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教案

合集下载

春之声一等奖教案

春之声一等奖教案

春之声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包括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如何将春天的特点与象征意义相结合,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春天的音乐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2. 知识讲解:介绍春天的特点,包括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对春天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春天的特点与象征意义相结合,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提纲,再逐步展开写作。

4.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讲解和指导,开始写作。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
学生欣赏和学习。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春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

四、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春天的特点及其象征
意义,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指导、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改进措施: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春之声》教案及练习

《春之声》教案及练习
1.B(A伧chen;C饶ráo;D心扉fēi)。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风尘仆仆梦寐以求贫脊彪炳千古
B.恍然大悟熙熙嚷嚷嬉戏要言不繁
C.忍辱负重炊烟袅袅斑斓不修边幅
D.坚韧不拨安然无恙心扉德艺双馨
2.B(A“贫脊”应为“贫瘠”。B“熙熙嚷嚷”应为“熙熙攘攘”;“要言不繁”应为“要言不烦”。C无错。D“坚韧不拨”应为“坚忍不拔”)。
⑶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作针炙。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汗味就柔和得多了。方言的浓度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还有南瓜的香味哩!谁在吃南瓜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花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⑴。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⑵。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也许伸手再抓两抓,还能抓出更多的财富。柿饼和枣朴质无华,却叫人甜到心里。岳之峰咬了一口上火车前买的柿饼,细细地咀嚼着儿时的甜香。辣味总是一下子就能尝到,甜味却埋得很深很深。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透过辛辣的烟草和热烘烘的汗味儿,岳之峰闻到了乡亲们携带的绿豆香。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毁坏绿豆。为了追赶野兔,他和小柱子一口气跑了三里,跑得连树木带田袭都摇来摆去。在中秋的月夜,他亲眼见过一只银灰色的狐狸,走路悄无声息,像仙人,像梦。
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在北京的高级宾馆里住了一阵——总结啦,汇报啦,接见啦,报告啦……之后,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
B.谁让他错投了胎地主,地主!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

初中音乐《春之声》优秀教案

初中音乐《春之声》优秀教案

初中音乐《春之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之声》音乐作品的基本背景和特点;2.掌握该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曲式,并能够唱唱该曲;3.理解该乐曲运用的和声手法和音乐结构特点;4.学会钢琴演奏该乐曲的右手旋律,或鼓点伴奏。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2.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欢愉。

二、教学内容1. 整体感知首先介绍《春之声》这首乐曲的背景信息和音乐特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该乐曲的创作背景、曲调气氛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到该曲应该采用怎样的演奏方式和表现手法。

2.旋律教学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旋律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且重要的步骤。

教师可以通过演唱该曲的旋律、调性等指导学生完成。

3.节奏教学和旋律一样,节奏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关键步骤。

教师可以演示该乐曲的节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把握音乐的节奏感。

4.和声教学该乐曲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介绍或演示的方式,了解该乐曲的和声走向和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章音乐的技巧与特点。

5.乐器演奏该乐曲的演奏需要使用扬琴、口琴等乐器进行演奏,音乐老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进行演奏,尤其是钢琴演奏、吉他演奏等技术要点,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水平水,分别进行讲解。

三、教学过程1. 整体感知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春之声》这首乐曲介绍,包括创作背景和曲调气氛等等。

在了解曲调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该歌曲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如哪些情感?如何让歌曲更加动听?2. 唱歌练习通过口型语音、移调等方式,让学生跟唱《春之声》这首乐曲。

在针对歌曲的音乐表现进行特定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巧和要点。

3. 节奏掌握该乐曲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教师可以通过扫弦、拍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乐曲节奏的感知和掌握,同时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4.和声指导学生在掌握旋律和节奏后,教师可以向他们介绍该乐曲的和声变化和要点,并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和声格局。

春之声王蒙教案

春之声王蒙教案

春之声王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理解《春之声》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小说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二、教学重点1.王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春之声》的主题和意义;3.小说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2.如何运用批评思维分析小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简单介绍王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春之声》。

2. 阅读环节1.教师让学生阅读小说《春之声》的前两章,并提出以下问题:•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哪些?•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

3. 分析环节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效果。

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学生的批评思维和表达能力;3.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导入、阅读、分析和总结四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并通过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中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学生的批评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在教学反思方面,我将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春之声》教案

《春之声》教案

《春节序曲》一、导入:主题:春之声1、老师朗诵:春雷敲响天鼓,春风奔走呼号,春雨播撒大地,春潮汹涌如涛,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换上春装,踏着春潮。

迎接春天的朝霞。

一起舞动春天的芭蕾。

2、播放《春天的芭蕾》视屏片段老师:观赏完这段视屏歌曲,请大家谈谈对春的感受。

学生:愉快,活泼……….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艺术家的眼里关于“春”的题材很多,很多。

