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猝死:指南与现实的差距
心肌梗死有多可怕?心肌梗死有什么后遗症?如何预防心梗复发?

心肌梗死有多可怕?心肌梗死有什么后遗症?如何预防心梗复发?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发作的严重冠心病,多是由于心脏的血管阻塞,而导致心脏的血液跟不上供应。
在我国,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每18到20秒就有一例心肌梗死事件发生,而每3个心肌梗死患者中都有一例因猝死离开人世。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就诊时间非常珍贵,每拖延1分钟就意味着心肌坏死在增加。
心肌细胞一旦死亡,是没有办法再生的。
心肌梗死发作有哪些特点?1.典型症状是胸口闷痛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胸部有闷痛,感觉像被人往胸口重重地打了一拳,疼痛逐渐加剧甚至使人呼吸困难。
此外,胸口闷痛还往往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头晕恶心、极度恐惧等症状。
2.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疼痛部位常为胸部,一般疼痛范围有一个巴掌大小,但有的人可能表现为整胸部,甚至肩膀、左臂、脖子、咽喉、牙齿、胃部等部位的不适。
3.持续时间长如果胸痛和不适感反复发作,或持续超过15分钟,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4.硝酸甘油难以缓解如果胸痛或不适发作,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3~5分钟后不缓解,则有可能是心肌梗死。
5.常有发作诱因心肌梗死多数在剧烈活动、突然用力、情绪激动、受惊吓、吃饱饭、突然受凉后发生。
6.这些人更容易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人更容易发生。
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需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致死性,绝不可掉以轻心。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地科普,告诉大家重视三高,控制三高,预防心肌梗死。
那么心肌梗死到底有多可怕呢?有人问了,得了心肌梗死会怎么样?一、心肌梗死的危害?1、猝死我国每年有约100万猝死者,这其中绝大多数的猝死者是因为心脏病导致的。
在所有心脏病导致的猝死中,心肌梗死占到了大多数。
所以说心肌梗死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猝死。
心肌梗死后为什么会发生猝死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心肌梗死后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诱发室颤。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忧思恼怒,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痹阻心 脉。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耗伤心气,心气不足,推动无 力,血行不畅。
中医证候类型及特点
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 有胸闷、心悸、舌紫暗或有瘀斑。
痰浊闭阻证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 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治疗面临着诸如诊疗标准不统一、 中药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规范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 同推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 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的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的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创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优势,未 来将探索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治疗的 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02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已得到广泛
认可和应用。
03
制定过程
本指南的制定经过了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专家论证和临床验证等过程,
确保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指南还结合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成果
,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
休克状态的监测与干预手段
监测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前言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 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
现有资料表明,这两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说明有用和(或)有效;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本指南的制订经过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反复认真讨论,并广泛征求了各级心血管病医师的意见,力求对我国AMI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诊断与危险性评估AMI早期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并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急救医务人员在迅速到达发病现场后,尽快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描记心电图和初步处理,并迅速转送医院。
急诊科医生对送达的急性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应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其危险度作出评估,并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一)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min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9、V3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min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
急诊科心肌梗死猝死病例护理讨论记录范文

急诊科心肌梗死猝死病例护理讨论记录范文1. 引言1.1 概述心肌梗死和猝死是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的严重心脏疾病。
急诊科作为紧急处理这些情况的关键部门,扮演着救援、护理和管理的重要角色。
在急诊科中,由于心肌梗死和猝死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高度复杂性等特点,护理干预和应对措施尤为关键。
通过对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讨论记录,以期分享相关经验并探讨预防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1.2 研究背景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引发的全身循环系统丧失供血功能的临床表现。
它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虚弱和恐惧感等典型症状,并可能导致短时间内发生致命性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
而猝死则是指在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心脏停止跳动,尤其是在1小时内死亡,多数由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面对心肌梗死和猝死这两种险象环生的心脏事件,在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们需要快速响应,并准确判断病情,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症状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干预与管理策略进行讨论十分必要。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患者的个例,并通过总结护理干预和医护团队配合的经验与策略,进一步提供有助于改善急诊科中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救治效果的参考依据。
