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力的分析》

合集下载

滑轮的受力分析

滑轮的受力分析

16.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从 15m 深的水池中(水池面积很大,达几百 平方米)提起底面积为 200cm2,高 2m 的圆柱形实心物体,已知该物体 的密度为 2.5×103kg/m3,力 F 作用的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350N,问: (1)该物体所受的重力为多少牛? (2)物体浸没水中时匀速拉动绳子,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多少牛?(不 计摩擦及滑轮重) (3)物体以 0.2m/s 的速度匀速提起时,经多长时间绳子被拉断?(取 g=10N/kg)
例 14.如图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物体 A 重 490N,物体 B 重 294N,物体 B 在匀速下降了
40cm 的过程中,拉动物体 A 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若用一水平向左的力 F 拉
动物体 A,使物体 A 在 5s 内匀速移动 0.5m(不计动滑轮、
绳 重 以 及 滑 轮 轮 轴 间 摩 擦 ), 则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A
A、拉力 F 为 294N,拉力 F 的功率为 29.4W
B、拉力 F 为 147N,拉力 F 的功率为 14.7W
C、物体 A 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 294N
B
D、绳子拉力对物体 B 所做的功为 73.5J
10.如图所示,物体 A 重 80N,物体 B 重 72N,物体 A 在物体 B 的作
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物体 A 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
拉动物体 A,使物体 B 以 0.1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则此时拉力 F 及
3s 内拉力 F 所做的功 W 分别是(已知动滑轮重 18N,绳重以及绳与
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 )
A、F=90N;W=27J
B、F=60N;W=54J
C、F=30N;W=27J

滑轮受力分析

滑轮受力分析

图2FF甲乙GF 1 F 2F 3图1九年级物理分解受力训练题及问案分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共教们正在逢到滑轮或者滑轮组问题时,对于滑轮及滑轮组的能源或者阻力大小推断偶尔没有知从何下脚,原文便此问题期视能指面迷津,助闲共教们精确明白滑轮.一、 一根绳子力相等无论是定滑轮、动滑轮仍旧滑轮组,只消正在共一根绳子上,没有管绳子有多少,也没有管绳子绕过几滑轮,绳子上的力经常相等的.如图1,用定滑轮沿分歧的目标提高沉物,推断1F 、2F 、3F 的大小闭系.分解 要提起物体,绳子必须对于沉物施加进取的大小为G 的推力,绕过滑轮,没有管目标怎么样,推力的力臂皆是轮的半径,所以,推力大小皆等于被提起的物体的沉力.所以321F F F ==二、滑轮二边力仄稳滑轮停行或者干匀速曲线疏通时,滑轮受到差异目标上的合力相互仄稳.如图2用动滑轮匀速横曲提高沉物,推力F 取物体沉G 的闭系.分解 没有计滑轮沉,动滑轮处于仄稳状态,如图2甲,则G F =2 即G F 21=若动滑轮的沉量为0G ,如图2乙,则02G G F += 即 )(210G G F +=底下便利用上头的论断办理有闭滑轮的一些问题. 例1如图3所示的拆置处于仄稳状态,若滑轮沉、绳沉以及摩揩均忽略没有计,则1G 取2G 之比为( )A .1∶1B .2∶1C .1∶2D .1∶3分解 依据一个绳子力相等,每段绳子上受到的推力皆是F ,动滑轮处于仄稳状态,所以2122G F G ==,即1G ∶2G =2∶1故选B.例2、如图4用用滑轮组允速推动火仄里上的物体,若所用的推力F 为10N ,物体受到的摩揩力是多大?分解 根据一根绳子力相等,动滑轮对于物体爆收3F 的推力, 物体干匀速曲线疏通,物体受到的摩揩力取3F 仄稳,所以N F f303==.例3如图5所示的拆置中,当人用力背左推滑轮时,物体A 恰能匀速曲线疏通,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N ,忽略滑轮、绳取测力计沉及滑轮取轴间的摩揩,则人的推力F 为( )F FF图3fFF 3F图4ff图5A .3NB .4NC .6ND .8N分解 依据一根绳子所受推力相等,弹簧测力计对于动滑轮的推力取对于动滑轮的推力皆等于3N ,动滑轮干匀速曲线疏通,火仄目标上受力仄稳,所以,N N fF 6322=⨯==.例4用如图6所示的拆置匀速推起沉为G 的物体(没有计摩揩、滑轮沉及绳沉),供推力F 取G 的闭系. 分解 依据一根绳子力相等,滑轮二边力仄稳,正在图中标出各绳子所受8,有G F =4,所以,G F 41=.例5 如图7,动滑轮沉5N ,物体G 的沉量为15N ,用力F 使物体匀速降高,供所用力F 的大小(没有计摩揩).分解 如图,根据共一根绳子受力相等,标出各绳子所受力,以滑轮为钻研对于象,再依据滑轮所受力仄稳,有N N N G G F 35515220=+⨯=+=.例6 如图8所示,正在忽略滑轮自沉战摩揩的情况下,当滑轮仄稳时,推力=F G .分解 根据每个滑轮上绳子所启受力的特性,正在图上标出每一股绳子所启受力的大小.物体受到的总的推力是F 7,物体处于仄稳状态,所以G F =7,即G F 71=.由上头的例题不妨瞅出,正在推断滑轮或者滑轮组的省力或FF G2F2F 图6GG 0图72F2FG图8F4F 4F者劳累情况时,先从能源端进脚,依据滑轮二边力相等,逐个分解滑轮的受力情况,末尾根据力的仄稳,得出论断.。

