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毛概习题
毛概真题———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和谐社会”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它是一种社会形态B.社会没有差异C.社会稳定D.社会没有矛盾2、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在()A.党的十六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3、党第一次明确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A.党的十六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4、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的概念的是()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D.毛泽东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A.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B.界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C.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以人为本B.党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以人为本B.党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9、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根本目的D.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二、多项选择题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能力包括()A.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B.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C.不断提高建设社会先进文化的能力;D.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E 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毛概第十一章

B.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
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D.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三、多选题
1.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变革的特征是( A B C D E )
正确答案:bcde
一、判断题
1.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不和谐的。( √ × )
正确答案:×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需要提高的执政能力之一。( √ × )
正确答案:√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 )
3.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 B C D )
正确答案:a
A.制度
B.教育
C.道德
D.经济
4.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是在( A B C D )
正确答案:d
A.十六届六中全会
B.十六大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六届四中全会
E.根本目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六个方面体现了( A B C D E )
正确答案:abcde
A.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B.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C.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D.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E.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判断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差别和矛盾。( √ × )
C.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D.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10.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 ( A B C D )
(毛概习题)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 ) A、经济基础 B 政治基础 C、阶级基础 D、社会基础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 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第11章毛概习题

第十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党的()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
A.八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应以()为重点。
A.提高效率B.改善民生C.发展民主D.繁荣文化8.()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A.教育B.收入分配C.就业D.社会保障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A.政策B.中国共产党C.制度D.干部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1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1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A.发展经济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D.加强社会管理13.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A.自主创业 B.社会保障 C.教育 D.公平1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促进社会经济增长B.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C. 实现充分就业D. 实现共同富裕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不包括()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16.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A.广覆盖B. 可持续C. 高水平D. 保基本1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B.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C.是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D.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与深化,这三大规律不包括()A.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共产党执政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9.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应坚持()的方针。
毛概精品——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1.文明是文化现代化。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直接得出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是:(C)A.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B.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C.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D.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D)A.以人为本B.以民为本C.社会公平D.公平和正义3.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 )A.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B.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C. 实现充分就业D. 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核心问题就是(B)A.企业应拥有资产所有权B.企业应拥有法人财产权C.企业应拥有宏观调控权D.企业应拥有行业管理权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D.实现共同富裕6.“十一五”规划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C)A.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B.不断推进共同富裕C.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D.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多项选择1.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 (ABCD)A.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B.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C.把促进入的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D.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2.全面的发展观主要是指 (ABCD)A.人的全面发展B.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C.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D.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3.协调发展主要是指 (ABCD)A.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B.人与入的全面协调发展C.人与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协调发展D.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4.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毛概题库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选题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问题上,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而提出的相关口号是()。
A. 经济发展B. 民主建设C. 科教进步D. 社会和谐【正确答案是】:D2.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
A. 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 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 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正确答案是】:B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
A. 经济基础B. 政治基础C. 阶级基础D. 社会基础【正确答案是】:D4.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 具体内容B. 方针政策C. 指导思想D. 行动纲领【正确答案是】:C5.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都是()。
A. 公平和正义B. 以人为本C. 协调发展D. 和谐【正确答案是】:B6.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人与人协调的一种形态B.社会没有差异C.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D.社会没有矛盾【正确答案是】:C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B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D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C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C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A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毛概题库 第十一、十二章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实友爱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4.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A.发展和谐文化B.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
A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二、多项选择题(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和错选均不得分)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B.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C.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D.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生态平衡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D.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5.目前,我们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 )A.最广大人民的利益B.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D.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参考答案:单线题:1 D 2 A 3 C 4 A 5 B多选题:1 ABCD 2 ABCD 3 ABC 4 ABC 5 ABCD 6 ABCD 7 ABC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单项选择题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地位3.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4.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主张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叶剑英5.首次正式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提法的文献是()A. 《告台湾同胞书》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C.《汪辜会谈共同协议》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6.最早提出两岸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建议的文献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B.《告台湾同胞书》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7.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8.被邓小平称赞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的是()A.《中英联合声明》B.《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C.《中葡联合声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9.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其原因是()A.特别行政区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B.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特别行政区除高度自治外与大陆各行政区没有什么分别10.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一国两制”方针B.“一个中国”原则C.双方平等协商,共议统一D.两岸关系良性互动11.从“一国两制”构想延伸开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
第11章毛概课题练习题