我们刚刚听到的是用歌声来表达“春”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用乐器来表达“春”这一主题的曲子。

二、欣赏《春节序曲》1、作曲家介绍2、分析作品结构三段体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A——B——A3、分段欣赏(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后留1分钟讨论并回答)4、带学生视唱主题旋律A段主题B段主题三、学生即兴创作关于春节的诗歌,要求:四句,每句七字请小组代表收集小组创作的诗歌并选出最好的一首写小黑板上老师:以B段主题即兴唱出诗歌,并用电子琴伴奏请同学们一起唱自己的作品。

四、即兴创编春节晚会现场老师:现在请将镜头转向我,我们这里是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那么有哪位同学愿意伴随着我们的春节序曲为大家送去祝福呢?老师:挑选主持人,一男一女,让学生熟悉老师准备好的主持词。

选第二现场的主持人老师:我就是导演,乐曲一会儿上场,观众们怎么样啊?(掌声)老师:音乐开始,主持人上场学生主持:主持词男女合: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春节好!男:我是著名主持人朱军女:我是著名主持人董卿男:过去的时光我们共同携手走过女:展望未来我们漫步繁花四季男:在此辞旧迎新之际,祝愿在坐的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女: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男女合: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老师:现在请大家把目光转向我们玩会的第二现场,我们收到了贺电。

第二现场主持人读贺电:贺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发来贺电:祝初二(5)班的同学:学习进步,美梦成真!(掌声)崇信二中于校长发来贺电: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本学期期末考试全部取消!(掌声)崇信二中政教处张主任发来贺电:祝同学们新春快乐!今晚家庭作业全部取消!(掌声)老师:那在这里老师也代表我自己,把我的祝福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五、结束语:今天呢我们在悠扬、欢乐的乐曲当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希望回去也把这份祝福送给你们的家人和朋友!同学们再见!。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春之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之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2.分析春之声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3.听辨春之声中的音乐元素;4.练习演唱春之声。

二、教学重点1.春之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2.春之声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

三、教学难点1.听辨春之声中的音乐元素;2.练习演唱春之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歌曲,并请他们分享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歌词内容。

•介绍春之声这首歌曲及其音乐形式。

2. 音乐元素分析(15分钟)•介绍春之声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引导学生听辨这些要素,并辨认出它们在歌曲中的位置。

3. 听辨(20分钟)•播放春之声的音频文件,让学生辨认出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音乐元素的听感和理解。

4. 练习演唱(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春之声的演唱;•分组表演,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演唱成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春之声的理解;•讨论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春之声这首歌曲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音乐元素在歌曲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通过练习春之声的演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音乐技能,也让他们在音乐表达方面获得更多体验。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辨认能力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引导。

此外,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也应该注重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春之声教学设计

春之声教学设计

春之声教学设计春之声教学设计1一、教学计划建议表项目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演唱演奏第一课时《渴望春天》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配乐诗朗诵《春》;音乐与绘画第二课时歌曲:(1)《新疆之春》(2)《春晓》(3)《春节序曲》(4)《春天奏鸣曲》竖笛:《春游》(1)为乐曲创编歌词。

(2)创作一幅表现春天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要求(一)总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唱歌、竖笛、欣赏、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栏目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在塑造春天题材时的审美特征。

1.学习歌曲《渴望春天》,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着的青春气息及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用竖笛吹奏《春游》这首乐曲,感受乐器演奏的乐趣。

3.通过欣赏描绘春天主题的声乐、器乐、散文、绘画等作品使学生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审美特征。

(二)具体要求:1.能够熟练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体会拍的节拍特点。

2. 能够在教师和同学们的伴奏、伴唱下,独自演奏竖笛曲《春游》。

3.感受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小提琴与钢琴《春天奏鸣曲》、歌曲《春晓》、管弦乐《春节序曲》及散文《春》的意境美,并通过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理解音乐的深刻内涵。

4.通过创编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一)教学用具:钢琴、竖笛、打击乐器(碰钟、响板、三角铁等)、录像机、录音机、教学用磁带、录像带、CD机(盘)、投影仪。

(二)相关资料:有关春天题材的诗词、散文、图片等,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家画像。

春之声教学设计2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新疆之春》(小提琴曲)《春晓》(歌曲)《春节序曲》(管弦乐曲)《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2、器乐:学吹竖笛《春游》3、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2、掌握《新疆之春》、《春节序曲》主旋律;3、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4、通过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大班综合《春之声》课教案-2024鲜版

