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药道 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瑶族医药学

瑶族医药学

瑶族医药学目录医学简介瑶族医药历史浴用药物药浴疗法点刺疗法巧治牙痛带状疱疹治疗妙用五指牛奶编辑本段医学简介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

瑶族在诊疗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如除了望、闻、问、触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

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

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

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许多方法疗效显著。

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习医者必懂药,识药者必会医。

所以,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

瑶族中只有医生诊所,没有专门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

瑶医将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对药物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瑶医不光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出很有研究。

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传染,病初是可以预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如“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有疫疬,则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等。

[1]编辑本段瑶族医药历史由于过去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迁徙频繁,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

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

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

瑶药

瑶药
酿摸勉: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主要用于慢性肝炎、黄疸型肝炎、目赤肿痛、痈肿 疮毒。江华高滩仲医院,用地胆草、虎杖等配伍使用,治疗肝炎,效果较佳。地胆草60克,海金沙叶60克,水梅 柳叶60克,冰片6克,将前三味侵入淘米水内,揉烂,过滤后放人冰片,用鸭毛将药水涂患处,治疗天疱疮;鲜 地胆草适量,捣烂外敷治目赤疾病。全草含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一nol)、蛇麻脂醇(lupeol)、豆甾醇 (stigmasterol)、三十烷醇(triacontan-1-01)、三十二烷醇(dotri-cotan-1-01)、乙酸蛇麻脂醇 脂(lupeolacetate)、去氧地胆草素(deoxgelepha一ntopin)及异去氧地胆草素 (isodeoxyelephantopin)。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胆草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 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感谢观看
3、把溶解好的药包和药水同时到入木桶里以后要用手揉捏药包,把里面的有效成分挤压出来。
4、首次泡瑶族药浴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有一些身体反映后就有些害怕不敢再泡下去,只要在耐受范围之内, 鼓励自己多坚持一段时间,最好达到10分钟以上,直到发现有排毒反应后再休息,另外可以采用中间休息2-3次 每次3分钟的方法来缓解身体不适,只要累计泡浴时间达到20分钟即可。
山慈姑:为防己科植物青牛胆或纤梗青牛胆金果榄的块根。用于治疗痤疮。块根加米醋磨浆,醋浆涂抹于脸 部,每天3~4次,效果很好。块根含巴马亭(Palmation)和加伦宾(Columbin)。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块根对钩 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功效
一、出汗排毒,畅通毛孔,增强皮肤吸收功能。 二、促进产妇恢复,消除痛经,预防妇科问题。对女性痛经、月经不调、月经不净有特效。 三、改善全身微循环,健脾通便助消化。 四、消除疲劳、易睡安眠、减轻肌肉、关节疼痛浸泡瑶浴天下后改善了全身的微循环。 五、润肤止痒,预防皮肤问题,有效改善色斑及暗疮。

8.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 第八章 瑶族医药学选论--

8.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 第八章 瑶族医药学选论--

• 瑶族依靠大规模的分散移动和适应性广泛迁徙游耕于华南及东南亚广
阔山区,其居住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有“无山不有瑶”之说 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没有专门的典籍记载关于瑶族医药的内容, 其流传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而代代相承
《后汉书·南蛮传》 《梦溪笔谈》 《本草纲目》 《齐东野语》 宋 《肇庆府志》 清 《南中记闻》 《岑南记蛮》 《阮通志》

九牛包括白九牛、红九牛、花九牛、青九牛、黄九牛、黑九牛、紫九牛、蓝九 牛。
牛类药物性能强劲有力且持久,功能多为舒筋通络、强筋壮骨、补肾等。
如紫九牛即血风藤、翼核果,功效为养血固肾益精,舒筋活络,属风类药。
中国少数民族传 中国少数民族传 统医学概论 统医学概论
• “十八钻”类药物性能强劲攒透,功效多通达经脉,透利关节,多为 行气止痛、散瘀消肿类药物,用于治疗瘀阻、湿滞等病症。 十八钻包括:九龙钻、大钻、大红钻、小钻、小红钻、六方钻、四方 钻、白钻、黑钻、蓝钻、黄钻、黄红钻、铁钻、铜钻、葫芦钻、槟郎
熏剂、熏洗剂、沐浴剂、食疗剂、佩挂剂等应用形式。
中国少数民族传 中国少数民族传 统医学概论 统医学概论
鼻关总窍论
中国少数民族传 中国少数民族传 统医学概论 统医学概论
• 鼻关总窍,即鼻是人体最重要的孔窍,是各个孔窍的总领。 • 瑶医学认为鼻为气体出入之要道,鼻位居面部之正中,专司呼吸和嗅 觉之功能,与肺、脑的关系最为密切,即鼻与脑、肺等器官直接相通。
瑶医重视病从鼻入。 鼻是呼吸的第一关并且是最重要的器官,鼻有过滤、消毒和杀菌的特殊 功能和作用。鼻若患病,就容易失去其过滤、消毒和杀菌的功能。容易把那 些不清洁的气体吸入到人体中去,久而久之便会出现病灶。 瑶医据此鼻关总窍理论发展而来的各种鼻疗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 疗,在临床实践中发展了鼻吸、鼻嗅、塞鼻、取嚏、烟熏等诸多治疗方法,