定滑轮动滑轮受力分析

定滑轮动滑轮受力分析

定滑轮动滑轮受力分析一、定滑轮受力分析定滑轮是固定在某一位置,不随物体运动的滑轮。

当物体通过定滑轮提升时,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不改变力的大小。

因此,定滑轮的受力分析相对简单。

(1)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物体通过绳子与定滑轮连接,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2)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3)定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定滑轮对绳子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2. 定滑轮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1)确定物体对定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确定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3)确定定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二、动滑轮受力分析动滑轮是随物体运动的滑轮。

当物体通过动滑轮提升时,动滑轮不仅改变力的方向,还能改变力的大小。

因此,动滑轮的受力分析相对复杂。

(1)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物体通过绳子与动滑轮连接,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2)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3)动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动滑轮对绳子作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与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相反。

2. 动滑轮受力分析的计算方法:(1)确定物体对动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2)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确定绳子对动滑轮的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3)确定动滑轮对绳子作用力,即物体的重力。

3. 动滑轮受力分析的特殊情况:(1)当绳子与动滑轮的连接点位于动滑轮的轴心时,动滑轮的受力分析可以简化为定滑轮的受力分析。

(2)当绳子与动滑轮的连接点偏离动滑轮的轴心时,动滑轮的受力分析需要考虑绳子的张力、绳子的弯曲半径等因素。

三、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受力分析对比1. 受力方向: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受力方向相同,均为垂直于绳子的方向。

2. 受力大小: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受力大小相同,均为物体的重力。

滑轮受力分析

滑轮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求解平衡方程就能得出结论;在分析滑轮受力情况时应把握住两条原则:①同一根绳了各处拉力相等.②滑轮组平衡时作用在轴上的力为作用在轮上力的2倍。

如图3,不考虑动滑轮重力且不计摩擦,求F与G的关系对图3的甲、乙、丙三个滑轮及物体G作受力分析如图4由(l)(2)(3)解得F=G/7六、指导学生根据滑轮组的实验完成综合实验习题为使学生深刻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测定的有关问题,实验后有所收益,仅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根据数据算出机械效率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掌握这个实验的内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习题是较好的措施。

下面是笔者发给学生的实验习题。

l.组装滑轮组时,为了准确、迅速地穿绕绳子应采取什么办法?2.这个实验中给你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还需要哪些实验材料?3.选定上述器材后,画出最省力的实验装置图。

4.该实验中为什么要求钩码匀速上升?5.实验中测量钩码上升的距离和弹簧移动的距离采取什么办法?注意什么事项?6.有上面的滑轮组实验时,若增加所挂钩码的重力,滑轮组机械效率有无变化?为什么?7.若改用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进行实验,但要求所挂钩码重力和上面实验相同,滑轮组机械效率有无变化?为什么?8.在动滑轮的下面不挂重物,拉动滑动组时,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多少?为什么?9.通过6、7、8题的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什么有关?跟重物上升的距离有无关系?10.根据上面的分析考虑如何提高滑轮组的绍机械效率?11.请你设计出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的步骤、实验记录表。

七、指导学生掌握题目中有滑轮组出现且含有机械效率η的习题的计算方法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目的计算,在弄清力的关系、距离的关系、功的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一般是会将题目顺序解答的。

对于滑轮组,无论考虑额外功、还是不考虑额外功,距离关系是定数。

对由一般绳子绕制而成的滑轮组,若动滑轮和重物由n股绳子承担,绳子自由端动力通过的距离S动是有用阻力通过距离S有用的n倍,即S动=nS有用。

中考物理总复习 滑轮中的受力分析(无答案)word版-2019~2020学年度

中考物理总复习 滑轮中的受力分析(无答案)word版-2019~2020学年度

滑轮中的受力分析【知识要点】1.【例题1】【练习】1.【例题2】如图6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________N。