第11章毛概课题练习题第一篇:第11章毛概课题练习题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A、社会手段B、社会计划C、社会理想D、社会现实2、我国古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其根本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太肤浅B、思想还不成熟C、生产力水平太低D、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3、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概念的是()。
A、毕达哥拉斯学派B、米利都学派C、爱非斯学派D、爱利亚学派4、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曾提出过许多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结果只能陷于空想,其根本原因是()。
A、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探索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B、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C、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代D、他们的构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超越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5、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党的()。
A、十三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六届六中全会6、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党的()。
A、十五大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7、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党的()。
A、十五大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7、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理论概念的是()。
A、2005年10月下旬 ,在朝鲜访问时的一次讲话B、2006年5月中旬,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一次讲话C、2006年5月下旬,在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上的讲话D、2006年6月,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本质属性B、表现形式C、政治体制D、经济体制9、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党的()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
A.八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应以()为重点。
A.提高效率B.改善民生C.发展民主D.繁荣文化8.()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A.教育B.收入分配C.就业D.社会保障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A.政策B.中国共产党C.制度D.干部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1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1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A.发展经济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加强思想文化建设D.加强社会管理13.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A.自主创业 B.社会保障 C.教育 D.公平1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促进社会经济增长B.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C. 实现充分就业D. 实现共同富裕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不包括()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16.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A.广覆盖B. 可持续C. 高水平D. 保基本1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B.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C.是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D.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与深化,这三大规律不包括()A.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C.共产党执政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9.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应坚持()的方针。
①劳动者自主择业②市场调节就业③政府促进就业④多渠道扩大就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0.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以下措施表述最完整的是()①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必须优化教育结构③必须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21.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下措施表述最完整的是()①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②必须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必须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④必须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A.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坚实基础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④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 我国古人()曾经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状态。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2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提高“两个比重”,这“两个比重”是指()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③提高要素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A.重要B.本质C.一般D.根本26.党的()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A.十六大B.十六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六中全会D.十七大27.党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A.十六大B.十六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六中全会D.十七大28.党的()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A.十六大B.十六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六中全会D.十七大29.我国历史上()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的思想。
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二、多选题1.和谐社会就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E.没有矛盾的社会2.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
A.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差别B.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差别C.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差别D.地区之间的对立和差别E.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建立的社会管理格局是()。
A.党委领导B.政府主导C.政府负责D.社会协同E.公众参与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 坚持科学发展E.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5.加快推进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A.教育B.就业C.收入分配D.医疗卫生E.社会管理、社会保障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必须()。
A.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C.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D.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E.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7.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必须()。
A.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B.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C.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D.要取缔非法收入E.规范垄断行业收入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A.相互包含 B.相互独立 C.相互分离 D.相互制约 E. 相辅相成9. 建设和谐社会,诚信友爱是指( )。
A.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B.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C.全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D.全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E.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C.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E.我国的经济实力11.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和()的社会。
A.公平正义B.诚实友爱C.充满活力D.安定有序理E.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判断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一个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3.党的十六大把“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作为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
()4.促进以就业带动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6.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十分健全。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9.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应坚持治疗为主。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者是矛盾的。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
()12.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
()四、简答题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4.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5.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何重要意义?五、论述题1.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论述深化深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措施。
第十一章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2.A3.B4.C5.D6.D7.B8.A9.B 10.D 11.A 12.C 13.C 14.B 15.D16.C 17.D 18.A 19.B 20.A 21.D 22.C 23.B 24.C 25.B 26.A 27.B 28.C29.C二、多选题1.ABCD2. BCE3.ACDE4.ABCDE5.ABCDE6.BCD7.ABCDE8.AE9.BE 10.AB11、ABCDE三、判断题1.×2.√3.×4.×5.×6.×7.√8.√9.× 10.× 11.× 12.√四、简答题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应做到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许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