大班综合《春之声》课教案-2024鲜版
大班综合《春之声》课教案
2024/3/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8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春天景象描绘与欣赏 • 春天声音体验与创作 • 春天情感表达与传递 • 跨学科融合拓展活动设计 • 课程总结与延伸思考
2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2024/3/28
3
《春之声》背景及意义
2024/3/28
和音乐等。
24
分享学生在本次课程中收获和成长
2024/3/28
观察力和感知力的提高
通过观察和描述春天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使其 更加敏锐地感受自然的变பைடு நூலகம்。
艺术表现力的增强
通过学习如何运用色彩和声音表现春天,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文化素养的提升
通过了解春天在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中的象征意义,拓宽学生的视 野,提高其文化素养。
2 3
手工制作 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春天的手工作品,如 春天的花束、小鸟窝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 创造力。
舞蹈表演 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通过舞蹈 表现春天的活力和生机,感受春天的美好。
2024/3/28
18
05
跨学科融合拓展活动设计
2024/3/28
19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21
舞蹈编排:以春天为主题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
活动目标
通过舞蹈创作和表演,感受春天的气息和韵律美,培养艺术表现力。
活动准备
选择适合春天主题的舞蹈音乐,准备舞蹈服装和道具。
2024/3/28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欣赏春天相关的舞蹈作品,激发创作灵感。根据音乐节奏和春天主题,指导幼儿编 排舞蹈动作。组织幼儿进行舞蹈排练和表演,展现春天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之声》教案亳州汽车工业学校张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开拓学生视野。

(二)能力目标: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小说中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积极向上的情怀。

教学重点:1.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2.小说中主人公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2.体会、理解小说中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谈谈听这首乐曲后的感觉(乐曲的音乐特点和主题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加以补充总结。

本曲是约翰•斯特劳斯的名作。

乐曲节奏自由灵活,旋律欢快流畅,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充满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描绘了大自然的春色,歌颂了春天的美好之景和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导入:音乐家笔下的春天是这样的,那么作家笔下的春天呢?我们今天就来“听听”王蒙笔下“春天的声音”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

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王蒙凭借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红楼梦》研究、李商隐研究等方面的实绩享誉海内外,其作品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种意识流小说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写作背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空前的浩劫,国家的教育、科技以及经济建设都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忽然发现国外,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发达国家已获得飞速发展,已经把我们远远抛在了后面。

在这个情况下,人们希望尽早结束社会动乱,推动社会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小说就是反映的这一时期的人们的强烈愿望。

三、介绍意识流小说的知识1、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之“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它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放射性”的立体结构。

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字音)涟漪(liányī)铁砧(zhēn)高亢(kàng)针灸(jiǔ)蕨(jué)麻偌(ruò)大狰狞(zhēngníng)揿(qìn)醪糟(láozāo)贫瘠(jí)立锥(zhuī)之地瓦瓴(líng)鹌鹑(ānchún)采撷(xié)荸荠(bíqí)2、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3、比较阅读,突破重点难点第一步:比较阅读让学生将课文与小说《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探究:1.分别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两篇小说的内容。

2.两篇小说给你的感觉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主要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第二步:成果展示1、《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2、《春之声》: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

师小结:《荷花淀》属于传统小说,传统小说一般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摇曳多姿的故事情节、精心安排的环境来表现人物、展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它一般是按照线性的时间流程来安排情节,情节结构也是一般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过程来安排。

《春之声》是意识流小说,它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是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人生与社会;它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转换,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所以意识流小说常常采用“枝蔓式”、“放射性”的立体结构。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意识流小说,尤其是通过比较阅读探讨了意识流小说和一般小说的不同,希望同学们对意识流小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精读课文,思考:(一)小说主人公在火车上联想到了那些事物?这些联想的事物有什么象征意义?(二)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的主题该怎样理解第二课时一、导入:由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回顾自然导入本课。

二、进入本课时教学重点──让学生展示上节课课后作业的思考结果1、小说主人公在火车上想到了那些事物?2、这些联想的事物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个问题第一问不难,第二问因为上节课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理解起来也不会太难,所以完全由学生解答即可。

)三、读课文,理结构《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

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

"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系连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

王蒙自己也总结到:"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

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

"(结构:回乡过年——思念父老——车上见闻——感慨古今——多元对比——赞美时代)小结:小说采用这种“放射性结构”,纵笔所向,古今中外、乡风城貌,全无拘束,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内涵。

四、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车身颠抖广州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四、思考和探究1、《春之声》标题的含义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

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

作者用“春之声”做标题,表达出作者及其同时代人对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的认识2、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3、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五、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岳之峰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

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

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六、把握《春之声》的结构和主题(2)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展现主人公回乡途中身处闷罐子车厢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传达出春的旋律,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

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尤其是重点探讨了小说中主人公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题,课下对这两个方面要继续加深理解。

八、课后作业(一)朗读课文,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阅读王蒙的其他小说,了解作家创作历程。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