【例题3】如图3所示,若重为200N的物体A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0N,则B的重力为______N,A与水平桌面间的摩擦力是_______N.若物体A在水平桌面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施加拉力为______N。

(不计动滑轮重及绳子与轮的摩擦)【例题4】如图4所示的两组装置中,不计滑轮重和绳重及摩擦力,当物体重为G时,求绳端拉力F。

【例题2】如图2所示,滑轮重及滑轮摩擦不计,物体A和B都处于静止状态。

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是G1=2G2. B.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f A=2G2.C.A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是向右的.D.A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B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例题2】如图5所示,绳及滑轮重不计,滑轮转动时的摩擦不计。

物体A重800N、B重l00N,B在运动时受地面的摩擦力是f B=20N。

当拉力F=200N时,物体A以3m/s的速度沿水平面匀速运动。

求:(l)物体B运动的速度;(2)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f A。

【练习】3.如图7所示,不计滑轮重,G1=100牛,G2=500牛,若弹簧秤上的读数为F1,物体G2对地面的压力为F2,则()A.F1=200牛,F2=400牛 B.F1=300牛,F2=300牛C.F1=400牛,F2=300牛 D.F1=600牛,F2=400牛4.如图8所示,滑轮重1N,悬挂在弹簧秤下端,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是2N,物体G重10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N,水平地面受到物体G的压力是_________N.(不计摩擦)5.如图9所示,动滑轮右边绳子固定,左边悬挂物体A,动滑轮受拉力F作用将物体A匀速提高2m,则动滑轮升高_______ m,动滑轮这种使用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填“省力”或“省距离”).6.如图10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

滑轮知识点总结及例题

滑轮知识点总结及例题

滑轮知识点总结及例题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改变施加力的方向和大小。

它通常由一个轮子和固定在轮子上的轴组成。

滑轮通常被应用在机械系统中,用来转移力量或者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原理是利用固定的轴和转动的轮子,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当一个力施加在滑轮上时,滑轮会转动,并传递力量到绑着绳子的物体上。

利用滑轮,我们可以改变物体的移动方向或者改变力的大小。

滑轮的类型:1. 固定滑轮: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不会移动。

当力施加在绳子上时,滑轮不会移动,只会改变力的方向。

2. 活动滑轮:能够移动的滑轮,通常绑着绳子。

当力施加在绳子上时,滑轮会移动,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滑轮的力的分析:1. 如果滑轮上只有一个绳子,那么施加的力和物体的重量相等。

2. 如果滑轮上有多个绳子,那么力的大小取决于绕在滑轮上的绳子的数量。

每增加一条绳子,力的大小就减小一半。

滑轮的应用:1. 提升机械:用滑轮和绳子构成的提升系统可以提升重物,如建筑材料、货物等。

2. 汽车发动机:使用滑轮和皮带传动系统来提供引擎的动力。

3. 健身器材:利用滑轮来提供拉力,用于健身器材中。

滑轮的例题:1. 有一个重量为100N的物体需要提升到5米的高度,一台只有一个滑轮的提升机械可以使用吗?如果使用,需要施加多大的力?解答:使用一台只有一个滑轮的提升机械可以提升物体。

施加的力等于物体的重量,所以需要施加100N的力。

2. 一台提升机械需要提升一个重量为500N的物体,机械上有两个滑轮,每个滑轮上都绕着绳子。

施加的力要多大?解答:使用两个滑轮的提升机械,施加的力等于物体的重量的一半,所以需要施加250N的力。

3. 一台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提供600N的扭矩,发动机上的滑轮和皮带传动系统可以实现吗?解答:可以实现。

根据力的分析,只要滑轮和皮带传动系统能够提供600N的力,就可以满足发动机的需求。

4. 一辆汽车的皮带传动系统上有三个滑轮,施加在皮带上的力是300N,需要提供的力是多少?解答:根据滑轮的力的分析,三个滑轮能够提供的力是施加在皮带上力的三倍,所以需要提供900N的力。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与分体分析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与分体分析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与分体分析1.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1.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滑轮整体受力分析是一种对滑轮结构整体受力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旨在检测滑轮结构的受力状态,以及滑轮结构的受力特性,以便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能力。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范围,以及滑轮结构的受力特性,从而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能力。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特性;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范围;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能力;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状态;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分布。

滑轮整体受力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范围,以及滑轮结构的受力特性,从而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能力。