《瑶医中道基础》ppt课件

《瑶医中道基础》ppt课件

Ⅰ 饮食强体——原则
➢ 根据四时不同,进食不同的食物。 春夏宜淡、秋冬宜温。
➢ 每餐不宜吃过饱——七分饱 ➢ 多吃谷物和蔬菜 五低两高:低糖、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热量,高纤维、高维生素。
Ⅰ 饮食强体——养生药膳
➢ 将食物与瑶药或直接采用药食同源物质,以及食物的辅料、调料等相 配合,通过加工调制而成。
瑶医中道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人体最佳状态以及保 持这种最佳状态的学问,亦即我们常说的“养生之道”。 涉及 “养” 和“治” 两个大的方面。
区别中医的养生
中医:重指 “养”、“治未病”。即以调阴阳、
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 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 康、长寿的目的。
适龄(不过早或过晚结婚,女性最佳生育龄24-29,男性27-35) 父母健康(强调遗传的重要性)。
工作回顾
近亲不婚 瑶族人民规定同寨男女禁止婚配。
瑶族的石牌相当于汉族的法律条文。古代瑶族“石牌”条文
中明文规定:“凡是同一宗族的男女,五代 内不得联婚;凡是 有姻亲关系的亲属,三代 内不准通婚……”。
食疗Ⅰ理论
根据人体
如体胖者宜粗、宜蔬、宜少,忌精、忌厚;体弱者宜补、宜精; 体偏寒者宜多进温热性食品而忌寒凉诸物;气血热实、易生疮疖者, 宜食寒凉滑润食品而忌食辛热、燥、涩食物;儿童正当成长发育,食 肥饮甘以助其生,但忌性质过烈、过于黏腻之物;妇女经期忌食大凉 、大热、大腻之物,宜食平和之品。
工作回顾
瑶医中道?

,意为
的意
思。 “中庸之道”
“执中守衡、盈亏平衡”
其内涵指的就是围绕人体的“道”进行“守中”,即我 们常说的健康养生,包括瑶族养生观念、养生习俗等一切与 养生有关的内容。

瑶医学之祛风散邪法

瑶医学之祛风散邪法

瑶医学之祛风散邪法通过祛除停留在肌表、经络、肌肉、关节等处的外感风邪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瑶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尤善用风药。

有“七十二风”之说。

风邪上犯头面则头痛,或口眼歪斜;从外侵犯皮毛,则恶风发热,或为风疹;入侵手足经络,肌肉筋脉,则手足痹痛,伸屈不利;风邪人侵脏腑,或为泄泻,或为燥结,或为气血郁结等。

因此,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

(一)疏风散邪应用于风邪上窜头面所致头痛目赤肿痛,眉棱骨痛,以及口眼歪斜等病症,风性轻扬、“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面诸疾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常见,需用轻清疏散之品。

若属寒者,可用千条风(小毛菱)、狗达耳(细辛)、上山风(高山龙),土防风等温散风邪药;属热者,可用野菠萝、慢惊风、路边菊、蔓荆子等凉散风邪药。

临证之际,尚需根据经脉循行和气血盛衰的情况,配用瑶药引经药。

以头痛为例:头痛属上部太阳者,脑后上至巅顶部疼痛,其痛连颈项,可配大小钻、羌活;属阳明者,痛在额前,牵连目珠,可配山白芷、刺鸭脚、鸡爪风;属少阳者,痛在头部两侧,可配上山虎、大麻、路边青;属厥阴者,痛在巅顶,可配蒿苯、三叉苦、通城虎等。

