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报告单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08effc34-6eb2-11ec-abbf-7cb59b590d7d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四酵母和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2.3.4.观察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并掌握其特征。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习霉菌的一般生产方法。
观察和掌握各种霉菌的个体形态、生长和繁殖。
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常呈圆形和椭圆形。
无性繁殖以孢子为主,少数为分裂。
有些酵母可以产生子囊孢子,有些可以形成假菌丝。
酵母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但它们又大又厚,大部分为白色,少数为红色。
当酵母在液体中生长时,会形成生物膜、细菌环、沉淀和浑浊。
酵母的细菌结构比较完善,即有壁、膜、细胞质、核等结构。
酵母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是菌种鉴定的基础。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
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
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相似,属于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菌丝组成,菌丝松散、多毛、絮状、具长柔毛或毛毡状。
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具有不同的颜色、结构和性质,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颜色特征。
菌丝通常为白色或灰白色。
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首先产生孢子,所以它们通常形成同心圆。
三.实验器材1.菌株:面包酵母、根霉、曲霉和青霉。
2.仪器:显微镜。
3.其它:生理盐水、乳酸酚棉兰染液、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美兰、镊子、大头针。
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目的要就认识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实验用具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育不好的青霉,液体、镊子、显微镜、解剖学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观测现象并记录1、仔细观察酵母菌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2、在盖玻片的一侧几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迎合,对酵母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测。
观测被染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3、观测青霉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
4、观察青霉用解刨针挑取少许短存有孢子的菌丝,做成之南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测。
交流1、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酵母菌的细胞具备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2、青霉孢子的颜色和著生状态存有什么特点?青霉孢子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
3、你与否在某个酵母菌的菌体上看见大小不一的凸起?这就是什么?就是。
这就是芽体。
实验名称制作孢子印(书上78页)实验目的1、了解真菌的生殖。
2、学会制作孢子绣的方法。
实验器材新鲜蘑菇,解剖刀,白纸,培养皿,放大镜。
实验步骤1、挑选出一个很大的新鲜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学抠将菌砌从菌柄上投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以免散落的孢子印被风吹散。
3、第二天,拎上开培养皿和菌砌,就可以看见在白纸或玻璃板上遗留下与菌褶排序一致的放射状孢子印。
4、孢子绣就是由菌褶上堆放下来的孢子共同组成的。
用放大镜观测孢子,它们呈圆形淡灰色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鱼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状孢子印。
实验结论了解了真菌的生殖和制作孢子印的方法。
讨论与交流1、通过制作孢子绣,你存有哪些体会?通过实验我认识了什么是孢子印,同时学会了制作孢子印。
进一步了解了真菌的特点。
2、根据你所制作的孢子绣,预测一个蘑菇能够产生多少个孢子?15~16亿个。
3、为什么实验建议挑选一个小蘑菇?小蘑菇没用吗?4、不行。
观察酵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生长特点以及繁殖方式,了解酵母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微生物。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进行出芽生殖,即通过产生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
此外,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以将糖类物质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在食品、酿酒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酵母菌培养基- 培养皿- 显微镜- 显微镜玻片- 接种环- 酒精- 美蓝染液- 碘液2. 实验方法(1)酵母菌培养将酵母菌接种于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使其生长繁殖。
(2)酵母菌形态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包括细胞大小、形状、细胞壁结构、细胞质结构等。
(3)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过程,记录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的时间、数量和速度。
(4)酵母菌生长情况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记录其生长曲线。
四、实验结果1. 酵母菌形态观察酵母菌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厚,细胞质均匀。
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2. 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进行繁殖。
在适宜的条件下,母细胞在细胞壁上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
观察结果显示,子细胞从母细胞上分离出来的时间为10-15分钟,平均每10分钟产生一个子细胞。
3. 酵母菌生长情况观察(1)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在28-30℃的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时,酵母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2)pH值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酵母菌在pH值为4.5-5.5的环境中生长最佳。
实验结果显示,当pH值低于4.5或高于5.5时,酵母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实验二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霉菌的形态观察酵母菌和霉菌都是微生物,通过观察这两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它们的种类。
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微生物的种类。
在本实验中,将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它们。
实验步骤:1.准备显微镜,然后准备两种微生物样本:酵母菌和霉菌。
2.上照相纸,把每种样品的一小部分放在照相纸上。
3.用显微镜观察未涂抹物质的样品。
4.把溶液放在样品上,涂抹照相纸,再放入显微镜观察它们。
酵母菌的形态:在不涂抹任何物质的情况下,酵母菌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呈多条状也可以看到酵母菌有两极分布的特点。
涂抹染色液后,酵母菌的特点是单个、多个长条状悬浮物,它们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状物体组成的,小球状物体有链分子状的特点,且在高倍镜下具有清晰的轮廓。
不涂抹染色液时,霉菌呈马尾形,有单个、多个马尾形条状成分。
马尾形较长,比酵母菌要长。
涂抹染色液后,霉菌的形态有许多变化,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
总结:本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了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果表明:酵母菌与染色液无关时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有染色液的情况下,它的特点是单个、多个长条状悬浮物,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状物体组成的,而霉菌不涂抹染色液时呈马尾形,有单个、多个条状成分,涂抹染色液后它的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