此外,滑轮整体受力分析还可以帮助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状态,以及滑轮结构的受力分布,从而确定滑轮结构的受力能力。

2. 滑轮分体分析2. 滑轮分体分析滑轮分体分析是一种分析滑轮的构造,它可以帮助确定滑轮的各个部件的受力情况。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滑轮分解为多个独立的部件,并分析每个部件的受力情况。

首先,需要确定滑轮的各个部件,包括轴承、轮毂、滑轮本体、螺栓和垫圈等。

然后,需要确定每个部件的受力情况,包括轴向力、径向力、摩擦力和弯矩等。

最后,需要根据受力情况来计算滑轮的受力总和,以确定滑轮的受力是否超出其规定的负荷限制。

滑轮分体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滑轮的构造,以及滑轮的受力情况,从而帮助优化滑轮的性能。

3. 滑轮受力分析方法滑轮受力分析方法是一种分析滑轮的受力情况的方法。

它分为整体受力分析和分体受力分析两种。

整体受力分析是指对滑轮整体进行受力分析,以确定滑轮的受力情况,以便进行后续设计。

分体受力分析是指对滑轮的每个部分进行受力分析,以确定滑轮的受力情况,以便进行后续设计。

整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确定滑轮的受力情况,包括外力和内力;其次,确定滑轮的受力状态,包括压力、拉力和扭转力;最后,根据受力情况,确定滑轮的设计参数,包括材料、尺寸和颜色等。

分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确定滑轮的每个部分的受力情况,包括外力和内力;其次,确定滑轮每个部分的受力状态,包括压力、拉力和扭转力;最后,根据受力情况,确定滑轮每个部分的设计参数,包括材料、尺寸和颜色等。

滑轮组系统受力分析图

滑轮组系统受力分析图

滑轮组系统受力分析图1/3受力系统图示分析
(鉴于1/3系统所需拖拽力量较大,而且各部位连接件受力也大,所以尝试1/5系统)
产生的问题:
1.系统虽然绳索能够满足28KN的冲坠受力需求,但是一些器材,比如滑轮有些只标有5KN
左右的受力,所以在例如1/7的系统中几处滑轮如果用5KN的都不会安全。

也就是说只能用O型锁来代替最为妥当。

2.连接固定点的单向自动停制滑轮:以下的标示我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能满
足如1/7系统中固定点连接24KN的承受力。

只用作滑轮的工作负荷:2.5 kN x 2 = 5 kN
只用作滑轮的断裂负荷:10kN x 2 = 20 kN
用作自动制停滑轮的工作负荷:2.5 kN
用作自动制停滑轮的断裂负荷:4 k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简单机械拾遗
各种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构成的,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较深入地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是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为能更好地服务生活生产的需要。

一、识别滑轮类型
滑轮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是定滑轮。

滑轮工作时轴移动的是动滑轮。

例1 下列图中各滑轮分别是什么滑轮。

图1 图2
【解析】滑轮工作时,甲滑轮的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所以甲滑轮是动滑轮;乙滑轮的轴是固定不动的所以乙滑轮是定滑轮。

例2下列图中各滑轮分别是什么滑轮。

图3 图4
【解析】图甲中A.B均为定滑轮;图乙中C为动滑轮,D为动滑轮。

二、准确把握两种滑轮的特点(注意动滑轮上动力作用的位置)
分清理想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异同:相同点是距离的定量关系不变;不同点是实际情况下要考虑摩擦、绳重和动滑轮的重力。

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动滑轮省一半力但费一倍的距离(动力作用在绳子的自由端是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

省力或费力的含义是指使用简单机械时的动力与直接(徒手)工作时所需力的大小相比较而言的;同样省距离或费距离也是指使用简单机械时的动力移动的距离与直接(徒手)工作时所需时力移动距离的大小相比较而言的。

例如“使用动滑轮时费一倍的距离”就是指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加在绳子自由端的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二倍,动力多移动了一个物体的距离。

例3如图5所示,匀速提升同一重物升高相同的高度h,拉力F1,F2,F3的大小关系是;动力移动的距离s1.s2.s3的大小。

例4如图6,物体重10N,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5。

2N,滑轮重 N。

例5如图7,滑轮重2N,动力F=22N,则物体重G物= N;当物体升高h=10cm,那么动力F移动的距离s= 。

此装置中的滑轮是滑轮。

图5 图
6 图7
【解析】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所以有F1=F2=F3; s1=s2=s3=h。

同时可以知道,用定滑轮提升同样重的物体,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的方向改变,拉力的大小不变(图5)。