(二)发汗解表适用于风邪侵犯体表引起的发热、恶寒或伴咳嗽、咽痛、头痛、肢体酸楚表证,风邪很少单独伤人,往往兼其他病邪,一起侵犯人体,夹寒者为风寒,夹热者为风热。

其治疗瑶医取祛风辛散之药,开毛窍,达腠理,发其汗,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

常选用毛冬青、麻骨风、两面针、人字草、防风、羌活等发散风寒药;外感风热者,常选用天罗藤、野菠萝、黑节风(山薄荷)、过墙风(臭牡丹)、荆芥等疏散风热药。

(三)消风止痒适用于风邪郁滞而出现风疹瘙痒者,痒自风来,故常用麻风草、苦李根、急惊风、荆芥、南蛇刺等,以祛风邪。

若兼湿热相搏者,宜配熊胆木、海桐皮、金线风、杠板归、炮桐木、苦参、滑石等清热利湿药。

夹有瘀热者,当用牡丹皮、白金果榄、藤黄连、马鞭草、野芥兰、蒲公英、赤芍等凉血药。

瑶族医药发展史课件

瑶族医药发展史课件
民间故事
瑶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草药的 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中草药被赋 予了神奇的功效,通过故事传承 了瑶族医药的知识和智慧。
瑶族医药的起源历史记录
文献记载
古代瑶族文献中已有关于医药的记载,如《过山榜》、《评 皇券牒》等,这些文献记录了瑶族医药的历史发展和实践经 验。
历史事件
瑶族医药在历史上曾为瑶族人民抵抗疾病、维护健康发挥了 重要作用。例如在明清时期,瑶族医药在瑶民起义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为瑶族人民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贡献。
瑶族医药也善于利用动物和矿物 资源作为药材。常见的瑶药动物 药材包括穿山甲、蛇类、鹿茸等 ,矿物药材则包括石膏、滑石等

民族特色药材
瑶族医药还拥有一些具有民族特 色的药材,如瑶山特有的瑶王茶 、瑶山香薰等,这些药材在瑶族 传统医药中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和民俗文化意义。
04
瑶族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瑶族医药的传承方式
气候条件
瑶族地区气候多变,潮湿多雨, 疾病多发,瑶族人民在长期与疾 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
文化传统
瑶族文化中崇尚自然、尊重生命 ,瑶族医药的理念源于对自然的 敬畏和生命的关爱,体现了瑶族 人民独特的哲学思想。
瑶族医药的起源传说
神话传说
瑶族医药的起源传说中,有神农 氏、伏羲氏等神话人物对瑶族医 药的贡献,这些传说反映了瑶族 人民对医药的崇敬和感恩。
脏腑理论
瑶族医药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对疾病的发生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瑶医通过观察和分析脏腑 的生理病理变化,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瑶族医药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草药、食 物、酒水等内服方式进行治疗。瑶族 医药的内治法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 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瑶族医学理论体系

瑶族医学理论体系

瑶族医学理论体系]每种医学(包括西医学)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作依据和指导,才能赖以生存和发展。

瑶族医学也不例外。

但由于瑶族以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这些用以指导本民族医药的理论未能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更缺乏专著,瑶族民间医生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一】发病瑶医看病大多是审症而不是诊断某病,盈亏平衡理论揭示了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不但要求机体自身各脏腑之间的盈亏平衡,亦要求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平衡。

瑶医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平衡是根本,平衡是关键,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身体健康就失去可能。

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瑶医审症治病的方法是根据机体不平衡之所在,采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的治疗方法,调整或促使机体与周围环境及机体各脏腑之间盈亏达到平衡,从而使病体恢复正常。

瑶医认为盈则满,满则溢,溢则病,如脑出血、血山崩等。

同样,亏则虚,虚则损,损则病,如贫血、眩晕、腰痛、哮喘、心悸等症,这些症状大都由于某些脏腑的亏虚引起。

在审症的基础上,瑶医用药的原则是盈则消之,亏则补之。

瑶医将药物分为风药及打药两大类,对于盈症的治疗,用打药为主;治疗亏症,则以风药为主。

临床具体运用时还根据不同脏腑的盈亏,选用不同的打药及风药,有时是风打两类药合理配伍。

瑶医认为肝湿热(盈),肾阳不足(亏)会患胆道系统或泌尿系统结石病。

瑶医根据盈亏平衡理论,将常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破石软坚、清热利尿为主改为补肾壮阳为主的治疗方法,往往收到理想的效果。