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经验分享,可以帮助急诊科护士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我相信通过对心肌梗死猝死预防与管理策略的探讨和评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方法,以逐步完善相关的护理流程和规范。
总而言之,本文对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预防与管理策略。
希望能够促进急诊科护士对于该类情况的处理能力,在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发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2. 心肌梗死猝死的定义和病因2.1 心肌梗死的定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指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药物选择:
建议优先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可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 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无抗原性,是目前最常 用的溶栓剂。但其半衰期短,为防止梗死相关动脉 再阻塞需联合应用肝素(24~48 h)。其他特异 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还有兰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奈 普酶等。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尿激酶和尿 激酶原,可直接将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 活性的纤溶酶,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表2)。
既往有冠心病史(心绞痛、心梗、CABG或 PCI)、高血压、糖尿病、外科及拔牙史、出血性疾病、 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抗凝、抗栓等药物应用史。
查体:生命体征 重点:皮温、精神、血压、心率、 心脏杂音。Killip分级法评估心功能
实验室检查
凹面向上型
斜直型
墓碑型
凸面向上型 巨R波型
心电图 对疑似STEMI的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FMC)
实验室检查
非再灌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改变
实验室检查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 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在STEMI症状发
生后2~4 h开始升高,10~24 h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升高7~14 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 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STEMI时其测值超过正常上限并有动态变化。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CK-MB峰 值前移(14 h以内)。CK-MB测定也适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肌红蛋白测定有助于STEMI早期诊断,但特异性 较差。
溶栓是否成功
尽早转至PCI医院 否
挽救性PCI
在公众中普及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以减少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的犹豫和延误
入院后一般处理
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度分层与处理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分层与处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李建军1.引言美国每年心肌梗死(MI)病人超过100万,中国据2002年不完全统计亦高达70万之众,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仍然值得关注。
在急性ST段抬高性MI 后恢复期住院期间,医生的职责应是着手帮助病人减少危险因子、降脂治疗、戒烟,并给予其他干预。
某些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已被循证医学证实可减少心血管事件而被广泛接纳。
而另一些疗法如心导管术,对那些小面积MI的病人则相对应用过度。
尚无临床试验明确理想的MI后治疗方案与治疗持续时间。
某些亚组人群并不能从给予的治疗中明显获益。
2.危险分层MI后危险分层可用来确定哪些病人处于随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之中,哪些病人从血管重建治疗中获益。
对所有MI病人均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其危险因子。
已被证实的能使病人获益的治疗指南之意义就在于此。
然而,MI的治疗必须考虑到个体化,并避免过多的药物治疗。
图4-1简要概述了危险分层的步骤。
危险分层的主要目的是确定MI病人随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指导进行相应干预(如血管重建或其他治疗)使其获益。
必须强调危险分层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不断更新其危险性评估。
(1)年龄:影响MI后死亡率的最重要预测因子。
许多研究表明,在年轻病人的总体死亡率较低(< 4%),且绝大多数的病人在积极的干预措施中获益。
然而,老年病人处于较大的危险之中,他们在干预治疗中的受益则有明显差异。
(2)左室功能评估:左室功能是MI后死亡率的第二重要预测因子。
研究表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死亡率呈负相关。
LVEF< 40%者的潜在死亡率比LVEF较高者要高得多。
因此,所在MI病人均应常规行左心室功能测定。
a. 若病人MI后有明显左心室功能障碍(LVEF< 40%)或多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则应考虑该病人处于高危状态。
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事件。
它是一种突发性并具有致命性的疾病,往往在短时间内夺取人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悲痛和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提醒人们关注心脏健康以及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措施,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例一:年轻人的突然离世李先生,年仅32岁,没有任何心脏病史。
某日清晨,他突然倒地不起,经抢救无效后不幸去世。
医生经过尸检发现,他的心脏出现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
经过与家属的交流得知,李先生长期忽视身体健康,经常熬夜、饮酒,饮食偏好油腻食物,经常工作压力过大。
案例分析:该案例中,李先生的突发猝死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所致。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高压工作环境对他的心脏造成了沉重负担,最终导致了猝死的发生。
经验总结:预防心源性猝死,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和戒烟限酒。
第二,减轻工作压力,积极应对压力,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第三,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心脏相关的检查项目,如心电图、血脂等。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案例二:家族遗传的悲剧王女士,40岁,她的父亲和两个兄弟都因心脏骤停而去世。
她最近被诊断为冠心病,医生建议她进行心脏搭桥手术预防猝死。
然而,在手术前,她突发心脏骤停,紧急抢救无效后不幸离世。
案例分析:王女士的猝死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她的父亲和兄弟都因心脏病而去世,预示着王女士拥有遗传的心脏疾病风险。