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当动力作用在绳子自由端时(图6),此时的动滑轮是一个动力
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所以有;,得G动=2F-G物=2×5.2N-10N=0.4N。

当动力作用在动滑轮的轴上时(图7),此时的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一半的
费力杠杆,所以有F=2G物+G动,得到,费了力但省了距离,所以s=h/2=5cm,是动滑轮,由于动力并不是作用在绳子的自由端,不省力但生了距离,特殊场合下应用。

三、认识定、动滑轮实质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图8)。

动滑轮:当动力作用在绳子自由端时,此时的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图9);当动力作用在动滑轮的轴上时,此时的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一半的费力杠杆(图10)。

图8 图
9 图10
四、滑轮组
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滑轮组的绕法(即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与物体和动滑轮重力之和G总的关系、拉力移动距离s与重物升高高度h 的关系的正向或逆向应用,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的确定等。

(1)最简单的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图11 图12
重物有两段绳子承担:,s=2h,省一半的力费一倍的距离,效果与动滑轮相当(图11)。

重物有三段绳子承担:,s=3h,省三分之二的力费二倍的距离,是最简单且最省力的滑轮组(图12)。

(2)绳子段数是确定(定偶动奇):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时,滑轮组由偶数段绳子承担;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时,滑轮组由奇数段绳子承担。

滑轮组由n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就是总重的n分之一,动力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升高高度的n倍,省(n-1)/n的力,费(n-1)倍的距离。

例6如图13,滑轮组由段绳子承担。

(形式上的变化)
图13
【解析】绳子的固定端相当于固定在定滑轮的支架上,滑轮组由2段绳子承担。

例7如图14所示,拉力F=4N,甲、乙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观察对象的变化)
A.8N、8N B.12N、8N C.8N、12N D.12N、12N
图14
【解析】将甲测力计看作被滑轮组提升的物体,由两端绳子承担,由滑轮组特点知,甲测力计的示数为8N。

再将乙测力计看作被滑轮组提升的物体,由三端绳子承担,由滑轮组特点知,乙测力计的示数为12N。

因此应选C。

例8一根绳子最大能承受300N的力,物体重1000N,利用该绳子绕制滑轮组提起重物,每个滑轮重20N,确定承担滑轮组的最少的绳子的段数。

【解析】直接用绳子提升或用定滑轮提升的话,均超过了绳子能承受的力;若用动滑轮提升,那么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最小拉力为G总的一半,即F=510N,也均超过了绳子能承受的力;若用最简单且最省力的滑轮组提升,由三端绳子承担,最小拉力F=G总/3=340N,同样也均超过了绳子能承受的力;故至少要用4端绳子承担。

思路二:设绳子的段数为n,动滑轮个数为a,由滑轮组的特点可以得到:
,由于n取整数,故n最小取4。

例9如图15所示,吊篮的重力为400牛,动滑轮重力为50牛,定滑轮重力为40牛,人的重力为6/00牛,人在吊篮里拉着绳子不动时需用力()
A.218牛 B.220牛 C.210牛 D.236牛
图15
【解析】G总=G蓝+G动+G人=1050N,设人用F力拉绳子时吊篮不动,由于滑轮组承担重物的绳子有4段,且人用力拉绳时,绳也用同样大小的力拉人,故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应满足
F=(G总-F)/4,
解之,F=G/5=210N,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3)滑轮组的组合
组合的滑轮组有多根绳子,不同绳子受到的力不同,但每根张紧的绳子各段上的力是相同的。

例10如图16所示,每个滑轮重2N,拉力F=4N,那么物体重。

(图16)图
17 图18
【解析】如图17,A处绳子受到的力F’=2F-G轮=6N,再由动滑轮特点得,G物=2F’-G 轮=10N。

推广:按如图18的方式组合,在忽略滑轮重等因素的理想情况下,装置中有n个动滑轮,那么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为:。

五、轮轴
轮半径用R表示,轴半径用r表示,规律为作用在轮上的力F轮与轮半径R的乘积等于作用在轴上的力F轴与轴半径r的乘积。

即若R=nr,则F轮=F轴/n,也就是轮半径是轴半径的几倍,作用在轮上的力就是作用在轴上的力的几分之一。

有省力轮轴也有费力轮轴。

例:自行车上的轮轴
图19
骑自行车时,脚踏臂和大齿盘构成省力轮轴,小齿盘和后轮构成费力轮轴。

六、斜面
斜面省力。

斜面越平坦越省力。

在忽略摩擦的理想情况下,斜面长s是斜面高h的几倍,沿斜面向上匀速拉动物体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

图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