瑶医应用盈亏平衡理论指导治疗精神分裂症亦收到可喜的疗效。

那些哭笑无常、狂躁妄动、弃衣而舞、不避亲疏的病人,瑶医认为是由于邪盈而致邪火攻心,上扰神明之故,治宜消邪气,清心火,定神明。

在用药方面则以打药为主。

那些沉默寡语,神志痴呆,生活不能自理者,是由于阴痰内阻(瑶医把痰分为阴痰及阳痰两种,看得见、吐得出的是阳痰;看不见、吐不出的是阴痰),心脑失养(即亏)所致,治疗上以补心脑、养心神为主,正气充盈则阴痰自消,用药方面以风药为主,以此法治疗的患者,所需疗程短,一经治愈则不易复发。

瑶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瑶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瑶医治疗原则与方法瑶医治疗原则与方法瑶医治疗原则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称治则。

瑶医治则是以瑶医理论为指导,对预防、养生、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病治病规律,是预防、养生和治疗都必须遵循的准则。

瑶医治则是瑶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瑶医思维中最具特色的三元和谐、盈亏平衡、气一万化等观点为指导,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抽象、模拟认识论在瑶医预防、养生、治疗中的具体体现,是瑶医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指导原则。

可以说,瑶医治则是高度概括瑶医论治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具体方法,又称治法。

例如,各种病症从盈亏关系来说,离不开盈亏斗争及其消长盛衰的变化,因而打盈、风亏就是治疗原则。

在这个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在专病专方的基础上,配合加减运用解毒、祛风、消痧、除蛊、补气、养血等方法,这就是打盈、风亏的具体治法。

从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来看,二者关系是从属的,治则的内涵一般、抽象,治法的内涵特殊、具体,二者的区别是大治则与小治法的区别。

治则比较稳定,而治法比较灵活,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而治则是治法的升华。

就治则与治法在临床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析,治则应为第一层次,包括祛因为要、风亏打盈、治求专方、恶病不补、捉母擒子等;它不能直接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只是对各种治疗法则的抽象概括,决定着具体法则的大方向和总任务。

而治法应为第二层次,是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具体方法,它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个体差异、发病时间、发病地点等多方面情况,在辨病的基础上随病症提出,并随病症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瑶医治疗原则一、祛因为要祛因为要,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针对病名病类,寻找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运用药物或其他手段,祛除致病因素或致病物质,使邪去正安。

