么,有一年考了《难经》中右寸主肺与大肠。

3、120页相兼脉主病。

4、121页各种真脏脉,这个虽然临床上n多年都碰不上但是考研特别喜欢考。

十怪脉、七绝脉(这两个名词书上没有,看真题解析),各自的脉形、意义。

书上没有的知识点可以看真题的解析,一般的真题书上都有。

5、妇人脉与小儿脉。

内容都很少,看一遍就差不多能记住了。

看完了这些脉诊就差不多了,不放心就再从头看一遍,看到有什么觉得可以命题的点就记一下。

但这些重点要记住。

舌诊——这部分是看起来最晕的,没别的办法就是要好好看。

看的时候最好抄下来,左边是舌象,右边是意义,要抄的很细,比如淡白舌,不仅要抄书上的临床意义一条。

下面的淡白光莹、淡白湿润等,也都要各列一条。

然后就是看着左边想右边,看着右边想左边,直到看熟为止。

整本中诊最难复习的部分在舌诊,所以这部分要花时间。

上篇诊法除了舌脉外其他部分的命题点也都很多,看真题就差不多有个脉络了。

中篇的辨证,当时我们学的时候,老师有很好的笔记,我是照着老师的笔记复习的。

其余没什么好的经验,就不多说了。

不过我感觉,这一部分对于以后中内的复习很有好处,所以推荐大家背目录,尤其是脏腑辨证那一块,把每个脏腑的证型都记住,整个中医复习的框架就有了。

(三)中药中药实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活儿,因为它不但内容多而且考得细,因此常看课本是正道。

而且很麻烦的是,中药是前五科中真题的重题率最低的。

至于要应对考试,我有以下建议,那就是“七步走”。

第一步,把每味考纲上规定的药的功效一条背过,滚瓜烂熟。

这是整个中药复习中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做好了中药复习一半的任务就完成了。

最好先背目录,哪一位药属于哪一类,这样会省一些事。

第二步,根据考纲,背相关药的来源。

背的时候看着目录,把要背的药标记出来,然后看着药名,想药的形态,它的用药部位是什么。

一般背部位就够了,至于植物所属的科属,很多年前年考过一次,再没考过,可以先放一放。

着重要鉴别的是根和根茎、种子和果实。

比如女贞子是果实、地肤子是果实、马钱子是种子,等等。

其实来源历年考的就少,但考纲上既然规定了还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来源并不难记,如果学过中药鉴定学就更easy了。

基本上看过一遍,把不好记的、容易混淆的抄下来,再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第三步,背药性。

这个个人情况不同,量力而为。

要说明的是药性这东西每年最多一道题,而且常常是有中医基础的人都能做对的,所以在药性上花的时间要慎重。

四气的话喜欢考特殊的,比如川楝子在大队辛温行气中唯独属寒。

归经的话似乎(只是似乎哈)喜欢考理气药。

另外也喜欢考这样的:某一大类药有特殊的归经。

比如补血药多归心肝经。

第四步,背应用。

应用的内容非常庞杂,看起来无从下手。

但仔细看看命题,其实他的命题点有规律可循。

因此我有如下建议:第一遍看应用的时候,拿着红笔划重点。

画什么重点呢?1、特殊应用。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背应用应该不难,要拿着功效对照下面所列的应用,一般都很好理解。

而且每种应用后都会出代表方,可以凭此代表方加深记忆,又可以兼复习方剂。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特殊的应用,比如金银花治痢疾,苍术治目盲,考试最喜欢考这个,中规中矩的反而考得少。

2、特殊话语比如,“……之要药”“不论寒热皆可配用”“善于……”,以及一些特殊评价,如“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这些通常都是一味药区别于大队同类药的特殊之处,相当于它们的个性,要十分注意。

这样画完重点之后,平均每味药都有一两句话,后来再看的时候就要着重看这些。

第五步,背用法用量。

用量的话喜欢考贵重药、有毒药、芳香药、动物药等,总之是非常规药量的用药。

我看的时候就是把这些药都标出来,然后抄下来背。

抄下的大约占需要背的药(考纲上规定要背用法用量的)三分之一。

背的时候也不用死记硬背,背过在哪个区间就行了,比如麝香是0.03-0.1g,那就是在0.01-0.1之间。

蟾酥在0.015-0.03g,也是这个区间,但比麝香还少。

一般考试就考个大概,在哪个数量级上。

煎服方法哪些是重点也很清楚,不必多说。

第六步,使用注意。

重要啊,不多说了,该怎么办你懂的。

第七步,鉴别用药。

如果前面的功效应用都背好了,这个就不难,看一遍就够了。

这七步是针对各论来说的。

我的经验是按这七步走,即先背所有的来源、再背所有的药性、等等类推,而且最好看着目录背。

而非看一味药,就把它的来源、药性之类的全都背了。

这样一是容易晕,二是容易漏。

但不同人方法不同,我仅仅是个人感觉。

对于基础不牢且时间充足的同学,还是先把课本从头到尾大体看一遍,再按照这七步走比较稳妥。

否则没有基础一上手就开始背,要记住比较困难。

各论部分真题的重题率是比较低的,因为知识点太多了。

但总论部分就要借助真题了,而且真题重题率很高。

因为它的命题点就那些。

不多说了,对着真题找重点就行了。

其实学习中药就像认识一个一个的人,他们的名字长相性格脾气、适合干什么事有什么活儿可以让他们干,以及各自还有的特性,等等。

每位药都是完整有个性的,等着你去了解去熟悉,每多看一点,就对每个人有更完整的了解。

而非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很枯燥的等着你去记忆。

就好比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里“用药如用兵”的比喻,作为医生要调兵遣将,当然要对手下的士兵有所了解。

带着这样的心态看中药,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四)方剂复习方剂的时候我很痛苦,因为一翻开课本,好多内容啊,这也觉得应该看,那也觉得应该看,最后弄得头晕脑胀,啥都不想看了,就把书扔了。

过一阵子翻翻真题,又看看课本,才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方剂的命题规律太明显了,看课本时看那几个地方就够了。

哪几个地方呢?一、组成+用法二、功用三、主治这三个地方的内容,可占到命题的80%以上。

至于有的时候还会考到某方中某味药配伍的意义。

我当初就是被真题中的这种题吓到,以为方解全部要看,结果看的晕头转向,还什么都记不住。

后来发现,这种题考的并不多,而且即便看了,也未必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