本实验中,把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作了比较,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因此,可以从形态上来区分酵母菌和霉菌。
霉菌、酵母菌总数测定(培训用)

菌蒸馏水的试管3支,空试管1支。 本次检验操作共用:
固体样品:1mL吸量管4支 10mL吸量管1支,
培
养
取出
皿
筒
培 养 皿
在培养皿上编号
提示:培养皿上的标记为稀释倍数。
固体样品:稀释倍数为10-1、10-2、10-3
-1
-1
-2
-2
-3
-3
空白
空白
0
0
-1
操作前,用镊子取酒精棉消毒桌子、 消毒手。
用量筒量取225mL灭菌蒸 馏水至稀释瓶中。(注意: 稀释瓶、带塞锥形瓶开盖 前要过火,量筒、装有灭 菌蒸馏水的锥形瓶及其塞 子应放在酒精灯周围 15cm的范围内)
固
体
10mL
样
品
10-
1
吹吸50次, 1mL
10-
2
吹吸5次, 1mL
10-
3
吹吸5 次,
1mL
1mL
灭 菌 蒸 馏 水
25g+225m L灭菌蒸馏水
10-1
-1
-2
-3
空白
-1
-2
-3
空白
提示:样品加入稀释液管后,要先吹吸, 后取1mL样液加入培养皿。
在培养皿中加入孟加拉红培养基(15~20mL),轻摇 培养皿,使试样与培养基混匀。
标准值 查看“产品标准值”表,填写
单项检验结论
符合(或不符合)
空白值
00 0
酵母菌菌落总数结果记录
空白值
菌落数 平均值
多不 多不 可计 可计
多不可计
32 40 36
89 9
形态观察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2. 掌握微生物、细胞等生物样本的形态观察技术。
3. 了解不同类型显微镜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4.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形态观察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生物样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可以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
光学显微镜是常用的形态观察工具,利用光学原理放大生物样本,使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图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细菌培养物2. 酵母菌培养物3. 霉菌培养物4. 细胞培养物仪器:1. 光学显微镜2. 显微镜载物台3.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4. 显微镜照明系统5. 显微镜成像系统(可选)6. 载玻片7. 盖玻片8. 吸水纸9. 美蓝染液10. 碘液11. 滴管12. 镊子四、实验步骤1. 显微镜使用培训:首先,对实验人员进行显微镜使用培训,包括显微镜的结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2. 样本制备:- 将细菌、酵母菌、霉菌和细胞培养物分别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至适当生长阶段。
- 用无菌操作将菌落或细胞刮取,制成悬液。
- 将悬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
3. 染色:- 根据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如美蓝染色法、碘液染色法等。
- 将染色液滴于盖玻片边缘,使染色液慢慢渗入样本中。
4. 显微镜观察:- 将载玻片放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观察样本形态。
- 观察不同样本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将观察结果记录于实验记录表中,包括样本类型、观察部位、形态特征、数据等。
-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样本的形态特点。
6. 显微镜成像(可选):- 使用显微镜成像系统,将观察结果拍摄成图像,以便于后续分析和分享。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呈球状、杆状或螺旋状。
观察结果显示,细菌菌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2. 酵母菌: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呈卵圆形、椭圆形或球形。
酵母菌观察实验报告

酵母菌观察实验报告酵母菌观察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探究酵母菌的生长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酵母菌培养基、培养皿、显微镜、显微镜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盖玻片夹、恒温箱、显微镜台、计时器等。
1.准备工作:首先,将酵母菌培养基均匀地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后将其放入恒温箱中,保持温度在25℃左右。
同时,将显微镜台调整到适合观察的高度,并将显微镜置于台上。
2.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将培养皿取出,用显微镜盖玻片夹取一小部分酵母菌涂抹在显微镜玻璃片上,再将盖玻片盖在上面。
将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台上,调整显微镜的倍数,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酵母菌的形态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5-10微米。
其细胞壁坚韧,颜色呈现为淡黄色。
在培养基中,酵母菌呈现出快速生长的特点,数量迅速增加。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了酵母菌生长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改变了培养基的酸碱度。
将酵母菌培养基分为三组,分别调整为酸性、中性和碱性。
结果显示,酵母菌在中性培养基中生长最为迅速,而在酸性和碱性培养基中生长较为缓慢。
这说明酵母菌对于酸碱度有一定的敏感性,适宜的酸碱度有利于其生长。
其次,我们改变了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
将培养基分为两组,一组为富含营养的培养基,另一组为贫含营养的培养基。
结果显示,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中酵母菌生长迅速,而贫含营养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
这说明酵母菌对于营养成分的需求较高,充足的营养有利于其生长繁殖。
最后,我们探究了温度对酵母菌的影响。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
结果显示,酵母菌在25℃的温度下生长最为迅速,而在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下生长较为缓慢。
这表明酵母菌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报告单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生长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提供基础知识。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酵母菌和霉菌样品、琼脂培养基、无菌试管、移液器、无菌手套、无菌培养皿等。
2.2 实验方法2.2.1 酵母菌的培养准备好琼脂培养基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无菌培养皿,装入琼脂后进行无菌操作。
取少量酵母菌样品,接种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用移液器将接种口火焰消毒后放回无菌培养皿中,封好口,并进行恒温培养。
2.2.2 霉菌的培养准备好琼脂培养基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无菌培养皿,装入琼脂后进行无菌操作。
取少量霉菌样品,接种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用移液器将接种口火焰消毒后放回无菌培养皿中,封好口,并进行恒温培养。
2.2.3 环境条件的变化分别将霉菌和酵母菌培养皿放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强光照射等,观察其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酵母菌的生长情况酵母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点,生长周期约为24-48小时。
在高温环境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数量较少;在低温环境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变慢,但数量增多。
在强光照射下,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较少。
3.2 霉菌的生长情况霉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缓慢生长的特点,生长周期约为3-5天。
在高温环境下,霉菌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数量较少;在低温环境下,霉菌的生长速度变慢,但数量增多。
在强光照射下,霉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较少。
四、实验结论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和霉菌都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且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点有所不同。
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可以为工业生产、医药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参考文献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