其前提是审病求因,其目的是祛除病因。

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体征显示出来的。

治疗疾病,应对病人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得病的病因,考虑人体的体质,确定疾病的病位,区别不同的病理特性,而后施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境功能理论
生于南方者性多温热, 生于北方者性多寒凉; 生于高岗阳光充足者性多温热, 生于低洼背阴处者性多阴寒。
➢麻布七,红骨生:喜长湿地,有利水除湿之功; ➢耳环金,一卦边:长于陡壁干燥之处,有除风
燥湿之力;
➢还阳草,马尾千金:喜长悬崖绝顶,为回阳之 药; ➢黄精、党参:生长沃土肥林中,可列补益之方; ➢慈姑:生长水中,故以利水泻火为用; ➢血藤、木通:性形攀援,为通经行络之品。
2020/4/2
药道内涵
“道”,规律。狭义的瑶医药道,是指瑶医 的用药之道。
2020/4/2
药道内涵
2020/4/2
药道研究内容
瑶药基本理论 品种来源 鉴定 采集 加工 性能 功效 临床应用规律
2020/4/2
02
瑶药理论
1 瑶药基本理论 2 瑶药配伍理论 3 瑶药用药剂量和方法
一、瑶药基本理论
【临床应用】风湿痹痛,筋骨痛,腰腿痛,坐骨神 经痛,跌打损伤;病后虚弱、头晕目眩、小儿疳积、 急性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痛经、产后腹痛、 产后风瘫。
【特性】 既具风类药的功能,又具打类药的特性。
大红钻
四方钻
槟郎钻
➢ 风打分类作用
•为医者选药提供依据。 ——“非风不足以调滋,非打不足以去暴” 。
2020/4/2
瑶药品种
➢动物药:蛇类药、虫类药、飞禽类药、鱼类药 及贝类药等动物,用药部位包括动物的全体、角、 皮、骨、肉、血、内脏以及蜂类的巢、动物的粪 便、结石等。 ➢矿物药:矿石、金属、泥土、燃烧后的烟灰等。
2020/4/2
瑶药品种和数量
32科37属
2020/4/2
198科716属
小结
➢黑色,走骨骼,有滋肾补脾、利水、散积、 除寒利湿的作用——岩耳、麻布七、羊角七等。
➢形态与功能理论
➢以皮治皮,以梗治骨,枝行四肢,杆行躯 体,籽以滋养,叶以清散。
➢质脆者,其性燥烈;质柔者其性缓和;质 轻者上浮为阳;质重者下达属阴。
谚语
“叶茂有毛能止血”、“草木中空善治风” “叶里藏浆拔毒功”、“圆梗白花寒性药” “热药梗方叶亦红”、“根黄清热退黄用” “节大跌打驳骨雄”。
此赋言明三十六反,切忌使药仔细详。
三、用药剂量与用法
1.用药剂量
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指在方剂中药与 药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根据药材性质】
质优少、质劣多;质轻少、质重多; 性平多、性烈少;鲜药多、干药少。
【根据病情】
药病相符,病轻少用,病重多用。
【根据目的】
单味宜重,复方宜少; 主药宜多,配药和引路宜少。
【特性】安全,毒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
九层风 麻骨风
九龙钻
➢ 打类药
【功效】散瘀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跌打损伤、毒蛇咬伤、风湿骨 痛、无名肿毒、宜用于坠胎。
【特性】易伤身,孕产妇及妇女月经期禁用; 妇女、儿童及老人应慎用。
透骨消
鸟不站
韭菜
➢ 风打相兼药
【功效】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健脾消 气;散瘀消肿。
➢颜色与功能理论
红、白、黄、黑 ——“以黄治黄,以白治白,以红治红……” 黑色多能助肾,黄色多可补脾,红色常能养血, 白色常能益肺
➢红色,走血分,有补血、破血、生肌作用—— 朱砂莲、破血子、人血草等;
➢黄色,走皮肉,有清热解毒、杀虫、除风 作用——岩防风、地苦丹、雄黄连等;
➢白色,走气分,有补气、行气、消气解毒 之功——白山七、紫金沙、罗卜七等;
➢根据药物形态 鹰爪风
羊奶果
“虎”
“牛”
“钻”
“风”
风打分类的“风”
VS
老班药的“风药”
➢根据药材性状命名
两广猕猴桃
红丝线(茜草根)
➢根据药物功效 ——滋补类药物(一身保暖、十全大补
“假木通”;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要药(麻骨风、
半枫荷)。
➢ 根据不同药用部位瑶语命名 ——盘语称草为“咪”,木(树)为“亮”, 藤为“美”,果为“表”,花为“绑”,块根 为“台”等。
•胖婆娘、土鸡母等药,形态肥胖饱满,用以补 益人体各部虚损。 •四大王、金八爪,根须下达,用以补益人体各 部虚损;根须下达,形似人指和远端筋脉,还 可治疗四肢诸疾。 •一颗珠,根块似人头,用以治疗头部疾病。
•算盘七、金边七,形似脊柱,用以治疗腰背疼痛。 •猴子七,形似猴,取其攀援之性能,用于诸药不及。 •螃蟹七、形似蟹,其性横行,用于治疗腰部两侧之 疾。 •藤本似人经络,以通经活络为用。
外用 外敷法 外洗法 熏洗法 搽(敷)法 含漱法 脐药法 握药法 佩挂法 坐浴法
03
瑶药资源与品种
瑶药资源概念
药物资源 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作为药物使用的
植物、动物及矿物资源。 特点:地域性、人文性、可变性及多样性。
2020/4/2
瑶药资源概念
瑶药资源 瑶民分布区、聚居区内可作为传统瑶医用药
的植物、动物、矿物资源。
2020/4/2
瑶药资源属性
地域性:道地性。 “土地所出,真伪新陈……” 《神农本草经》
人文性: 人的经验总结 。 多样性: 物种多、多样性、生态环境……。 可变性:资源储藏量↘↗。
2020/4/2
瑶药品种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他4大类。 ➢植物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皮、全草等。
【药性】





基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 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进行的总结。
【药味】
苦酸ຫໍສະໝຸດ 辣(辛)麻 甜(甘)
锥 涩(咸)