不幸的是,她没有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就遭遇了心脏骤停。
经验总结:了解家族病史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一环。
对于存在家族遗传性心脏疾病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脏检测,以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问题。
对于高危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此外,密切关注家族成员的健康状况,共同制定健康计划和生活习惯,对遗传风险进行管理。
案例三:运动员的过度训练张先生,一位职业跑者,被公认为具有出色的运动天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指南解读

OCT腔内影像证实有25%~30%的STEMI患者并无严重的斑块狭窄,仅在血管内膜糜烂、侵蚀基础上继 发血栓形成,此类高凝血栓状态的STEMI患者甚至无需支架治疗。
➢ 补充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国数据
➢ 更加注重再灌注治疗中的心肌微循环保护作用
机械物理性碎解血栓仅开通心外膜传导性大血管; 生物化学性溶解血栓的方法,使血栓内纤维蛋白分子链裂解,从而使血栓溶解再通。
用 ➢ 溶栓同时还有微循环中微血栓清除疏浚作用 ➢ 溶栓具有全冠脉循环系统的血流灌注改善,
尤其是微循环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 溶栓可扩大PCI窗口12---24小时,有助建立 药物—介入治疗模式
2017 ESC--根据时间决定策略 --选择再灌注方法
溶栓与急诊PCI都是I,A推荐
0小时 STEMI
早期 3小时
溶栓:早期再灌注手段
不同溶栓药物主要特点的比较
溶栓药物 常规剂量
纤维蛋 半衰期 抗原性及 纤维蛋白 90分钟
TIMI3级血
白特异性 (min) 过敏反应 原消耗
再通率(%)
流(%)
尿激酶
150万单位
否
18-20
无
明显
53
28
30分钟静点
阿替普酶
100mg
是
3-8
无
轻度
75
54
90分钟静点
瑞替普酶
10MU×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 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
第2版
汇报人:
目录
01 STEMI系统性救治工程
02 STEMI早期肝素化的重要性
03 溶栓:早期再灌注手段
04
早期补钾和β受体阻滞剂在预防 STEMI早期猝死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D的统计情况
• 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SCD大约占63%1 • 在发达国家中,SC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地区 全球 美国 欧洲
发病人数 3,000,0002 450,0003 400,0004
生存率 <1%2 ~5%2 <5%4
1 MMWR. Vol 51(6) Feb. 15, 2002. 2 Myerberg RJ, Catellanos A.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Braunwald E, ed.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Part 1 错误地认为猝死少见甚至罕见
猝死的常见原因
心源性
电解质 酸碱平衡失调
其他 意外
猝死
药物中毒 过敏
雷击 电击 溺水
概念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突然发生的由于各种心脏原 因,引起的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 之内。
特点: 突发性:从发现到死亡在一小时之内 隐蔽性:发现之前的24小时是没有预兆的 紧迫性:一旦发生,有效营救时间短暂,导致了近99%的患者失 去了救治的机会而死亡。
中国心脏性猝死
• 2013年最新的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 41.84例/10万人,以13亿人口推算,国内心脏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 ,同时,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也低,接近0。
猝死患者
75人心性猝死
25人非心性猝死
66人心律失常性猝死
9人其他心性猝死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 New York: WB Saunders. 1997: 742-779. 3 Circulation. 2001;104:2158-2163. 4 Vreede-Swagemakers JJ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7; 30: 1500-1505.
目前美国主要死亡原因
Septicemia
Nephritis Alzheimer’s Disease Influenza/pneumonia
SCD是继所有癌症死亡总和之 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Diabetes
Accidents/injuries
Chronic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s
11人死于致命性 缓慢性心律失常
55人死于致命性 快速性心律失常
Part II 重视冠脉,忽视心肌、心电及心功能
美国SCD的发病原因
每年450,000例 每天1200例 每小时50例 每80秒1例
大多数的SCD发生在临床确诊的心脏病患者中,特别是 心梗后和心衰的患者
1Circulation. 2001;104:2158-2163. 2 Myerburg RJ, Castellanos A.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Braunwald E, Zipes DP, Libby P,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美国SCD的发病情况
中风3 167,366
肺癌2 157,400
乳腺癌2 AIDS1
40,600 42,156
在美国, 每年 SCD 的 发病人 数超过 所有这 些疾病 的总和
450,000
SCD
1 U.S. 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1.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Inc., Surveillance Research, Cancer Facts and Figures 2001. 3 2002 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4 Zheng Z. Circulation. 2001;104:2158-2163.
SCD高危因素-再灌注治疗后,治疗远没有结束
• LVEF低于35% • 心衰患者 • 冠心病(CAD),心梗(MI)后 • 心梗后伴LVEF低下 • 曾经发生过SCD或VT事件 • 有SCD家族史 • 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缺血性/非缺血性) • 遗传异常:HCM、LQTS、Brugada综合征
1 Priori SG.et al.Task Force on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1;22:1374-1450. 2 Maron BJ,et al.Efficacy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N Engl J Med.2004;342:363-373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ther cardiac causes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All cancers
0%
5
10%
15%
20%
25%
%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 Oct. 12, 2001;49(11). MMWR. State-specific mortality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 US 1999. Feb 15, 2002;51:123-126.
Medicine. 6th ed. 2001. W.B. Saunders, Co. 3 Every N, et al. Risk of Sudden versus Non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Heart J 2002; 144: 390-6.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指南与现实的差距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孔令秋
指南与现实最大的差距,是很多人根本不读指南 ---孔较瘦
内容提要
➢ 错误地认为猝死少见甚至罕见 ➢ 重视冠脉,忽视心肌、心电及心功能 ➢ 重视2级预防,忽视1.5级、1级预防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认识和应用不足 ➢ ICD应用不足、不规范并存 ➢ AED的应用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