【风打分类理论】 性能
104味老班药 29种 27味 48味
➢ 风类药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补 气补血、健脾胃、益肝肾……
【临床应用】痧病、肝胆、消化道疾病、妇科 疾病、神经科、小儿疳积等。
➢以生长环境取名 ——下山虎,生长在山腰之下,只有在山腰以 下才能找到。
【性味功能理论】
➢药性与功能 ——风药、打药 ——温热药、寒凉药
➢药味与功能
【药味】酸、甜、苦、辣、麻、锥、涩、淡。
形态识别须多认,常用药味要弄通; 辛散气浓能解表,辛香止痛治蛇虫; 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 味淡多为利水药,甘温健脾补中宫; 酸味固涩兼收敛,性味精研用不穷; 若要发挥药永效,辨病识药第一功。
瑶药的色、味、形及其功效,是瑶药 防治疾病用药的主要依据。
二、瑶药配伍理论
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 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叫做配伍。
【配伍原则】
臣药、佐药
使药
君药
【配伍禁忌】
草药相反须得讲,红黑二丸血贯肠。 麦子七治晕咳痰,相反就是铁扁担,
冷水七治色劳伤,相反就是鸦子七。
瑶药理论
基 配用 本 伍药 理 理理 论 论论
资源、品种
资品 源种 属和 性数

瑶药有哪些基本理论?
? 风打理论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老班药”是什么? 瑶药配伍原则? 瑶药品种有哪些?数量多少?
•苦味药有清火作用,如同乐七、水灵芝、地苦丹; •甜味药有补益作用,如野山参、胖婆娘、白山七; •麻味药有胜寒燥湿作用,如山花椒、马蹄香、羊角七; •酸味药有止泻收敛作用,如酸米草、酸菜根、野梅子; •锥味药有消毒治阴疽作用,如独脚莲、螃蟹七、三步跳; •辣味药有解毒生肌作用,如辣蓼草、雄黄连; •淡味药有通下破气的作用,如铁筷子、金腰带、金边七。
【根据患者体质】
体弱宜轻,质强宜重;久病宜轻,新病可重; 老少宜轻,壮年宜重。
【根据气候和季节】
温暖潮湿之地,温热滋腻之品用量不宜过大;
寒冷干燥,寒凉香燥之品用量宜轻。
夏秋气候炎热,易于出汗,因此发汗之品 用量不宜重;
冬春气候寒冷,不易出汗,发汗之品的剂 量可以适当增加。
2.用法
内服
煎煮法 炖蒸法 磨汁法 酒泡法 烧灰法 鲜生含服法
•为临床“制偏补偿”的治疗法则提供了用药依据。
•风打相伍,效用互补,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药物命名理论】
命名依据——传统、药用部位、性状功效。
➢根据传统:“老班药”( 五虎、九牛、十八钻、
七十二风)。
功用
生存环境
祖辈所传之意
生态条件
“虎”:性能峻猛,药效发挥快,多为消肿止痛类 药,有一定毒性——多属打药。
“牛”:性能强劲有力而持久,多为舒筋通络、强 筋壮骨、补肾药——多属风药。
“钻”:性能强劲透利、通达经络,多为行气止痛、 散瘀消肿药——多属打药。
“风”:性能多样,药效缓和,多为清热解毒、祛 风利湿、活血调经类药——多属风药和风 打相兼削药。
民间歌谣
五虎威振坐山中,寒热温平息息通。 九牛力大强筋骨,益寿超过庞宜宗。 十八武艺能掌握,那怕猎物无钩弓。 七二风名治百疾,留下后人去追踪。
第九章 ——瑶医药道基础
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 谢阳姣
第一节 ——瑶药理论
目录 1
2
3













课程目标
1. 掌握瑶药的基本理论。 2.掌握瑶药配伍规则及使用方法。 3.熟悉瑶药资源与品种概况。
01
药道内涵
瑶药概念
在瑶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特性: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属性:民族药。
“三十六反”歌谣
鉄撬黑虎二香丸,大反肿痛半边莲。 鉄撬牛尾身骨痛,大反蜂子痛又冲。
海螺七与八角莲,八瓜相反喉闭咽。
血见愁与三柱香,大降龙草治蛇伤。
黑虎七同扁担七,大反色劳羊角七。
红绿二南星相用,相反乃是无娘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